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3-06-11纪晨

文教资料 2023年1期
关键词:路径探索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纪晨

摘 要: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历来是党领导下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做好思政教育工作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举措。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的便捷性和开放性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网络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当下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成为高校思政课堂的有力补充。融媒体时代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网络育人的新方法,切实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创造性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各项工作。

关键词:融媒体 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探索

在融媒体时代发展迅速的今天,以微信、微博、微电影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地方各高校以立德树人工作为中心,围绕线上线下两个层面联动,线上发挥校园新媒体灵活优势,调动学生热情;线下党团组织打造宣传队伍,筑牢网络思政育人阵地,发挥“互联网+网络思政育人”的优势,开创了网络思政育人“云格局”,形成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党员、专兼职辅导员、优秀团学干部四级驱动,构建特色鲜明的网络思政教育新模式。[1]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谨慎把握高校思政教育的“时”和“势”,唯有线上线下形成合力,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才能切实发挥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

一、融媒体时代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开展多形式的思政活动

现如今高校发展逐渐朝着服务型转变,高校思政教学的核心要义是为学生成长提供高质量服务,高校教育者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依托媒体融合趋势,应充分借助线上线下双向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如高校体育文化艺术节、主题党团会、迎新晚会、开学典礼、毕业晚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要积极深入开展线上线下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传统节日、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之中,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合理引导全校师生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同时应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系主任等管理人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依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能力、兴趣等特点,为其规划出未来的职业生涯,以便其快速适应社会,也可以开展网络巡礼、校园巡讲等活动,强化对优秀毕业党员、师德模范等的宣传。团委部门也可以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通过举办校园公益大赛、学生下乡等志愿者服务活动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建立导向鲜明的思政教育機制

大学生一般都会对自身定位和未来的工作方向存在一定困惑,在进入心仪的校园之后该如何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这一普遍问题困惑着绝大多数学生。由此,高校应建立健全网络思政教育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机制对学生进行引导。高校应对融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状态进行实施监管,保证学科具有系统性和完善性,应积极引荐各行业专家和专业团队加入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活动之中,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内涵的基础之上,将其进行一定外延,从而形成创新性融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除此之外,思政教师也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者身份,成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知心好友,帮助学生解决其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全面服务。[2]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问题

(一)职业培训专业化欠缺,工作顶层设计薄弱

党的二十大以来,各地教育部门强调要不断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并根据实际特点及时出台了许多指导性文件。现阶段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切实发挥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而高校的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不足是导致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欠缺的直接因素。随着新媒体技术在高校中广泛应用和推广,一些高校辅导员开始逐渐使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3] 而一些辅导员却表示,新媒体和融媒体与思政教学的融合弊大于利,网络的虚拟空间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者无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态进行全面掌控,甚至认为其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新的思政理念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具备过硬的融媒体理论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要了解并掌握网络传播规律。高校应当重视网络工程建设,对高校辅导员进行系统化的网络知识培训,强化辅导员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能效。

实际上,我国高校逐渐意识到融媒体网络技术的重要作用,也明确了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各项工作内容。在思想层面上,高校希望能够将新媒体网络技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媒介,深入课堂,不断创新工作载体,丰富课堂教育内容。但迫于人力资源、财力、物力等因素的欠缺,部分高校此项工作开展较为欠缺。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网站建设较为单一,所刊载的内容政治性过于强烈,对于大学生而言实用性较差,线上的师生互动性较差。高校单纯追求文章更新的数量,而忽视了思政文章的质量,高校网站并未充分贴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资讯信息发达繁杂,学生受多渠道影响

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下,对学生进行单向的教育是学生唯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渠道,而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学生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错综繁杂,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各种网络思潮的冲击。 [4]

大学生虽处于心理和生理不断成熟的阶段,但仍旧会被一些不良思潮所影响和利用,经常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做一些有悖社会道德乃至违法乱纪的事情,严重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路线。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危机也是高校教育工作必须预警的信息之一。网络信息的裂变和传播的速度无法估量,缺少过硬的网络舆情处理能力则无法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应提高自身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强化对网络思潮的分辨能力。辅导员虽是学生的管理者和引导者,但也无法时时刻刻关注庞大的信息网络,如何在最短、最佳时间内控制住校园网络舆情,是高校辅导员亟须解决的难题之一。

