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疼痛患者远期疼痛危险因素分析
2023-06-11何杰张华王波杜忠举夏菊荣
何杰 张华* 王波 杜忠举 夏菊荣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潜伏性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再激活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其典型特征是沿感觉神经相应节段引起疱疹,并伴有疼痛[1]。带状疱疹常见的并发症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一般定义为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 个月的疼痛[2]。但这一定义并不能反应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病程和疼痛的严重程度,遭到较多学者的质疑,VAN WIJCK 研究[3]认为,HZ 发病6 个月后较少出现视觉模拟评分(VAS)≥7 分的严重疼痛患者,发生人数较多的是3 分≤VAS<7 分疼痛患者,称之为有临床意义的疼痛,而VAS<3 分则不会对个人及社会造成负担。本文分析HZ急性期疼痛患者发生远期(>6 个月)疼痛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至2020 年1 月本院疼痛门诊收治的6 个月后VAS 评分≥3 分的HZ 后神经痛患者102 例为病例组,其中男44 例,女58 例。同时按照1 ∶1 比例配对选择曾患有HZ 急性期疼痛的患者102 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匹配条件如下:与病例组同性别,年龄相差不超过2 岁,受累神经节段所属区域与病例组相同(分为头面部、颈段、胸段、腰骶段)。纳入标准:①确诊带状疱疹,符合HZ 诊断标准[4];②未行神经阻滞或脉冲射频等微创治疗;③年龄45~80 岁;④起病1 个月内出现疼痛VAS 评分≥3 分;⑤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精神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⑥6 个月随访期间排除外伤、肿瘤、炎症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排除标准:①随访期间诊断发现外伤、肿瘤、炎症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②6 个月随访期间患者选择了神经阻滞、脉冲射频、射频热凝、脊髓电刺激术等有创治疗;③未能完成6 个月随访患者。病例组在6 个月后疼痛VAS 评分≥3 分,对照组在6 个月后无疼痛。本研究已经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临床资料收集均由经培训的研究人员负责,统一调查表格、统一调查方式和填写内容,发现差错及时改正或补充调查,保证调查表数据的准确性和质量。数据资料录入过程由2名专业人员完成,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就诊时间、疾病家族史、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受累神经节段分布、饮食习惯、用药情况、心理社会应激情况、吸烟及饮酒等情况,分析患者可能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1 ∶1 配比的单因素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各研究因素的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2.2 HZ 急性期疼痛患者发生远期疼痛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前驱痛、糖尿病、72 h 内就医、72 h 内使用抗病毒药物、使用钙通道调节剂、使用NSAIDs 药物,使用阿片类药物<4 周及≥4 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HZ急性期疼痛患者发生远期疼痛影响因素的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3 HZ 急性期疼痛患者发生远期疼痛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前驱痛、糖尿病是HZ 急性痛患者发生远期疼痛的危险因素(P<0.05)。72 h 内使用抗病毒药物、使用钙通道调节剂、阿片类药物使用<4 周是HZ 急性痛患者发生远期疼痛的保护因素(P<0.05)。见表3。
表3 HZ患者发生远期疼痛影响因素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HZ 是一种常见疾病,估计终身患病率在20%~30%[5]。所有年龄组发病率在2.0~4.6 例/(千人·年)左右,但在50 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发病率为9.1 例/(千人·年)[6],由于人口老龄化,预计近期整体发病率将上升[7]。HZ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HZ 发作期间持续的周围神经损伤引起HZ 后神经痛,在皮疹开始后1~6 个月出现[8]。PHN 发生率约占所有HZ 患者的7%~22%,可持续多年[9]。
