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舞摩登团体舞《士》创编方法分析
2023-06-11张钰捷北京舞蹈学院
张钰捷(北京舞蹈学院)
国际标准舞传入我国已逾三十载,并以竞技为主线在我国取得快速发展。随着近年来国际标准舞从业者文化素养与审美意识的提升,其趋势已逐渐向竞技与表演共同发展转变。本文以获得第94 届黑池舞蹈节团体舞冠军作品的《士》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创编动机及创编元素,并探究国际标准舞团体舞中如何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互通,最终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作者尝试树立“三重视角、整体分析”的模式,理解作品音乐、动作、队形与作品主题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拉近作品与观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我国国际标准舞团体舞的艺术观赏性。
国际标准舞自20 世纪80 年代在我国普及以来,一直持续在自身的艺术氛围中散发光芒。近几年来,国际标准舞在我国更是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同时人们对国际标准舞团体舞的兴趣也愈发浓烈,与此同时国际标准舞从业者们也开始重视团体舞表演背后的创编环节。将中国元素融入以西方语言文化为主体的作品之中,是近年来我国国际标准舞团体舞创编的趋势所在。例如作品《月夜》《丝路·行》《士》都是在不打破舞蹈本体语言的基础上,将中国文化熔铸于作品主题、风格或表达之中。编导们用优良的作品在国际舞台上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吸引着世界上探寻东方艺术之美的目光。显然,中国元素的融入已经超越了叠加、焊接、同化、改造的阶段,向着重构、熔铸、内化、创新的方向发展。结合本人专业方向及现有研究成果,最终确定以获得第94 届黑池舞蹈节团体舞冠军作品《士》作为研究对象,对《士》的创编动机、创编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在其中透析国际标准舞在中西方文化互通过程中的无限可能,以此来了解且阐述在国际标准舞团体舞里中国元素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团体舞是如何通过中西文化结合的创编方法在国际舞台上散发魅力,从而做到以东方智慧承载西方文化,并且最终达到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果。
一、国际标准舞摩登团体舞《士》创编动机分析
《士》在编创之初编导想要传达的是中国所独有的文化特色,以西方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中国人的“精、气、神”,因此《士》的创编是一种意象化的抽象表达。在《士》的编创中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在保持各舞种技术风格主框架的同时,进行“艺术勾勒”。以中国人骨子里所特有的“士气”作为核心,以此高度凝练到作品之中,并将中国的“士文化”渗透其中,从而进行国际标准舞摩登团体舞的创新性融合发展,主要表现为作品主题的中国化,作品所表达情感的中国化、音乐元素选配的中国化,以及舞蹈服饰、舞蹈动作等中国化,以期将中国的舞蹈艺术风格、中国的文化特色在国际标准舞中得以融洽呈现。
二、国际标准舞摩登团体舞《士》创编元素分析
作品《士》的所有创编元素都是由编导通过反复打磨完成的,作品经过了数次修改及完善,创编者及表演者都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才使作品最终以完美的效果呈现给观众,也正是如此,作品在黑池舞蹈节团体舞比赛中脱颖而出,一举成名,荣获冠军。作品《士》在创编时,不但对团队成员的舞蹈技术水平有着较高要求,而且要求在每一舞段中进行特定主题动作的选择与演绎,同时对这些动作的难度水平、音乐呈现效果、队形设计与转变等也有相应的要求,编排时尽可能将上述要素与“中国士气”这一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方能创编出融入“中国元素”的优秀团体舞作品,作品呈现效果也会更好。因此衡量作品质量高低的依据通常是作品各元素的创编特色,及各元素之间的连接关系,这才是好作品的关键。参考历史文献资料以及专家的意见和访谈资料,本文主要研究三类元素,分别为作品所选取的舞蹈与技巧性动作、队形的设计与编排以及音乐的选配。
(一)选用舞蹈动作及技巧性动作分析
对一个舞蹈作品而言,舞蹈动作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在国际标准舞摩登团体舞作品中,动作的选用是否恰当且具有美感主要体现在,能否在五支舞蹈进行队形变化的同时展示出每支舞蹈所独有的动作风格,并把音乐、舞姿、队形图案和舞蹈动作、技术动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黑池舞蹈节团体舞比赛通常有一项规定,即参赛作品在开始及结束的一分钟里可进行自由编排,在这前后一分钟里可以添加部分技巧动作以及一些高难度动作,通过音乐或肢体语言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作品的主题。而真正有效地打分时间为4 分钟,在这4 分钟里不能够做技巧动作,因此参赛作品在开始时,大都会选用基础的舞蹈动作和少数的翻腾动作来展现舞者肢体线条,进行大幅度位置移动以及奠定作品的主题基调,在结尾时往往呼应作品开头的动作,再次强化作品的主题基调,为作品的主体部分收尾。
