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利机构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3-06-09李及

南北桥 2023年1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李及

[摘 要]本文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的现状,以N市社会福利院志愿服务为例,通过剖析福利机构内志愿服务的现状和问题,宏观分析影响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从宏观社会氛围、中观机构管理机制、微观志愿者精神心理干预方面给予了充分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福利机构;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志愿服务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2020年,众多志愿组织、志愿者团结一心,形成大爱力量,让我们看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离不开志愿者的力量,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更需要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机制[1]。一方面,我们需要弘扬志愿精神,建设志愿阵地,践行志愿服务;另一方面,我们应逐步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形成可持续的志愿服务机制,充分认知志愿服务的作用,深入思考如何提高志愿服务质量,保障志愿者、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促进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1 福利机构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现状

1.1 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制度上的可持续、精神上的可持续三个方面。

志愿服务的主体是“人”,离开人力资源,志愿服务将无法开展,人力资源作为志愿服务的主体,其所具备的认知、信念、能力、知识等都将对志愿服务产生直接作用,无论是人力本身或者人力所具备的资源缺乏或断裂,都将影响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2]。

在志愿服务中,制度可以制约志愿者的态度和行动,可以对志愿者的服务加以约束。无论是宏观上法律层面的制度,还是微观上志愿服务准则或运行制度,都可为具体服务提供规范和标准。

志愿服务活动本质是一种自愿的、不求回报的服务工作,需要志愿者依靠奉献的精神信念,付出个人的时间或精力[3]。精神上的自觉是志愿服务持续开展的动力,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志愿服务活动无法可持续地进行。

1.2 福利机构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N市社会福利院是一家国办福利机构,共有休养人员1000余人,包括成年孤儿、国家收养“三无”人员、寄养老人三类人群,其中国家收养“三无”民政服务对象900人左右,残疾人占95 %以上。

N市社会福利院自2011年开展志愿服务,该院有五支高校青年志愿者团队和若干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组成的志愿者资源,注册志愿者近五百人,涉及艺术、法律等多个专业。首先,根据休养人员需求,开展项目化的志愿服务,包括成年孤儿手工作坊、院区文化氛围渲染、益智课程培训等服务项目,利用并发挥好志愿者群体的特长或专业,将资源高度整合运用到服务中来。其次,具备一套志愿者的招募、筛选、培训、激励工作机制,从制度上规范了志愿服务,实行“志愿者积分制”,每位志愿者都有一本《志愿者积分卡》,每一次服务都由服务区域的负责人进行记录和评价,这是志愿者服务的凭证和反馈,也是后续表彰评优、开具服务证明的参考。

2 志愿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N市社会福利院开展志愿服务以来,不断完善服务制度,提升服务质量,但在服务形式、考核培训、服务可持续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志愿服务还存在形式主义现象

志愿服务中,不少志愿组织或个人或多或少存在为了“志愿服务”而志愿服务的现象,出发点是志愿服务,而非服务对象。每到重要的节假日等特殊日子,经常出现跟风式的志愿服务,休养人员可能一天里要“接待”好几拨志愿者,不但没有让休养人员体验到服务和关爱,反而弄影响了休养人员正常的生活。而且众多的志愿者在服务一次后就不见踪影,没有持续性的服务,这对于休养人员特别是曾经被遗弃的孤儿来说,无疑是二次伤害。

造成志愿服務形式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未准确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盲目开展活动;二是志愿者自主性不强,存在被动服务的现象;三是志愿服务时效性较短,难以坚持[4]。

2.2 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无法保障

志愿服务的成效主要依赖志愿者的素质和服务对象的配合程度,N市社会福利院的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由于文化水平、人生经历、专业特长、年龄等因素的不同,服务质量也高低不一。具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缺少培训和督导。现有的志愿者培训计划包括岗前培训和年中培训。一名志愿者一年中接受的培训次数大约只有2次,这对于一整年的服务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对志愿者的督导则更加难得。二是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目前对志愿服务的要求大多数还停留在服务次数和人数上,对于服务对象是否满意虽然也予以考量,但对服务质量的把关未能严格执行,未采取有效方式来加以约束,没有引起志愿组织和志愿者个人的重视。

2.3 志愿者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志愿服务机械单一

无论是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企事业单位青年志愿者,还是社区老年志愿者,大多按部就班习惯于以同一种方式开展服务,缺少创造性和个性化服务。

究其原因,主要是激励机制不完善,积极性调动效率不高。目前,志愿者的激励机制主要采取表彰评优的方式进行,对于表现优异的志愿者予以表彰和奖励,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有效的激励办法能够让其自觉主动地开展服务。

3 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其实是指志愿服务在制度上、志愿精神上、志愿者人力资源上能够持续协调地发展。那么,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呢?

