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疏导,让寄宿制学校成为“家”
2023-06-12丁云枝
丁云枝
【摘 要】高三毕业生存在心理压力大的问题是极常见的现象,其根源主要来自学习、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网络等多个方面,外加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考试中遇到的挫折,都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陷入情绪障碍。本文首先分析寄宿制高中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疏导策略,其次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优化疏导效果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高三;疏导
高三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也是学习最紧张的阶段。寄宿制学校的部分学生面对高考压力难免会对学习、生活产生焦虑与恐惧,为化解学生的消极情绪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迎接高考,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疏导方式,使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如家一般的温馨。
一、寄宿制高中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疏导
策略
(一)学习方面
第一,学习动机不强。考试焦虑、厌学、逃课等表现都是由于学习动机不强造成的。教师在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可采用讲述名人故事与小组讨论结合、角色演绎与自我测试结合等方式,有效解决“愿不愿意学”的问题。通过此种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之深刻意识到抱负水平是保持适度成就动机的基础,只有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才能将自身的潜能激发出来,获得的成就感也会越强。第二,学习习惯不良。课堂注意力集中性与稳定性差、作业马虎、学习不专注、缺乏逻辑性与条理性等都属于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主要通过情境演绎、自我分析测试等方式疏导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对自己现有的不良学习习惯展开反思,并思考具体的改进计划,并按照计划长期坚持,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这一疏导方式有效解决了“能不能坚持学”的问题。第三,学习方法不当。不会安排学习计划、不能形成知识结构、不求甚解、死记硬背、不善于科学用脑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成效。教师可以在教学组织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同时通过多样化方式有效解决学生“不会学”的问题。比如,心理评估法,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擅长或常用的学习方法,教师与学生共同就这一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展开评判;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当前采用的学习方法,给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讨论法,师生、生生之间围绕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路径这一核心展开讨论。通过这一过程,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所使用的学习方法与特点,并且掌握课前预习、课中听课、课后复习的技巧,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促使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为迎接高考做好充分准备。第四,升学考试前焦虑烦躁。主要表现为情绪过度紧张,造成缺乏自信与学习热情、过度夸大失败后果、难以控制自己、考试时思维混乱、坐立不安等。对此,教师在为学生疏导心理时,可引导学生调整认知,转变对考试不恰当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到一次考试的结果并不能决定个人价值;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教会学生在面对紧张情绪时,多多以“我肯定会获胜”“我一定可以”等语言强化自己,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若是在考试阶段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要尽量深呼吸,对自己说“镇定”“冷静”,使思维尽快恢复正常状态。
(二)人际交往方面
第一,师生关系。教师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不平等关系,这是他们的社会角色所决定的。由于部分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信任,而且有时过于严厉,动辄批评学生,使学生非常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另外,认识上存在的偏差,也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从而产生攻击性行为。为构建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有爱心,更要有耐心,热心教育服务学生,适时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走向平等,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以此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有效缩短师生间的心灵距离,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消除师生间的情感障碍、心理障碍。第二,同学关系。部分学生因为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和谐,表现出显著的孤独感,很想与同学重归于好,但是不知要从何做起。基于此,教师可积极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班会、书信联谊、心理辅导课程、校园服务等,借活动契机教会学生人际交往的倾听、非语言沟通等技巧,掌握人际交往规范与人际交往礼仪,逐步与同学建立起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树立交往自信。第三,与父母的关系。幸福的家庭大致相同,不幸的家庭却是各有不幸。平等、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温暖港湾,而在专制家庭中,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非常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缺陷、独来独往。为避免因家庭的不幸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创伤,耽误正常学习,教师在进行疏导时,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会父母的艰难辛苦,懂得体谅父母、尊重父母,用实际行动为父母分忧。
(三)青春期心理方面
