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诗学视域下的日本俳句研究

2023-06-12闫倩顾珂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俳句

闫倩 顾珂嘉

内容摘要: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出发,详细地介绍了认知诗学领域两个重要的概念——图形背景理论和脚本图式理论,并将这两个理论应用于松尾芭蕉的经典俳句“寂静闲,渗入岩中凝,蝉之鸣”的分析与解读中,以求更好地感受松尾芭蕉的内心世界,更好地领略日本俳句的意蕴与内涵。

关键词:认知诗学 俳句 图形背景 脚本图式

俳句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自江户时代以来就深受日本民众喜爱。虽然只有简短的十七个日语音节,却饱含着对人生百态、自然万物的思考与品味。虽然众多研究者已经从俳句的汉译、俳句的发展等角度对俳句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但认知诗学的兴起与发展无疑为俳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一.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建立在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文学等研究基础上。研究认知诗学,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认知”、什么是“诗学”。桂诗春(1991)指出最简单的“认知”定义就是知识的习得与使用,它是一个有目的且可控的内在心理过程。关于“诗学”,迈纳(2004)提出诗学是描述文学性质、实践的一种理论,是关于文学的一个概念、原理或者说是一套系统。姚介厚(2001)认为“诗”即艺术创造,而“诗学”就是研究艺术的一门学问。随着认知语言学、文学批评等学科的蓬勃发展,有关认知诗学的研究也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俳句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日本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由五、七、五共十七个音节组成,被称作是“世界上最短的诗”。俳句不仅深受日本民众的喜爱,现已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流行开来(陶振孝,2003)。法国诗人安德烈·贝勒沙尔评价俳句为“传播微光与颤栗的诗”。著名的俳句有松尾芭蕉的“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声响”、立花北枝的“流萤断续光,一明一灭一尺间,寂寞何以堪”等。

三.认知诗学视角下的典型俳句分析

斯多克维尔(2002)在其论著中介绍了若干个来自认知科学的主要理论,研究认知诗学首先要考虑其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图形背景理论和脚本图式理论。因此,本文将从这两个理论角度出发对松尾芭蕉的“寂静闲,渗入岩中凝,蝉之鸣”这一经典俳句进行分析。

1.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最早由丹麦心理学家埃德加·鲁宾于1915年提出,后被认知语言学家们引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用于解释人类的语言表达和语法现象。本节将首先从图形背景角度出发对松尾芭蕉经典俳句“寂静闲,渗入岩中凝,蝉之鸣”进行分析与解读,以期给读者带来不同视角的解读以及更深刻的体会。

(1)什么是图形背景理论

蓝纯(2005)指出,当人们环顾四周时,其注意力总是会被某个具体事物所吸引,并将该事物与其所处背景区别开来。兰盖克(1987)从感知凸显的角度考虑并提出:一个情景中的图形在感知上要比其余背景部分更显眼,并且具有特殊的凸显,情景围绕该中心实体进行建构为它提供一个背景环境。对图形背景的区分会随着观察角度、认知需求、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2)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俳句分析

“寂静闲,渗入岩中凝,蝉之鸣”出自松尾芭蕉的散文集《奥州小道》。该书记述了松尾芭蕉与弟子从江户出发,游历东北、北陆、大垣的所见所闻。从宏观层面上看,松尾芭蕉一生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有过很多思绪,但是他却偏偏写出了这首俳句,该俳句诞生于松尾芭蕉经过一座寺庙时,是在特定时间、地点、情境下所作,可以说,松尾芭蕉是将此时此地此景此情作为图形进行凸显,而背景则是松尾芭蕉一生中的其他经历或是当天的其他时段在此处或者别处的所见所闻所感。

从微观的层面上看,松尾芭蕉是这幅动静结合写生画的观察者、感受者、记载者。斯多克维尔(2002)认为在多数文学文本中,人物相比于环境更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图形特征,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人物特征、兴趣爱好、人生经历等等,而环境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烘托人物形象。但在这首俳句中,松尾芭蕉本身这个人物形象更能称得上是背景,而他所身处的情境、所描绘的场景则更具有常规意义上的图形特征。将通常视为背景的景物凸显出来,将自己隐退为背景,更好地描绘出当时的寂静无声、唯有蝉鸣。蝉声渗入了岩石,这份静寂也随之渗入了松尾芭蕉的心。

