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黟县建筑彩画考察研究
——以西递村枕石小筑为例

2023-06-14蕾,黄成,张

关键词:小筑底纹厅堂

毛 蕾,黄 成,张 琳

(1.安徽建筑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池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徽州建筑彩画作为江南地区彩画艺术装饰之一,代表了徽州工匠传统手工技艺之典范,现存的徽州彩画主要分布在黄山黟县地区,村落原始形态保存较为完好。位于黟县西递村的枕石小筑(图1),是江南六大首富胡贯三之子胡元熙的故居,建筑占地面积约277平方米,为三间二楼附属便厅,宣统年间在正屋左侧增建小筑。枕石小筑建筑装饰艺术形式丰富,石雕、木雕、砖雕与枕石小筑彩画等多种建筑艺术形式共存,枕石小筑彩画采用了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徽州建筑彩画。徽州建筑彩画的形成是以良好的物质经济为基础,并经历了时代的演变,它所反映呈现的主体是徽州地区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制度文化,具有鲜明的徽州地域文化特色。徽州建筑彩画艺术具有历史、宗教、民俗等多种文化成分,万历《歙县志》中又说“自古人文学之郁起,为海内之望,郁郁乎盛矣”。徽州人敬重儒学思想,在建筑营造和彩画装饰的风格上受其影响,因此,徽州工匠在使用传统手工技艺绘制彩画时以建筑等级、审美及信仰为依据,对彩画的图形和色彩进行极为严谨的创作。枕石小筑彩画以天棚彩画和厢房墙壁板彩画为主,彩画的内容多山水、人物、花鸟等文化题材,体现了徽州人的精神风貌和传统徽州文化内涵,在思想上紧密结合了徽州乡土风情,在表现形式上体现了主人及匠人的审美和精神[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手工技艺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逐渐流失,因此,对枕石小筑彩画进行风格特点、文化内涵、活化运用的考察研究,总结建筑彩画的图案类型、构图特点等,为徽州传统文化的活化与传承提供有力依据。

图1 枕石小筑正门

一、徽州建筑彩画发展的历史脉络

1.时代特性对建筑彩画历史沿革的影响

在我国建筑营造历史长河中,建筑彩画底蕴深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彩画原迹相对丰富,也是我国古建筑彩画艺术发展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明代时期的建筑彩画上承宋代《营造法式》的绘画传统,风格与宋元相近,内敛质朴,装饰风格品位高傲,追求沉静雅致,讲究整体构图严谨。到了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带来了现代科技文明,透视法和化工颜料随即被引入建筑彩画绘制工艺中,丰富了建筑彩画的艺术表现力。1734年的《工程做法》,则依据彩画工艺做法或色彩纹饰进行分类,使得彩画与古建筑构成了较固定的实际对应等级关系。可见,时代文化特性对于徽州时期彩画的发展影响颇深,彩画不仅突出了人物色彩丰富、纹饰多样以及整体构图率性自由的艺术特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各个地区不同特征的文化丰富性,其中徽州建筑彩画风格更具古代文人雅质,彩画图像体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2]。

2.儒学思想对建筑彩画形成的影响

作为程朱之乡、宋朝儒教之源的徽州,其建筑彩画的形成深受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和突出了儒家文化传统。

明代及晚清时期,徽州不仅仅是块 “儒风独茂宝地”,此后还出现了朱熹、戴震、胡适等古今学术泰斗,世人所熟知的程朱理学、登峰造极的三雕两刻艺术等,均对彩画精湛技艺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从徽州建筑彩画的装饰内容及其风格上来看,封建文化对民间生活的影响逐渐减弱,彩画在各方面均与儒学思想文化相呼应,是其尊重儒学思想的体现。枕石小筑建筑彩画内容反映了夫妻子女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思想,其所体现的正是儒家文化之精髓——“仁、礼、中庸”。在其乡土文化和儒学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徽州黟县古建筑彩画凭借其独特的绘画形式与风格,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和历史底蕴,与建筑巧妙地结合为一体。

二、枕石小筑建筑彩画的表现形式及与建筑空间环境

1. 彩画在建筑空间的表现形式

徽州黟县古民居中的彩画艺术,体现了其主人与工匠的审美和精神,体现了主人内心的美好憧憬。枕石小筑(图2)的主人在院落内种满花卉盆栽,并在院落入口两侧建造花房为植物过冬之用,房屋内的彩画选题与主人热爱自然、崇尚美好生活的愿景相契合,反映出房屋主人的精神风貌及传统徽州文化。枕石小筑建筑彩画的主要特征是在同一幅画面中体现多种情景,彩画图案的构成主要以边框图案和底纹图案为主。其中彩画外部边框图案为拐子纹,内部图案由拐子底纹、蝴蝶、花瓶等多种纹样组成,花朵和万字纹图案为彩画的主要底纹,开光盒子为画面中的突出点和亮点,图像的底纹通过紧密的排列组合以达到彩画整体视觉的艺术表现效果。

