APP下载

西部村寨治理人才社会化招聘的可行性分析

2023-06-15李聪聪

西部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人才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展开,乡村基层治理人才匮乏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以贵州省剑河县南寨镇村干队伍为例,存在老龄化严重、学历普遍较低、流动性不足、现代办公技术缺乏、职业倦怠明显、思维模式固化和依赖性较强等问题,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沿袭熟人社会传统;年轻人不愿意回村;边际人效应;现有村干部缺乏学习动力等。可尝试实行村寨治理人才社会化招聘,目前在政策条件支持、大学生群体返乡就业意愿和条件以及部分县市的有益探索可供借鉴等方面初步表明具有可行性。这一举措的实施,有可能在解决村寨治理人才紧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解放思想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培养基层治理后备干部、推进乡村干部管理规范化和乡村文明建设等方面产生综合社会效应。

关键词:村干;社会化招聘;乡村治理;人才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08-0009-04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笔者作为一名乡村振兴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对目前乡村人才匮乏的现状感触深切。村寨空心化、老龄化不断加剧,信息化、数字化在乡村振兴各领域的深入介入,基层治理的不断细化,法治在村民思想中的内化等,都要求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治理人才队伍。

经过一年多的驻村调研,在工作实践中收集到了大量关于村寨治理的群众意见,综合各方面因素,结合剑河县南寨镇实际,笔者提出了村寨治理人才的社会化招聘方案。经过对各方面条件的分析,目前,剑河县南寨镇实现村寨治理人才社会化招聘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为乡村的人才振兴,特别是为解决西部山区村寨治理中人才缺乏的困境提出了一条可行性的探索意见,具有现实意义。

一、目前剑河县村寨治理中村干存在的不足

剑河县辖13个乡镇(街道),180个行政村(社区),共有881名在职村干①,但整体的乡村治理效果并不理想,这与村干队伍存在的一些特质息息相关。目前,整个乡村自治队伍存在不足的突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龄化严重

以剑河县南寨镇为例,全镇共有16个行政村(社区),现有村委成员80人,村支委成员80人,其中交叉任职46人,实际“村两委”成员114人。在这114名村干中30岁以下的有6人,占比为5.3%,40岁以下的有34人,占比为29.8%;50岁及以上的48人,占比42.1%。村干的年纪偏大不利于突破传统思维,不利于新理念的认知和新政策的落地。

(二)学历普遍较低

剑河县南寨镇目前在职“村两委”114人,专科及以上学历16人,占比14%;高中(中专)学历24人,占比21%;初中及以下学历74人,占比65%。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村寨自治领导者为78名(包括村支书、村主任、村副支书、村副主任、安监员、宣传员),这部分人员中具有大专学历的6人,占比7.7%;本科学历2人,占比2.6%。学历低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对政策的解读不够准确,处理文字性工作较为困难,并对工作完成的质量和效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公文是现代治理中上传下达的重要媒介形式。而实践中,只要公文稍微复杂一点就会出现村干读不懂、不知道怎么做的现象,没有读懂政策,没能理解文件内涵,很难实际推动工作落地,细致和精准就更无从谈起。

(三)流动性不足

村干换届时内循环比较常见,新鲜血液补入不够。南寨镇现任十一届“村两委”的来源,全部114人中仅仅有9人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1人为“大学毕业生”,2人为“退伍军人”,总共占新一届“村两委”的10.5%。随着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剩余的基本是老人、妇女、留守儿童,要想在留下的人口中寻找优秀的村干确实很难。而村干的工作属性又是熟人社会下的权力运行,在熟人社会中需要长久的交往积累和长时间的个人表现才能获得权威。在部分村寨的換届中甚至出现了换届不换人或现有成员轮岗的现象。这虽然有利于工作的连续性,但是客观上也造成几个人长期把持村务,容易产生思想固化、进取心懈怠、突破现状困难和对新事物排斥等问题,而且不利于下一代村干的培养,长此以往容易带来村寨治理人才断代的现象。

