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3-06-12许丽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许丽

内容摘要:教育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需要有文化作为依托和后盾,而文化需要借助教育来得以发展和传承。在语文教学中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并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增加课堂文化底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都有着积极作用。但是,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对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运用不够重视,甚至是忽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缺乏家乡情怀,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淡薄。基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探寻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乡土文化教育 乡土文化资源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总体目标之一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虽然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们总结出了很多教学理论,但仍有一些理论观点较为片面和功利化,依然把语文教学作为应试教育的工具,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和品位的培养。其实,我国优秀的文化多种多样,内涵深厚,是育人的良好素材,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文化,在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使学生树立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意识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以上认识,语文教师应当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充分积极探索地方文化的内涵,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本文中,笔者对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教师提供一些教学参考,进而助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语文教学中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意义

乡土文化是一种统称,其内容包括某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历史事件和人物、生活习俗、谚语俗语等。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求知的初级阶段,模仿是其主要的学习手段,他们在学习上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需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获得知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要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来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视野等有积极作用,同时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对乡土文化的学习中。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有哪些实际意义呢?笔者认为,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语文教学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自己生活的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家乡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认知,进而形成深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既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内涵,可以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助于其主动进行语文探索学习。再次,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教师可以将课本内容与乡土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可以避免自己机械重复地讲述课本内容,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乡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进而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缺失的原因

1.语文教材中缺少包含乡土文化的作品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名篇佳作,也有不少对现代新事物的描述,这体现了教材的深厚内涵,也表明了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但是,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可以发现,其中能够体现乡土文化的篇章很少。我们不可否认,选择一些名篇佳作作为教学素材,具有代表性,也显得比较规范、典雅、有内涵、有深度,但是这并不表示要排除其他类型的作品。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那些具有浓厚地方文化气息的文学作品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上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更易于被他们接受。因此,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教材中缺少包含乡土文化的作品,是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缺失的客观原因之一。

2.部分教师对乡土文化的认知片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感染和物质生产方式的影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乡土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其是城市文明的点缀或附属品,甚至认为乡土文化是落后的、愚昧的,这些片面或错误认知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乡土文化教育,也不会挖掘和利用鄉土文化资源,更不会有意识地将乡土知识融入课堂、揉进教学内容中。教师对乡土文化资源重视度不够,自然会影响到乡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学生也就不能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教育。

三.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途径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乡土文化教育主体

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作用的发挥,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有效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出,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基本上是教师自发的行为,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乡土文化知识,更多的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其主要目的是便于学生对课文内涵和思想的理解。为了使乡土文化资源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使乡土教育得以有效开展,学校应当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素材选择、讲授方式、考查标准等方面给教师更多的权力和空间,以此来调动教师挖掘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引导作用。

此外,部分语文教师因自身知识积累、文化结构、文学素养等方面的不足,对某些乡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不够充分,或者超出自己的认知范围,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当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乡土文化教育主体,鼓励和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把民间艺人、当地的文化专家及学生家长请到语文课堂上,让他们也成为乡土文化教育的主体,这样既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也能够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同时实现了课堂与课外、学校与家庭的有效结合。

