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价值、困境及对策

2023-06-11林敏

文教资料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

林敏

摘 要:高校是新媒体时代话语生成、传播与价值辐射的前沿阵地,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场域。在新媒体时代话语方式的快速变革下,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仍面临着话语主体有待凸显、话语内容有待丰富、话语机制有待优化等现实困境。因此,要从培育话语队伍、提升话语表达、构筑话语合力等三方面协同发力,持续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高校 意识形态话语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高校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理论研究与话语阐释的重要场域,其话语权建设成效直接影响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大局,关系人才培养的成败,关系党的理论根基。新媒体网络的发展加剧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性,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防范意识形态领域内存在的各种风险,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大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价值意蕴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校园为主阵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凭借其理论特性的说服力以及凝聚力,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所具有的对高校的思想动向、舆情走向进行指引、导向的权利。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对实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和主导权,保障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不动摇,引导广大师生自觉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付诸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现实需要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国际国内两个大环境中,各种社会思潮交相呼应并借助网络甚嚣尘上。在全球传播格局“西强东弱”的态势下,一些西方国家凭借所掌握的全球传媒及话语优势,蓄意向高校输入“普世价值”、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极具迷惑性的不良社会思潮,增加了大学生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难度。[2]面对西方各种势力加剧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渗透的情况下,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能够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与价值导向作用,引导广大师生深刻把握世界大势变迁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甄别、抵御各式各样西方反主流意识形态渗透、侵蚀的能力,提升与错误思潮研判、较量、应对的能力,保持政治清醒与立场坚定。

(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必然选择

网络信息时代,多元多样的价值理念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汇碰撞,导致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以及不可预见性逐渐成为常态。[3]新媒体网络的发展加剧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性,使部分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愈发呈现多元化、差异性、独立性等状态,而这势必会冲击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在此情境下,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交融交汇交锋的“竞技场”,应当充分认识多元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性,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进一步增强对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传播规律的理解、把握和引领能力。只有整合好多元社会思潮,才能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做到激浊扬清、正本清源。

(三)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键在于厘清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等重要问题。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因此,高校必须牢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对处于思想行为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加强思想引领,使青年学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研习者、传播者、实践者,从而使其坚定理想信念,巩固国家认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會主义时代新人。

二、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实困境

依托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传播信息、表达思想的首选渠道,而多元价值观和各种社会思潮在此交汇、激荡、碰撞,给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今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效,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情感认同较高,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在话语主体、话语内容以及话语机制方面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话语主体有待凸显

一是高校党政干部的话语引领能力有待加强。当前,部分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引领能力存在一些亟待改善之处,例如有的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引领、政治组织和政治动员能力不足,存在重业务、重行政,轻党建、轻党务的现象,淡化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有的领导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力不足,对新媒体时代社会热点问题及师生关心的现实问题触及不深,不能很好地对广大师生起到政治引领作用。

二是高校教师的话语把握能力有待提升。新媒体的发展萌生了新的教学环境,使得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权威呈现出消减的趋势,由于高校教师在接收信息这一层面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因而随着教育者的信息优势不断丧失,高校教育者也就陷入了一个相对被动的局面。

三是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有待提升。海量信息的充斥使得网络平台上充盈着数不胜数的无用信息、有害信息,而部分学生在浏览这些信息时,并不能很好地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思考与理性批判,因此易于在跟风、逆反等心理状态下被有心之人所利用,成为垃圾信息的散布者。

(二)话语内容有待丰富

一是多元思潮复杂化弱化主流话语引领性。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利用高校这一多元社会思潮交融交锋的“角斗场”在我国大肆蔓延、甚嚣尘上。同时,互联网发声的隐蔽性也使得国内外反动势力通过媒体传播等途径输出自身的价值理念与文化符号,使得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理念等多种西方思潮重新抬头,这些带有巨大的迷惑性和感染力的社会思潮易于造成人们思想价值观念上的错乱,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造成冲击,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价值引导的难度持续加大。

二是理论内容空泛化淡化主流话语吸引性。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呈现空泛化的倾向,侧重于抽象话语的文本性表达与正面灌输,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话语以及实际利益诉求的把握、沟通,使得话语内容缺乏吸引性和生动性,陷入话语“独白”的尴尬境地。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乏善可陈,与网络新鲜元素融合不够,旧有的话语内容相较于新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话语体系显得格格不入。单一空泛、不贴近生活的话语内容更是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无法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困惑与利益诉求做出针对性解答,导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效果欠佳。

三是网络信息碎片化侵蚀主流话语完整性。在新媒体网络时代下,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来获取信息,这种去中心化、碎片化的话语内容借助传播即时性与自由性信息的新媒体平台给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带来了挑战。各种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肆意地歪曲、篡改,海量的信息残片在舆论场上任意拼接,严重地损害着信息流的完整性,使得网络上只言片语的信息被无限放大。这种零散化、肤浅化、娱乐化的信息与重复狭窄的话语使得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完整性被切割,失去了理论的本真性、系统性色彩,呈现出口水化的趋势。[4]

(三)话语机制有待优化

一是舆论监督机制有待健全。新媒体时代下,爆炸性信息夹杂着多元化价值观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一些未经遴选的不良信息会阻碍青年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目前的网络管理部门在舆情监测工作中多采用传统检测方法中的“人海战术”。然而在大数据时代,虽有专职队伍对信息进行监控排查,但相比于数以万计的信息量来说,其监测范围犹如“杯水车薪”,体现出了目前监测手段与舆情挖掘方面的局限性。

