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中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

2023-06-13李涛朱勇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李涛?朱勇

摘 要 新时期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是确保人才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和有关政策要求的需要,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针对当前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面临的企业参与程度不深、日常管理机制不畅、教师综合素质不高、评价体系科学性不足、改革特色不够凸显等困境,有针对性地构建了高职院校中药专业“三阶递进、工学交替、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体现了协同育人理念、完善了文化融合制度、深化了校企合作发展方式、形成了长效运行机制,其实践路径为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实行招生招工一体化、开展“双导师”育人、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压实做细工学交替、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组织开展动态评价。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中药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8-0012-05

现代学徒制是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创新模式和有效载体,是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重要举措[1][2]。2015年、2017年、2018年国家分别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遴选工作,共遴选出562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各试点单位注重顶层设计、坚持系统谋划,在政策、保障、模式、机制、标准等多个方面初步实现了突破。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如何进一步切实有效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值得持续深入研究和实践。基于此,本文以中药专业为例,构建了“三阶递进、工学交替、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该模式的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中药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新时期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一)推进现代学徒制是确保人才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劳动就业、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入新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多元化、高素质、多类型、多规格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主战场的高职院校,必然要承担相应的历史和社会责任。通过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探索校企共同制订高水平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能进一步将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落地生根,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确保人才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推进现代学徒制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和有关政策的需要

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要求,教育部于2014年、2019年分别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就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作出部署。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上述政策,为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搭建了架构。

(三)推进现代学徒制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高水平就业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除了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更加紧密、同人民群众的期待更加契合、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匹配之外,其自身也需要高质量发展,例如制度更加健全、体系更加完备、标准更加完善、条件更加优越、动力更加持久等。通过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推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同步推进政策、制度、机制、行规、标准、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

(四)推进现代学徒制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我国全面推进的现代学徒制,是在传承我国传统学徒制基础上,借鉴德国“双元制”和英国“盎格鲁-萨克逊”为代表的西方学徒制先进的经验,创新形成的具有中国文化、经济、区域和专业特色的教育体系,适用于我国国情和产业发展状况的职业教育模式[3][4]。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以校企双重主体育人为根本,以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为保证,以岗位成才为路径,注重以人为本、体现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培养以實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面临的困境

(一)企业参与程度不深

现代学徒制以“双主体”育人为基础,企业是“双主体”之一,因此,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设,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关键。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动力。然而,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企业投入大,如支付学生工资和津贴、提供技术人员、培训场地等;但回报和收益少,即使培养出合格的学徒也不一定留得下,导致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严重制约了现代学徒制的推进和发展。

(二)日常管理机制不畅

现代学徒制实行的是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企业是主要的学习场所,学生兼具“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而在日常的管理中,由于单位性质不同,高职院校实行的是学生管理制度,企业实行的员工管理制度,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效果监控与评价、学生学习与生活等日常管理仍然以学校为主,企业与学校之间未形成有效沟通机制,校企之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划分不明确,不利于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三)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教师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实施者,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需要校企充分合作,构建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和实践能力强的一体化教师队伍。然而,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的许多教师虽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在企业的工作经验,传授知识多以理论为主;企业师傅虽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但缺乏深厚的理论功底。再加上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师傅未充分互补融合形成教学合力,导致培养的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环节充分结合起来,必然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四)评价体系科学性不足

评价体系是实现现代学徒制闭环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化、专业化的评价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现代学徒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在评价主体上,学校教师往往作为评价主体,企业师傅和行业处于从属地位;在评价过程上,通常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主导,学生被动接受评价;在评价对象上,学生只是处于被评价的地位,几乎不参与评价,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在评价方式上,偏重于知识考查,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缺失;在评价结果上,缺少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评价结果的反馈、督导、改进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五)改革特色不够凸显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一体化育人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双主体”协作育人和工学交替为特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在招生与招工、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和基地共建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由于现代学徒制在我国推行时间不长,各试点学校均处于探索阶段,关于學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参照以往普通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或在此基础上稍加改动,导致教学改革、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管理方法等与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要求严重不符,现代学徒制的本质意义和价值被忽略,改革的特色自然未能有效形成。

