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社区的语言应用研究
2023-06-11冯祺越西安美术学院
冯祺越(西安美术学院)
本文通过对公共艺术与新类型公共艺术的阐释以及新类型公共艺术发展脉络的梳理,从新类型公共艺术的特点特性入手探讨其介入城市社区的语言形态,在此基础上进行国内外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社区的应用实践案例研究,以此得出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社区的价值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公共艺术作为连接社会人文的一种媒介必然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具有很强的时代特性。如今公众审美的普遍提高,传统公共艺术装置已无法满足大众需求,艺术家们也已经开始探索与公众发生关系的多种可能,打破公共关系以物为媒介的联结,逐渐将视野放在社会性话题上。本文将新类型公共艺术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通过阅读以及文献搜集探讨其语言形态并进行案例分析,得出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社区的价值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分析新类型公共艺术的语言形态后,这种语言形态首先可以作为面对其他项目时的一种参考,其次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新视角,这对我国新类型公共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新类型公共艺术研究还在探索阶段,大多基于苏珊·雷西所著《量绘形貌:新类型公共艺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到新类型公共艺术,国内研究以往大多以社会性问题、乡村介入或社区参与为探讨主题,例如:陈於建《21 世纪以来中国“艺术介入乡村”现象中的公共艺术研究》等,但都没有明确界定其归为新类型公共艺术。而如今艺术家们对于新类型公共艺术的清晰化也逐渐开始以新类型公共艺术为议题展开其研究角度。国外在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就已出现新类型公共艺术运动,因此国外对于新类型公共艺术的研究比较深入并已有了些许典型案例,最主要的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巴黎老邻居项目,怡乐村项目等等,这都为接下来新类型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综上所述,基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了解,本文的特殊性在于着重分析新类型公共艺术的语言形态,从语言形态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新类型公共艺术发展的梳理,从新类型公共艺术的特点出发,提取语言形态,进行例证。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获得资料,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所要研究问题。本文搜集了大量的新类型公共艺术资料及其经典书籍,从而对论文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考。
案例分析法:本文通过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社区的国内外案例的研究,从案例中获得其研究数据,结合新类型公共艺术理论依据,以此论证文章上述观点。
(一)公共艺术与新类型公共艺术
1.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源于传统却异于传统,是一种当代文化形态,起源于西方。公共艺术指由艺术家为某个特定的公共空间创作,由“公共”“空间”及“艺术作品”构成,是汇聚社会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交叉而形成的新兴艺术方式,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公共艺术的不断发展至21 世纪的今日或将成为一段新风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形式的转变到媒介的转变再到如今,公共艺术家们已不再拘泥于公共空间艺术品的创造,他们逐渐将视野放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上,主张参与介入社会,从中更加关注“人”的问题。
2.新类型公共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从原始时期不断进化至当代,艺术的范畴也在不断进行扩大”。不再是传统形式的艺术表达,正如我们常常看到的传统雕塑,而今历经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艺术领域也逐渐将视野从“物”的创作转向“事件”问题,从艺术改造转向艺术实践,这就是新类型公共艺术。新类型公共艺术“以公共议题为导向,让民众主动介入、参与、互动,并形塑公共论述的艺术创作”。以行动介入艺术,新类型公共艺术将重新寻找艺术与公众的关系。
(二)新类型公共艺术的发展
