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学生幸福成长
2023-06-11黄红英
黄红英
【摘 要】当今的素质教育正大力推广“五育”共进,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五育主要指“德智体美劳”,其中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因此,要想提高德育的育人效果,就要从家、校两个方向同步进行。文章对在德育中实现家校共育的方法进行讨论,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幸福、快乐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小学德育;家校共育;育人;家庭教育
小学生的成长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持续引导,为其开辟一条认识世界的道路,从而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家校一体的教育模式是值得思考的话题。在对小学生的引导教育中,教师应和家长合作,营造和谐的德育氛围,以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德育精神,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实现全面发展。
一、完善家校共育理念,丰富德育内容
(一)创新共育理念,引导家长思想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有不少家长没能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一般会将教育孩子全权委托给学校和教师,未重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在家长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生难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错失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在家校共育的视角下,教师首先应该改变家长的教育思想,让家长明确自身的责任,明确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真正实现家校共育的模式。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环境,并针对其家长的教育思想做出评判并纠正,树立家长正确的教育观念,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教师要注重与家长之间的对话,要求家长与教师能够坦诚交流。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家长讲述自己的教育观念并对其进行评估,在意识到家长教育方式有不足时,应及时地进行补充与指导,扭转家长的错误教育理念。之后,教师可以在家长会上渗透德育理念,让家长意识到德育的价值与意义,以培养家长的德育意识。教师要以阶段性的德育计划引导家长参与到话题讨论中,让家长对校方的德育工作有所了解,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另外,在家长会结束之后,教师要与家长保持稳定的沟通频率,讨论学生的学习近况与德育工作的成果。
在德育中,家庭因素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教师必须和家长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以专业的角度为家长提供教育策略,改变家长非健康的教育理念,真正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促使学生健康
成长。
(二)重视家校共育,加大宣傳力度
想要真正实现家校共育,学校必须摆正德育态度,制订能稳定促进家校共育实施的计划方案,发挥出主要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家校共育的德育工作中。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加大家校共育的宣传力度,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创建合适的德育活动,号召家长共同参与。以多角度的“共育理念”宣传,使家长养成共育的意识与观念,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当双方持有相同目标并能稳定沟通后,才能真正落实德育工作,使双方的合作更加默契,实现德育
成果。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告家长书”或家长会的形式,在召集家长为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进行报告时,强调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让家长真正了解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路途中的位置与责任。通过班级内的标语与教师的重点强调,突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学校也可以建立校内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与德育和家庭教育相关的知识内容,引起家长的重视,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的德育观念。在校内微信公众号中,校方应设置留言互动等端口,鼓励家长对德育工作提出建议,并及时回复。
在德育中进行家校共育观念的宣传工作,需要在原有的机制上进行优化,在尊重家长建议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双方的共同协作完善德育环境,强调德育在家、校双方的推进效果。
二、打通家校共育道路,建设沟通平台
(一)优化家校沟通,完善共育平台
要落实家校共育视角下的德育,校方必须积极建设起家校的沟通平台才能确保德育效果。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家校的沟通通常是以家长会或通电话的形式进行,在效率上稍有不足,且不够便捷,实时性稍差,难免会影响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的了解。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学校已经能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建立起实时沟通平台,通过多元化的交流渠道,提高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程度,拉近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距离,可以大力推动家校的合作进程,以高科技为辅助,提升共育视角下的合作效果。
教师要在家长会中询问各位家长的联系方式,通过组建微信群、QQ群等信息渠道完成实时通信。教师应在不影响家长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前提下,分享阶段性教育计划与学生的在校表现,促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与成长进度。教师可在群内定期分享课程安排、校园活动通知等内容,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校方的动态与要求。另外,在微信群内,教师也可以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以平等的视角和家长通话,互相分享一些与教育相关的经验和内容,也可以鼓励家长分享一些教育学生的趣事,以此增进群内成员的关系,避免出现教师与家长关系僵化的情况。
学校与教师应共同努力,打破家、校间的壁垒,通过即时通信等技术手段,及时交流情报与信息,实现双方信息共享,以便调整德育方案,使德育计划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取得显著效果。
(二)实现有效沟通,关注心理健康