从更微观的层面上看,塔尔米(1996)认为图形没有确定的时间、空间对其进行限定;背景具有固定的时间、空间等特征,可以作为参照点为图形提供参考,对图形的未知特征进行描述、确定。另外,塔尔米(1996)还列举出了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的联想特征:所占空间小、持续时间短、运动的、凸显程度高、几何图形简单、对周围依赖程度高的物体通常被视为图形;相反,所占空间大、持续时间长、固定的、凸顯程度低、几何图形复杂、较独立的部分通常被视为背景。

首先,“寂静”是静态的,是对当时整个环境状态的一种描述,毋庸置疑,其所占空间是巨大的;其次,因为这首俳句所作的地点是深山,所以这种寂静的持续时间是久的,已经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最后,虽然这种寂静会首先被人们所感知到,但是其凸显程度远远不如该俳句最后提到的蝉鸣带给人的冲击大。并且,“岩石”具有“固定的或不易移动”的特点,持续时间长、较独立、凸显程度低。相反,“蝉”体积小、所占空间小;蝉的叫声持续时间短,但其凸显性强;蝉是有生命的,可以活动、可以鸣叫,因此是运动的。综上所述,“蝉鸣”在整首俳句中处于图形地位,“寂静”“岩石”则是“蝉鸣”的背景。

在深山这样一个幽静而又蕴藏着无数生灵的背景中,蝉鸣一旦出现,就会立刻成为焦点并且越发凸显,人们便很自然地将蝉鸣当作整幅画面的图形。而“渗入”这个动词则反映了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表现着图形与背景之间存在的空间位置变化——“蝉声渗入岩石”。梁丽、陈蕊(2008)指出,语言中常常通过使用具有趋向意义的动词来表现空间方位关系,如“入”“进”“来”等。与这类动词同时出现的一般是处所宾语,处所宾语也被看作是句法背景。换言之,“渗入”为该俳句的句法背景,“蝉鸣”为句法图形。

通过背景的渲染衬托,图形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俳句的意境,更好地传达出俳句诗人想表达的内心情感。蝉鸣渗入岩石,寂静也随之渗入了松尾芭蕉的心。此时的松尾芭蕉已经与深山融为了一体,已经成为了背景的一部分,而这首俳句所表现出的忘我的境界被凸显为图形,使人感受到天人合一的禅味。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松尾芭蕉用“蝉”这一意象,描绘出了物我合一的俳句新高度。

2.脚本图式理论

最早将“脚本”这一概念引入认知领域的是尚克和埃布尔森(1977)。他们认为脚本就是人类通过反复进行同一场景的不同实例,并从这些实例中提取出相同的特征,最后在大脑中形成关于这一场景的相关内部记忆。本节将从脚本图式角度出发对松尾芭蕉经典俳句“寂静闲,渗入岩中凝,蝉之鸣”进行分析与解读,以期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思考。

(1)什么是脚本图式理论

斯多克维尔(2002)认为“脚本”能够给予读者以指导去解读特定场景,用已知脚本的全部信息去帮助读者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如提到“去饭馆”,就会想到“进饭馆——点餐——就餐——结账——出饭馆”这个流程。关于“图式”,艾森克和基恩(1995)认为图式是一个完整的知识块,它与世界、事件、个体及其行为密切相关。卢植(2006)认为图式是一种框架或脚本、是一个心理结构,用来表现记忆中存储的一般概念。

(2)脚本图式理论视角下的俳句分析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概念可能有着不同的脚本与图式。例如“青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代表的是夏季,而在日本俳句中,“青蛙”一般代表着春天。再如提到“花”这个概念,日本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樱花这一图式,而中国人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由中日两国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的。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选取恰当的脚本、激活相关信息的图式,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理解作者。

