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关系视角下的叙事作品鉴赏
2023-06-12朱玉红
朱玉红
内容摘要:在阅读叙事类文学作品过程中,人物与人物的关系直接关联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作品主题的阐释。通过对人物关系的分析,不仅可以掌握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精神世界,而且能够体会情节发展变化之妙,更能较为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关键词:人物关系 人物形象 情节 主题
在叙事类文学作品(如小说、戏剧等)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与作品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有关。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小说中,无论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1]对于自然环境大家基本熟悉明了,不需赘述,而社会环境实际上就是文学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等方方面面各种关系的总和。“文学即人学”,基于社会环境描写,从人物之间的关系视角去关照、探究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发展变化和主题意蕴,可以对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刻全面。
非专业的读者在解读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内容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直觉和常识可以大致做出判断分析,但对于品味分析文学作品中大量的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由于相关文艺理论知识的不完整、或是因为对作品中所展现的社会环境相对陌生,导致视而不见或者百思不得其解,对文学作品中社会环境描写的分析仅停留在概念化与表面化的层面。为此,我们不妨将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作为一把开锁的钥匙,拎起人物关系编织而成的每一张社会环境大网,通过分析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解读文学作品,去理解“文学即人学”的含义。
一.人物关系展现人物形象
人是环境中的人,人物关系自然也体现环境。环境造人,环境是人、事、物生存的条件,它必然在人、物、事上打上特殊的烙印。反之,小说中的人、事、物等也折射着环境,所以人物关系是构成社会环境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众人眼中的“他”与“他”如何对待众人来解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内涵。
在杨绛先生的《老王》中,体现社会环境的地方有“北京解放后”“文化大革命开始”“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们从干校回来”等,但在文章注释相关的解释少之又少,所以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无疑对老王性格精神深度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在具体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抓住作者与文中人物老王之间的交往几件事来概括人物特點,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愧怍”。这诚然没错,但如果说要更深入理解老王的与众不同和作者的情怀,恐怕上述环节还有些浅尝辄止。
我们不妨可以从别人如何对待老王,而老王又是如何对待别人来理解老王这个人。在他者的视角中,“乘客不愿意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这是一种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趋利避害心理,“有人说,这个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这里“老光棍”这个称呼可以感受到在众人眼中的老王是多么的卑微,卑微到被人蔑视歧视,让我们感受到老王在困难环境中内心深处的痛苦与艰难,“大约不老实”这个不确定的判断,又可以看出周围人对他的污蔑与冷漠,可以随意践踏人的尊严;相反我们从“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可以看出别人的重利轻义,更体会到老王的朴实真诚,当他“抱着冰上三楼”“哑着嗓子悄悄问你还有钱吗”“还可以凑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承受着生活重压”和精神重压的普通人的坚韧善良,他在坚强地活着,认真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我们在分析人物与人物的基础上发现,跟老王处于同一阶层的人对老王较为冷漠甚至看不起,而作为知识分子阶层的杨绛一家却真诚善良甚至对老王感到“愧怍”,在比较艰难的生活环境中残疾而“脑袋慢”的老王却认真地谋生,坚韧地生活,有自己为人处事的操守和善良。同理我们在分析杨绛先生时,看到别人认为她是“好欺负的主顾”“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等可以看出杨绛先生一家的为人。“我们可以看出杨绛与这些贫苦劳动人民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单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他们之间甚至形成了超越亲情的深情厚谊。”[2]在一个比较大的背景下让人物在各种关系中展现自己,让我们更形象更真实地理解一个人。