新类型这个词早在20 世纪60 年代末主要指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实验性的做法。1967 年,国家艺术基金会成立了公共空间艺术项目从而促成了百分比计划的支持,政府对于百分比计划的支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似乎也是承认了民主性的参与。20 世纪80 年代,国会开始主张艺术家直接参与场所的选择与计划,艺术家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场所的历史、生态和社会方面。20 世纪90 年代初,国会更加鼓励教育性,社区参与的行动。1995 年,新类型公共艺术一词在美国艺术家苏珊·蕾西编辑出版的《量绘形貌:新类型公共艺术》中正式出现。
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 年代早期的对话里,种种问题使得艺术家们开始探讨弱势群体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从而以社会介入的方式展开回应。
基于这些背景,艺术家们已期其社会和美学形态,他们有着自己解决社会问题的态度与方法,几十年来对议题的关注,部分艺术家的案例实践以及理论深度已经非常成熟。如今新类型公共艺术不再以新的形式出现来界定,而是新类型公共艺术即将要到达属于它的时代高潮。
(三)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社区的特点
1.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社区中的非线性叙事特征
传统公共艺术是以物为导向,以艺术家为创作主体,从而形成艺术家将思想寄予作品,通过作品传递给公众的线性传递方式,交互艺术除外。
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社区的非线性叙事特征是以问题与行动为导向,公众为创作主体。艺术家不再以线性传递的方式给予公众观念或思想,而是鼓励公众自发参与,使公众成为艺术的一部分,由公众组成“艺术作品”达到自悟与解决问题,艺术家退为艺术项目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换言之是扮演导演的角色,与观众建立伙伴关系。
2.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社区中的“参与性”
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社区中的参与状态与以往公共艺术的参与状态有所不同,以往公共艺术的参与状态是被动性质的,是艺术家的创作目的之一即让观众参与其中从而与艺术作品发生关系。而新类型公共艺术则是主动性质的自主参与,是公众与艺术家共同参与并完成的艺术项目,如上篇所述,公众为艺术的一部分,也可被视为参与本身就是艺术性的表达。
3.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社区中的“行动性”
“行动”是以动态逻辑为主要逻辑表达手段,“行动性”是基于意图的行动性的逻辑。在当代的艺术中,波依斯“人人都是艺术家”就有在说明人类的自主创造力,继而提出“社会雕塑”的理念,他主张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具备主体本身的创造力,用社会行为去改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新类型公共艺术就是以公众个人行动的表现,确立对所属社会结构秩序的介入。
(四)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社区的语言及应用
1.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社区的语言
(1)主题意义的叙述形态
新类型公共艺术主题意义的叙述形态需要将主题原有的叙事性特征进行艺术性转换与拓展,从而保留叙述语言本身与主题相对应的内容与表现要素。艺术家做新类型公共艺术项目时需拓展符合主题语境和意义诠释的作品,否则背离主题语境会出现一定偏差。另外,也需从参与者、公众的角度分析转换后的叙事形态是否满足公众需求或具有解决问题的导向。新类型公共艺术的叙事形态以叙述主题意义为主要目的,以多元形态、开放包容、参与事件为特征,主题涵盖了地域语境、社会文化、社会问题等,对应的表现形态根据语境、叙事功能有所区别。其项目相似性体现在两方面,一种是事件的相似,另一种是语言的相似。例如法国巴黎老邻居项目与曼哈顿高线公园项目,美国“怡乐村”项目与开罗市什亚特纳塞尔社区名为《感知》项目。原生系统和新建系统通过建筑形态对叙事语言进行表达,让参观者体验到不同的主题叙事内容,实现了场地与城市空间的连接。其中,主题意义的形态对应,最大限度地把艺术家空间性的创作转化成大众能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
(2)形态与场域融合的艺术表达
新类型公共艺常被视为一种手段或实现艺术介入社会的媒介,艺术家在前期调查后需要通过思考艺术介入社会的形态从而达到项目的理想结果。新类型公共艺术依靠多元的艺术转换实现主题意义的有效传播,综合材料媒介、表现样式和观念意义等。而艺术形态的表达必须立足于城市社区的地域性特征以及场域性特征,顾好艺术与场域的融合。例如坐落在美国德州埃尔帕索与墨西哥华雷斯城的边界间,由美国建筑工作室Rael San Fratello 所打造的新类型公共艺术项目,他们充分基于其场域特性完美地形成了形态与场域融合的艺术表达,其象征着人与人间的关系对话,也象征着两边之间的关系对话。通过形态与场域融合的艺术表达,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面对问题,也能够使问题暴露得更加深刻。
2.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社区的应用