根据一项对661 例HZ 患者的研究,HZ 发病后急性期,1、3、6、9、12 个月发生有临床意义的疼痛(3分≤VAS<7 分)患者比例分别是74.3%、19.8%、6.5%、4.5%、4.0%、3.5%,而发生VAS ≥7 分的剧烈疼痛患者比例在6 个月后已降至0.3%以下[3],HZ 发病6 个月后发生有临床意义疼痛患者的比例仍有4.5%,其后下降的速度较缓慢,改善并不明显。在JONES[10]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结论。由于疼痛持续存在,给这部分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前驱痛、糖尿病是HZ 急性期疼痛患者发生远期疼痛的危险因素;72 h 内使用抗病毒药物、使用钙通道调节剂及阿片类药物使用<4 周是保护性因素,能减少PHN 患者远期疼痛的发生风险;72 h内就医是可能的保护性因素;阿片类药物使用≥4 周与远期疼痛的发生有一定关联。前驱痛是指在HZ 皮疹出现前局部皮肤的疼痛、烧灼感、瘙痒等症状,反映了病毒早期复制而造成的神经节的损害[12],通常这些神经节为脊髓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13],而严重的皮损和更剧烈的疼痛反映病毒复制对外周神经纤维的损伤[14]。当前驱痛发生时神经节的损害已经发生,此时常无皮疹,而神经节的损害与远期疼痛的发生有一定关系[15],推测神经节的损害与前驱痛直接相关,而前驱痛的程度与神经节的损害程度也存在相关性,在其他研究中前驱痛也被认为是3 个月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本研究证实前驱痛与远期(>6 个月)疼痛有着直接关联(OR=4.26,95%CI:2.09~8.69)。
已有众多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本身存在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因代谢紊乱导致的周围神经细胞水肿及变性坏死[16],一旦水痘-HZ 病毒在神经内复制,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及周围血管结构已经发生异常改变,因此周围神经损伤造成的脱髓鞘及纤维化程度更重且不易恢复,这就导致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远期疼痛。本研究发现糖尿病与HZ急性期疼痛患者发生远期疼痛存在较强关联(OR=4.06,95%CI:1.62~10.07)。
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水痘-HZ 病毒的复制,缩短HZ 急性期病程,减轻皮损的严重程度,缓解疼痛[17]。经抗病毒药物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细胞因子IL-6 和TNF-α 水平降低。而血清IL-6 和(或)TNF-α的持续高水平与HZ 后遗神经痛的出现相关[18]。发疹72 h 内开始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减轻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周围神经的损伤程度,患者出现远期疼痛的可能性也明显降低[19]。本研究发现72 h 内使用抗病毒药物是HZ急性期疼痛患者发生远期疼痛保护性因素(OR=0.26,95%CI:0.12~0.55),而72 h 内就医是可能的保护性因素(OR=0.61,95%CI:0.28~1.33)。
钙通道调节剂可与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VGCC)的α2-δ 亚基结合,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过度释放,抑制痛觉过敏和中枢敏化,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20]。本研究中涉及到的钙通道调节剂也均为这两种药物,两者均为GABA 衍生物,能够通过血脑屏障,抑制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减少钙内流,进而减少兴奋性递质的释放,故而起到控制神经性疼痛的作用[21]。多项研究也表明早期应用钙通道调节剂可以减少PHN 的发生率[22],本研究证实使用钙通道调节剂是HZ急性期疼痛患者发生远期疼痛的保护性因素(OR=0.35,95%CI:0.17~0.75)。
阿片类镇痛药常用于难以控制的烧灼痛、针刺痛及痛觉超敏,由于存在滥用的风险,一般作为二线治疗药物,使用不超过8 周,在用药后1~2 周内可能发生耐受[2]。本研究患者中,涉及到的药物有吗啡、羟考酮缓释剂和芬太尼透皮贴剂,部分患者交替使用以上两种药物。阿片类药物除镇痛作用外,还可导致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伤害性刺激感受通路敏化,从而使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即阿片类药物诱导的痛觉过敏(opioidinduced hyrperalgesia,OIH)。此外还可发生阿片类药物耐受(Opioid tolerance,OT),随着阿片类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表现出药物镇痛效果降低。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发现阿片类药物使用<4 周可以降低远期疼痛的发生(OR=0.29,95%CI:0.11~0.74),表明短期内应用阿片类药物对结局有积极影响;而阿片类药物使用≥4周与远期疼痛的发生可能存在关联(OR=1.84,95%CI:0.79~4.55),分析这类患者使用较长时间的阿片类药物来控制疼痛,可能导致OIH 和OT 的发生,因此不建议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来控制HZ 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