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
2023-06-11吴滨洋
吴滨洋
摘 要:虚假拒绝言语行为作为汉语中的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和语用价值。本文基于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利奇的礼貌原则、布朗与朗文森的面子保全理论和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等理论依据,探究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内涵和特征。笔者将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分析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生成机制,指出在跨文化交际及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让留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虚假拒绝这种特殊的言语行为。
关键词:虚假拒绝 言语行为 语用研究
一、研究缘起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以讲究品德教育、文明礼仪、个人修养而闻名于世。[1]虚假拒绝作为一种礼貌策略,在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从虚假拒绝的内涵和特征入手,结合问卷调查情况,探究其语用价值和生成机制。
研究意义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理论层面:丰富汉语中关于“虚假+××”的研究,为进一步分析研究虚假拒绝这一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交际方式提供理论支撑。实践层面:“虚假拒绝”作为中国人常用的一种表达交际方式,会给留学生们造成困惑,本文可以让其尽快理解虚假拒绝的文化内涵及实质意义,帮助其更好地融入中华文化。
近年来,“虚假拒绝言语行为”在语言学领域得到了重视,相关研究不断增多。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学者主要有高桥(Takahashi)、毕比(Beebe)[2]和布雷斯纳汉(Bresnahan)[3]等。高桥和毕比是对美国和日本的拒绝语用策略进行了调查,他们认为美日的听话者和说话者都有一套有其民族特色的“语义表达公式”,在拒绝别人时,就是基于这些语义公式来进行选择的。
国内的代表性学者是冉永平、王荟等。冉永平在其著作中探讨了虚假拒绝的界定以及它在实现过程中的人际社交语用理据。[4]王荟则是认为西方经典的语用学理论无法对中国的“虚假拒绝”进行完整地阐释,另辟蹊径探讨了其本质。
本文采取了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一方面,阅读大量文献,分析其内在逻辑框架和具体建构内容,以便为后期所用;另一方面,制作问卷并及时回收、整理和分析,为撰写本文奠定现实基础和数据基础,使本文的分析研究更加有据可依。
二、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内涵和特征
(一)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内涵
1. 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定义阐释
所谓“拒绝”,就是对请求、邀请、给予和建议做出否定反应的行为。[5]而“虚假拒绝”就是指一种真假伴随的、半实半虚的、言不由衷的、拒绝和接受相融合的一种言语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虚假拒绝”常常会出现在请求、帮忙、送礼、邀请等典型环境中。
2. 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是基于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6]、利奇的礼貌原则[7]、布朗与朗文森的面子保全理论[8]和格赖斯的合作原则[9]等来进行分析的。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将语言看作一种特殊的行为,将语言分为表述句和施为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进一步将这样的二分法分为三分法,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利奇的礼貌原则主要包括了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布朗与朗文森的面子保全理论建立起了积极的礼貌策略和消极的礼貌策略,进一步丰富了会话含义理论。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即想要对话顺利进行,需要说话的双方合理配合,共同遵守以下四个基本原则,包括了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二)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特征
1. 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非真性
非真性是虛假拒绝言语行为的最显著的特点。说话者缺乏真实性的语言和与其语言完全相悖的行为动作,使得说话者口中所说的“拒绝”具有一种鲜明的不肯定性、不确切性。比如,在给对方夹菜时,对方可能会说:“不用不用,您太客气了”,如果这时候真的听对方的不夹了,就会显得自己没有礼貌、不懂礼数。这时,对方表面说“不用”,实际只是一种客气的表达,其实是欣然接受夹菜这个行为的。
2. 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双向性
言语行为是需要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共同完成的一种交际性活动,这直接决定了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双向性特征。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是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双方互动、有来有往,并根据对方的态度、话术、肢体动作等迅速做出相应反应的一个过程。比如,在给朋友送礼时,送礼说话者会根据对方拒绝的动作、语言做出回应:“一点小东西,还请您务必收下。”“我大老远拎过来的,可别让我拿回去了呀。”
3. 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循环性
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最有趣的地方就在其循环性和推拉感,往往说话者和听话者在进行虚假拒绝时,双方的话轮会来回多个轮次,但其实这些话的实际内容和核心意思并没有变化。例如,一方极力想挽留另一方在家里吃饭时,可能会有如下对话:“天也黑了,今晚就留在这吃饭吧!”“不用不用,我回去自己煮就行,太麻烦你们了!”“麻烦啥呀,咱们什么关系,我就炖个排骨,煎根香肠,很快的!”“不不不,太耗费你时间了,我回家吃就行!”“是不是不给我面子?不就一顿饭嘛,留下来吃了再走!”“好吧好吧,麻烦你了!”