要欣赏松尾芭蕉的这首俳句,首先要了解“寂”这一概念。“寂”是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与“物哀”“幽玄”共同构成了美学三大概念。王向远(2012)认为“寂”有三层含义,首先是“寂之声”,强调的是听觉上的感受;其次是视觉上的“寂之色”;最后是强调精神内涵的“寂之心”。在具体的俳谐创作中“寂”则表现为“寂之姿”,是一种委婉曲折、余韵缭绕之美。“寂”所传达的是俳句诗人在描写静寂环境时表现出的一种淡泊心境。

“寂之声”即“寂静”“安静”。“寂静闲,渗入岩中凝,蝉之鸣”表现的主要就是听觉意义上的“寂”,体现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听觉上的审美效果。俳句诗人通常喜欢描写枯树、古藤、蝉鸣、落叶等带有“寂之色”韵味之物,“寂之色”在日本文学文化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审美价值。“寂之心”是“寂”的核心,从人的精神世界出发,发出“淡泊”“闲寂”“清净”“简单”等形容人主观心境的词。将“寂”由描写客观环境上升到精神层面,更好地传达出了它的审美概念。

在松尾芭蕉的这首俳句中,“岩”是一种自然意象,它与周围环境共同营造出一种寂静无声、寂寥幽深的氛围。日本学者松村昂(1996)曾说过:“寒岩是连鸟儿也无法飞跃的严峻之地,在那清冽之中有着温吞的静寂”。“岩”作为一种文学图式表现出一种亘古的静寂与绵延的沧桑。

“蝉”是日本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它象征着夏天即将结束、秋天即将到来,因此,它所体现的情感基调是哀愁、忧伤。文人们往往借用“蝉鸣”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郁闷,或是忧思、或是乡愁、或是恋情之苦。而该俳句中“蝉”的文学图式发生了改变,诗人把关注点放在了“蝉鸣”。蝉鸣渗入岩石,一切又恢复宁静。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寂静”环境下的画面,随着蝉鸣进入读者的感知范围,画面由静变动,蝉鸣渗入岩石,画面又由动变静,最后的“静”是最初“静”的升华。值得一提的是,松尾芭蕉用了“渗入”一词来表达蝉声与岩石的方位变换,突破了常规的图式,使人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想表达的内心的静谧。

松尾芭蕉的俳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天人合一的禅味,体现着一种幽玄、闲寂的风格。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图形背景以及脚本图式两种理论分析了松尾芭蕉具有代表性的俳句“寂静闲,渗入岩中凝,蝉之鸣”,揭示了日本俳句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意蕴。

图形背景理论和脚本图式理论为俳句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背景的渲染衬托,图形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俳句的意境,更好地传达出俳句诗人想表达的内心情感;通过从脚本图式角度分析俳句认识到只有充分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选取恰当的脚本、激活相关信息的图式,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理解作者。认知诗学领域还有很多其他理论可以应用于文学文本研究,为理解中外文学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桂诗春.认知和语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03):3-9+80.

[2]松村昂.澡堂里阅读的寒山拾得[M].京都:世界思想社,1996.

[3]姚介厚.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05):15-28+109.

[4]陶振孝.对俳句的理解与翻译[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01):31-35.

[5]厄尔·迈纳(美).比较诗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7]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8]梁丽,陈蕊.图形/背景理论在唐诗中的现实化及其对意境的作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04):31-37.

[9]王向远.论“寂”之美——日本古典文艺美学关键词“寂”的内涵与构造[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02):66-75+159.

[10]Schank RC, Abelson RP. Scripts, plans, goals, and understanding: An inquiry into human knowledge structures [M].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1977.

[11]Langacker, 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120.

[12]Tsur, R. Toward a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M]. Amsterdam, London, New York & Tokyo: North - Holl and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13]Eysenck, M.W. and Keane, M.T. Cognitive Psychology[M]. Hove (UK) Hillsdale (USA):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td, 1995.

[14]Talmy L. 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I[M]. Lond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

[15]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02.

(作者單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俳句
趣说俳句
俳句生活
俳句生活
俳句生活
俳句生活
日本俳句对中国小诗的反影响
新派俳句的倾向
关于松尾芭蕉俳句汉译的研究
日本俳句的译介及汉俳的创建——以林林为中心
俳句的现代诗体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