三、高职院校中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将培养学生成人与成才相结合;第二,坚持校企充分融合,企业全程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形成校企“双主体”育人格局;第三,坚持工学交替,推动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学习与就业对接;第四,坚持课程核心,将学徒培养划分为三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设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第五,坚持标准引领,依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制订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师资标准、评价标准等。

(二)主要目标

一方面,培养具备从事中药专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探索和验证以企业为主体,校企“双主体”协作育人和工学交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模式构建

“三阶递进、工学交替、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双元育人”是指学校和企业是培养学生的“双主体”,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管理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共同评价人才培养效果、共同享受人才培养成效,最终实现校企双元协同育人。

第二,“工学交替”是指组织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学习场合、课堂与车间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中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按照“学生—学徒—企业员工”人才培养路径,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培养任务,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在学校完成职业素养模块和专业技术知识模块学习,企业师傅指导学生在企业完成岗位技术技能模块、顶岗实习模块和学徒个人职业拓展模块学习。

第三,“三阶递进”是指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遵循教育规律,采用进阶方式,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养成为核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学徒制分三阶段培养。

第I阶段(第一、二学期)主要完成职业素养模块和专业技术知识模块的学习。职业素养模块,是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为内核,传承尊师重道文化,培养学徒工匠精神;专业技术知识模块,是根据岗位技术技能需要开设的中药学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实践课程。

第II阶段(第三、四学期)主要完成岗位技术技能模块的学习。岗位技术技能模块是以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并将其进一步融入到真实的工作岗位情境中,以企业师傅带教为主,主要围绕中药炮制、中药提取、中药饮片加工、中药制剂以及中药材鉴别岗位轮换学习,提升学徒的岗位技术技能水平。

第III阶段(包括第五、六学期)主要完成顶岗实习模块和学徒个人职业拓展模块的学习。顶岗实习模块,是指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进入生产一线开展工作,锻炼学徒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学徒个人职业拓展模块,是指在以上模块基础上,培养学生能独立开展与中药专业相关的工作,掌握解决生产与应用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以及通过终身学习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学徒在企业师傅指导下,通过综合岗位锻炼进一步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企业和行业的特殊岗位需求,以及学徒的兴趣爱好,设置个性化课程,拓展和满足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要。

四、高职院校中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工学结合的标准体系建设是推进现代学徒制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抓手。以六味地黄丸的生产工艺为例,高职院校要与中药企业一道,按照中药粉碎、蒸馏、浓缩、制剂和包装过程等企业实际生产全流程和岗位员工要求,共同制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师资标准、实訓标准、评价标准等,为学徒见习和顶岗实习奠定制度基础,以提升实践水平和人才培养成效。

(二)实行招生招工一体化

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岗位要求,高职院校与中药企业可成立中药学专业现代学徒制领导小组,开展“招生即招工、进校即就业”的联合人才培养工作。企业分别与学校和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实施招生招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重指导,同时享受企业的学徒待遇,在企业进行学习、培训、实习。学徒在学习培训期间,享受企业按照劳动合同支付的工资待遇,且工资不得低于企业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

(三)开展“双导师”育人

“双导师育人”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关键环节,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学校与中药企业合作,共同选拔优秀教师和企业专家成立教学团队,制订完备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全面开展“双导师”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学校教师主要承担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企业师傅主要承担学徒的实践教学任务,专业综合实验实训课和专业特色课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

(四)丰富教育教学资源

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基于各自优势,通过信息化手段,共建教学资源。校企双方深化合作,基于岗位工作内容,共同建设中药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中药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同编写中药实验实训教材,共同制订中药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其实施方案。此外,校企双方要加强中药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完善中药校企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将中药企业文化与优秀校园文化融入平台和基地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五)压实做细工学交替

