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纽约时报》北京冬奥话语的隐喻建构

2023-06-15刘艺铭韩玉强

西部学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纽约时报国家形象

刘艺铭 韩玉强

摘要:基于批评隐喻分析理论,以《纽约时报》对北京冬奥会相关新闻报道为语料,比较和分析美国媒体北京冬奥话语的隐喻特征及其分布,以分析其对中国形象的“他建”。研究发现战争隐喻、光火隐喻、引擎隐喻在美国媒体话语中被广泛使用。《纽约时报》通过这些隐喻的使用,塑造出了不断拼搏的中国形象、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经济不断发展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批评隐喻分析;媒体话语;北京冬奧会;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G811.212;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07-0117-04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交织叠加之下,2022年2月4日至20日,北京冬季奥运会(以下简称冬奥会)成功举办,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为全球公众提供了一个友好团结的交流平台。对于中国而言,北京冬奥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我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键一步,也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为“自塑”和“他塑”,媒体是全球公众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国际形象很大程度上依赖媒体的呈现与转播[2]。借助冬奥会这一全球性的重大事件,我国媒体在国家形象建构与对外传播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讲好北京冬奥故事、呈现良好国家形象的传播目标[3]。但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逆全球化浪潮逐渐显现,为国际交流增设了障碍,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展开的话语攻击愈加猛烈[4],在当前国际传播中,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仍然存在,我们依然面临着“西强我弱”的不利形势[5]。

隐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媒体经常采用的话语策略,批评隐喻分析结合了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方法,为话语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然而目前用批评隐喻分析作为范式对北京冬奥话语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纽约时报》对北京冬奥会的报道为语料,依据批评隐喻分析理论,分析美国媒体报道的隐喻使用特点及其对中国形象“他建”的作用,旨在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国家形象提供参考。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

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简称CMA)的概念在2004年首次被CHARTERIS-BLACK提出,CMA综合了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是一个交叉的研究领域。通过语料库分析可一定程度上弥补原有概念隐喻理论中语境缺席的部分,从而更好地揭示隐喻在话语群体中的信仰、态度、情感及构建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揭示话语背后的隐性意图。CHARTERIS-BLACK参照FAIRCLOUGH[6]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模型,提出了批评隐喻分析的三个步骤:隐喻识别,隐喻阐释和隐喻解释。近十年来,我国不少学者进行了批评隐喻分析的研究[7-9],基于STEEN[10]提出的隐喻识别方法(MIPVU),首先借助语料库方法在话语中识别隐喻,然后从认知和语用的角度阐释隐喻,最后针对隐喻表达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进行解释。

(二)研究设计

《纽约时报》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本研究选择该报作为研究对象,基于LexisNexis数据库,以“Olympic”和“Olympics”为检索词提取2022年2月4日至21日该报所有关于北京冬奥会的报道,形成《纽约时报》语料库(简称NYT,共302篇,255 045字)。基于批评隐喻分析理论的研究模式,研究问题有两个:一是在美国媒体北京冬奥会报道中主要隐喻类型及分布特征是怎样的?二是这些隐喻反映了怎样的意识形态或价值取向?

首先,通读全文,掌握文本大意,确定文本中的词汇单位,确定词汇单位的语境义;对比语境义与基本义,判断语义单位的语境义是否与基本义既有明显差异又能根据其基本义来理解语境义,若符合以上要求则判断为隐喻性词汇;基本义往往更具体、更容易被感知到,与身体体验相关,而且更有历史渊源。其次,在语料库中检索隐喻关键词,结合上下文语境对潜在隐喻进行源域和目标域间是否存在张力与相似关系的判断,筛选留下符合条件的隐喻表达并进行分类与频率统计(为避免隐喻判断的主观性,该过程将由两名三队成员共同完成,对意见不一致的隐喻先进行讨论,再做决定)。然后采用“源域共鸣”概念进行统计,其公式为Resonance=∑type*∑token[11],比较该源域的普遍性,从而判断哪些概念隐喻得到了广泛有效的利用。最后,进行分析,剖析其背后蕴含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并探索隐喻建构出的中国国家形象。

