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3-06-11崔淑淇姚聪莉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乡村振兴信息化

崔淑淇 姚聪莉

[摘 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實现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农村基础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为乡村振兴培育人才。但目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不同地区城乡中小学校际间发展不均衡、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网络硬件设备维护与应用软件更新不足、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不能深度融合等方面的现实困境。要持续优化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路径,加大投资力度,创新长效保障机制,加强网络硬件设备维护与应用软件的更新,推进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建立绩效评估机制,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3)01-0036-05

Value Implications, Realistic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le

Cui shuqi1,2,Yao Congli2

(1.Northwest University,Xi'an710127;2.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 yang 712000)

Abstract:Rural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which can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promote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rural basic teaching quality, and cultivate talen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currently facing the real dilemma of uneven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different areas, unsound operation guarantee mechanism, insufficient maintenance of network hardware equipment and update of application software, and inability to deeply integrat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crease investment, innovate long-term guarantee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maintenance of network hardware equipment and update of application software,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stablis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Optimization patha

我国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振兴农村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教育信息化因其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促进资源共享等特性,已经成为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的有效途径。[1]近年来,国家以政策导向推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大力支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2]教育部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3]随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共享共用城市信息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价值意蕴崔淑淇,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陕西开放大学学报,2023,(1).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有效缩短了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学生共享共用优质教学资源,具有方便可行、操作简单、易于大规模推广的优点,在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学业表现、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方面具备巨大潜力。[4]

(一)助力城乡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促进城乡间中小学学生缩小学业差距,推進城乡中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新时代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重大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义务教育发展目标是“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农村中小学教育,以信息共享共用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是助力城乡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乡村的现代化,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战略转变,农村基础教育承载着向现代化迈进的使命,而农村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自然成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二)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持续优化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路径,促进城乡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以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5]从而带动农村基础实现教育现代化,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减少城乡中小学教育差距,具有重要的影响,将为国家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依托互联网建设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持续开发和更新针对性强的课程资源,有助于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问题。特别是脱贫不久的边远地区,农户居住比较分散,学生到学校路途较远,上学放学路上要花费很多时间;还有一些学生因家长外出务工而无法保证在一定的时间内按时上课。而信息化的优势恰好弥补了时空的局限性,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环境提供保障。同时,将农村基础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学生享受与城市基础教育相同的优质教育资源,有助于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中小学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学生可以共享城市线上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深化农村义务教育育人方式的改革,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为振兴乡村经济培育本土人才

随着国家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战略的推进,农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将会持续得到加强。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农村学校的学生在共享共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还能够不断拓宽信息接收渠道,通过网络了解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信息,有效提升信息素养,为乡村发展产业提供信息,助力乡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对开阔中小学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具有独特的作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还能够基于网络平台了解和学习农业产业知识,了解和掌握发展农业产业的技术技能以及网络经营渠道的应用技巧,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培育振兴乡村产业经济的本土人才奠定基础。[5]

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的现实困境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的有效实施,解决了农村边远地区、自然条件特殊地区学校的联网问题,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和“班班通”工程全面推进,实现了网络的通畅和信息的共享,信息化建设初显成效。但要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也面临着不同地区城乡学校校际间发展不均衡、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硬件设备维护与应用软件更新不足、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不能深度融合等方面的现实困境。

(一)城乡和区域之间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效,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由于受城乡二元发展体制的制约以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城乡间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不均衡,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教学资源共享程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城乡、区域之间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理念及信息资源应用水平差异更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一是对于不同地区,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及政府财政状况的影响,城乡校际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硬件配置差距很大,特别是比较贫困乡村的中小学,计算机配置数量普遍较少;二是对于同一地区,由于城乡校际间的经费渠道和办学环境差异,导致校际间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如有些城市已经建立了比较丰富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但农村中小学所用的教学软件普遍比较缺乏,开发能力不足。[6]

(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缺乏健全的保障机制

要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就要建立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长效机制,纳入乡村振兴的总体布局,由当地政府统筹规划、持续投入,并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保障。提高当地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及中小学学校领导的信息化素养和现代化意识至关重要,当地政府相关行政决策和政策法规,是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健康持久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中央财政配套资金支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都是按专项工程实施的。由于一些地方行政领导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缺乏了解,在“宽带网络校校通”和“班班通”工程验收之后,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对于如何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并保持用于日常课堂教学的网络顺畅,对于网络维护人员的配备、培训和补充以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和提升,地方政府均缺乏健全的配套政策给予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效果大打折扣,并直接影响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农村中小学网络硬件设备维护与应用软件更新不足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硬件设施是基础,也是保障网络畅通的前提。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网络设施的专项投入,网络设备逐步完善,但距离全面覆盖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除配套资金外,专项用于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网络日常运行的资金极为有限,这对于经费本来就很欠缺的农村中小学来说,要解决“信息高速公路”修通后“跑车装货”的问题很困难。因此,大部分学校以使用计算机、投影仪为主,信息化教学中的网络直播设备、云直播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或较少使用。同时,农村中小学已有的网络设备硬件存在老化、损坏等现象,应用软件运行常常出现“卡、慢、死”的状况,硬件设施的维护、维修和更新及网络信息教学资源的应用和更新均不足,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7]与课堂教学的需求远远不适应。

