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文化融入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探究

2023-06-14廖材美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客家文化文化传承中职学校

【摘要】本文结合客家文化融入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的现实意义,论述在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打造特色课程、常态化开展客家文化体验式教学、校企联动培养客家民俗旅游人才等实践策略,以促进教育、文化、旅游的融合创新发展。

【关键词】客家文化 中职学校 旅游服务与管理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8-0025-03

文化与旅游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形成,具有显著的文化属性,而文化可以依托旅游的形式进行传承、推广和发展,因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文旅融合发展过程需要大量的复合型旅游人才,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应将文旅融合的内容及理念融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创新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客家文化内涵深厚、形式丰富。近年来,客家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热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客家文化的旅游应用研究在学界掀起了一股热潮,如陈南江、吴月照论述客家民俗在旅游开发中可选择的内容,陈义彬、梁锦梅提出客家文化开发的产品策略等,这表明客家文化与旅游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职学校将客家文化融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中,有利于构建特色教育教学体系,培育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

一、客家文化概述

“客家”这一称谓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客家人”在古代原指客籍汉人,即从其他地区迁来的群体。客家是汉族重要的民系之一,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其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国外以东南亚为主,国内以粤闽赣边三角地区居多。在客家群体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客家人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共同创造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客家人聚集地形成了独特风格的文化,即客家文化。广西是全国第四大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口分布呈现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特点,客家人主要聚居在桂东南、桂中、桂东三大片区。其中,桂东南片区以玉林市的博白县、陆川县和北海市合浦县等地为主,这一带的客家人口比较密集;桂中片区以柳州市的柳城县、柳江区为中心,这一带客家人相对比较少;桂东片区以贺州市为中心,客家人口主要分布在公會镇、黄田镇、桂岭镇、莲塘镇、沙田镇等地。

概括而言,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一种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包括语言、精神、饮食、建筑、民俗、戏剧、音乐、舞蹈等。其中,客家语言(俗称客家话)是客家人的通用语言,广泛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等省区。客家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团结和奋进是其核心。这种精神特质在客家先民迁徙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促使客家人团结在一起,不怕艰难困苦,奋力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古时客家人在土楼上写楼名,如“振成楼”,在柱上雕对联,如“振纲立纪,成德达才”,都有教人遵纲守纪、奋发进取的意味。客家建筑以围屋为典型,客家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干栏式建筑和云南“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在饮食上,客家人因从中原繁华富庶之地迁徙到南方穷困僻远之乡,历经离乱、饱尝困苦,习惯就地取材、应节而食,长期形成了吃东西要应节气、一招一式不能乱的客家特色饮食习惯。客家饮食口感偏重肥、咸、熟,特色菜品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猪肚鸡、盆菜、擂茶、汤圆等。此外,客家人世代居住于严寒山区,日常喜爱喝自酿的酒,这有助于祛寒湿、活血补气。客家是汉族的一支,故在民俗上其传统节日与汉族相同,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节、社日、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其中以春节最隆重。客家戏曲大多来源于当地民歌,综合其他艺术形式、吸收其他剧种养分逐渐发展起来,比较出名的主要有闽西汉剧、闽西山歌戏、广东汉剧、闽西采茶戏、粤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花朝戏等。音乐方面,较有特色的有客家童谣与客家民歌,种类有兴国山歌、梅州客家山歌、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广东汉乐、竹板歌、粤西客家情歌等。客家的舞蹈也具有一定的特色,不同地域的舞蹈形式不同,如丰顺浦寨的火烧龙舞、南雄的香火龙舞、大埔与饶平的花环龙舞、梅州市槐店的文狮子舞、东源的金龙狮舞,等等。客家文化特色浓郁,中职学校将旅游与服务管理专业与客家文化融合发展,可以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起到推动作用。

二、客家文化融入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的意义

客家文化是与旅游关系密切的文化资源类型之一,将客家文化融入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打造专业特色,丰富课程内容

中职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以产业为导向,增加实践性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前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当前,文化与旅游结合成为新业态。广西是全国第四大客家人聚居地,客家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丰富,中职学校将客家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特色融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既是大胆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表现,也是顺应文旅融合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在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地方客家特色调整客家文化内容在教学中的比例,既可以有效弥补教材地方特色内容不足的问题,又可以打造本校专业特色,丰富课程内容。此外,在学校课程中系统地开展客家文化教育教学,有助于学生整体、全面地学习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进而提升专业素养与学习能力。

(二)以文化人,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文化自信

客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相融相生,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类型。在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融入客家文化,向学生普及客家文化蕴涵的教育元素、人文历史、精神特质、民俗风情等,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有利于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的基础性作用,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文化自信,为学生将来从事旅游行业奠定良好的人文知识基础,同时有利于学校培养更多优秀的地方民俗旅游人才。

(三)广泛传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文化与旅游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在旅游的推动下可以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旅游在文化的加持下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将客家文化融入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有利于拓展文化的校园传播渠道,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与关注程度,促进客家文化的广泛传播;同时,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客家文化氛围,可以促进教师了解当地文化、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活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文化的保护意识。

三、客家文化融入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的策略

北海市合浦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以师资建设为根本,以打造特色课程为抓手,以创新教学方式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将客家文化融入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致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

