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责任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2023-06-11程霏黄颖颜鸣华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6期
关键词:习惯培养传统文化

程霏 黄颖 颜鸣华

摘  要:责任德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责任意识、担当精神的崇尚和价值认同为根基,依据时代发展与民族复兴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张,通过理性思辨和情感体验来实施。文章针对责任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责任德育;传统文化;习惯培养

小学作为学生身心发展至关重要的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赓续其红色基因,完善其道德品质,健全其完美人格,培其根铸其魂。与智育相比,立德既不好量化,又不易见效,需要教育者牢记教育使命,坚守教育初心,知重而负重,尽职再履责,努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以责任至上为核心发展理念,努力涵养学生的责任素养,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养和行为习惯养成,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时效性,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方式,强化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的浸润。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探究责任德育体系的构建。

一、责任德育的理论形成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基因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华儿女,淬炼了中国精神,展现了中国智慧,铸就了中国脊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了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责任感是道德评价的基本价值尺度,是个人对自己、集体、国家的认识、情感、信念的自觉态度。其核心是在生活、学习、工作实践中培养规范的行为习惯和自主的担当精神,形成责任意识。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对责任价值的崇尚;岳飞的“精忠报国”体现了为国家可以牺牲自己一切的责任价值认同。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体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梁启超曾言,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这份在华夏儿女手中代代传扬的沉甸甸的责任感,透视出的正是中華民族对责任感的高度的价值认同。

2. 公民责任教育的社会呼唤

在世界格局瞬息万变,文化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当下,需要青年一代具有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以及能够迎接挑战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责任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就需要学校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大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教育,用责任意识推动学生自学、自理、自育的发展,强化他们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责任德育的本质就是呼唤对社会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的公民责任意识,既作用于学生,又服务于千家万户。于全民责任意识的树立来说,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

二、责任德育的内涵挖掘

1. “立德”的内涵与哲学思辨

道德是国家认同、社会成员遵从的行为准则,其承载着国家的稳定、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为思想道德建设既提供了有利条件,又带来了较为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信息技术对传统道德观念和德育模式依然具有冲击性,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责任更重,使命更强。厘清“立什么德”是首要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德行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关于“德”有一套完整清晰、哲学思辨的逻辑论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养德分为三个层面。对内是养德性,就是于自己严私德,让自己的品性符合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修心性,德性好,成为大家做人的楷模。对外是养德行,是于集体中守公德,是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沉淀下来的公共道德准则。养德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奉献社会,为推动社会向上向善作出努力。最具分量的德,是于国家明大德,包含对国家的崇敬感和自豪感,而最深层次的体现就是责任感。这对于承载品德发展奠基阶段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小学教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这三个层级层层递进,由己推人,至此“立德”与责任培育一一对应,完全契合。

2. “树人”的主张与实践考量

在厘清“立什么德”之后要分析“树什么人”的问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校的育人目标实现了从整体到局部、从外延到内涵的整体契合。学校按照儿童行为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又把这些融入学校的育人目标,即做友好和值得信赖的人,做能干和干得漂亮的人,做聪明和善于选择的人,做务实和见多识广的人,做自信和理想坚定的人。至此,“树人”主张从理论层面到实践扎实落地。

三、责任德育的实践探索

1. 严私德

(1)好习惯是责任培养之基。

责任德育的基本主张是“知—悟—行—化”的良好习惯培养实践路径。从教育的全角度来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习惯,立行为之习以成人,立生活之习以成事,立学习之习以成智。随着习惯的养成,行为成为一种定式,责任感就固化在学生的心田里。习惯的培养是责任感教育之始。习惯养成虽小,但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却能终身受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潮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加之家长对孩子寄予了极大期望,对孩子的溺爱多于说服教育,包办代替多过赋予责任。责任感的缺失滋生了诸多不良习惯。唤醒责任感要从小事做起: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看似简单的要求,不仅是行为习惯培养之始,更是担当家庭责任之始。

(2)好习惯是终身发展之基。

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良好的心理基础内生为责任感,它在责任实践中表现为一种行为和思维的定式。这种行为定式的形成是在团体制约力的作用下,周围逐渐形成的文化氛围中,长时间的行为训练和一点一滴的行为积累而成的。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习惯能改变人的一生,决定人的命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习惯,可以使其一生受用。同样,责任意识的形成,也需要积极培育。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在小学阶段能否为学生打下良好基础,树立责任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发展责任德育,探索责任德育模式,能为学生终身发展、走好人生之路打下牢固的根基。