(四)现代办公技术缺乏

现代办公基本要求是电子化、网络化,这是效率和效果的双重要求。即便村寨配备电脑已有十多年,但是村干不会使用是一个普遍现象。村干对现代办公的常用软件、打印机、投影仪、会议显示屏等基本不会操作,严重影响了办公效率,甚至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办公的基本要求。目前文件处理上,大多为电子版材料,村干办公技能的欠缺导致了公文处理的堵点。很多村干连基本的下载、打印等操作都不能实现,都要等着驻村干部来给解决,这不但增加了驻村干部的工作,更让驻村干部们没有更多精力去思考村中的发展,也让公文处理的时效性打折。

(五)职业倦怠明显

一项工作干久了就懈怠,抱怨就多,村干的工作也是一样。很多村干已经干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对工作丧失了热情,随着工作要求的不断细化,很多村干情绪变得越来越烦躁、易怒,工作态度也变得消极。还有一些村干就地开始躺平了,干活少了,变滑了,只关心自己家的事情,对待工作能拖则拖,能甩就甩,能推给驻村干部就推给驻村干部。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从制度上完善对村干的管理,又要从心理上疏导村干的情绪,但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推动乡村治理中村干的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

(六)思维模式固化

现实中村干处理村中事务依旧依靠熟人社会的习俗、道德、面子、亲情等力量。村干普遍采用人情式管理来调动资源,靠熟悉程度,靠喝酒拉关系,靠熟人社会的亲疏远近,靠熟人社会的面子,而不是正面的行政性管理。这些办法,在现实工作中的确能帮助村干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压力和负担,但潜在地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降低了村民心理上对制度规范、法律法规的尊崇,反过来加重了乡村社会的治理成本,更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

(七)依赖性较强

随着村寨办公的电子化、网络化、规范化、精确化不斷推进,越来越多的村干感到难以应付,与日俱增的无力感演变为习得性无助,直接导致了村干对驻村干部的严重依赖。甚至部分村干认为,我不会做,政府就会派人来帮助我干,完全忘记了村委是自治组织。有些村寨的村干依赖性十分突出,打印、复印、开具证明等小事也要等着驻村干部来做。甚至出现个别挂名村干现象,不干具体事儿,甚至不在岗,只要领取工资就行了,其他事务一概不闻不问。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影响了村寨治理的效果,也带坏了风气,给群众树立了坏榜样,给村寨治理增加了额外的困难。

二、原因分析

(一)熟人社会的传统沿袭

归根到底中国乡村社会仍是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里,人情、面子先于政治权力、管理权威的问题十分突出。虽然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已经把乡村社会解构得差不多了。但现实生活依旧在“差序格局”②中运行。差序格局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个体身上分配的依据和基础,社会资源的占有与分配永远是社会运行中群众关注的重点。我们须知社会生活中的人情、面子、权力、关系……都是常见表象。今天社会运行中,个体做出决策的依据依旧是差序格局:亲疏远近(血缘、业缘、地缘),尊卑有序(亲属辈分、权力等级),利害轻重(利来利往、利重害轻)等。村寨中的村干在履职和行使权力时往往还是依靠这些来做决策[1]。村寨中的工程项目、福利政策等最终的落实对象中,常常会看到村干亲属、朋友的身影,甚至一盏公共路灯的安装地点都会受到亲疏远近关系的影响。这些都与法治社会下的乡村治理要求相去甚远,而在熟人社会中这些现象司空见惯。

(二)年轻人不愿意回村

目前,村寨内部治理不顺畅的主要原因在于空心化。乡村人才外流严重,外出的年轻人不愿意回村参与村寨管理。一是生活方式已逐步城镇化。无论是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还是外出读书的年轻人,对城市的生活方式早已习惯,已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的年轻人就不想再回到村寨。二是读书后的年轻人觉得回村面子上过不去。在传统的理念里读书就是为了走出村寨,为了进入城市生活。如果读完书再回到村寨就会不被理解,在熟人社会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年轻人不愿意面对的。三是村寨工作待遇太低,不足以吸引年轻人回乡参与管理,但这一点在换届后随着村干待遇的提升已经不再是主要障碍。

