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歌情》到《山乡新曲》:赣南采茶戏的红色传承
2023-06-12王倩徐壮
王倩 徐壮
摘 要: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发展历经百年时间,作品的呈现也逐渐多元化。产生于红土地的赣南采茶戏坚持守正创新,在吸收、借鉴、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它的红色传承不仅仅是作品中白纸黑字的书面表达,更是精神层面的薪火相传。如何更好传承,这就需要明确赣南采茶戏红色传承的具体体现,探究其影响发展的因素,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建議。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红色;传承
赣南采茶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发源于赣州南部的信丰、安远一带,一直以来都在赣州乃至江西这片热土上尽情展现其艺术魅力。从称呼来看,采茶戏是与茶叶有着密切联系的。起初,每到采茶时节,当地的劳动妇女们便会上山采茶,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以此来鼓舞人们的劳动热情,为枯燥的工作增添一些乐趣。长此以往,便流传成为了山歌,也被称为“采茶歌”。此后,采茶歌在原有基础上吸收赣南其他民间艺术文化,最终成为了采茶戏。这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采茶戏所具有的发展性,甚至是一种艺术的传承。
赣南采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迄今约有四百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赣南采茶戏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开始了现代戏的创作,如《山歌情》《榨油坊风情》《木乡长》《远山》《乡里法官》《燃烧的玫瑰》《快乐标兵》《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等。由于采茶戏的程式化程度不高,表演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其在现代戏的创作上提供了天然优势。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江西戏曲舞台上涌现了一大批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的采茶戏精品剧目,均为革命历史题材或现实农村题材的现代戏,形成了被国内戏剧界称道的“戏剧舞台上的江西现象”。
赣南采茶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赣南地区的文化主色调,汲取了红色文化的优秀内涵,走向了创新和发展,这更是一种红色的传承。
一、《山歌情》与《山乡新曲》中红色要素的体现
革命历史题材作为新时期以来赣南采茶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焕发出了光彩。著名剧作家谢干文编写的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获得了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诸多殊荣。光环的背后,一定有这部作品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优势。一些专家认为《山歌情》是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创作中取得的“全方位突破”,是“精品、佳作、大作”[1]。就连谢干文本人也认为《山歌情》的成功是几十年来江西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创作的积淀。的确如此,《山歌情》是在时代审美的变化之下应运而生的,更加符合人民的审美享受。而它之所以具有红色特点,首先是其故事源自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赣南苏区;其次是由于剧中送子送郎当红军、传唱共产歌等主要红色情景的表现;最后是伟大的苏区精神的指引。剧中的情节冲突以及人物刻画可谓是精彩纷呈,但这背后实际上展现的是鲜明的客家文化,展现的是那个年代令人敬畏的革命精神,而最为关键的是作品中加入了赣南的文化特色,既有地域特征,又有个性色彩。在《山歌情》中,将个人上升到国家层面,以牺牲小我来成就大我,如明生动员满仓去参加红军,贞秀含泪送别的场景。在“儿女情长”面前,为了共同的未来,不计较、不在意,这就是在苏区这片红土地上人民精神品质的集中展现。再如,在敌人逼问情报时,贞秀、满仓、明生三人所表现出的那种不怕危险、挺身而出、牺牲小我的意志品质,这是伟大的苏区人民对革命、对美好、对自由的热切追求,虽然结局悲壮,但却是革命年代的真实写照,令人钦佩。
《山歌情》中表现苏区人民不怕困难、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都集中表现出了一种红色精神,一种充满赣南地域文化的红色精神。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精神品质的存在,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传承下,21世纪的今天依然能够涌现出以这种红色文化为内核的文艺作品。
发生在农村的《山乡新曲》,是谢干文采茶小戏的又一经典之作。与《山歌情》不同的是,这部作品描写的时间节点是当代,主要围绕农民企业家郭春花家内外展开。郭春花是一名农民企业家,早年与丈夫李秋生在外打工,后返乡创业,改善了家里的条件,还为乡亲们提供了发家致富的机会。在这部作品当中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驻村精准扶贫的“第一书记”素芬。精准扶贫起初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是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做的重点工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意义非凡。《山乡新曲》中以郭春花所在的村子为例,把在党的领导和国家的扶持下农村生活的改变生动具体地展现了出来。作品中多处体现了农民勤劳、勇敢、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如剧中有一句对联:精准扶贫春风化雨,返乡创业大有可为,苏区振兴[2]。精准扶贫的政策归根到底是为了百姓们生活越来越好,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政策的扶持也延续了苏区人民敢于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品质。这也表现了在21世纪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红色文化的影响下,红色传承仍然在不断赓续。再如剧中互联网销售、金融扶贫、合作社、脱贫致富等一系列名词的出现,既是对苏区人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业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砥砺前行、奋发有为的时代印记。《山乡新曲》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从革命年代到和平年代的历史性跨越,而且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这种传承,历久弥坚,生生不息。