图2 枕石小筑平面图

2.枕石小筑彩画与建筑空间环境

受民俗文化因素影响,枕石小筑的彩画图像内容和形式符合整体空间功能的结构特征,图像的文化内涵和整体空间功能被很好地结合,彰显和突出其人文情怀。枕石小筑的建筑空间主要包括厅堂和两侧厢房部分,厅堂被用作为会客区,其内部装饰彩画主要分布在厅堂及厢房内[3](图3)。

图3 枕石小筑彩画分布示意图

(1)厅堂彩画及其空间环境

厅堂的天棚彩画绘有22组不同情景内容的开光盒子与20组不同造型的花卉图案[4],为阵列式排布,盒子形状有金锭式、画卷、圆形、梅花式、花瓶、扇形、葫芦式、蝴蝶式、六边形、石榴式、鱼式、铜钟式、荷花式、铜鼎式、壶式等,开光盒子和花卉之间的排列整齐有序,与室内空间相互协调适应;底纹则分别选用“寿字”纹样和各种花朵纹饰图案互相作用搭配组合成的各种四方连续花纹装饰图案,通过几何化的装饰设计表现手法,使其实现规律化、平面艺术化和整体装饰艺术化,同时又具有吉祥如意的心理现象隐喻[5]。通过满涂淡赭色油漆底色,再用白色满绘底纹,与厅堂天棚主结构上的朱色油漆形成鲜明的色彩明度和色相的对比,用不同的色彩和图案纹样来有效改变昏暗空间内的视觉效果,使得房屋顶棚在建筑空间里显得更加明朗;彩画的整体边框图案为回字纹组合,回字纹又名“拐子纹”,其局部线条曲折且有一定幅度的弯曲变化,长短相间。彩画回字纹的整体色调多由黑、蓝两个层次组成。边框图案在建筑空间上起到了内容和建筑顶面整体结构之间的协调过渡作用,在视觉上具有缓冲效果,在画面上也起到了整体性的作用。厅堂顶部由东向西贯穿一根纵向梁架,将天棚彩画分为两半,彩画边框图案在顶面造型中起到协调统一作用,也保持了顶面彩画的完整性(图4)。

图4 厅堂天棚彩画(左为线描稿,右为彩画图)

徽商儒雅的传统社会文化风尚在厅堂彩画上得到了系统体现和充分展示,其彩画创作的内容主要有儒家经典人物、风景画、植物等。厅堂彩画中的装饰题材选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形象来对其进行艺术创作,较为熟知的如“渊明南山采菊”“老翁垂钓”“庄周梦蝶”等一系列经典故事以及传说都是其创作的主要素材;风景画以山水风景画为主,内容以徽州地域风景为主。彩画装饰中的植物选用松、竹、花卉为题材,松有着坚强的生命意志,屹于峰,历经风霜却依然纹丝不动,体现房屋主人坚贞不屈的优良品性和永垂不朽的崇高精神品质;竹子也常被用来隐喻房屋主人的高风亮节以及为人品行;花卉暗示主人对自己生活的热忱企盼和对未来的殷切希冀。厅堂彩画中的开光盒子造型与其内的作画内容也多有对应,如边框为书卷形,里面则为记载仕学者的耕读;边框为花形,里面绘有渊明赏菊,足以见其匠心独运。

枕石小筑厅堂彩画主体图像的表现形式和描绘内容都与建筑空间内在环境交互相依,充分将儒雅的民族文化隐喻在彩画图像的具体内容之中,彰显了主人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而彩画的纹样和造型都表达了主人性温文翰、乐善好施的品性,同时也寄托了审美情感。厅堂彩画使得原本单调的室内空间充满生机活力,置身堂前抬头望去,不禁让人感叹徽文化的浓厚氛围。

(2)厢房彩画及其空间环境

厢房作为徽州古建筑空间结构中的私密空间,承载着对品德文化的传承。因为徽商男人常年离家在外打工经商,厢房随之发展成为徽州女人和子女们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活动和休憩的空间。