很显然,在他人看待老王和老王如何对待他人的人与人关系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彼时冷漠的社会环境,还可以看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性格鲜明的人、一个有高尚精神内涵的人。当我们在阅读时,抓住老王在生活中处理各种人际间关系的表现,就会更客观真实地体会老王这个人物形象。
同样,我们也可以人物关系的视角去阅读《一碗阳春面》。从老板与顾客的关系看,读者可换位思考,扪心自问:如果你是在经济不景气背景下的老板,你会怎么做?会有怎样的可能?也许我们和老板夫妇一样,也许会不歧视,就给一碗面,也许会在自己也不富裕的情况下礼貌地拒绝等等,面对艰难窘迫要吃一碗面的母子三人,北海亭面馆的老板夫妇非但没有不屑与歧视,反而是热情而善解人意,设身处地为他们的尴尬着想,暗中“抓起一堆面,继而又加了半堆”“抓了一人半份的面下了锅”“赶紧写好阳春面一百五十元”“把三碗面的分量放进里锅里”,而且每次面对母子三人的到来,都是热情地说“请,请里面坐”,我们可以看出老板的古道热肠,理解包容,善解人意,更看出老板的善良真诚和对母子三人的理解尊重。再从其他顾客与母子三人作为顾客的关系分析,知道这个故事的顾客对二号桌的关注和对母子三人的善良期待,可以看出这个社会群体的温暖善良和团结向上。又如我们从母子关系分析,我们若是那母子三人中的母亲时,你对老板会有怎样的期待,你作为母亲你要给孩子树立怎样的形象时,这样我们也许就会突然明白母子三人在大年夜要共同吃一碗面,这对于许多人而言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穿着不得体衣服的母亲,两个已经上学的也懂一些人情世故的孩子,他们能达成一致去面馆吃一碗面,这本身就看出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和激励,又能看出孩子对母爱的呼应和对未来的憧憬。面对生活的苦难他们没有抱怨没有退缩而是彼此鼓励共同努力,没有放弃而是直面苦难追求梦想。在这样的人与人的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社会环境的团结淳朴的氛围,还可以理解母子三人奋斗的力量战胜厄运的勇气和老板夫妇的淳朴善良。因而在具体阅读中,我们站在不同身份的人物角度去理解人物与人物间关系时,我们很可能对人物形象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或隐或显的人物关系,或明或暗的人物关系,在人与人交往之中不仅显示出社会环境的特点,更能显示出人物的个性心理。抓住人物关系,理清人物关系,在人与人交往中发现人物、理解人物,从而掌握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精神世界。
二.人物关系影响情节发展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由此可见,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影响情节的发展。
在《鸿门宴》中,项羽准备“破沛公军”,如此机密,事关重大,本是“天机不可泄露”,然而项羽的叔父项伯却“夜驰之沛公军”,告密于张良,由此引出了剑拔弩张、危机四伏的鸿门宴,更影响了以后刘邦项羽争夺天下的不同结局。在这里,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也是身处敌对阵营张良的朋友,危急关头,项伯糊涂选择了友情,并在鸿门宴上“以身翼蔽”沛公,最终让刘邦乘机逃脱。鸿门宴上的败局固然与项羽本人个性有关,但项伯与张良的这层关系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样,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被刺配沧州,不期而遇李小二。这李小二曾在东京犯事,得林冲帮助脱困。这层施恩与报恩者的关系,让李小二能把在自己的酒馆听到陆虞侯密谋害林冲的信息及时传给林冲,这就为林冲后来有所警惕与防备而免遭杀身之祸做好了铺垫。倘没有这层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情节与情节之间就会有断裂,故事就难以顺利发展下去。
在《雷雨》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戏剧冲突极其尖锐。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关系由起初的主仆发展为情人然后成为夫妻最后分离,可谓爱恨交织,悲怨相继。这种关系贯穿戏剧的始终,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动力,成为串连其他情节的主线;而鲁大海与周朴园既有资本家与雇工的关系,也有继父子关系,这样的关系让戏剧情节向深广的社会内容发展,由此看出时代变化发展的轨迹;最让人叹息动容的是四凤与周萍这两位年轻人的关系,他们既有主仆关系,还有恋爱关系,更有同母异父关系。雷雨之夜,这对年轻人突然发现自己的特殊关系,四凤羞愧难当不幸触电而亡,周冲也触电而死,周萍痛苦羞愤开枪自杀,至此悲剧发展到高潮,周家与鲁家复杂的人物关系,交相互动,彼此交错却又非常清晰,让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曲折离奇,让戏剧冲突集中尖锐。“人物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即对立、矛盾和包含关系。这三种关系之间相互交叉制约,推动情节发展,使影片情节更具戏剧张力。”[3]这也是《雷雨》成为经典之作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们在叙事性作品中想要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发展逻辑,可以从人物关系入手,从人物身份地位、感情亲疏、关系远近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从而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和情节发展的起承转合,体味人物之独特情节之曲折,感受故事之美感。