(三)陌生感带来的边际人效应

虽然一些村民期待年轻人回到村中参与村寨管理,但是年轻人回村并不容易得到认可。特别是外出求学的大学生因为长期在外,和村中人交往很少,逐渐成为“半陌生人”。大学生与村民无论是在生活方式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有所不同,彼此间有了隔阂感,不容易被村民认可,在换届选举中即使参选,也难以被选中。而从大学生自身来讲,回村寨也具有很强的边际人③效应。一方面,大学生远离故乡多年,生活习俗、习惯甚至乡音都已经改变,难以回归家乡;另一方面,在他乡又不容易融入当地社会,也难以建立起归属感,成为边际人。所以,即使回乡也要有再适应的过程,而由陌生感带来的不信任导致部分大学生不愿返乡工作。

(四)现有村干缺乏学习动力

是否可以提升现有村干的能力来满足乡村治理的需求呢?目前来看不太现实,村干普遍年纪大、学历低,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村干害怕学会了可能要多干事,就以人老学不会为借口进行抵制。传统上,村干年纪大了不干具体事务,工作中以指挥协调为主,甚至可以挂名吃老底,威望够、家族大就认为理当如此。这种心理也使得老村干对电子办公、信息化办公具有强烈的抵触心理,而一切都会有政府来帮助的等、靠、要思想也加重了老村干学习的惰性。其逻辑就是,学会了反而多干活,不如等着政府来帮助做。

三、村寨治理人才实施社会化招聘的现实可行性

破解基层治理人才困境的办法就是采用市场化操作来进行,从当下的现实情况来看,实现村寨治理人才的社会化招聘已经具备了条件:

一是具备政策条件支持。《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文件明确提出:“发挥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大胆试、大胆闯、主动改,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探索路径。”[2]无疑给贵州省在进行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上注入了强心剂,也是进行改革试点的政策支撑。剑河县抓住机遇为西部地区乡村基层治理探索一条适合本地条件的新路,这不仅仅是落实国务院的要求,更是切实解决本地区基层治理沉疴的机遇。

二是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近几年,受到疫情影响,很多企业停工、裁人,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这为村寨治理部分村干岗位实现社会化治理提供了人才来源。

三是国家的乡村政策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近些年,国家立足乡村发展,大力开展脱贫攻坚战略,以及正在展开的乡村振兴战略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更得到了年轻人的认同。国家也出台了大量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和工作的优惠政策,借助主流媒体和网络的宣传,大学生都熟知这些政策,认可这些政策,这对吸引年轻人回乡工作创造了社会氛围和心理条件。

四是村干工资待遇得到提高,达到了本地毕业生的工资标准。2022年换届以来,村干的工资标准得到了普遍提高。目前剑河县村支书、村主任发到手的月工资是3749.4元,村副支书和副主任发到手的月工资为2999.7元,宣传员和安监员发到手的月工资是1800元,这些都是扣除了“三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后的净工资。这个工资基数,在贵州省来讲已经和普通大学毕业生在城市初次就业能达到的工资水平差距不大,这无疑为乡村治理人才社会化招聘奠定了经济基础。

五是村干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得到认可。随着近些年各级公务员考试政策向基层倾斜,特别是为乡村服务人员、乡村治理参与者、乡村志愿者等设立了专项岗位。以及在公务员遴选、事业单位招聘中增加了基层工作经验等条件。这些都给就业难的大学生开辟了一条可行就业之路。参与乡村治理,到乡村去锻炼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同,在村寨发展的前景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六是部分县市已经进行了社会化招聘的实践。一些县市已进行了社会化招聘的實践,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和实践成果。既然实践证明可行,那么对乡村治理的人才进行社会化招聘是值得推广的。特别是村中的辅助性岗位和特殊的党建岗位都可以拿出来进行社会化招聘,从而破解基层治理中村寨人才匮乏的困境。

