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2023-06-12林斌珍尹小锋曹立颖陈开明

微创医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单侧入路椎体

林斌珍 钟 南 尹小锋 曹立颖 陈开明

(龙岩市第二医院,福建省龙岩市 364000)

骨质疏松是常见的代谢疾病,主要因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导致,吸烟、缺钙、体力活动减少等均是诱发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病情轻者无明显症状,但病情较重的患者会出现脊柱疼痛、乏力等表现,骨折发生率可明显增高[1]。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是骨质疏松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不仅会破坏脊柱稳定性,严重者还会导致脊髓神经损伤,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3]。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是治疗OVCF的重要手段,可缓解骨折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使塌陷的椎体骨折复位,提高椎体强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4]。但不同入路PKP治疗OVCF的临床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单侧、双侧入路是常见的入路方式,其中双侧入路虽然可促进骨水泥分布,但多次操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神经损伤风险。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入路PKP对OVCF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单侧入路PKP治疗的39例患者纳入A组,同期接受双侧入路PKP治疗的39例纳入B组。A组中男15例,女24例;年龄50~76(63.36±4.19)岁;骨折部位:胸椎20例、腰椎19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0例、坠落7例、跌倒或其他22例;单节段22例、双节段17例;骨密度(T值):-3.10~-2.50(-2.89±0.22)。B组中男14例,女25例;年龄51~78(63.96±4.22)岁;骨折部位:胸椎21例、腰椎18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9例、坠落9例、跌倒或其他21例;单节段24例、双节段15例;骨密度(T值):-3.07~-2.47(-2.80±0.20)。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纳入、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OVCF诊断符合诊治专家共识[5]中相关标准,且经病史、症状、影像学或骨密度等检查确诊;②有外伤史,新鲜骨折者;③骨密度T值低于-2.5;④在本院接受PKP治疗;⑤精神正常,可配合完成本研究。(2)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导致的骨折患者;②合并骨肿瘤者;③伴心、肝、肾等脏器疾病者;④伴凝血功能障碍或血液系统疾病者;⑤伴其他骨关节疾病者;⑥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1.3.1 A组 接受单侧入路PKP治疗:术前进行常规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体位选择俯卧位,适当将胸部、髋部垫高,于C型臂X射线机透视下确定伤椎椎弓根体表投影,并做好标记,常规消毒、铺巾,用2%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麻醉满意后,于标记点外缘约1 cm位置做一长约0.5 cm切口,穿刺点选择椎弓根投影的右侧2点钟、左侧11点钟方向,穿刺针与矢状面保持一定角度(10°~25°),穿刺直至伤椎骨皮质表面,透视满意后继续穿刺,在侧位下,针尖位于椎体中心1/3处,正位下,针尖位于椎体中间。然后将穿刺针针芯抽出,在导针引导下,建立工作套管,置入球囊进行扩张,恢复伤椎高度满意后,将球囊取出。调配骨水泥,使其呈牙膏状,透视下缓慢注入伤椎,保证骨水泥弥散超过椎体中线。观察骨水泥的分布,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若发现骨水泥有渗漏迹象应立即停止注射。注入满意后将穿刺组件拔除,并包扎穿刺点。

1.3.2 B组 接受双侧入路PKP治疗:双椎弓根同时定位,C型臂X射线机透视下双侧椎弓根同时穿刺。穿刺成功后双侧球囊扩张、注入骨水泥。操作(如穿刺方法、球囊扩张、骨水泥注入等)均同A组。

1.3.3 术后处理方法 术后给予患者常规预防感染干预;术后当天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术后1 d可指导下床活动;进行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

1.4 评价指标 (1)围术期指标:记录两组手术用时、骨水泥用量、透视次数等指标。(2)疼痛程度、脊柱功能、椎体高度:于术前、术后1个月,分别采用VAS[6]、Oswestry障碍指数问卷(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7]评估疼痛及脊柱功能,其中VAS评分总分为0~1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疼痛越重;ODI共包括10个问题,每个问题记0~5分,共计50分,分数越低提示脊柱功能越好。椎体高度:以伤椎为中心,利用X线片通过比例尺测量椎体的前缘、中央高度。(3)并发症:比较两组骨水泥渗漏、邻近椎体骨折、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围术期指标比较 A组手术用时短于B组,骨水泥用量、透视次数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x±s)

2.2 疼痛程度、脊柱功能及椎体高度比较 术前,两组VAS评分、ODI评分、椎体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两组VAS、ODI评分显著下降,伤椎前缘、伤椎中央高度显著提高(均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ODI评分、椎体高度比较 (x±s)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13%,低于B组的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3 讨 论

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骨质量下降,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以胸腰椎骨折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卧床休息、支具固定等措施是以往治疗OVCF的主要方法,但长期卧床休息,不仅会增加褥疮、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还会加重或恶化内科疾病,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不利于预后[8-9]。因此,手术成为OVCF治疗的首选方案,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矫正椎体后凸畸形,效果较理想。以往多通过双侧入路PKP治疗,但近年来单侧入路PKP不断被应用于临床。然而何种入路手术治疗OVCF的临床价值更高仍存在分歧,需进一步探究。

以往双侧入路PKP是治疗OVCF的主要方式,双侧穿刺下,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更充分,但操作次数多,可能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10]。曹武臣[11]的研究显示,单侧入路PKP应用于OVCF患者中,可达到与双侧入路相近的疼痛缓解效果,且在改善伤椎高度方面与双侧入路无明显差异,均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双侧入路相比,单侧入路PKP治疗OVCF可缩短手术用时,减少骨水泥用量及透视次数。原因可能为:双侧入路较单侧入路增加了一侧的穿刺、骨水泥注入等手术步骤,进而延长手术用时,增加透视次数及骨水泥用量;而单侧入路可避免双侧穿刺的损伤,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12]。本研究中,两种入路方式在减轻疼痛程度、提高脊柱功能及椎体高度方面无明显差异,提示两种入路方式均可有效缓解疼痛,提高脊柱功能及椎体高度。两种入路方式均是微创术式,患者容易接受,术后疼痛程度较轻,且对机体影响小,术后限制活动时间短,利于促进康复,提高脊柱功能及椎体高度[13]。本研究中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可见单侧入路安全性更高。这可能与单侧入路只进行一次穿刺,避免了多次穿刺对椎体的影响,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有关。

综上所述,与双侧入路相比,单侧入路PKP应用于OVCF患者中,手术用时更短,可减少骨水泥用量及透视次数,在减轻疼痛、提高脊柱功能及椎体高度方面效果与双侧入路相近,并发症更少。

猜你喜欢

单侧入路椎体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关于单侧布顶内侧安装减速顶的日常养护及维修工作的思考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超声检查胎儿半椎体1例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同期双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严重髋部疾病的临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