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核心要素探析

2023-06-11朱湘虹刘灿

文教资料 2023年2期
关键词:核心要素高校思政课

朱湘虹 刘灿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任务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当下高校思政课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把握好其中蕴含的六个核心要素: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幸福;发展的价值理念——人民至上;发展的政治前提——人民民主;发展的政治立场——人民立场;发展的根本途径——人民创造;发展的实践路线——与人民群众相结合。这六个核心要素分别契合高校思政课的主题要义、价值取向、政治底色、立场情怀、发展逻辑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核心要素 高校思政课

以人民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指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任务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当下高校思政课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把握好其中蕴含的六个核心要素。

一、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幸福,契合高校思政课的主题要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要义、根本目的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增进人民福祉,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其中蕴含着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终极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造福人民也是高校思政课的目的使命和主题要义。因此,在目的性上,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清钱泳主张:“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则当厚其本,深其源。”马克思主义从不讳言自己“人民利益”的属性,抛弃人民利益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与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以人民为主体的人民幸福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2]  “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3]这些都深刻诠释了发展之于人民幸福的意义,党之于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

高校思政课担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职责,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其中,就能促进大学生将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为国家发展服务结合起来,体现思政课的主题要义并促进思政课立德树人使命的实现。如“思想道德与法治”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涉及中国梦的内容就可以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其中,让大学生认识到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实现中国梦是青年的历史使命,要实现中国梦,就需要当代青年及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青年要立大志,以中国梦指引自己理想目标的前进方向,并为之不懈奋斗。人民作为时代的“阅卷人”,实现中国梦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美好生活。

二、发展的价值理念——人民至上,契合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取向

人民至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内核和本质原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价值立场和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坚持人民至上发展价值理念在发展理论上的创造性运用,包含着人民主体至上、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力量至上等,也就意味着“人民”被放在治国理政的最高位置,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向、目的、动力等问题的科学回答。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办事态度就要求把有没有为人民做事,有没有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来作为检测自身政绩的标准,实现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办事的至高追求,让人民满意是最终目标。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的必然选择和实践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迥异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鼓吹的利润原则、政治建制的形式民主和文化理念的个人优先,也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曾盛极一时的‘效率第一‘少数人先富的发展逻辑”[4]。

高校思政课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政治本质属性,人民至上是高校思政课政治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才能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本领和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全社会培育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5],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归宿。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涉及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内容就可以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其中,以我国在重大疫情面前,一开始就鲜明地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及在抗疫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为例,促进学生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即让人民至上的理念深植大学生的内心,在知行统一中坚持人民至上,并且成为他们毕生的信念。

三、发展的政治前提——人民民主,契合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底色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我国人民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相较于资本至上理念下只维护少数人利益的西式民主,它强调维护和实现我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就可以在发展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民主是中国之治的“密码”,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政治前提和必由之路,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政治保障,同时也契合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7]高校思政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并旗帜鲜明地突出“讲政治”的根本目标,必须恪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学使命,必须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作为教学的根本点和着力点。如“思想道德与法治”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涉及理想信念、建设法治中国、提升法治素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内容就可以将有关人民民主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容融入其中,促进大学生相信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和体系,从而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和完善。

四、发展的政治立场——人民立场,契合高校思政课的立场情怀

立场问题的本质就是为了谁的问题,站在谁一边的问题,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一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8]坚持人民立场的目标指向人民幸福,实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含的人民立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本色,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同时也是高校思政课必须坚守的根本立场和重要情怀。

高校思政课在讲授涉及政治立场的内容时,必须结合相关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把人民立场是什么、为什么要坚守人民立场以及如何坚守人民立场等道理讲透彻,教师在对模范人物或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时,要通过激励的艺术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产生进取心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让思政课教学“如盐在水、寓教于境、无言之教”成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融入式、渗透式的教育,促进大学生培养亲民、爱民、敬民、为民、利民、惠民的深厚情怀,促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能时时、处处、事事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人民情怀。如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涉及为人民服务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融入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和奉献担当故事,教育大学生“念兹在兹、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使之把个人的理想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当中,从人民立场看问题、想问题并解决问题,以社会目标指引个人目标,以小我融入大我,不断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小麦灌浆期”和“拔节孕穗期”来形容青少年成长阶段的重要性。教师本身对学生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要营造思政课教学的好气候和好生态,同时发挥价值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方向,坚持正确的道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

五、发展的根本途径——人民创造,契合高校思政课的发展逻辑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创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历史与实践证明,作为党和国家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以发挥创造性作用而‘出场,以发挥主体性作用而‘在场。”[9]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10]。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1]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1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蕴含着对人民价值、人民权力、人民意愿、人民活力的充分认识以及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人民创造。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民创造;否则,任何发展都必将失败。

高校思政课的发展也是如此,所有高校师生也只有在为民造福中才能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高校思政课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学风要求,要与时俱进并凸显人民创造创新的时代元素。因此,目前作为铸魂育人的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大学生的精神血脉中,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和精神,并持续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再者,要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在批判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落后思想的基础上,增强实干精神、奋斗精神和创新创造精神。

六、发展的实践路线——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契合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實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内含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发展的实践路线的时代体现。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与经验,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我们国家和民族之所以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关键在于抓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真抓实干,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并用实践革新理论,才能推动我们前进的步伐,实现真正的发展;才能建设好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高校思政课要讲理论,但不能只讲理论,同时要立足于时代这个最大的实际,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就是要在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在实践中不断增进其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其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教师也要在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实践中丰富教学内容、挖掘资源,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路线与成就等融入思政课堂,用社会实践事例联系课本理论知识,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这是高校思政课实现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实践路径。“纵观世界发展大势,依靠人民的发展往往是成功的,离开人民空谈发展必将失败。当今时代,世界整体性程度日益深化,这是人民生产、交往不断深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亦是人民主体化程度日渐加深的必然显现。”[13]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就是要想人民群众所想,思人民群众所思,急人民群众所需,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实践在人民群众中,并以实践造福人民,这是我们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正与人民相结合是大学生成长最根本的方法论。

参考文献:

[1] [1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2] 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J].求是,2022(20):4-8.

[3] 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甘肃考察纪实[N].人民日报,2019-08-24.

[4] 吴海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2.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8.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59.

[7]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0,52.

[9] [13] 徐秦法,常劼.“人民至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真切表达[N].中国教育报,2021-7-15.

[10]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1.

[1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基金项目: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9A165),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22JD710030),202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HNJG-2022-0768),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课题“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研究” (21JDSZK146)。

猜你喜欢

核心要素高校思政课
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特色彰显 品在其中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浅析界定恐怖主义的四个核心要素
把握核心要素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