七是本县户籍大学生具备了招聘基数。在现实中,考虑到社会化招聘的大学生要懂村情、知民意。最好的人选就是本地大学生,特别是本镇、本村的大学生回村寨参与乡村治理,这既可以解决实际需求,也可以让他们享受在家乡就业的一系列好处。所以,限定社会化招聘的户籍条件就是个好的办法,而根据这些年剑河县户籍的大学生基数计算,具备了本地户籍内公平竞争和择优录取的条件。

四、部分村干实施社会化招聘的意义

一是解决了村寨治理的人才紧缺问题和部分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题。通过社会化招聘破解了村民选举壁垒。部分村干岗位实现社会化招聘后直接提升了村干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技能化水平,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治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法制化提供了可靠保障。与此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部分就业岗位,给大学生就业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从而在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乡村农文旅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趟出一条新路。

二是有利于解放思想,促进产业发展。人才回流村寨,不仅仅是解决了村寨治理缺人的问题,同时,可以促进以人为载体的文化、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等一同带回村寨,甚至镶嵌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资本等也可能同时回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增强乡村活力和经济发展潜力,可以给村寨整体的思想解放、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能够带动更多的乡村产业和乡村创业项目应运而生,并将激活村寨活力,带动群众致富。

三是为村干主要岗位和县乡基层治理培养了后备干部。可以根据村寨的情况,精准实施部分村干岗位社会化招聘。根据各村需求不同,招聘岗位可以是主要工作岗位,也可以是辅助性的岗位。经过基层锻炼,这部分村干可成为县乡治理的后备干部。这些从村寨走出来的干部将更具备基层治理的实践经验,也能够更好地满足乡村治理的现代化需求。

四是有利于乡村干部管理规范化。现有村干是乡村自治模式下的管理者,乡镇政府很难做到规范化管理,如果采用社会化招聘,情况则不同。社会化招聘采用市场经济的操作模式,也便于及时更换和调整村干。部分村干岗位公开招聘也可避免村干选举、任免等方面的难题,公开招聘后可以按照需求签订合同,并按照考核进行奖惩、辞退、续聘,提升了管理效率,也保持了人才管理的灵活度。

五是对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有推动作用。大学生在文化宣传、文化创新上有天然优势,并可以充分利用其文化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乡风民俗、优秀传统文化等更好地内化到村民心中,进而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并从根本上将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树立起来,推动形成现代乡村文明的新生态。

结语

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需求看,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已经迫在眉睫,而乡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治理能力的短板。破解基层治理人才困境的市场化探索值得尝试,剑河县实现村寨治理人才社会化招聘的可行性条件已经具备。部分村干岗位实现社会化招聘可以打破村民选举壁垒,实现人才的有效流动;可以推动群众的思想解放,推动产业发展;可以为基层治理提供和培养更多懂乡情、知民意的基层干部;可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维护乡村社会稳定;也可为西部地区实现基层治理村干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探索一条新路。

注释:

①村干:即村干部。村干部是区别于国家公务员的特殊群体,村干部是游离于国家行政干部体制之外的、不在编、不脱产干部。具体来讲,村干部主要是指通过村民自治机制选举产生的、在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及其配套组织担任一定职务、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并享受一定政治经济待遇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村党支部(党总支)委员、副书记、书记,村民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主任和村民委员会内设工作委员会主任。其中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主任是主要村干部。

②“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指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就叫“差序格局”,而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③边际人:即边缘人。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9-48.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J].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22(2).

作者简介:李聪聪(1985—),男,汉族,河北沧州人,黔东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西南边疆社会问题。

(责任编辑:张震)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