(一)自然融入客家文化打造特色课程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是一门理论指导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我校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较多,包括文化课、专业课、选修课等,其中旅游概论、礼节礼仪、中国旅游地理、中国历史、旅游政策与法规、中国民族民俗、中国名特产风物、中国饮食文化、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等专业课程,以及艺术欣赏、摄影技巧、方言等选修课程,均与文化类教学资源具有较高的耦合性。教师进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时,可以结合相关知识点自然融入客家文化,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客家文化的认知度、接受度与认同度。由于我校部分学生就是客家人,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对其进行客家文化教育与熏陶,可以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其身份认同。

例如,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客家旅游专题教学环节,先讲述全国著名的客家旅游资源、旅游景点、旅游路线等,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客家文化;再根据广西客家文化旅游情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本地特色旅游文化。这样的课程设计思路突出广西客家文化旅游内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趣味生动的特点,与原有的教学主题自然融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桂东南、桂东、桂中三大客家人聚居片区虽然在同一个区域,但各有特色,具体体现在民俗、饮食、节庆等方面。因此,教师在进行中国民族民俗、中国饮食文化等专业课程教学时,可以详细介绍广西三大客家人聚居片区的客家文化形式与民俗风情,如桂东南片区有玉林一带的“做社”习俗、北流的采茶戏、博白的客家山歌和客家舞狮、合浦曲樟的客家土围城、钦州的采茶戏等;桂中片区有柳州客家娘酒、柳州“九厅十八井”古庄园遗址等;桂东片有贺州客家围屋、贺州客家擂茶文化、贺州客家酿豆腐等。各个片区的客家特色文化都是潜在的旅游资源,教师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深入學习这些文化,了解文化蕴涵的历史背景与民俗风情,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文化旅游的融合推广。

(二)常态化开展客家文化体验式教学

在以往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碎片化或专题的形式将课外素材融入教学。客家文化作为一种课外教学素材,在旅游行业中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资源,具有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如果对客家文化的重要性与表现形式了解不足,且不重视其在课堂教学中的系统运用,那么将无法有效利用客家文化的教学资源,也势必会弱化学校教育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功能。此外,学生在学习一种文化时不但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有实际的体验,才能对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因此,为了引导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学习旅游资源,教师可以广西客家文化为例,常态化开展客家文化体验式教学,保证客家文化教育素材融入旅游教育的系统性、全面性、深入性。

客家文化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做、创造、展示”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学”指学习了解客家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或内容,如多种国家级、省(区)级客家非遗文化项目,包括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石城彩灯、兴国山歌、客家竹雕、客家擂茶、桂南采茶戏等。教师可以采用PPT、短视频等呈现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内容丰富的客家文化。“做”是一项旨在让学生体验、感知和掌握各种技能技巧的实践性活动。如学生在课堂上欣赏了客家竹雕的制作过程,在课后练习该项技艺,以加深对客家文化的体验。“创造”是指将旅游服务的技巧与客家非遗文化相融合,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更丰富的文化旅游表达方式。如进行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课程教学后,让学生根据桂南客家特色采茶戏编写一段解说词。“展示”是指在学习、实践和创造知识后,学生通过集体报告、表演等形式展示课程学习成果,如学生进行桂南采茶戏表演、汇报展示客家非遗文化项目研究等。

客家文化体验式教学形式多样、实践性强、富有趣味性,比较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规律。教师在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创新客家文化的体验式教学形式,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体验,提高学生对文化旅游的认知与认同,进而促使学生自主创造个性化的旅游体验表达方式。

(三)校企联动培养客家民俗旅游人才

产教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坚持就业导向可以更好地为行业、企业、产业培养专业人才。在当前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中职学校要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加强与旅游企业的联动,借助企业力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为地方培养更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民俗旅游人才。广西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本土旅游业发展成熟稳定,这为中职学校联合旅游企业培养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提供了条件。广西客家人聚居的桂南片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教师可以此为线索,联系当地的旅游机构、艺术表演机构等,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实习的机会。如博白的采茶戏远近闻名,博白城乡有采茶剧团、沙河民间艺术团、江宁民剧团等多种文艺社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这些机构参观、学习采茶戏;桂南片区有“做社”的习俗,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体验、感受客家的“做社”文化;桂中地区的客家娘酒比较出名,教师可以联系当地酿酒企业,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深入了解客家的酒文化;桂东地区的客家擂茶文化、饮食文化相对突出,教师可以与当地餐饮企业合作,由企业为学生展示擂茶过程与食物制作过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品尝客家美食,由此加深对客家饮食文化的了解。

中职学校常态化开展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与客家文化的融合教学,既是契合本专业学生当前学习需求与未来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也为本土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突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传承等功能,更是推动教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可以为中职学校培养旅游与服务人才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毅.非遗融入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方法探析[J].旅游与摄影,2022(6).

作者简介:廖材美(1975— ),广西合浦人,本科,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客家文化研究。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客家文化文化传承中职学校
唐开大庾岭路、赣水交通与石固神信仰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德育工作浅谈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闽学四贤”理学思想与闽西北客家文化特质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谈客家擂茶文化及其传承
客家文化外宣材料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