二、《纽约时报》北京冬奥会报道隐喻分布特征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库软件为Wordsmith8.0,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在对北京冬奥会的报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隐喻是战争隐喻、光火隐喻、引擎隐喻。以上三种隐喻源域的关键词数和总频数、源域共鸣值如表1所示,其各自的关键词与频数如表2、表3、表4所示。

三、《纽约时报》北京冬奥会报道隐喻的使用分析

批评隐喻分析在揭示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和隐藏的价值取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读者重新认识和挖掘西方新闻报道的内在态度。这对于督促美国新闻报道向公正客观的方向发展、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至关重要。

(一)战争隐喻:不断拼搏的中国形象

战争隐喻构成美国媒体冬奥报道中最主要的隐喻类型。战争概念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图式之一,战争隐喻在语言中普遍存在。战争源域概念的属性包括:敌我双方;斗争目标;盟友支持;激烈冲突;危险伤害;战略战术等。在报道中,“体育比赛是战争”作为隐喻的主要类型,凸显冲突、矛盾、竞争或对抗,美国媒体通过这些隐喻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事。

基于体育比赛与战争的相似点,把“战争”“映射到体育比赛”较为常见,“敌我双方”映射到“对手和队友”,“斗争目标”映射到“金牌银牌铜牌等奖项”,“战略战术”映射到“比赛策略”,通过战争隐喻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对体育赛事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战争源喻映射到中国健儿的竞技运动上,可以彰显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健儿们在训练中、在赛场上突破自己奋力向前,向世界展现了拼搏精神。在例(1)中,谷爱凌在U型池自由滑雪中的出色表现为中国代表队赢得了第八枚金牌,美国媒体把战争的源喻映射到了滑雪比赛中,可以看出这枚奖牌的来之不易。不可否认,我国相较于欧洲国家,在冰雪项目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这枚金牌体现出了我国的实力以及未来的潜力。在战争隐喻的使用上,美国媒体为读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冰雪体育盛宴,中国健儿在奥运赛场上奋勇争先,建构了不断拼搏的中国形象。

(1)With the victory by Eileen Gu in freeski halfpipe on Friday,China gained its eighth gold medal,more than it has ever won at a winter Olympics.(NYT:2022/02/20)

上周五,随着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中获胜,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了本届冬奥会的第8枚金牌,创造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历届在冬季奥运会上赢得的金牌记录。(《纽约时报》:2022/02/20)

(二)光火隐喻: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

光火隐喻是美国媒体冬奥报道中的主要隐喻类型之一,光火象征着温暖、明亮、活力和希望,光火对中国人有着特别的意义,如雪中送炭、星火燎原、柳暗花明。在美国媒体冬奥报道中,源域光火对应的目标域有冬奥会、“雪容融”等,凸显了北京冬奥会冰雪运动的热情与活力,以及体育盛会带来的期冀与希望。

北京冬残奥会的吉祥物“雪容融”以一个红灯笼的形象亮相,把“光火”映射到“冬奥会”上,暗含了北京冬奥会对冰雪运动、人民生活、国家未来带来的希望,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美好未来的期冀以及对全人类最美好的祝愿。在例(2)中,冬奥会的开幕激起了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对冰雪运动的热情,吸引更多人參加到冰雪运动中。中国在冰雪运动领域拥有巨大潜力,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冬奥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温暖的同时,点燃了中国人民的冰雪梦想,带给人民奋勇向前的力量。在此处,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塑造了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

(2)This may be as close as many Chinese people come to realizing the promise by the country's leader,Xi Jinping,that hosting the 2022 Olympics would "engage" 300 million of them in winter sports.Chinese news sites have promoted the images,apparently seeking to fire up enthusiasm for the Games.(NYT:2022/02/11)