(1)国外案例。美国费城北部“怡乐村”是具有典型性的新类型公共艺术项目,这里饱含着深刻的人性和巨大的创造力,因此艺术项目选择在这里进行。叶蕾蕾通过艺术行动从而使得原始社区更进一步优化,不论是社区文化还是人文精神,在这个社区中,原住民通过共同创作,完成社区的建设,他们彼此照顾,共同抚养和教育他们的孩子,社区因他们而转变,他们人人都是创造者。在这个过程中,冷漠变成了善意,消极转化为积极。1986 年,听了费城怡乐怡菲中心的创始人的建议后,叶蕾蕾找到住在废墟旁一个破旧房子中的乔乔,他是一个本地万事通,他接受了想用艺术把荒地变良园的想法,也成为叶蕾蕾的合作和守护者。转化视角后数不尽的废弃场地就是将要焕发的生机所在,每一位社区成员都有着创造的潜力,他们开始画壁画,用马赛克镶嵌片进行装饰,并且在种植树木打理植被的时候,帮艺术家的志愿者们也开始出现了。叶蕾蕾邀请他们一起来清理荒地,孩子们全当玩耍加入了进来。就这样,出现了一群儿童和叶蕾蕾一起完成她在北费城的第一个项目,在孩子和乔乔的帮助下,公园的第一棵艺术树很快完成。期间,乔乔给叶蕾蕾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每天都会为这棵树浇水。他告诉叶蕾蕾:“你或许不明白,对我来说,这就是一棵真树”。
社区慢慢发生着改变,人们也开始积极地变化着。大个头的个人生命,也从毁灭中重生。大个头来到乔乔身边寻求庇护。于是,他成为他的助手,他通过帮助叶蕾蕾创造一个50 英尺长的埃塞俄比亚天使巷,而学会了镶嵌片艺术。在他身上的见证了重生,人们都鼓励他,人们的正向反馈和称赞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勇气。他不仅成功蜕变,还决定投身于艺术创作,他之后成为怡乐村的运营总监。从荒废到完成爱之屋的建造,是这座公园的成功,叶蕾蕾认为反倒是因为经费不足、不知从何开始、没人协助、不受别人注意等弱点。她解释说:“在少有人涉足的破碎地方,没有压力、没有要求、也没有人看你做得如何时,艺术家的创造过程才是最自由。”而这也是这座“爱之屋”能在市区滋长的根本原因。叶蕾蕾认为艺术公园被人眼所看到的部分仅有40%,另60%是对参与者生命的带动。创造艺术的过程本身具备让伤者痊愈、破镜重圆的功效。
(2)国内案例。一场艺术乡建—石节子美术馆:石节子美术馆是当代艺术家靳勒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叶堡镇建立的中国第一家乡村美术馆。美术馆由村庄的13 户村民构成了13 个分馆,实际上靳勒则是将整个村庄当作一座无墙无边界的美术馆,这里包括景观、村民生活、家庭、劳动生产等等。靳勒独特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美术馆的实体空间,开启了新的艺术模式。靳勒是土生土长的石节子村人,他从根本、从灵魂深处启发农民,并从自己最接近的人群及环境出发,把他们带入艺术,把艺术移入村庄。2012 年,石节子村完成了道路硬化;2014 年,又完成了山泉水引流工程;2015 年,村子里更换了太阳能路灯;2016 年,完成了无线网络的接通。在解决村民出行、饮水、信息通讯之后,靳勒又带领大家开展生态厕所、乡村民宿的建设。一系列的基础工作,解决了石节子村民最紧迫的生活生存问题。这也是新类型公共艺术的本质所在,即以问题为导向,群众自主参与从而解决所在问题。
(五)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社区所面临的难题
1.艺术项目中创作者目的性与项目成果的匹配
新类型公共艺术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其会面临许多项目致命问题。例如艺术项目中创作者的目的性与项目成果的匹配度形成巨大差异,从而脱离项目初衷甚至反其道而行;例如但艺术介入乡村,其介入形态对于乡村以及村民来说是否符合其需求。由于当今大量艺术项目的开展而又随之失败,我想其原因一定是没有对症下药,从而没有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受众群体的自主参与性
新类型公共艺术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即受众群体的自主参与,这种参与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艺术家胁迫参与的,由于受众群体的多样性因此在参与中有着不可控的因素,也会有着无人参与的困局,这也就是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社区所面临的困境之二。但这种困境并不是无解的,正如评论家菲力浦斯(PatriciaC.Phillips)所说:“尽管在公众中出现许多退缩、不参与的现象,但大多数人还是需要,甚至渴望对于公众具有鼓舞性、积极性的想法。”因此可以以此作为突破点,在创作新类型公共艺术项目的同时需将受众群的参与性考虑其中。
3.政府支持
在新类型公共艺术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政府提供支持,艺术家个人很难完成,不论是资金或是与权力相关的行为,但这不是否认艺术家个人完成项目的能力,而是说明在有政府的支持下,项目运作可能会更好。首先是资金支助,政府支持介入的最重要形式就是资助,政府可以为艺术家提供财政支持以最大限度地实施新类型公共艺术项目。其次是政策与规划,政府可以为其制定指南和制度。最后是公众参与,政府还可以为公众参与新类型公共艺术项目的干预提供支持,使得其更有说服力,从而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许多新小项目都由艺术家独立完成,但其还没有达到影响公众参与的巨大效力,由于政府不会进行干预与帮助,这也是诸多项目失败的一小部分原因之一。
(六)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社区的价值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首先,新类型公共艺术的社会性介入可以为城市社区带来文化和社会效益,其能够帮助培养社区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公众对于文化的包容性并鼓励不同群体之间的对话与理解,以社区为中心从而给公众创造更多机会。
其次,新类型公共艺术项目的介入能够为城市社区带来经济效益并吸引外来人员,有助于城市社区的产业振兴。
最后,社会介入的语言形态能够无形地影响城市社区的审美观念,从而使其更加具有吸引力。综上所述,新类型公共艺术让公众更容易接触到艺术,从而帮助艺术民主化,为公众提供表达平台,促进文化理解,提升群体包容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