2. 守公德

(1)合力育人的实践课程。

新时代要求每位公民都能遵守社会公德,在享有公民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起所肩负的义务。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应该在心中牢牢树立起责任意识。责任德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育、学校教育完成,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完成。对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德育教育来完成,而要通过“五育”并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在合力教育中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可以广泛开展社会文明“五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推动道德养成。基于国防教育的“橄榄绿”实践活动指向军训研学基地、祭扫烈士墓;基于崇尚科学的“科技银”实践活动指向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进行研学;基于和谐理念的“志愿红”实践活动指向校园动植物养护和校园之舟护学体验;基于奉献精神的“暖心橙”实践活动指向做社区小志愿者;基于劳动精神的“天空蓝”实践活动指向学工、学农研学活动。有人生而知之,有人学而知之,但绝大多数是行而知之。身体力行是最好的体悟,也是最全面的学习。

(2)涵养品格的校园文化。

文化虽无形,却潜移默化,像钉子一样铭刻在人的骨子里。学校氛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若想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就应该为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涵养自身品格。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外在体现。学校可以制定以“责任”为主题的校风、校训;可以根据学校的文化主张和教育哲学设计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学校特点和办学理念的校徽、校风、校歌,可以在楼廊、宣传栏等处张贴责任德育的相关宣传语,还可以在升旗仪式、班会时宣传责任德育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养成责任意识的氛围,更好地落实责任德育。

班级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基础组成。因此,学校也要建构责任至上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在班级文化中形成精神家园和快乐学园的“两园”建设。精神家园建设包括体现教师管理哲学的班主任寄语,体现教师管理愿景的班训,用花语体现班级精神追求的班花,体现乐观精神、集体风貌的班级笑脸墙,致敬至圣先师的班级精神导师。快乐学园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儿童行为心理学,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选取内容上有深度、感情上有温度、精神上有力度的励志歌曲、诗词、文章作为班歌、班诗、班文,体现班级意志和学生精神风貌,时时有激励学生的文化印记。

3. 明大德

(1)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开展晨读午诵活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厚重。通过开展晨读午诵活动,帮助学生体会古文典籍里的中国,重温古人先贤的智慧,体悟其中蕴含的磅礴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爱国精神。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是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因此,学生日复一日地诵读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浸润学生的民族精神。

第二,开展多彩社团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帮助学生感受锦瑟丹青里的中国,如开设国画、古筝、民乐、扎染等特色社团课程。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审美观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凝聚体。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书法课程帮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独特的书法艺术,在一笔一画的训练中,使学生体会汉字背后凝结的古人智慧。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学校可以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劳动躬行,認识传统节日里的中国。

(2)传承红色基因。

第一,传统活动助力。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红色诗朗诵、红色歌曲、红色校园剧等活动助力传承红色基因,拓宽红色道路。依据课程育人策略,学校可以编写低年级“校园红色传颂”、中年级“校园红色传唱”、高年级“校园红色传承”等校本课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中接受深刻的教育。品味红色诗朗诵、唱响红色歌曲、扮演红色人物,全息浸润式红色主题诗朗诵和戏剧创作就是聚焦红色经典故事、红色经典人物,在学生的认知中培根铸魂。

第二,开学典礼助力。开学典礼是传承红色基因、沁润学生心灵的良好途径。学校在举办开学典礼时不能只注重形式,而是要通过有效的方式真正直击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感悟先辈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可以开展庄重的“传递国旗”活动,当学生和教师传递国旗时,体悟国旗在手中、国家在心中的厚重情感。

第三,升旗仪式助力。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高质量的升旗仪式,帮助学生树立扛起传承红色基因的大旗,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更好地落实学校的责任德育。同时,学校可以将每次的升旗仪式活动借助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方便学生能够重温升旗仪式的热血情感,力争让每一次国旗下的讲话都直达学生心里,真正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探寻时代精神。

第一,明德之声。学校可以组织“明德之声”活动,利用午间的碎片化时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播放的内容可以选择科学家、航天英雄、时代楷模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的故事。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通过学生投票的方式,选取学生感兴趣且能够传递正能量的内容,促进责任德育更好地落地。

第二,精神充电。学校可以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学习工匠精神、通过榜样教育学习奋斗精神等帮助学生入脑入心。精神上的富足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财富。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能够提高责任德育的效果,还能让学生终身受用。

立德树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责任德育也一直在路上。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会深刻地改变着教育,教师要用满满的教育情怀集结上路,不断探索,开创责任德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田冬. 规模与质量双赢:文艺路第二小学集团化办学品牌增值的实践探索[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21.

[2]檀传宝. 德育原理(第三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习惯培养传统文化
给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刍议农村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