二是激励保障机制有待改革。长期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的缺乏也是意识形态疲软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建设工作具体繁杂,但成效未能在短时间内得以显现,也难以进行准确评估。目前高校的制度细则尚未十分明确,其保障性就不能得到有效落实,这就导致难以对话语权机制运行过程中的部门职权不清、责任重叠状况进行有效奖惩,使得机制在源头环节就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是党政工团协同合力的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当前,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条”“块”分割较为严重,各部门协同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机制尚未完善。在这一情境下,往往会出现行政抓教学科研、党委抓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局面,这就导致了教研工作与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相互分离、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难以发挥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合力作用。

三、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策思考

网络形势的空前复杂加剧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程度,面对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高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主体、内容、机制方面积极探索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对策。

(一)发挥主体能力,培育话语队伍

一要加强党政干部对话语权的政治引领能力。高校党政干部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主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承担着领导、组织、管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相关工作。因此,高校党政干部对话语权建设肩负着统筹协调作用,确保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方向与目标并且担负方案规划工作。尤其是高校党委书记与校长,更应当坚定不移地站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前沿阵地,及时进行研究归正,做到守土有责、严格问责、尽心尽责,最大限度地激发政治责任感与职业使命感。

二是提升高校教师话语把握能力。高校教师肩负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应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专家优势,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阐释。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做敢争敢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维护者,以言行引领学生,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帮助在校大学生抵制各种不良思潮,为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建言献策、尽心尽力。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树立互联网思维,把握信息传播途径与舆情发酵规律,利用新媒体技术重构理性话语秩序,扩大网络舆論红色地带并且在面对网络热点问题时适当设置议题,在讨论交流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

三是要培育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互联网的广场域、全时段、宽辐射的特征为高校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高效、便利的育人平台。高校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网络媒介的效用来丰富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在教学内容中充分融入关于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相关话题,引导青年学生在网络互动时理性辨别信息真伪,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立场。同时高校还应当顺应网络媒介环境的变化,利用微信公众号、学校官网、校园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拓宽话语渠道,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

(二)优化内容供给,提升话语表达

一要增强话语向心力。社会发展必然会带来一些新问题、新挑战,这些都会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削弱。因此,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向心力至关重要。高校要将党中央在时代发展中所提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最新论述成果作为重要的话语内容,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的政治认同。

只有凸显中国风格、富于中国气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理论体系,才能增强青年学生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理论认同,促使青年学生内化于心,自觉践行,从而增强话语的向心力。

二要提升话语吸引力。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格局包括两种话语样态:一类是以高校为代表的“管理型”话语权,另一类是以学生为代表的“自组织型”话语权。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话语冲突,即青年学生易对官方话语产生抵触情绪。[5]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以青年学生的群体需求作为话语导向,切时回应学生关切,对学生关注的各类问题及时解答。只有注重人本性话语的回归,才能增强学生表达自我意识的意愿,持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要注重话语创新性。在话语受众趋于年轻化的新媒体时代,“95后”“00后”在校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他们习惯于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点滴生活的感悟,对传统的宏大叙事缺乏兴趣。因此,在话语内容选择与表达上,应当与时俱进吸收通俗的网络热词,采用生活化的语言或可视化的图像表达方式。从严肃高冷到亲切活泼,要将晦涩难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青年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阐释出来,将流于形式的说教方式转化为深入人心、有温度的话语,促使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真正入脑入心,解决话语主客体中存在的沟通障碍。

(三)增强机制建设,构筑话语合力

一要加强话语权建设的舆论监督机制。校园实名认证制度可以将网络信息行为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良好的舆情监督机制。首先,高校可以对网络平台中存在的各种话语类型做好分类采集工作,运用网络语言监测数据库,掌握大学生发布信息的语言习惯、关注类型。对于争议性的热点新闻,应当及时辨别真伪,并对相关信息进行跟踪检测与及时解答。其次,高校应当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积极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专题讲座,加强“两微一端建设力度”,营造正向舆论环境。同时,高校要加强网络舆论监督评价机制,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做好总结与评价,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注重对大学生辨析能力与自律意识的培养。

二要探索话语权建设的激励保障机制。完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建设,能够更好地增强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向心力。在教师方面,应当完善教育者发展性评价体系。对教育者的发展进行合理评估能够充分调动教育者的工作热情,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其与高校之间相互信赖的良性关系的形成。从评价内容来看,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可以更侧重于教学科研;从激励导向来看,可以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机结合,从而使之切身感受个人价值,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在学生方面,应当完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比如高校可以大力开展具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与勤工助学活动,加大资助力度,为青年学生提供锻炼自己的良好校园平台。

三要完善党政工团协同合力的工作机制。高校党委要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部署谋划,完善党政工团协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工作落实到高校的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的教研、服务管理等各项工作任务之中。一方面要对敢于亮剑、与错误倾向进行不懈斗争的人员大力表彰与嘉奖,使他们的腰杆子硬起来,让他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的担当精神得到更多的认可与尊重;另一方面要明晰各级意识形态建设队伍的工作职责与目标任务,并将其纳入评价与考核机制,加强责任追究,做到有责必究。唯有如此,才能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使命感与现实紧迫感,才能确保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政治责任,才能有利于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2] 刘澜.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76-78.

[3] 王海威,王艳.新时代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118-122.

[4] 李春茹,龚锦涛.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构建策略——以自媒体网络传播为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4-101.

[5] 杨丽,郭清.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特征、问题及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1):120-1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专项“新时代爱國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VSZ016)。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高校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