(四)农村中小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深度不够

信息技术人才和教师信息素养,直接决定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但目前农村中小学普遍缺少信息技术人才,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不够高,致使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问题往往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对教师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会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一部分教师虽然能够较快地应用信息技术,但教育观念转变相对较慢,不能很快地适应信息化教学;还有一部分教师由于对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而耗费时间、增加工作量存在明显的抵触情绪,不愿意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去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特别是对进行线上教学内生动力不足,导致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相对较低,教师信息技术的个性应用和创新应用不足,更多停留在课件的制作、课堂上PPT的使用,对网络空间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不够全面,导致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无法深入。

三、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优化路径

无论是国家政策导向还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基于我国互联网宽带信息技术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4]优化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索农村基础教育与网络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教学模式,通过信息化显著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学业表现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振兴乡村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

(一)建立各级政府财政分摊机制保障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

国家对基础教育实行统一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公共产品)。农村中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应由各级政府列入财务预算予以保障。农村中小学由于所处环境的制约,政府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是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的唯一渠道,虽然国家以公共财政专项经费转移支付的渠道支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持续增长,但在“以县为主”的政府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下,[8]城乡间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差异比较大,不利于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财政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势在必行。为此,要进一步明晰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支持的财政事权和责任劃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要切实加大力度,省级政府要着力强化财政统筹,形成各级政府财政的分摊机制。同时,要优化整合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健全和完善各级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防止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在地方各级政府拨付过程中被挤占或者挪用,影响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投入转移支付的效率。

(二)创新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长效保障机制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基础薄弱、涉及面广、区域差异大的特点,也是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创新管理体制和政策保障机制,不断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加强统筹协调及资源整合,实现国家设定的建设目标。首先,要建设专业的信息管理机构和队伍。地方政府要按照国家确定的建设目标,统筹规划,落实分管部门,层层责任到人。既要立足实际,也要着眼未来;既要建好基础设施、教学资源,更要用好网络培养人才。依托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形成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长效保障机制。其次,要创新农村基础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应用的管理模式,各级政府通过设立项目,统筹信息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开发机构的合作,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拔尖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激励力度,引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以保障网络教学资源的持续更新。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网络硬件设备维护与应用软件的更新

互联网设备及网络应用软件,是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必备条件。随着国家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全面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互联网设备及网络应用软件不断完善,农村中小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教育公平得以充分体现。但由于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大部分学校网络日常运行安全和顺畅与实际期望存在反差,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网络硬件设备维护、更新与应用软件更新升级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地方政府要设立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设备(软件)更新、维修和网络维护等应用成本的专项资金,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配备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以确保农村中小学“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应用。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统筹安排,组织协调做好农村中小学网络硬件和应用软件的维护、更新工作,可以依托县域电教馆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整合县域内信息技术力量,指导学校及时解决进行网络硬件和应用软件的维护、更新,为学校信息网络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提供技术支撑。

(四)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以变革教学结构为核心环链,颠覆了传统教育体系的结构框架和运行方式,[9]引发了教学模式的变革。提升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性,就要基于教育信息化参与主体发展的思路,创新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营造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良好环境。[10]县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托县域电教馆,整合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搭建校际之间教学资源应用共享平台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平台,形成县域内中小学校际之间的交流联动机制。农村承担基础教育任务的中小学,要依据本校教师信息化教学需求,做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规划和阶段性计划,专项实施推进,着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以及进行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的作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建立教师与专家线上线下研讨的交流学习机制,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全面提升,进而带动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五)建立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估机制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属于公共项目,在国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政策导向下,项目的实施需要进行绩效目标管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并以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从而强化绩效管理激励约束[11],逐步形成以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为标准的奖惩机制,极大地调动地方政府高质量建设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绩效评估机制主要是建立监控和评价制度,也是保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手段。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农村中小学,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确保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绩效目标如期保质保量实现。同时,县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要制定和完善农村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应用和建设激励机制,持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学生学业成绩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谭俊英,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及发展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22(9):103-110.

[2]孙立会,等.面向2035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图景——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描绘[J].中国电化教育,2019(08):1-8+43.

[3]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設与应用的意见》[EB/OL].[2021-02-0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2/t20210208_512956.html

[4]史耀疆,等.乡村振兴战略下应用信息技术助力农村教育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21(01):152-160.

[5]商旻.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20(08):101-102.

[6]王会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5):94-95.

[7]王莉.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J].内江科技,2012(11):156.

[8]丁向东,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实现理路[J].河南社会科学,2022(9):118-124.

[9]史利平.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机制创新解析[J].教育研究,2018(10):147-153.

[10]曾水兵,等.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有效性:问题、归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9):56-59.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EB/OL].[2018-09-25]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5/content_5325315.htm.

[责任编辑 李 帆]

[收稿日期]2022-12-12

[作者简介]崔淑淇(1996— ),女,陕西省咸阳市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部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助教。姚聪莉(1964— ),女,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2023年度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信息化研究”(编号:2023SZX009;主持人:崔淑淇);2021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大攻关项目)“新发展格局下省域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1ZG008;主持人:姚聪莉)。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乡村振兴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