4. 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共识性
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共识性。简单来说,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其实在一开始就已经就讨论的这个问题达成了共识了,或者说,两人都知道接下来进行的对话,是对方委婉客气的说法,不能当真。比如,春节互赠红包,这其实是中国约定俗成的礼仪,春节长辈给小辈红包其实是延续福气、传递好运,但若直接收下红包会显得有些功利和俗气,因此往往会客气一番后再收下,既让整个过程显得喜庆和气,又让长辈充分感受到确实受到了尊重。
三、关于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调查和分析
(一)问卷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面向对“虚假拒绝”概念有一定了解的群体发放,旨在了解大家对于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使用态度和使用情况。问卷共9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调查其年龄、性别、学历层次三个方面。
第二部分:调查对象对于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认知与态度。包括调查其认为“虚假拒绝”这一言语行为对人际关系是否有帮助、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为什么会选择“虚假拒绝”来进行交际、使用“虚假拒绝”这一言语行为的好处及坏处分别是什么。
第三部分:调查对象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使用情况。包括调查其及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使用“虚假拒绝”的频率是怎么样的、在使用“虚假拒绝”时的环境大致属于哪种等。
此次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数共有63人,回收有效问卷63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首先,问卷的第一部分对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收集,通过问卷的前3道题即可了解其基本信息,见表1至表3。
根据问卷结果可知,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人中大部分为20—30岁的女性,最多学历为硕士研究生,这是受笔者的社交圈的影响。
2. 调查对象对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认知与态度
其次,问卷的第二部分针对调查对象对于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认知与态度进行了提问。
根据问卷结果可知,认为“虚假拒绝”这一言语行为对维护人际关系比较有帮助的人最多,有33人,占比52.38%;认为其非常有帮助的人有17人,占比26.98%;认为其有一定帮助的有13人,占比20.63%,见表4。
大家对于使用“虚假拒绝”这一言语行为的使用缘由不太相同,认为原因是“维护双方的面子,避免伤害别人”“不方便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的人更多,见图1。这道题被设置为多选题。
大家认为使用虚假拒绝的好处,主要集中在“掩盖真实意图,避免尴尬”“让说话双方感到舒适”“营造和谐良好的氛围”“使语言更加得体”这几点上,见图2。这道题被设置为多选题。
大家认为使用虚假拒绝的坏处主要集中在“猜不透对方的真实想法”“不容易达成共识”“说起话来很费劲,需要重复多次”这些方面,见图3。这道题被设置为多选题。
综上可知,大家认为“虚假拒绝”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对于维护人际关系是比较有帮助的,并认为虚假拒绝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使用“虚假拒绝”有好处有坏处,需要辩证看待。
3. 调查对象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使用情况
最后,问卷的第三部分针对调查对象对于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提问。
根据问卷结果可知,调查对象及其身边家人同事朋友使用频率为“偶尔使用”的人最多,为39人,占比61.9%;频率为“经常使用”的人次之,為17人,占比26.98%;“很少使用”的人较少,为7人,占比11.11%。
根据问卷结果可知,“请求类”这一环境下,使用虚假拒绝的人数最多,占比34.92%;“邀请类”次之,占比28.57%;“送礼类”再次之,占比22.22%;“帮忙类”最少,占比14.29%。
综上可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只是偶尔使用“虚假拒绝”这一言语行为,且主要集中在“请求类”“邀请类”这两种典型环境中。
四、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生成机制
(一)含蓄内敛的文化性格
中华民族在老庄哲学和儒家倡导的中庸哲学的熏染下,呈现出含蓄内敛、不争不抢、淡泊自得、怡然自乐的民族性格,温婉柔和而又敦厚朴实。[10]这样的民族性格深深地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也在日常的衣食住行、语言交流中得到了体现。如中国经典的古诗律诗绝句,大都不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而是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情于景。虚假拒绝言语行为也是在这样“含蓄内敛”的文化性格的背景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大家在交际过程中,认为直截了当表明真实所想,会显得粗蛮无礼,因此总会绕着弯来表述所思所想。
(二)群体主义的文化根基
自原始社会开始,中国人便是群居生活,大家各有部落,在部落中拥有自己的定位,各司其职,共同促进部落的繁荣。[11]后来发展到农耕社会,大家以村庄为一个集体,同村之内互帮互助,往来密切,甚至可能形成大的宗族。由此可见,群体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
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形同亲人,所以并不好伤了彼此的和气,在交往中,会尽量照顾好对方的情绪。虚假拒绝言语行为应运而生,在协调人际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贬己尊人的文化导向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是一条重要的交往准则。这一点,在亲属称谓上有着明显的体现。[12]中国古代,如果称呼自己的儿子会说“犬子”,称呼对方的儿子则会说“令郎”;称呼自己的妻子会说“贱内”,称呼对方的妻子会说“尊夫人”。
正是这种贬己尊人的文化导向使得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表示拒绝时会说“麻烦对方了、给您添麻烦了、太破费了”等话语,以表示出尊敬和感激之义。