2.巧用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基本上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来授课,虽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记录不少笔记,在短期内能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中,会逐渐失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会产生惰性思维,只知道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不懂得如何去探索和获得知识。同时,如果教师一直把控着课堂,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认识不到学习的真正意义,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会逐渐消磨掉,甚至他们会认为学习是负担、是压力。鉴于以上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避免重蹈覆辙,要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巧用乡土文化资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应当尽量将具体化的、直观化的乡土文化资源引入课堂,这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也更易于吸引他们的注意。比如,学生对家乡的山水、历史文物和人物、特色建筑等非常熟悉,也有引以为傲的情怀,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来辅助教学,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使这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并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田间、公园、郊外感受自然之美,使课本中那些描述自然风光的文字变成鲜活的花草树木、昆虫飞鸟、林荫小路、潺潺溪水等,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一诗,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公园、河边观察那些生长的柳树,使学生通过直观体会和亲身感受真正理解诗句的含义,这样的安排也能丰富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3.善用乡土文化资源,有效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一直是语文学习中的大难题,写作文似乎成了大部分学生害怕的事。他们要么无从下手,不知道写什么;要么写出的作文平铺直叙,似流水账;要么生硬堆砌辞藻,华而不实;要么照抄作文书,应付差事……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学生没有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真情实感。此外,语文教材中安排的写作训练,有的主题较为严肃,有的主题离学生生活体验较远,这也是导致学生写作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认识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其中一个方法便是将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自然和社会中有着丰富的学习素材,而贴近师生生活的乡土文化资源更是鲜活的素材,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将这些素材合理地运用到写作教学中,不但能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而且能够解放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大胆想象、释放情怀,进而获得独特的、真实的感受和体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例如,教师可以将语文教材中的作文练习进行巧妙的迁移,使作文教学与乡土文化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能有话想说、有话可写了。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为例,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前几天可以要求学生和父母在周末的时候去周边爬山、逛公园,或者游览当地的某个景点,领略家乡的美景;在上课时,教师就可以将写作主题和学生的游览经历、真实体验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够实现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也让学生写出了真情实感,使他们摆脱了“写作文难”的困境,增强了他们的写作信心。

再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补充作文训练主题。中高年级的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每个单元会安排一个写作训练,因此,每个学期的写作训练主题是有限的,通常为6~8个,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基于此,教师可以将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作为作文训练主题的补充,如春天让学生踏青后完成赏春日记,秋天鼓励学生在周末帮助乡村的亲人收割庄稼,并写出收获日记。让学生写身边的景、身边的物、身边的美食、身边的事,不仅丰富了写作素材,也实现了在语文教学中对乡土文化资源的有效运用。

4.借用乡土文化资源,高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活动不仅包括知识讲授,还应当包括实践活动,尤其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更能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探索热情。但现实情况是,有的小学語文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并不重视,或者将实践活动改为知识讲授,或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或者简单地组织一场知识问答活动。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组织和开展高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愿意参与、乐于参与呢?教师可以将丰富多彩、内涵深厚的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合作、创造、体验、感受……这会让学生有很大的收获,也会让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比如,寒假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拜年、走亲访友的机会,欣赏千家万户的春联,并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春联记录下来,开学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春联鉴赏活动,学生们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受。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让学生真切地体味到过年的氛围,又让学生开阔眼界,积累词汇,丰富文化底蕴,可谓一举多得。又如,每逢传统节假日放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假期走访老人、搜寻资料,调查某个传统节日的来历及习俗,等到开学后组织班会,让学生们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这样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习惯,也能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历史的韵味和文化的魅力。再如,暑假时间比较长,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游览本地的名胜古迹,或者听老人讲述本地的神话传说,之后写成考察报告。对学生写出的比较优秀的报告,教师可以帮助其修改,并在班内展览。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都能积极参与,并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收获快乐。

综上所述,乡土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当、适量地运用乡土文化,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知识积累,激活学生的情感,同时能够培养学生传承和发展本土优秀文化的意识。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挖掘和收集乡土文化资源,并将其与相关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实现乡土文化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进而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去发现、认识、领悟本地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良好的精神底蕴。

参考文献

[1]李天芳.乡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缺失与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1):117-118.

[2]宋诗蕊,徐福利.浅谈乡村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的缺失[J].职业技术,2017,16(09):86-88.

[3]郑露露,张锋.亲近乡土文化  优化语文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探究[J].内蒙古教育:B,2012(12):5,11.

[4]赵泓博.情融乡土 立于课堂:刍议乡土文化促语文有效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8(11):48-49.

[5]刘丹.浅谈惠州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19):65.

[6]李志晓.浅谈优秀“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东西南北:教育,2020(18):351.

[7]黄双柳.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研究:基于教材、教师和学生的视角[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唐江红旗学校)

猜你喜欢

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