以家校共育的形式进行德育工作,能够有效深化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教师便可以在此基础上优选最有效果的教育方式,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模式开展德育工作。在过去,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般会认为小学生的心中不会装进多少事情,自然也就没有烦恼,但这样的做法通常会造成学生的安全感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与品德的建立,因此,教师和家长不仅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与行为操守进行监督,还要关注孩子的精神层面,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育。
例如,校方可以举办有关德育的讲座,并通过家长会的形式邀请家长参加,共同学习先进的德育理念,之后双方可以针对讲座内容进行探讨,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之后的德育方向。教师可以先针对下一阶段的德育内容提出建议与初步看法,并在會上征求家长的意见,在商讨过程中,双方的教育观念应保持一致性,并在会中确定下一步的教育计划。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发觉学生心理状态出现障碍时,要及时和家长进行友好的沟通,向家长询问学生在家中的状况,与家长共同寻找问题的成因,并以合适的方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德育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占据一定地位,教师必须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联系,将心理健康问题与德育关联,以平等的角度和孩子交流、以朋友的态度去感受孩子的内心发育
情况。
三、优化家校共育体系,强化德育成效
(一)创建多元活动,彰显共育价值
推动家校共育下的德育进度,需要教师与家长之间进行协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为学生设计合适的活动方案,以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强化德育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与切身体会中感知德育精神,从而强化个人的道德修养。德育要以实践活动或是生活案例为依托,渗透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知其思想内涵,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日常反思意识,从而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因此,积极有效的多元化活动便是最好的教育手段。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我是城市清理工”主题德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述与环保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白色污染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的图片资料,或者是海洋垃圾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危害等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之后,教师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首先应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确定好活动时间后,再由教师带领学生与家长一同到城市的街道上帮忙清理垃圾或是“小广告”。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还要为学生传输“环保从我做起”的思想观念,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在选择活动并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时,教师要尊重家长的意见与学生的个人意愿,始终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活动可以围绕着德育主题与学生的根本需求开展,才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二)改变评价机制,落实协同德育
教师的工作推进,合理、全面的评价机制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当德育实现家校共育后,德育评价也就有了更多的角度,可以有效促进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现状,并灵活调整后续的教育内容。在此过程中,家庭与学校之间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评价,补充校方评价的内容,解决德育评价过于片面、资料不够完整的问题,还可以有效巩固家、校之间的合作形式,强化双方的协同效率。教师需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同时让家长负担一部分评价工作,在双方的合作下,建立起完整、有效的评价机制,丰富评价的方式,真正将德育落实到生活中。
例如,在“我能为家庭做什么”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在班会中分享自己的家庭情况,并讲一讲自己在家有没有做过家务。教师要向学生传达出“我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应当为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的精神,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在家庭中的责任,并引导学生对父母感恩。接下来,教师要为学生安排一些家务劳动,鼓励学生自己制作一张劳动表,写下自己准备为家庭贡献怎样的力量,要求学生回家完成这份劳动表。之后教师及时在家长群中告知家长这份特殊的课后作业内容,让家长监督学生的劳动情况,适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正向鼓励,并对劳动成果做出评价,最后将其总结成德育评价反馈给教师。
教师需要定期从家长处得到家庭方面的德育评价结果,并结合学生的在校表现,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立体化监督,掌握学生的实时动态,以评价结果反思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与优化。
总之,家校共育的理念能够改善当今的德育现状,能够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和孩子一同成长。教师要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连接家校双方,并在全新的德育理念下,以新视角审视德育实施,及时发觉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并进行弥补,同时,要为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与思想,让家长更了解学生,完善家庭教育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寻找更高效的德育方式,与家长通力协作,让德育落实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与校园生活中,以实现育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晶.“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家校共育途径探讨[J].教育界,2021(21):12-13.
[2]吴晓晔.小学家校共育合作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1(25):33-34.
[3]刘健.关于借助互联网实现小学家校共育的建议[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1):115-116.
[4]杜一鸣.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班主任“家校共育”探究[J].新课程,2021(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