通过访谈得知,作品《士》的舞蹈动作采用分舞种设定特定主题动作的模式进行编创。每一个舞种都有一到二个反复出现的舞步,来表达特定的情景。
见表1,探戈所选用的动作是“刷点步(Brush Tap Step)”以及“剑刺步(Lunge Step)”,探戈是最先表演的舞种,上接作品开头的磅礴气势,以“刷点步”“剑刺步”为主要动作在进与退的过程中,穿插着经过艺术化的打斗的生活动作,形成了既对称又对抗的审美效果;华尔兹中所选用的动作是“旋转步(Spin)”,华尔兹上接探戈的铿锵,以“旋转步”为主要动作配合舞者们在舞池中的大幅度移动,将作品推向第一个高潮,“旋转步”的大量使用使作品看起来既流畅又优美,多是为队形变化、舞台调度所服务的;快步所选用的动作是“跑步右转(Running Right Turn)”以及“侧行 跑 步(Promenade Running)”,快步舞主要动作选定在2 分32 秒时一横排的复调体现得尤为经典,舞步与音乐的配合相得益彰、惟妙惟肖,瞬间便让现场的气氛活跃起来;狐步所选用的是“羽步(Feather Step)”以及“三个并退步(Three Fallaway)”,在作品4 分10 秒时的大横排队形移动,所有舞者左右相依、齐跳“羽步”,使整个画面看上去趋于一致,给人以平衡、均势、稳定的感觉;维也纳华尔兹所选用的是最基本的“维也纳左转(Viennese Reverse Turn)”以及“维也纳右转(Viennese Natural Turn)”,用维也纳的左转、右转描绘出“波浪式摆荡”的动态,恰好与音乐连绵起伏的形象相融合,将作品的气氛推向高潮,整体营造出一种气势宏伟的舞蹈意境,产生了动作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达到了视觉与听觉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表1 《士》选用舞蹈时值和占比
见表2,作品《士》共选用了2 次技巧性动作,一次是腾空翻越、一次是双脚腾空的托举,虽然技巧性动作的选用不多,但是所用之处尽显舞蹈张力,使观众在一瞬间感受到舞者们情感的爆发,同时提高了作品的质量和水平,对团体舞作品而言,毫无疑问起到了如虎添翼的效果。
表2 《士》舞蹈技巧分析
(二)队形的设计与编排分析
在团体舞作品中,队形的设计与编排可谓是重中之重,创编者让舞蹈作品展现出独特的编排风格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巧妙地运用队形变化,恰到好处的队形设计可以使整体动作更加新颖、完整、流畅与紧凑。作品《士》共有44 个队形,如此多样化的队形设计是国际标准舞团体舞创编的一次突破,我国目前国际标准舞团体舞的队形变化数量一般在22—33 个之间。作品《士》的队形变化速度快、类型多,但始终保持整齐的序列、有规律的步伐。
队形设计与编排要新颖独特,同时注重布局合理,才能烘托动作的情绪与气氛。要把握每个队形的不同特点与舞蹈动作之间的关系,使“动”“静”交相辉映,才能达到各图形精彩纷呈,寓变化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之中。设计队形时,也必须与动作的点、线、面相结合,与音乐情绪、风格相协调,在遵循动作形式美这一基本法则的同时充分利用场地,注意队形的纵深变化和伸缩幅度,使视觉空间趋于饱满,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总的来说,作品《士》的队形设计与编排是很琐碎,但又巧妙甚至是出人意料的,一反常规,有多种多样的变换,但所有变化都无不自然、顺畅,一气呵成,充满了气势。变化得迅速、巧妙,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舞蹈队形的编排要遵循舞蹈艺术的美感,对舞蹈动作和音乐选配进行科学的安排,着重于团体中所有个体之间的连接关系,并且凸显团体性,充分利用现场的环境,着重于队形的时间变动和空间变化,让队形变得更加复杂,从而取得夺人眼球的视觉效果。在团体舞作品里,观者最直观欣赏到的便是队形的变化。舞蹈作品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编排风格,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创编者恰如其分的队形设计与编排。精良的队形设计可以让作品的动作更加顺畅、完善、紧凑。见表3,《士》整部作品队形变化丰富,不过整体都遵守对称原则,让整体画面看上去较为一致,在效果上让人感觉到开阔、整洁、有力。当然,舞蹈中也有不对称的队形变化,但同样遵循平衡的原则,给人一种“非对称式均衡”之感,不对称队形令舞蹈画面变得更加优雅别致,清新宜人,让单调对称的队形变化多了一些别样的味道,舞蹈里的一些不规则队形以及自由队形在舞台上进行均衡分布,不但让人觉得和谐又表现出团结一致的意境。
表3 队形选用图案统计表
(三)音乐选配方法分析
在舞蹈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元素。音乐和舞蹈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截然不同,不过都发挥着呈现生活、流露情感的效果,二者恰恰是把视觉和听觉结合在了一起。就像是那句话,舞蹈的灵魂是音乐,音乐除了对舞蹈的节奏和韵律进行控制,还可以在特殊情形下给舞蹈表演打造出特殊的情感氛围,音乐和舞蹈彼此衬托和弥补,让观众能够直接体会到表演者所要流露的感情。
