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与实践
2023-06-11李智昌
李智昌
摘 要: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学生提高知识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了更好地落实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文章结合综合与实践活动分析、总结了现阶段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构建存在的问题,并从更新理念、优化设计、多元评价方面提出加快落实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策略与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综合与实践
学习共同体指的是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构成的学习团队,团队所有成员基于共同目标积极合作学习与实践,共享资源,形成彼此信任的互动氛围,成员之间相互促进,最终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共同体理论因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其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相互契合。文章基于综合与实践活动,探究学习共同体系统化构建和体系化运行的模式,并针对综合与实践活动学习共同体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提高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构建质量的策略。
一、构建学习共同体存在的问题
1. 理论认知存在偏差
教师作为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对于学习共同体存在了解不足甚至缺失的问题。教师对于综合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关于合作、共享、多元化主体的重要性不明确,无法有效向学生和家长传达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内涵和意义,导致学生和家长对于学习共同体理论存在认知模糊的问题,导致综合与实践活动与学习共同体理论无法进行深度融合。也就是说,若教师的理论认知存在偏差,则会间接导致学生和家长对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认知存在偏差,使综合与实践活动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2. 活动设计受限
活动设计受限也是影响学习共同体构建的主要原因。活动设计受限主要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参与者的精力有限。对于小学生来说,综合与实践活动仅是其学习内容的一小部分,学生对于该类活动的时间、精力投入较少;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日常工作繁杂,包括但不限于备课、教学、作业、辅导、教师培训等,加之升学压力的问题,会进一步缩短教师对于该类活动的精力投入;对于家长来说,由于工作繁忙、时间有限等因素,其对该类活动缺少关注,更没有时间参与。以上因素导致参与者在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时仅流于表面,难以深入,最终影响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二是活動的设计缺乏统筹、规划。首先,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相应的学习情境中能够有效应用已学知识。因此,当对活动内容缺乏统筹时,就会导致活动的内容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匹配,使学生无法在活动中得到收获。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存在差异,所以需要多位教师进行合作,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的活动,对于教师之间的合作要求较高。其次,活动的模式不固定。综合与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堂的理论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方法要求较高。同时,缺乏对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教师在设计、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受阻。参与者的精力有限,教师的活动设计缺乏统筹、规划且缺乏固定的模式导致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设计受限,难以落实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工作。
3. 指导、评价不明确
指导、评价不明确也是影响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原因之一。由于综合与实践活动注重的是知识的应用过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应用路径,所以该活动的评价不同于分数形式的量化数据反馈,活动成果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后续评价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于活动的评价标准模糊。由于评价无法量化,导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标准不一致,且对于评价活动存在惰性。此外,教师的学业评价思维仍然传统,难以对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进行评价,并且对于学困生的关注与评价不足。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活动评价不明确,学生难以在后续活动中根据评价进行反思。二是教师难以对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当下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仍以分数评价为主,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自身衡量数学学习效果的方式是考试成绩。如果学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获得的能力不能使其在短期内提高成绩,就会导致学生能力的提高被忽略。综合与实践活动大部分内容由学生在课外完成,教师对于课外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表现情况的了解仅依赖于学生的汇报,容易造成信息上的偏差,导致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不足,评价工作无法有效落实。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1. 更新共同实践理念,提高教师理论认识
为解决教师对于学习共同体认知存在的偏差问题,需要更新现阶段教师对综合与实践活动学习共同体理念的认知,使教师了解学习共同体的本质。
(1)明确活动目的。
教师要建立包括共同的学习目标、价值追求、使命感的共同愿景,并确保学生在活动中能得到公平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存在感、认同感和收获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建立符合其自身水平的个人愿景。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在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处理问题的逻辑,明确所学知识与解决问题方式之间的关联,在活动中获取有关的经验,并使个人期望与共同愿景相结合,贯彻与落实学习目标。
(2)重塑角色定位。
教师应该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定位,要从过度牵引转变为勇于放手。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作为引导者和启发者与学生交流。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沟通,深入倾听,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展现思考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分享活动的收获和体会,进而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另外,教师还应该从原先的注重活动结果逐渐地转移到注重活动过程上来。在活动的全过程中,教师通过活动记录、家长沟通等方式把握整体节奏,明确学习共同体的活动目标,使学生向着学习共同体构建进行靠拢。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主动、合作学习,把在活动中的学习落实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明确共同学习体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分工,每个人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并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通过合作共同解决遇到的困难,共享学习资源。另外,每名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的表现不尽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反思与总结,从而进一步体会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3)搭建多方平台。