12~18岁是青春期的年龄范围,也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很多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心理断乳期、事故多发期。从这些称呼中便可看出,青春期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阶段,学生的身体与心理会发生剧烈变化,一些矛盾、冲突也随之而来,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情绪化严重。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使高中生的心理状态非常容易波动,不仅情绪不稳定,而且心理十分脆弱。比如,一旦受到刺激会表现喜怒无常、自我失控、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第二,閉锁心理。这种心理问题是指在负面情绪下的心理状态,主要特征为内心活动的关闭。在负面情绪的支配下,学生会表现出有意疏远他人、拒绝与外界交流。第三,早恋问题。此项问题集中出现在高二、高三阶段,由于学生这时的异性意识已逐步发展成熟,开始将喜欢的偶像作为标准寻找“意中人”,并且喜欢与对方独处,此种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离群”倾向。因为学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谈情说爱”上,结果造成学业表现一落千丈,整天精神恍惚、无精打采,个别学生身上甚至会出现逃课、旷课现象。针对这类心理问题,教师可通过性教育的方式,传授科学的性知识,以此消除性神秘感,正确培养学生的性观念。或者设置心理咨询服务点、设置学生心相印,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诊疗。具体到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整理,运用多样化方式,组织学生围绕早恋课题展开分析、讨论,让他们意识到“早恋”给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与异性相处的意义,让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
(四)网络方面
学生对网络过度沉迷,或喜欢通过网络渠道与人沟通交流,长期如此会造成“网络成瘾综合症”。此种网络心理障碍会给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睡眠不足、视力减退;精神上存在依赖性,当脱离互联网后,会出现急躁、压抑、敏感等情绪变化;人际关系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削弱,如回避现实问题、集体意识与组织观念淡化、不喜与他人交往;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直线下滑。针对存在此类问题的学生,教师需要安排专业心理教师为其进行心理疏导,或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严重的情况下需要酌情安排心理治疗。首先,在心理疏导中,主要采取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清楚认识到网络交流仅是起到丰富实际生活的作用,如果过分依赖,势必会造成心理障碍问题;网络永远无法取代现实生活,满足感一定要在现实生活中才能获得,才会具有意义,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只有回归到现实才能真正解决,要做网络的主人,理性冲浪,不盲信盲从,做到健康文明上网。其次,细化寄宿管理制度,安排自习课,并由专门教师负责看管,以此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渐渐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最后,学校定期举办适宜学生身心发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户外文体活动,以此转移学生对网络的注意力,给学生拓展人际交往新空间。
二、寄宿制学校优化疏导效果的有效办法
(一)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压力根源
当教师发现学生遇到压力后,需要指导学生从压力来源、压力后果两个方面就压力情境展开客观分析。首先,在压力来源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压力究竟来自外部还是自身。比如,当模拟考试来临之际感到紧张,那么此种压力便来自自身,此时需要让学生对可能取得的考试成绩进行预估,既要考虑最坏的结果,也要向最好的结果努力,以此达到舒缓情绪、化解压力的目的。其次,在压力后果方面,要引导学生思考此种压力会为自己带来何种影响,比如,当自己在家长严厉督促下感到压迫感,那么便可直接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可以站在自己的视角思考,为自己多提供一些空间、多一些鼓励。另外,考虑到寄宿生与家长的联结相对较少,需要的关心与照料会更多,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细心捕捉其心理变化迹象,如忧郁的眼神、不安的神态,此时教师要通过鼓励的语言、会意的眼神、关切的问候给予学生慰藉,让寄宿生也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二)帮助学生建立“思维过滤器”
“思维过滤器”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中心提出的概念,强调信念是控制思维的主要因素,当个体确定某种信念时,神经系统便会发挥“过滤器”的作用,过滤掉与信念相偏离的内容,通过剩余的、与信念统一的信息有效指导自身行为,促使信念向着既定方向发展。上述的心理健康问题,部分是因为焦虑、恐惧所起的,因此,教师在疏导学生时,可引导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思维过滤器”,将消极情绪过滤在外,只保留“思维精英分子”,用于支持自己达成信念。在具体实际操作中,首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安静的空间,思考自己的焦虑情绪从何而来,并逐一罗列出来,然后制订应对策略。其次,确定前进目标,这个目标要尽量具体、可行性强、有挑战性。目标确立完成之后,便形成了“思维过滤器”的边界,之后学生便要以此为指导,做对自己负责任的努力,将注意力从外部压力中转移到别处。如此,诸如对自己的不自信、对结果的担心等思维都将无法影响自己。最后,经常用积极思维与自己展开沟通,以此维护“思维过滤器”的稳定性,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为了目标全力
以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完善的教育体制不仅是针对课堂设计、课程教学而言的,而且需要兼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对处在高三阶段的寄宿生,由于其与家长之间的联结较少,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做学生成长路上的贴心人,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
的“家”。
【参考文献】
[1]熊雯.寄宿制學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80):10-12.
[2]张昊.寄宿制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0(42):227.
[3]张克忠.寄宿制高一学生心理适应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J].高考,2020(32):91.
[4]陈小亮.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实践策略初探[J].试题与研究,2020(8):30.
[5]杨喜平.寄宿生日常管理方法研究[J].科普童话,2020(4):124.
[6]陈宏刚.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疏导的几点思考[J].试题与研究,2019(2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