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国家形象的建构与提升措施

2016-12-08崔一浩

青年时代 2016年20期

崔一浩

摘 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曲折历程的大国。近三十年来,中国的社会与经济都在持续高速发展,国家的综合力量与国际地位也有显著的提高。关于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外认识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国外对于真实的中国存在着误解。如何有效的塑造与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从而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对于实现中国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国家形象;威胁

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实施,不仅取决于本国的利益与追求,还受外部世界的影响,比如国家形象因素。在这个相互依赖加深的世界,中国如何看待自己,其它国家如何看待中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发展与未来,影响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中国的国家形象上不仅在国内与国外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在国内也存在认识上的差距,不同国家之间认识上也存在着差距。

在国家形象建设的进程中,我们仍需清醒的认识到,传播是手段,内在则是基础。国家形象的提升,一方面离不开对国家形象塑造策略的制订与实施,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国家综合实力、人民精神物质生活水平、国家文化发展实力、公民基本素质等方面的共同进步。这也就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着力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焦点问题和关键矛盾,始终保持坚定的改革发展信念,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

一、加强内功修炼是关键

1.深化改革,坚持发展

在建国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用三十年的时间,实现了欧美发达国家用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所取得的成果,这一切都必须归功于改革。

深化改革使我们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尽管遇到过许多重大挫折,走过很多弯路,但只有坚持改革,才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久弥新。因此,只有直面我们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坚持改革,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为在国际上树立起正面、健康的中国国家形象树立坚实的基础。

2.提升国民素质,加强素质教育建设

国民形象是国家形象的缩影,而国民形象则是通过国民素质反映给受众的。国家形象的建设和提升不仅仅要靠国家和政策层面的建设和努力,作为一个国家的普通民众,也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也是展现一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直观的窗口。一个国家素质国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多方面都深刻影响了国家形象,对于未曾到过中国的外国人,其身边的中国移民或者中国旅游者就成为了了解中国的一个直接窗口;而对于到过中国的外国人,就更加可以通过接触大量的中国国民,来深刻了解中国国民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以此形成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切身体会。因此,加强素质教育建设,努力提升国民素质,是提升和改善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传播是手段,改变新思路

1.要强化受众意识

所谓受众意识,就是在报道新闻时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兴趣需要、接受心理和收受习惯,充分满足受众的新闻与信息需求。强化受众意识在对外传播中至关重要,如果不考虑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兴趣需要,不回应海外受众的关切和疑虑,对外报道就成了自说自话,无法为海外受众所接受,这样争夺话语权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新闻媒体在对外报道中要准确把握海外受众的心理需求,善于把我们报道的内容和海外受众想要了解的东西紧密结合起来。凡是海外受众感兴趣并于我有利的议题都需高度关注并积极报道,同时要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开掘,要尽可能满足海外受众的需求,真正使我们的对外传播让海外受众感觉有趣、有益、有用,愿意看、能理解、可接受。

2.要重视改进文风

以往我国一些新闻媒体的对外传播往往说教内容多,宣传腔重,其主要表现为程式化的内容多,人情味的东西少;抽象的表述多,具体的细节少;空洞的言论多,生动的事例少;枯燥的数字多,鲜活的事物少。

3.强化国际传播能力,树立全球传播的新观念

中国必须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技术,整合传播资源,改善传播手段,增加传播内容,提高传播质量,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实现有效国际传播。一方面要求坚持真实、客观、全面的报道原则,树立可靠、可信、可亲的形象。另一方面要求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格局,加快信息化步伐,建设高效的对外宣传和传播体系。

三、结语

我们应当看到,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我国社会发展中仍面临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矛盾,国家形象建设的理念与整体机制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建设的过程。我国整体传播力的提升也仍需长期的发展和实践,这需要我们清醒的认识与坚持付诸努力。

参考文献;

[1]何辉:<中国国家形象定位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门洪华,周厚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传播途径>,<国际观察>.2012 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