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出发搭建活动平台,弥补活动在课堂上进行时受到的环境与资源限制。通过活动平台为家庭与学校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提供便利。一方面,构建家委会,利用家委会为在校外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提供帮助,由家委会向各位家长传达活动理念,加强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让家长充分参与到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当中;另一方面,定期开展校内外宣讲活动,向家长、社会人士传达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理念,深化家长对学生的陪伴与引导作用,并通过社会人员的丰富阅历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
2. 优化数学活动设计,保障活动有序开展
优化小组组建、丰富活动主题、完善活动设计,有助于优化数学活动设计,为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有效落实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工作。
(1)优化小组组建。
在建立小组时,以4 ~ 6人一组为宜。小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在自由组建小组的过程中,在尽量保证学生小组组建自主性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一定的干预,保证每个小组学习共同体的整体学习水平都处于均衡水平。小组组长由组内成员共同协商确定,其他小组成员角色由组长和其他成员商定。同时,为了调动小组学习共同体的积极性,可以结合小组实际情况和小组成员意愿,引入分层、分级机制。例如,在4人小组中,每个小组成员分别用甲、乙、丙、丁来表示,不同的代号表示小组学习共同体中成员的学习现状和水平。学生的代号并不固定,会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而不断变化。
(2)丰富活动主题。
通过参考教材,开发基于生活的活动,丰富数学活动的主题。教材中的活动主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教师应该结合学情灵活运用,必要时可以对其进行改编,设计为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进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除了参考教材中的主题,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结合时事热点与生活实际开发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在开发主题时,应该限定主题范围,避免因主题过于宽泛而使学生产生迷茫。教师基于生活开发的主题可以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使其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完善活动设计。
教师要对数学活动进行优化设计,并对活动的前、中、后期进行把控与统筹,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例如,在确定主题时,通常会将大主题按照研究问题的不同划分为多个小主题,随后根据小组成员的共同意愿确定本小组的活动主题,先由小组成员进行组内研究,小组研究完成后,教师根据活动主题之间的知识关联,组织各小组学生展示小组制订的活动方案,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同时,设计组间建构环节,根据教师和其他小组的评价结果,各小组共同进行活动方案的完善与优化。在此过程中,各小组都可以参与到主题活动的设计中,在相互评价、交流互动过程中,一个个小组学习共同体合并成更大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更加深入、思考更加全面。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与观察,使学生参与的活动是完整且有效的。在交流和成果展示环节,学生不仅要展示活动成果,还要分享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通过交流与分享的过程加强对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使其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设计数学知识梳理环节,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 采用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发展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有效的后续评价是保障活动质量的重要节点。针对综合与实践活动后续评价不明确的现实问题,教师应该立足学生发展的视角,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具体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范围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决活动指导评价不具体的问题,促进学习共同體的发展。
(1)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要扩大评价主体范围。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家长的活动评价,弥补仅由教师进行评价时部分过程评价缺失的问题,形成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评价。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活动开展效果和学生表现,为后续调整活动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提供依据,还有助于学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行为,促进自身的学习与发展。
(2)注重评价范围的多元化。
在活动成果评价的基础上,要注重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和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包括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评价、沟通与交流情况的评价等,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对活动主题和内容是否感兴趣,面对失败是否可以继续坚持等,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脱离以成败评价效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感。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档案袋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把在活动中发现的数学问题,为解决数学问题搜集的信息资料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等放入档案袋中保存,也可以选择体态语评价,强化评价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拓宽师生信息传递的渠道。此外,评价时不仅可以采用口头评价的方式,还可以辅以书面形式进行评价,如自评表和互评表、教师观察表、学习共同体档案袋,对存在不同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进行恰当且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综上所述,针对现阶段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构建学习共同体时存在理论认知偏差、活动设计受限和指导、评价不具体等问题,通过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为落实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结合实际提出从更新理念、优化设计、多元评价出发,提高活动设计的有效性,以期推动与落实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与构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与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璐.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刘莉. 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要变化[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