3.1 影响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

3.1.1 社会和政治因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力推进,使得志愿服务的发展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21世纪初众多大型赛事和国际会议先后在中国举行,志愿服务的发展进入巅峰时期,十多年来,在网络和媒体的助力下,众多大型事件都形成了促进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1.2 经济因素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国民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经济水平的改善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将基本的物质需要转变为精神需要,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付出爱心的同时能够获得精神上的富足。经济的腾飞也成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有利因素。

3.2 影响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

3.2.1 人才供给上的瓶颈

近年来,中国志愿者数量以较快的速度递增,各地志愿者占居民比例一般为30 %左右,有的甚至高达 60 %。但是,结合N市社会福利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志愿者的主力是高校学生,流动性非常大,社会公众参与率还是比较低,使得志愿服务的普遍性、多样性、经常性难以实现。

3.3.2 制度上的瓶颈

关于志愿服务制度建设方面,近年来,我国的法制体系在不断完善,国务院于2017年印发了首部促进、规范和保障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行政法规《志愿服务条例》,1999年广东颁布了第一部关于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标志着志愿服务法制化进程的开启。虽然国家和地方的志愿服务规定逐步完善,但组织内部的相关制度并未建立健全。以N市社会福利院为例,该院虽然也有一套志愿服务从招募到评价的工作机制,但流程简单、方法单一,培训简化且缺少针对性,服务内容过于笼统,未能将激励机制很好地与志愿服务相融合,激励的目标没有完全达成。

4 福利机构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4.1 宏观上:培养志愿服务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1.1 加强志愿服务宣传,促进全民参与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的核心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随着志愿服务对社会发展的渗透越来越强,在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社会大众对志愿服务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但对志愿服务仍有一部分负面的讨论,如志愿服务形式化、作秀等。这使得志愿者的积极性遭受打击,所以应加强志愿服务的广泛宣传,让社会公众了解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和重要理念,让志愿服务从少部分人的事业变成整个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的活动[5]。

4.1.2 实现信用记录数据共享

将志愿者服务信用记录与个人信用记录相关联,良好的志愿服务信用将有助于获得较高的社会信用等级。同时,根据现有“时间银行”运行模式,将福利机构内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记录纳入“时间银行”系统,作为志愿者个人在“时间银行”系统的“时间存储”,以此来激励志愿者的积极性[6]。

4.2 中观上:健全志愿服务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福利机构是志愿服务的组织者,也是志愿服务的管理者,福利机构具备一套完善的志愿服务机制并配备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志愿服务的有序、安全、有效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2.1 需求评估为导向,合理筛选志愿者

福利机构中志愿服务的对象为孤儿、老人等弱势群体,志愿者的筛选应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和特点,做好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志愿者招募要求,并分别将志愿者安排给不同类别的服务对象,使志愿服务资源得到充分且合理的利用。

4.2.2 落实志愿者培训和督导

志愿者与福利机构内普通工作人员是有本质区别的,即使志愿者个人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但在如何与孤儿、老人等弱势群体相处、志愿服务具体内容等方面,仍需参加岗前培训加以明确。当志愿服务开展到一定的阶段,志愿者在前一阶段的实践中可能会有所感悟或出现了一些困难和疑问,这就需要专业人员及时地督导,针对服务期间的问题予以集体和个别化的帮助。

4.2.3 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

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对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起到鼓励和约束作用,目的是让志愿者保持积极性和热情,保证服务质量。在原先奖惩制度的基础上,可以扩大表彰评优的范围,让更多的志愿者得到肯定。同时,对于表现欠佳的志愿者也要采取约束和淘汰措施。此外,广泛征求志愿者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并及时考虑他们的合理建议,让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服务管理中来,真正成为志愿服务管理的主体,从而提升归属感[7]。

4.3 微观上:关注志愿者个人需求,维护健康的身心状态

4.3.1 关注志愿者个人需求

志愿服务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在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互动的过程中,双方均能得到帮助和提升。我们不仅要关注服务对象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也要衡量志愿者从服务过程中收获了什么,以此合理安排具体服务活动。可以结合志愿者的专业、职业和志愿服务预期来合理进行宣传和安排,从社会实现和个人价值层面助力志愿者成长。

4.3.2 维护志愿者身心健康

志愿者也是平凡的人,每个志愿者都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正面的或负面的情绪,志愿者的身心健康对志愿服务的开展有直接的影响。

福利机构中的服务对象都是弱势群体,志愿者接触到的可能是“遗弃、残疾、孤寡”等一些负面的情绪,这对志愿者本身来说就是一场心理上的挑战。福利机构应及时予以心理疏导并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身心健康的志愿者才能保证志愿服务的有效性和高质量,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慈善公益报. 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0)发布[DB/OL]. https://www. rmzxb. com. cn. 2020-08-03.

[2]冯英,张慧秋,白亮. 外国的志愿者[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陶倩,肖炳南.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理論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12(11):79-83.

[4]张翼,陆士桢,赵定东,等. 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笔谈[J].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0,1(1):1-26.

[5]吴元兵,吴林莲. 社会化是志愿者服务常态化的实践基础[J]. 社科纵横,2015,30(12):71-74.

[6]林佩娜,刘旺华,陈卓立,等. 时间银行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J]. 改革与开放,2020(11):1-9.

[7]孙静. 高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研究[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56-57.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对当代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