三.人物关系反映作品主题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叙事类文学作品往往是通过人物与人物的多种关系展开叙事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综合体,作家往往在处理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中体现写作的目的和作品的主题。
《老王》的主题分析中,我们往往抓住文末的“愧怍”来解读,从而得出作者杨绛先生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敬重以及知识分子的自省和人道主义情怀的主题。其实,通过文中的人物关系,我们不难看出,同为底层人物,老王却受到侮辱和蔑视,同样是送冰,对顾主的做法却几乎迥然不同,老王在这个环境里不是不努力,不是不认真地谋生,但除了作者的家庭,很少有人来关心这个处境艰难的残疾人,而且就是这样一个认真勤恳善良的人在少人关心少人问的孤苦伶仃中死了。这不免让我们想,那个时候的社会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人心如此冷漠,为什么好人没有好结果,为什么奋斗也谋不来生活,我们在这样的角度下思考,从多重人物关系构成的社会背景中去思考,继而一想,其实该愧怍的不应该是作者,而是这个社会。老王之死让我们理解到正常的社会秩序对于每一个活在其中的人是多么重要,让每一个人有尊严地活着是多么重要。而人的良知善良坚韧在这样的环境中凸显而出,社会环境因这些人物关系而更清晰呈现,由此在以上二者的相互烘托下文章悲天悯人反思自我反思社会的主题自然而出。多年以后,社会环境趋于正常,可惜老王没有等到这一天,所以这也许是杨绛先生把文章的结尾的“多吃多占”改为“幸运”的一个原因吧。
同样,对于《一碗阳春面》,我们通过母子三人在遭受厄运后积极勇敢面对生活,顽强渡过难关的经历看到艰苦奋斗投入生活的意义,母爱的伟大,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但我们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来看,母子三人否都成功与这个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于吃面而言,与其说是吃面,倒不如说这是一次母亲对儿子对自己的鼓舞,战胜困难的鼓舞,而这个鼓舞是在面馆老板夫妇的热情而又内敛克制不伤母子三人自尊的帮助下完成的,试想如果母子三人遇到的是冷遇挖苦和嘲讽,那么可能他们的生活热情奋斗信念将大打折扣,在奋斗的道路上走得更为艰难,更为可贵的是她的儿子没有在社会学校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或者歧视,来面馆的客人聽了母子三人的故事后对他们的命运都是倍加关注,这样温暖的人与人的关系其实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而面馆既是展现人物个性的舞台,又是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在这里我们看到人物命运的辗转,也看到了世态的温暖,更看到一个积极的团结的社会状态。这样的作品能鼓舞人团结人,让人在奋斗的艰难中想到母子三人的力量,让人看到善的力量,让人眼含热泪争取要做这样的人,我想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可能更多的侧重于此。
在《陌上桑》中我们看到身居高位的官员调戏一位农家姑娘,可以推知到社会的堕落腐败。在《项脊轩志》中,我们从祖母对孙儿的殷切期盼和归有光勤学苦读中感受到母慈子孝读书传家的传统淳朴家风。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刚烈的刘兰芝面对蛮横无理的公婆,无奈无力的母亲,霸道威逼的兄长和至孝的丈夫以及络绎不绝的提亲队伍,结局只能是“举身赴清池”。人物在人与人的关系推进发展中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主题在人物关系的交流碰撞中得以呈现。
由此可见,在阅读叙事性作品过程中,无论内容简单或者相对复杂,如果我们能从人物关系的角度切入品读当时社会环境的状况,在比较繁复的人物关系中理解分析主要人物,不仅能够更准确深刻把握人物性格,而且能够体会情节发展变化之妙,更能较为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这样的阅读,既能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又能让读者近距离地体验人物体会主题,从而能较好达到阅读审美体会文章之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薛川东.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J].中学语文教学,1996(09):15-16.
[2]金宁.登门非素雅,持论略公平——解读《老王》[J].品位·经典,2021(13):1-4.
[3]欧阳一菲.国产先锋校园电影的青少年形象与人物关系建构——以影片《少年的你》为例[J].电影新作,2020(02):116-119.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