(三)心理亚健康问题频出,辅导员工作量增加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克服自身腼腆害羞的心理特点等,需要学习相关技巧,为以后就业提高良好的自身素质。如何与周围环境进行良好的人际沟通,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5]高校辅导员要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人而异,及时开展针对性教育,并通过融媒体时代网络的新优势,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化解心中的疑惑,更好地成长成才,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融媒体时代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着力优化体制机制,强化理论武装

在辅导员团队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推进过程中,首先应强化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和认同,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第一要务,通过融媒体平台强化宣传教育力度,因势利导其依据外界形势变化而积极探索新时代下的全新工作思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高校应转变传统理念,重视辅导员团队职业化建设工作,帮助辅导员提高思想认知,消除其对于自身职业的困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推动辅导员队伍的终身发展。 [6]应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岗位竞争机制,可通过融媒体平台聘请专业的辅导员人才,并引导原有师资力量借助融媒体平台进行深造学习,激励其不断强化自身能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革,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形成辅导员长效机制。要适当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基础待遇,保障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强化其幸福感和认同感。

(二)搭建技术平台,发挥内容优势

大多数高校都有校园一卡通系统,应借助一卡通系统来构建高校学生的问题预警机制体系,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早完善。校园小程序的学业警告功能,可以及时提醒学业水平较差的学生,并由辅导员为其量身定制学习的监督方案,借助网络平台加以监控和督促。高校辅导员在运用网络平台时也要特别注意,不能侵犯学生的个人隐私,要对平台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运用,及时完善学生成长的跟踪档案,合理预判学生的不合理行为。要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紧密关注,注意掌握学生的不正常网络动态,早发现,早解决一些群体性、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辅导员应结合自身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摸清网络传播的规律,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研判,成为高校的网络专家、思政专家。当出现了急性突发事件时,要第一时间采取应急预警体系,快速采取行动,防止不良事件出现蔓延和扩大。

(三)完善政策机制,强化舆情管控

网络舆情是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应用和信息传播不断发展的产物。网络舆情以网络为载体和平台,以某一事件为核心,集合了无数网民的意见和观点,其间包括网友间的互动和传播,后续影响力多数都极为深远。网络舆情中隐含着网民的主观性,缺少媒体验证和包装即以多种形式发布在网络上。[7]高校网络舆情的最主要关注者是广大学生,其对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思维,但缺少对事件的真实性考究和理性探讨。为规范校园中新媒体的使用,保证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受网络世界的侵害,高校应强化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建立健全相关的网络监管机制,首先应建立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针对舆情萌芽期进行监管,通过IP地址分析、ID分析、关键词搜集等形式收集信息,及时阻断有害信息,从源头上遏制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扩散。其次要构建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应对舆情高潮期。[8]舆情高潮期时网友们的观点意见进行激烈碰撞,舆情讨论高速升温,极容易出现雪球效应和螺旋效应。这时则需要应用网络舆情应急机制,通过辅导员、网络评论员、舆论领袖将一些隐性的话语权进行显性表达,平复大学生群体中的过激情绪。

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全新挑战,如何在融媒体时代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课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已经成为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成为高校辅导员未来工作的纲领。做好网络思政教育,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探索,找到方向,找准定位,牢牢把握“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大批德才兼备、能担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

参考文献:

[1] 王瑞敏,张胜旺.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77-82.

[2] 付洋洋,李娜,闫迎春.基于“青年大学习”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析——以某医学院医学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51):97-100.

[3] 王晓宏.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和专业课协同育人的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J].安徽开放大学学报,2022(4):64-68.

[4] 李世寬,赵喜军.西部地方高校思政工作的时空之维和提升之策——基于对S省9所高校的质性分析[J].安康学院学报,2022(6):53-58.

[5] 于红艳,唐晓勇.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生成机理与实现向路——基于自我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逻辑分析[J].民族学刊,2022(8):51-60,158.

[6] 陈伦超,刘超君,么加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脉络与前沿演进——基于1992—2021年CNKI源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07-217.

[7] 黄艳,李佳玲,黄金岩.互联网接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35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1(6):13-24.

[8] 王睿娜,田贯辉.高校开展生态文明实践育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以兰州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2):10-13.

[9] 邱丽娟,乔金杰,武志勇.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2):80-82.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融媒体时代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 (GH22330)。

猜你喜欢

路径探索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共享发展理念内涵、障碍和路径探索
试论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