五、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虚假拒绝言语行为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高—低语境文化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最早由爱德华·霍尔在1976年在《超越文化》中提出。[13]高语境文化的特点是内隐含蓄、反应很少外露、人际关系紧张、高承诺;低语境文化的特点是外显明了、反应外露、人际关系不密切、低承诺。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我们需要针对来自不同语境文化的人进行相应的对方能接受适应的交际,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交流。[14]
中国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与之相同的是日本和韩国,也同样是高语境文化,因此在和日韩人交流时,表达“虚假拒绝”就更能被对方所接受和理解。在高语境文化中,说话和听话者双方会根据对方的家世背景、职务等级、学历层次、年龄辈分、性别等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但是,其他的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等都是低语境文化,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我们在和低语境国家的人民交流时,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过于含蓄只会让对方困惑。如果和低语境文化的人讲“虚假拒绝”,他们会觉得十分奇怪且难以理解。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判断
1. 最好先表示拒绝
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在介绍汉语中这一极富特色的“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时,可以充分借助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学术成果举例解释。更重要的是,要让留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例中感受其中的意义。
前文提到,虚假拒绝的特点就在于其非真性和循环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什么是虚假拒绝”,并辅以典型案例讲解,再告知学生,中国人在“邀请、送礼”等场景中往往会反复地进行对话。因此当遇到上述场景时,可以先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表示拒绝,并通过对方的反应来测试对方是真心实意地邀请还是只是客气一下。
2. 常见的话语标记
由于环境不同,各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礼仪、风俗和避讳、禁忌,由此而形成的交际习惯也就大不相同。想要低语境文化的留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接受并理解“虚假拒绝”是很困难的。只是单纯地向他们表述“虚假拒绝”产生的原因和特点,也无法让他们真正理解,反而会让他们在实际交往中产生混淆。
因此更好的做法是,在早期学习时,告诉他们一些“虚假拒绝”的话语标记词,比如“回头、有时间、等什么时候有空”等没有给出明确时间期限的词,或者是“要是,如果,要不然,实在不行”等条件性的词。当听到对方的话中含有这样的词时,基本可以确定对方只是在委婉地表示客套。
3. 经常出现的场合
除此之外,在对外汉语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虚假拒绝言语行为”,还可以设置出一些具有典型代表的场景,让他们感受体验。虚假拒绝最常出现在“提供类”和“请求类”的言语行为中,前者主要是指说话者给听话者提供帮助、物品、意见、邀请等;后者主要是指说话者主动请求听话者答应其要求。[15]一般而言,听话者都会在上述两种情况下进行拒绝,如果说话者坚持进行提供和请求,那么就会进入“循环”,形成一个完整的交际过程。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告知留学生,在请求、帮忙、送礼、邀请等典型环境中,如果对方主动提出要“提供或请求”,都可以先拒绝,以保证沟通的顺畅性和交流的和谐性。
六、结语
本文以中华民族的“礼”为核心进行发散,选择了“拒绝”这一在中华民族的潜在认识里不礼貌的、可能会得罪对方的言语行为进行探究,进一步选择了“拒绝”中最具典型代表性的“虚假拒绝”作为研究主题。同时,在充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内涵和特征。并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分析了人们对于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认知和态度及具体的使用情况。此外,笔者也就其生成机制,进行了探究:含蓄内敛的文化性格、群体主义的文化根基、贬己尊人的文化导向都是“虚假拒绝”生长的土壤。最后,笔者结合霍尔对于高低语境文化的阐释,进一步探究了在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教授“虚假拒绝”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礼貌”的文化特性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6(1):52-60.
[2] Takahashi,Tomoko,Leslie M.Beebe.Transfer and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D].International TESOL Convention Anaheim,California,1986.
[3] Liao,Chao-Chih,Bresnahan,M. I. A. Contrastive Pragmatic Study on American English and Mandarin Refusal Strategies [J]. Language Sciences,1996(3):703-727.
[4] 冉永平,赖会娣.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人际语用理据分析[J].外语学刊,2014(2):65-70.
[5] 刘伟萍. 礼貌拒绝策略对比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6] 张力月.刍议对外汉语教育中的文学教育[J]. 文学教育(下), 2017(2):118.
[7] 赵金铭.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8] 翟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技能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9] 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0] 杨艳.中国人的双重性格:含蓄内敛与开放热情[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118-119.
[11] 卢明霞.浅谈集体主义[J].改革与开放,2009(7):19.
[12] 任露.汉文化中“贬己尊人”语用现象浅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9):37,50.
[13] 汪聪.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中的隔阂及其传播策略[J].今传媒,2015(1):20-21.
[14] 孙琪.论汉语中的虚假邀请言语行为[J].西安社会科学,2009(4):188-189.
[15] 姚颖.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探析[J].文教资料,2012(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