不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和平年代,红色文化的传承都一直在路上。对比《山歌情》与《山乡新曲》,两者都是反映苏区生活的经典作品,都极具时代特色。当然,它们仅仅只是代表,这两者的对比也只是红色文化的部分体现。在赣南采茶戏中描写红色题材的作品还有很多,与革命年代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相比,和平年代的同心协力、追求幸福则更能表现出人、物、事的特有内涵。传承需要努力,红色文化的传承更是如此。
二、红色历史对赣南采茶戏创作的影响
(一)影响的来源
赣南采茶戏在现代戏中很大程度上都是依托红色历史文化而不断发展的。在这当中,影响其创作的来源有很多,包括丰富的红色资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苏区精神等。
丰富的红色资源。赣南是江西的南大门,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红色“故都”。红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赣南采茶戏现代戏的取材大多源自革命年代,战争、牺牲、奉献等要素成为了时代的印记。它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时代特征,在作品中呈现出来,这为现代戏的创作带来历史真实感。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从觉醒年代中走来,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强大。它带领人民不断走向新的征程,走向幸福美好的生活,这对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在方向上提供了指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然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现代化建设上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苏区精神的感召。在苏区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建立的过程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这种精神的感召为赣南采茶戏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现实意义,使得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主题更加鲜明。
(二)影响的表现
文艺作品的形成会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同时又会将其具体表现在作品当中。可以明确的是,赣南采茶戏的创作发展是会受到红色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的,这种影响会经过编剧、导演之手呈现在剧本和舞台之上。从作品本身来说,红色文化对其的影响会表现在人物形象、情节设置、表演风格、选材角度等多个方面。从更高的层次来说,这种影响还会表现在意识形态和精神内核上。
人物形象自由化。在《山歌情》中,人物在数量上的设置有数十人,而每个人物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不局限于传统的“五老峰”,即老题材、老主题、老人物、老情节、老写法,而是有所突破和创新。如在描写贞秀、满仓、明生三人之间的恋爱关系冲突上,更多感受到的是对于封建伦理的反对和超越,是对更加现代化的爱情的推崇与赞美。这种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更新旧观念、获取更加自由幸福生活的影响,是红色文化对采茶戏创作的体现之一。这与那种“英雄”模板化的人物塑造相比,这的确是一种进步,也是特有的红色文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精神内核的表达。赣南采茶戏诞生于闻名中外的江西,这里有着悠久的红色文化积淀,有作为中国革命摇篮的井冈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南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诞生地瑞金、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25万多人,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取材于苏区妇女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赣南采茶戏《女人河》,取材于“天心整军”的赣南采茶戏《杜鹃哩咯红》。由此可见,在这片热土之上,赣南采茶戏的创作是离不开这种红色精神的指引和熏陶的。而这种红色文化的积淀,也会使得这种精神内核不断延续,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
选材更加多样化。起初的赣南采茶戏是劳动人民为了进一步减轻工作强度,提高采茶效率而自编自唱的一种音乐形式,取材基本都是围绕“采茶”进行的,如采茶戏的祖宗戏《摘茶》,真实再现了茶农种茶的生活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素材的选取范围逐渐扩大化,特别是以革命历史、红色文化为素材的作品相继呈现。如以“共和国第一军嫂”池煜华的真实革命爱情故事为素材的兴国山歌剧的《老镜子》;讴歌楷模人物,如《永远的歌谣》中为了百姓赴汤蹈火,英勇献身的人民干部李龙槐;《八子参军》则通过杨大妈将八个儿子全都送上战场的伟大事迹,运用母子情怀来烘托崇高伟大的家国情怀。进入21世纪以来,更加多样化的作品相继出现,包括有轻喜剧之称的《快乐标兵》,主要讲述边远山村里,一个率先致富的标兵和一群不甘落后的村民走共同致富之路的故事。人物性格鲜活,情节生动有趣,具有浓郁赣南地方特色。这其实就是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为了共同富裕努力奋斗的真实刻画。
意识形态的呈现。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聚焦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涌现出了许多感人事迹,这为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如现代小戏《扶贫新曲》,讲述在党和国家政策指引下,党员干部携手人民群众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的故事。这是红色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城乡巨变以及近年来精准扶贫的巨大成就和深刻内涵的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始终为了人民”这一意识形态上的生动呈现。此外,在建党百年之际,张曼君导演携手编剧盛和煜,和赣南采茶戏的演员们为建党百年献礼,创作和排演了大型赣南采茶歌舞戏《一个人的长征》。七个篇章层层递进,再现了辉煌的革命历史,歌颂了革命年代中伟大的军民情谊,通过对一个小人物的塑造,讴歌了伟大的苏区精神。以上这些,都是红色文化对赣南采茶戏创作影响的具体表现。