中国领导人承诺,举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将激励3亿中国人民“参与”冰雪运动,这可能是许多中国人最接近实现这一承诺的时刻。中国新闻网站宣传这些图片,显然是为了激发人们对奥运会的热情。(《纽约时报》:2022/02/11)

(三)引擎隐喻:经济不断发展的中国形象

引擎隐喻构成美国媒体冬奥报道中重要的隐喻类型。引擎是发动机的核心部分,因此习惯上也常用它指发动机,是整个汽车的动力源泉。在美国冬奥话语实践中,引擎作为源域主要映射到基础设施、铁路高铁、绿色科技等目标域,以凸显目标域在经济发展方面起到的重大推动作用,呈现经济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中国形象。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GDP屡创新高,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和社会的共享水平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全方位跃升,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美国媒体在北京冬奥会的背景报道中,使用了引擎隐喻——“铁路等基建设施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引擎”。如在例(3)中,中国一直在大力投资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以推动经济增长,同时有利于中国共同发展。在此处,为了突出基础设施带来的作用,使用了引擎隐喻,把“基础设施的作用”映射到“发动机的动力”,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增长世界瞩目。《纽约时报》通过引擎隐喻的使用建构出了经济不断发展的中国形象。

(3)China's leaders have for three decades been investing heavily in rail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to drive growth and connect the country into a close-knit whole.(NYT:2022/02/20)

30年来,中国一直在大力投资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以推动经济增长,将中国连接成一个更加紧密的整体。(《纽约时报》:2022/02/20)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趋势。北京冬奥会为全世界人民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冰雪盛宴,推动了我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互鉴。北京冬奥会作为国际传播的一场大事件和一个对外传播的窗口,有助于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媒体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进行了大量报道,向世界展示精彩纷呈的冬奥。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北京冬奥话语塑造出不断拼搏的中国形象、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经济不断发展的中国形象。我国对外传播主流媒体在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同时,离不开积极开拓海外舆论阵地,在积极回应西方报道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

四、结语

北京冬奥会搭建了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交流桥梁,同时也是展现良好的国家形象的窗口。国家形象是建构出来的,媒体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媒体话语常采用隐喻这一话语策略对国家形象进行建构[8]。本文借助语料库工具Wordsmith8.0采用批评隐喻分析的路径对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北京冬奥会相关报道进行了探讨,使用较多的隐喻包括战争隐喻、光火隐喻、引擎隐喻,通过这些隐喻的使用,塑造出了立体、丰满的中国形象。体育对外报道不能仅停留在“自塑”层面,还应着眼于“他塑”带来的挑战,以更好地讲述中国体育故事。这对于塑造中国良好形象、督促西方国家新闻报道向公正客观的方向发展至关重要。参考文献:

[1]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2002(3).

[2]石坚,杜伟泉.全球传播中的中国话语权建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5).

[3]薛文婷,张麟,王迪.后冬奥时代主流媒体体育对外报道的议程设置与修辞实践——基于《中国日报》北京冬奥会报道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5).

[4]段鹏.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8).

[5]张斌,李昌.载道与融通:破除西方话语霸权的可行策略——基于云南野生象群遷移和COP15第一阶段会议报道的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8).

[6]N.FAIRCLOUGH.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5(3).

[7]孙毅,熊佳腾.英国脱欧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2).

[8]汪徽,辛斌.美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隐喻建构研究——以“美国退出TPP”相关报道为例[J].外语教学,2019(3).

[9]凤群.隐喻和政治神话的实现:美国总统演讲的批评隐喻分析——从里根到奥巴马[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

[10]STEEN G.J,DORST A.G,HERRMANN J.B,et al.A Method for Linguistic Metaphor Identification:From MIP to MIPVU[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2010.

[11]CHARTERIS-BLACK J.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Berlin:Springer,2004.

作者简介:刘艺铭(1998—),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单位为江苏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跨文化传播。

韩玉强(1973—),男,汉族,河北新乐人,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与英语教学。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纽约时报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