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策略探讨

2023-06-09张琳琳杜修全

新教育·综合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核心素养

张琳琳 杜修全

【摘要】以“体液免疫”为例,本节课聚焦“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这一大概念,通过创设情景、组织协作、成果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等环节,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基于真实情境中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活动,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体液免疫

在新课程和新教材(以下简称“双新”)实施过程中,如何做到“教—学—评”一致性是当前一线老师非常关注和经常思考的问题。“教—学—评”一致性注重教、学、评的三位一体,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三者融合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它不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而是课堂教学策划的基本理念和指导原则,倡导教学评价不再游离而是融于教学过程。整体化课堂设计的关键是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通过该目标引导学习、教学和评估,实现导学、导教和导评三大功能。课堂教学围绕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并通過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评估性任务、课堂检测等形式实现对目标的及时有效评估。下面以“体液免疫”为例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教学目标设计

“体液免疫”选自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年版)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4章第2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人体的三道防线,并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参与细胞的识别作用、基因的表达及调控等知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逐步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能力,并通过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和规律来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具体目标为:1.通过资料分析,认识并归纳概括出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机制。2.通过资料分析、情景剧演绎、小组合作等方式,构建并完善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的概念模型,运用建模方法提升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3.尝试运用免疫学知识思考德尔塔病毒的有效防疫措施,认同并宣传接种疫苗的意义。

二、“教—学—评”一致性策略设计

认知构建: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搭设桥梁、组织协作、展示成果、总结反思等课堂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发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同化或者顺应以后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

批判性思维意识养成:批判性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是有理由地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决断过程,是反思性的思维。批判性思维倾向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评价。在本节教学设计中通过问题冲突的生成,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生与发展。学生能够以质疑的视角聚焦核心问题本质,通过小组合作大胆论证和探究,采用模型构建的方式实现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旨在促使学生逐渐养成批判性思维。

聚焦大概念和 “教—学—评”一致性:以“重要概念”设计单元核心问题并根据“次位概念”设计任务情境,以学习活动来解决情境问题,建构“重要概念”,为本模块核心概念的建构奠定基础,逐渐发展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评价要注重过程的建构,这一过程的载体是任务情境,还要关注任务情境中学生表现出的具体素养。教师应将教学内容、情境、任务、评价与目标分层嵌套,力图实现教学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三者内在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合力实现课程目标。

为学生搭建问题解决“思维脚手架”:在解决“新冠疫苗对德尔塔病毒是否有效?”这一问题上,教师为学习者内化思维的过程提供工具、路径,使得思维程序化、可视化、路径化。学生通过深入理解问题、精细化思考(审读核心问题、找出关键概念与术语、自我提出支持性问题)、组织答案三个环节,运用本节知识解决核心问题,实现高阶思维的跃迁。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分析厦门德尔塔病毒传播链图片,聚焦注射疫苗的成人与未注射疫苗的幼儿的群体感染情况。

问题:新冠疫苗对德尔塔病毒是否有效?(引导学生关注B和C的症状差别,为后续辩证性思维做铺垫)。

活动1:观看图片,大胆提出问题、疑惑和看法。

评价要点:

(1)大胆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关键。

(2)找出信息的相关性,利用已学知识进行大胆预测。

评价任务:

(1)表述类型评价:能否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述。

(2)科学思维评价:学生能否抓住信息的相关性和逻辑辩证点,并进行大胆预测。

达成素养:通过真实情境设疑,引发完成后续大概念下小任务目标的内驱力,运用演绎与推理进行大胆提问和主动探究。

2.认识并归纳概括出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机制

问题:为什么德尔塔病毒隐匿时间如此长?

活动2:展示冠状病毒以及德尔塔病毒的模型图(见图1-1和图1-2),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尝试分析德尔塔病毒隐匿的机理,从而分析出病毒的身份标签是机体识别的重要标志。

活动3:通过资料1和资料2分析免疫细胞识别自身细胞与外来病菌的原理。

资料1:德尔塔共发生15处选择性进化,其中关键的3处L452R、E484Q、P681R。L452R和E484Q突变发生在刺突蛋白与人体细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结合的区域。L452R提高了病毒侵入细胞的能力,E484Q有助增强病毒的免疫逃逸;第三处突变P681R也能使病毒更有效地进入细胞。

资料2:淋巴器官中储备的T细胞和B细胞可以多达1011种,可识别天文数字般的抗原。据估计,一个个体的免疫系统可区别107~109个不同抗原决定簇。

评价要点:

(1)德尔塔变异株通过什么结构提高自身逃逸能力?

(2)运用材料分析抗原与免疫细胞之间具备的特性。

(3)联系初中免疫知识,分析病毒隐匿的可能性有哪些?