红色文化的传承,既是对历史的回顾和铭记,也是反映时代要求、回应人民愿望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将这种影响永远落实到赣南采茶戏的创作中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未来也将会世代相传,历久弥新。
三、红色题材赣南采茶戏传承发展的展望
一个时代会赋予一个时代的特征,作品也能够在这一时期相对真实地再现实际情况。但必须明确的是,文化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只有不断追求、不断完善才能一代代接力传承下去,红色文化的传承更应该如此。近年来,赣南采茶戏在革命历史题材上的发展也历经了多次创新与超越。
(一)现有探索
作为地方戏曲,赣南采茶戏的知名度从全国范围来看并不是很高,特别是在剧本、人员、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局限的情况下,采茶戏的发展出现了放缓趋势,甚至遭受了瓶頸期。基于此,赣南采茶戏在近些年来以多渠道、多方式、多举措进行了相关探索。
加强年轻力量的培养。在培养从事采茶戏表演专业人员的基础之上,利用高校开设有关专业。作为全省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类高校,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开设了六年制中专戏曲表演专业,在赣剧、采茶戏研究方向和演员、演奏员培养方向挖掘年轻人才;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戏曲表演(赣南采茶戏表演方向)专业上开设五年制大专,为采茶戏储备人才;赣南师范大学开设了戏曲编剧和戏曲表演(赣南采茶戏表演)等研究生专业,在创作和表演上为采茶戏的发展、传承贡献力量,进一步提升整体实力。
充分发挥专业研究机构作用。如在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牵头下的“赣南采茶戏传承振兴工程——赣南采茶戏编剧、导演培训班”、2022赣州市“江西省文化人才专项支持计划”赣南采茶戏培训班;在安远县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组织下的“文化人才专项”支持计划艺术专业项目培训班等活动相继圆满完成,为采茶戏的创作和表演提供了更多经验和思路。
关注、扶持地方剧团。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从安远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信丰县采茶戏剧团等地方剧团挖掘优秀人才,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引入人才投身于采茶戏行业,实行奖励激励机制,提高戏曲演绎人员的待遇[3]。让地方剧团充分发挥力量,为采茶戏的整体振兴提供支撑。
利用多样化手段,在传播上更加注重提升效率。让采茶进入校园,举行赣州中学赣南采茶戏传承基地授牌仪式;赣南艺术研究所多次开展年度送戏下乡巡演活动;利用热门平台,进行采茶戏的线上展播。
(二)未来展望
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放眼未来,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在现有基础上还可以更加全面、深入,为持续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利用多种方式,加大对于采茶戏的宣传力度。广泛利用融媒体、广告宣传、自媒体等形式对传统红色文化、精准扶贫感人故事、乡村振兴真实故事进行系统、全面宣传。邀请专业团队,对赣南采茶戏进行独家专访,摄制纪录片,面向全国进行推广,更好地提高知名度。
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剧本创作征集活动,特别是在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征集上提供更多机会。设立激励制度,尽可能挖掘优秀剧本,可以参考其他地方此类活动,如苏州“梁辰鱼杯”剧本征集、温州剧本创作大赛、黄梅戏剧本征集活动等。要始终做到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革新,努力为赣南采茶戏的创作、振兴、繁荣提供更多机会。
中小学和艺术类院校要加强戏曲进校园的力度,尤其是加大对于革命历史题材剧目的引入。适当开设地方戏曲选修课程,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将赣南采茶戏与其结合起来,达到艺术熏陶的效果。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艺术活动场所,落实参观学习、仿真体验等,让学生真正树立艺术意识,加大对于戏曲文化的兴趣,更好地为艺术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进一步加强对于赣南苏区精神的研究、宣传、教育、践行[4]。加大对于苏区精神中红色文化的研究力度,进行横向、纵向研究。利用5G、微信视频号、抖音等技术手段加强对于红色文化的宣传。各级学校制定以传承苏区红色文化为目的的校本教材,进一步拉近红色文化与学生的距离。党员、群众要身体力行,争做赣南采茶戏的文化代言人,在领略文化内涵的同时,增强对于采茶戏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
继续深挖赣南红色文化。地方戏曲是地方生态文化环境的产物,多层次地反映了特定地域的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存在着血肉联系[5]。由于赣南采茶戏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并且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要借助人民群众这个十分重要的资源,继续深挖“被遗忘、被忽略”的红色文化,把赣南作为红色革命老区中红色文化的特定历史和文化价值解读出来,为赣南采茶戏在红色题材上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赣南采茶戏中的红色内涵、革命情怀将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焕发出光彩,要传承和发展,用新的眼光、新的思路为采茶戏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如何将红色与本土文化结合起来,仍然需要不断探索。赣南采茶戏中革命历史题材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沉淀,在收获颇丰的同时,也给出了新的挑战,把握好传承的方式与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注释:
[1]谢干文:《谢干文剧作选》,南昌:江西高校出版,2019年,第379页
[2]同上书,第329页
[3]朱谷馨:《从传统到现代:赣南采茶戏的变迁与多元传承》,《文学少年》,2021年第18期,第367页
[4]邱麗红,刘仁和:《论新时代赣南苏区精神的弘扬和传承》,《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年第6期,第187~190页
[5]肖慧梅,刘卓琳,成明明:《试论赣南采茶戏与红色文化的融合》,《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第293页
(作者单位:王倩,赣南师范大学;徐壮,重庆三峡学院)
责任编辑 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