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对比
2023-06-14赵海艳
王 睿 赵海艳 刘 雪
早期食管癌症状隐匿,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15%[1-2]。随着国人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随之升高。以往临床通常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但传统外科手术的创伤性、风险性均较高,对术区相关功能会造成影响,致使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临床应用受限。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微创疗法逐渐在各类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中得到应用,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较为常见,但哪种术式在早期食管癌治疗中疗效更佳尚未统一标准[3-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早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ESD、EMR用于早期食管癌治疗的疗效,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9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并经胃镜检查证实病变局限于黏膜层,未累及黏膜下层;排除标准:淋巴结局部及远处转移者;拒绝内镜治疗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患者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6.48±6.33)岁;病变部位:食管上段14例,食管中段21例,食管下段13例;临床分期:Ⅰ期25例,Ⅱ期23例;病变长度:3.2~5.0 cm,平均病变长度(4.05±0.44)cm;体质量指数18~28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53±1.82)kg/m2。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6.52±6.37)岁;病变部位:食管上段14例,食管中段20例,食管下段14例;临床分期:Ⅰ期24例,Ⅱ期24例;病变长度:3.0~5.0 cm,平均病变长度(4.12±0.46)cm;体质量指数18~28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56±1.75)kg/m2。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一般资料可比较(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EMR进行治疗:首先采用碘液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染色,明确病变范围,其次使用氩气刀在病变部位的外围5 mm处进行电凝标记;使用亚甲蓝-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溶液在经标记的病变黏膜边缘注射,至黏膜充分隆起;将病灶黏膜套入圈套器内,随后收紧圈套器,予以通电切除,对于较大病灶可分次切除;应用止血钳对创面血管进行凝固治疗。最后再行染色观察有无病变残留。观察组采用ESD进行治疗:病变部位的染色、标记及病灶隆起措施与对照组相同;首先应用针形刀沿上述氩气刀标记边缘进行剥离切割,剥离过程中应不断进行黏膜下注射,确保黏膜充分隆起,并使用电凝进行止血;使用止血钳对创面血管进行凝固治疗,如有必要可使用钛夹进行局部创面的缝合。2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比2组完全切除率、手术及住院时间、并发症、生活质量及疾病复发率。(1)比较2组病灶完全切除率,以切缘、基底部组织学无残留为切除完全。(2)比较2组手术、住院时间。(3)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发热、出血、穿孔及狭窄。(4)比较2组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5]对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6个月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包含心理、躯体、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4个方面,共74条目,采用5级评分,各维度最终评分=(维度粗分-最低分)×100÷满分,评分范围为0~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5)疾病复发:2组均随访6个月,对比2组疾病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完全切除率
观察组完全切除率为91.67%(44/48),高于对照组的81.25%(39/48),统计学有差异(χ2=4.800,P=0.029)。
2.2 手术及住院时间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及住院时间对比分)
2.3 并发症
2组并发症发生率相近,统计学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例,%)
2.4 生活质量
2组治疗前心理、躯体、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维度评分相比,统计学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理、躯体、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见表3。
表3 2组生活质量对比分)
2.5 疾病复发率
观察组随访6个月后未发现疾病复发;对照组随访6个月后出现3例疾病复发,疾病复发率为6.25%(3/48)。2组疾病复发率相比,统计学无差异(χ2=1.376,P=0.241)。
3 讨论
早期食管癌指病变局限于黏膜层内的食管癌,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随着病情发展至晚期,将失去手术治疗机会[6-7]。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食管癌患者病死率、提高其生存质量的关键。手术是当前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主要方法,包括开胸手术及内镜下微创手术,其中微创手术相较于传统开胸手术具有视野开阔、创伤性小等优点,还可获得与开放手术基本相当的疗效,有利于提升早期食管癌患者存活率,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内镜下微创手术主要有ESD和EMR两种,其中EMR是在内镜下进行病变黏膜切除的术式,但EMR应用在较大范围病灶切除中难以整块切除病灶,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不甚理想。虽然EMR可通过分次切除提升根治效果,但会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较大损伤,且不可避免会出现病灶残留等情况,进而增加疾病复发风险[8-9]。本研究中,观察组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心理、躯体、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ESD在早期食管癌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疗效,完全切除率更高,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ESD是在EM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术式,通过内镜检查、染色确定病灶范围后再行大范围的病灶剥离,有利于整块切除病灶,提升一次切除率,从而达到与外科手术类似的效果。相较于EMR的分次切除,ESD可整块切除病变部位,减少分次切除对周边正常组织造成的损伤,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组织与功能,进而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0-11]。ESD可一次性切除病灶,能够获得较为完整的病理标本,有利于明确是否发生淋巴及血管转移及肿瘤的浸润分化程度,及时了解患者预后情况,给予针对性术后辅助治疗。但ESD术式的操作难度较大,手术时间较长,不适用病灶较小或体质较差的患者。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在内镜下止血成功,但ESD的出血倾向不容忽视,应谨慎进行手术操作与内镜下的止血干预,完善术前肿瘤血供检查,确定出血风险,配合恰当的术中黏膜下注射液剂量,保证黏膜层分离的充分性,以减少出血的发生。本研究中,观察组随访后未出现疾病复发,而对照组出现3例疾病复发,说明ESD相较于EMR可一次性完整剥离形态不规则、面积较大的肿瘤,表面癌组织残留,降低局部复发率,利于患者预后。李琪毅等[12]的研究表明,与EMR相比,ESD在早期食管癌中的疗效更佳,能够提升肿瘤完整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说明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优越性。但本研究纳入样本例数较少,故2组术后6个月复发率无明显差异。后续临床仍需增加样本纳入量,延长观察时间,以深入了解ESD与EMR在早期食管癌治疗中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全面、可靠的参考。
综上所述,ESD在早期食管癌的治疗中可获得确切疗效,能够有效提升完整切除率,缩短住院时间,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