评价任务:

(1)表述类型评价:发现学生存在的知识盲区以及逻辑断点,做好起始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和本节终结性评价做好基础评估和问题预设。

(2)科学思维评价:能够调动元知识认知,去初步通过病毒感染的过程和身份标签知识来分析病毒隐匿的可能。

达成素养:分析归纳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能够通过信息材料分析得出初步的认知和理解。

3.运用建模方法提升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活动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资料3和资料4给予的信息,初步构建几种重要免疫细胞间的免疫过程,并根据材料阐明构建逻辑。

材料1:1973年斯坦曼发现了免疫反应中的“哨兵”—抗原呈递细胞。这种免疫细胞的任务是发现并摄取、处理、暴露抗原,并将其报告给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始动者—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将调动其他免疫细胞发生反应,最终消灭抗原。

材料2:生物学家Claman和Mitchel等从小鼠脾脏分离纯化出B细胞、T细胞,检测各组经抗原诱导刺激后产生抗体的情况,结果如表1(表1见下文)。

评价要点:

(1)分析资料,提出对免疫应答过程的猜测。

(2)初步分析出几种免疫细胞间的逻辑关系。

评价任务:

(1)模型构建评价:逻辑是否正确,细节是否关注到细节。

(2)小组合作探究评价:学生清晰表述构建理由和逻辑关系,结合起始评价比较分析学生在知识与专业术语表述上的过程评价。

达成素养:实现信息提取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模型构建能力三个层面的突破。

表1 抗体情况表

活动5:学生情景剧展示,思考体液免疫过程。

实验道具:各种体液免疫的免疫细胞(帽子),相关免疫活性物质(卡片),初、二次免疫提示牌。

教师提前准备各种免疫细胞的帽子模型。学生演绎各个免疫细胞之间的免疫过程(德尔塔病毒侵染接种过疫苗的个体)。整个情境剧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接种新冠疫苗的完整体液免疫过程,第二部分为德尔塔病毒入侵引起的二次免疫过程。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梳理体液免疫完整流程。教师在情景剧结束后对细节设计进行追问式过程评价。

活动6:小组构建体液免疫的过程,并解释核心问题“新冠疫苗对德尔塔病毒是否有效”。

评价要点:

(1)对免疫过程整体的把握与表述。

(2)是否关注到教具的细节设计。

(3)是否通过概念模型和“思维脚手架”,解答具体情境下综合分析类问题。

评价任务:

(1)模型构建评价:能否构建并表述体液免疫的整体过程。

(2)过程性评价:考察学生是否观察到免疫细节问题。教师设计“B淋巴细胞、记忆B细胞、浆细胞三者关系”“体液免疫主要靠什么细胞进行免疫”“激活B淋巴细胞的两个信号”等问题串进行问题测评。评价要体现过程性评价的交互性、动态性、生成性、发展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

(3)科学思维评价:模型构建、综合分析、辩证思维。

达成素养:在具体的情境下学生以知识为载体通过模型构建和小组学科探究,发展归纳与概括和综合分析能力。

4.尝试运用免疫学知识思考德尔塔病毒的有效防疫措施,认同并宣传接种疫苗的意义

活动7:播放视频“习总书记对抗疫精神的诠释”,及2021年9月20日新闻报道《海南儋州复阳病例》,思考面对不断变异进化的病毒,我们究竟要怎么做?

评价要点:

(1)应用已学知识能力,发散性思考有效抗疫的重要举措。

(2)体现科学抗疫的态度与面对疫情的科学思维和社会担当。

评价任务:

(1)总结性评价:认识到德尔塔病毒的隐匿和传染性,综合性分析科学有效的抗疫措施。

(2)社会责任评价:意识到疫情防护的严峻性和重要性,感受团结一心全民抗疫的民族精神,树立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远大志向。

达成素养: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四、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以“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大概念为统领进行整体单元教学目标建构,以“新冠疫苗对德尔塔病毒是否有效”热点问题作为主线,并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具体明确的小任务,通过活动驱动和系列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并构建核心概念。教学活动按照“创设学习情境—提出任务驱动—开展多途径活动—解决相应问题—建构相关概念”线索,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分析—领悟提升—建构模型—发展应用”等高阶思维活动,深化生命观念,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科学探究,践行社会责任,实现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教学过程中将前置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融入教学过程的始终,有效追踪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实现了“教—学—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李洪娜.浅析“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活动设计的有效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2).

[2]安军.围绕生物学科思想和核心概念的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7(4).

[3]吴成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M].上海: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9).

[4]吴星,吕琳.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教、学、评”一体化[J].江苏教育,2019(19).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致性核心素养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分析
课堂观察助力高中地理课“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怎样设计课时评价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