作品《士》的前一分钟开端部分都是以鼓声为乐,舞者们和着鼓声起舞,犹如阅兵场上的中国军队,步调一致,整齐划一,气势如虹,“士”如“势”。古代军队敲鼓是有特定意义的,一般来说,“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击鼓也有振奋士气的作用。《左传》里面的经典文章《曹刿论战》曾记载了:“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在舞蹈的编排中巧妙地运用鼓声使舞蹈的气势剧增,给人紧凑感与力量感。同时鼓声还有通过鼓点节奏来保持阵型的作用,以此使舞蹈更具整体性与规范性。
作品的高潮部分,铿锵的鼓声与探戈舞的顿挫有力相呼应,更容易渗透人的内心引起情感共鸣,两者相辅相成使舞蹈作品凸显情感色彩,同时也能打动观众,使观众更加接近作品。
同时在音乐色彩中还巧妙地插入了中国风韵。如作品其中的配乐片段取自久石让为姜文导演电影编创的同名音乐《太阳照常升起》,既为舞蹈添加的神秘的东方风情,又巧妙地点明了这部作品的主旨。“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不仅体现了“士”的雄伟磅礴气势,而且还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气质与当今的时代精神,通过国际标准舞这种世界舞蹈形式巧妙地表达了出来。这种恰如其分的艺术加工,使舞蹈具有了更深层的内涵,让人们看到了编导者赋予其中的艺术意象,并将其有机放大,表达了精神上的追求与传统文化内核。我认为这正是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仅注重国际标准舞的技术性与表演性,更加注重其艺术性与文化性,强基固本,着眼长远,推动国际标准舞的可持续发展。
三、从国际标准舞摩登团体舞《士》透析中西方文化互通的无限可能
国际标准舞是一种舶来文化,不可否认我国的国际标准舞发展尚未处于领先位置,总体舞蹈文化环境仍然逐渐趋于国际化,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已然悄悄地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影响。伴随现代中国经济越来越发达,民族文化自信逐渐加强,自我文化思考逐渐趋于理性,我们应把握世界、借时代的东风,以长远的眼光面向未来,在各种各样文化融合的形势下,探索国际标准舞的中式美学,与此同时这也是基于西方国际标准舞的背景文化下进行的一次文化突围。
作品《士》所想要表达的是中国的“士”文化以及“中国士气”。通过访谈得知,由于时间的限制,作品在叙事层面舞蹈无法达到完整全面,因此编导从“整齐划一”的标准舞特性与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这两个角度为切入点,在不改变标准舞原有的舞蹈属性的基础上,将作品分为“团结一致、全军出征、无所畏惧、两方交战、狭路相逢、勇者为胜”六段式的结构形式。每一段落中的成套动作的设想与制定、队形特点与队形变换方式的确定、以及音乐的选取都自始至终围绕着本段落的主题进行构思与编排。本文尝试以“三重视角、整体分析”的模式,来研究如何在不打破国际标准舞摩登团体舞动作、队形、音乐规范程式的基础上,将“中国元素”——中国士气的展现贯穿其中,三者相辅相成、融会贯通表现出每一段落主题的不同特色。在团体舞中,动作的选用要注意单个动作与组合动作之间的衔接;注意动作与动作之间松紧、起伏、开合、强弱、快慢等因素的对比;同时也需要根据每一段落的主题去呈现、发展、延伸动作。团体舞的队形图案分为相对静止、移动性两种,队形的移动方式又分为直接变化和移动变化两种形式。在作品中要根据不同的舞段风格去选取相应的队形及变化方式。最后团体舞的音乐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塑造出有鲜明特性的音乐形象,将各个舞段加以区分。所以精良的音乐结构可以给人以主题突出、段落清晰的良好印象。
综上而言,国际标准舞团体舞的创编绝不是没有限制地胡改乱编,而是应该在尊重本体、尊重从文化源流基因到舞蹈语汇特质的基础上,合乎编导技法和艺术表现规律的创作,即“本体规限下的自由创作”。因此,优秀的国际标准舞团体舞作品一定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而如何在国际标准舞本体程式化舞蹈语汇上进行重新创作与解读,而又不与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产生“违和感”,是国际标准舞编导在作品创作中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作品《士》的创作是国际标准舞与“中国元素”相融合、中西方文化互通的正面案例,其打破了国际标准舞团体舞创编常用的以“形”写实的方法,而是向着以“形”写神的方向发展,使动作的选用、队形的设计、音乐的选配都紧紧围绕着“中国士气”这一核心,从“三重视角”透析中西方文化互通的新方式、新可能。从中国的精神、中国文化出发,表现出了奋斗创新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以及国标舞者不畏挑战的竞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