枕石小筑的厢房位于厅堂两侧,使用木板墙对建筑进行划分,分为两进,第一进为活动使用空间;第二进为睡眠和休息使用空间,两个空间内的彩画主题、风格及功能各不相同。厢房彩画主要绘于厢房顶棚、墙面、门窗等建筑空间的主体构件上。其中,第一进空间的顶部为大面积的植物花卉图案(图5),底纹为白色的植物纹样,起到衬托作用,在底纹上面则是千姿百态的蓝色植物花卉和红色的鸟兽图案,打破了底纹的单一形状和色彩,展现出“灵活放”,构思奇妙、手法精良、极富艺术感染力,底纹及花鸟花卉图案互相呼应,最终达到繁缛细致、动静结合的效果,这一进彩画主题凸显了主人喜爱植物花卉和热爱自然的品性;第二进为空间较小的厢房,又是涉及到家族后代繁衍的女性私密生活空间,为了避免建筑空间布局零乱,彩画的空间装饰性在图像上不如厅堂内彩画形式多样,使其呈现的空间整体性在视觉效果上往往明显区别于其他家居装饰空间,彩画的主题内容也倾向于对女性美和子孙后代的美好祈愿。

图5 顶棚植物花卉彩画

厢房顶部中心为“团凤”图案(图6),有吉祥如意之寓意,底纹为亮白色,为空间起到提亮的作用,凤凰以红绿蓝为主,间以晕色,显得气韵灵动,生机盎然;周边用回字纹作边框,与厅堂彩画相呼应;墙面上半部分绘有田园生活场景,象征着主人对于田园自然生活的热爱;大面积的花瓶装饰以便凸显女性的柔美;门窗上绘有麒麟送子、富贵花开、五子登科等图样,具有强烈的富贵吉祥、多子多福等寓意[6](图7)。厢房的彩画将那些能够让人直观感受的一系列情真意切的中国民间故事直接绘制在厢房墙壁板上,将纳福迎祥、多子长寿、喜庆如意等吉祥观念体现出来,同时反映出枕石小筑的主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图6 厢房顶棚彩画

图7 枕石小筑厢房窗栏彩画

三、徽州建筑彩画的活化应用

儒学思想及情感观念赋予徽州彩画题材以内涵和象征意义,致使古徽州人以彩画作为情感寄托,使其承载了艺术形象审美价值以外的艺术生命力[7]。徽州建筑彩画艺术特征鲜明,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

当下,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活化应用被广泛关注,活化应用也是实现徽州彩画文化价值转换的关键。例如,我国深圳“大田匠作文化村”通过将智能柯基与手工工艺相结合,打造“文博+文创+田园”综合体,为周边居民和企业提供全新的人文体验和产业发展空间,是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之一;故宫博物院将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故宫元素活化应用到现代工艺品和生活消费品中,利用精心的设计和工艺手法,传承和延续故宫文化特色。由此可见,活化应用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价值转换的至关因素,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力途径之一。

对徽州建筑彩画展开活化运用带来多方面创新,从实践创新方面来说,徽州建筑彩画的活化是运用科学分析对建筑彩画图像进行复原,针对古建筑彩画装饰信息对早期建筑进行详细勘察与价值挖掘,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复原彩画图案,以构成原理为依据,对彩画图案元素、色彩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研究并展开活化设计运用,解读其文化内涵。如在色彩运用方面,可运用高精确度的调色技术(如V-ray)建立色彩和材质数据库,根据数据利用3D设计及渲染技术进行文创产品创新设计,也可利用Java NCS色彩识别工具对各种类图像中的色彩信息进行量化对比,分析其中所包含的色彩,并探究色彩的作用及其表达效果,为未来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提供参考价值等,提高图案色彩的精确辨识度,以达到传统与现代碰撞交融的视觉效果[8]。

因此,根据现代艺术设计的整体审美价值进行再现和创造,将现代艺术手法和徽州建筑彩画的传统艺术元素完美结合,让徽州建筑彩画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更为深入和广泛,同时积累丰富的艺术形式语言。在针对徽州建筑彩画发展演变、形式特征等系列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出可行的活化应用路线,响应乡村振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号召。

结语

在徽州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彩画所需要呈现的对象更多还是淳朴市井风俗。从枕石小筑建筑彩画的整体表现风格和描绘内容上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封建礼制对于中国民间古建筑营造活动的直接影响日益减弱,徽州彩画记录了历史信息,也体现了徽州匠人的艺术修养。枕石小筑彩画作为徽州历史建筑文化的重要遗存,是基于徽州传统建筑的自身风格特点和具有时代性的审美价值取向而发展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其中蕴含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及文化价值内涵。彩画图案的选材体现了屋主人的重要文化取向,其中在艺术性和语言中也蕴藏着真挚、自然的儒学思想和民俗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和梳理枕石小筑建筑彩画艺术的风格特点、文化内涵、工艺保护及传承,不仅留存住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尽一份力,为现代新型艺术形式提供更多的艺术语言。

猜你喜欢

小筑底纹厅堂
雾凇
发朋友圈好帮手拼图/拼视频样样行
秋夜(1)
读豆荚小筑悼文有感
登堂入室
vivoX21:世界杯深度定制
新华1949里的现代诗意小筑
一整夜
沁心小筑
利用“查找”批量设置蓝色底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