现代学徒制由校企共同实施,在校企之间交替进行。高职院校“三阶递进、工学交替、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分别要参与第I阶段的职业素养模块和专业技术知识模块学习、第II阶段的岗位技术技能模块学习、第III阶段的顶岗实习模块和学徒个人职业拓展模块学习。为此,学校和企业要制订详细的工学交替实施方案,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压实学生安全责任、实习管理责任、沟通协调责任,确保工学交替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六)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管理及工作机构,共同负责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推进与管理。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建设。校企共同完善“双导师”制度,重点完善导师的选拔、聘用、奖励、评价机制,明确导师的职责和待遇,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校企共同加强学徒的实训、考核、管理、评价制度建设,形成闭环管理。

(七)组织开展动态评价

遵循学徒发展规律,校企共同制订考核评价方案。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实行学校、企业、教师、企业师傅共同参与而评价权重有所偏重的动态评价机制。第I阶段的职业素养模块和专业技术知识模块以学校和学校教师考核为主,主要对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理论成绩和实验实训成绩进行综合评价。第II阶段的岗位技术技能模块和第III阶段的顶岗实习模块和学徒个人职业拓展模块以企业和企业师傅考核为主,主要对专业实践能力、岗位能力和个人职业发展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生为评价主体,双导师为评价对象,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加强动态评价机制建设,形成阶段量化评价标准,实现学徒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高职院校中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特点

(一)理念创新:形成了协同育人理念

“三阶递进、工学交替、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始终贯穿校企协同育人理念。通过校企统筹优势资源加强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合作,从而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反过来激发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合力。此外,通过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可以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破解理论与实践不相融合的问题,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脱节问题。

(二)制度创新:完善了文化融合制度

“三阶递进、工学交替、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文化融合,将校企共同的价值理念、发展特色、行为规范等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灵魂。该模式注重完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制度,注重开展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并将其融入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以及职业素养培养之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修养。

(三)模式创新:深化了校企合作发展方式

“三阶递进、工学交替、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共赢和职责共担。在推进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注重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岗位真正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兼顾各方面利益,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基于区位优势产业和中药产业现状,积极优化专业布局,对接企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一体化育人培养模式,完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健全成分分担和利益保障机制。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签好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两个合同,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解决好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

(四)机制创新:形成了长效运行模制

“三階递进、工学交替、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依法实施,遵守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各项制度与标准,形成了长效运行机制。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现代学徒制管理及工作机构,共同负责现代学徒制的推进与管理。校企双方协商建立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学徒培养管理机制、定期检查反馈机制、学徒退出机制等,共同制定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财产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生活管理等制度。

参 考 文 献

[1]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50-154.

[2]江平,俞素春.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7):92-96.

[3]郭全洲,李晔,王惠霞.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河北省发展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框架及实施对策[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5):13-18.

[4]左宇希,徐涵.职教本科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实践向度与模式构建——基于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23(2):94-103.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the new era is to ensure that talent cultivation meets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implement national strategic arrangements and relevant policy requirement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o explor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urrent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such as insufficient participation by enterprises, ineffective daily management mechanisms, low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eachers, lack of objectivity in evaluation systems, and insufficient highlighting of reform characteristics, a targeted modern apprenticeship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three-stage progression, engineering learning alternation, and dual education”has been constructe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model fully embodies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mproves the system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deepens th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forms a long-term operating mechanism. The practical paths ar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 systems, implement the integration of enrollment and recruitment, carry out“double mentor”education, enrich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sources, compact the alternation of fine work and learning, strengthen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organize the dynamic evaluation.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ltern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learning; dual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pecialty Author  Li Ta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Bozhou University (Bozhou 236800); Zhu Yong, lecturer of Bo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猜你喜欢

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承接旅游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