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视域下功能翻译理论的嬗变

2023-06-09赵亚彤

今古文创 2023年19期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模因交际

【摘要】 新理论的产生总是曲折前进的,并且需要前人理论基础的支撑。在理论演变的过程中,符合实际需求的观念会被新理论继承。切斯特曼借用社会生物学的名词“模因”这一隐喻来说明翻译演变中所传承的基本概念单位。从20世纪70年代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到后来诺德的功能加忠诚观点,功能翻译学派理论不断发展,一些思想却从未被淘汰并保留至今。本文将从模因论的角度探讨功能翻译学派理论的嬗变以及使翻译功能学派焕发出强大生命力的模因。

【关键词】交际;模因;功能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9-011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9.037

“模因”一词源于生物学,后被切斯特曼带入翻译学并创立了翻译模因论。“模因”有着复制与模仿之意,遵循物竞天择的规则。翻译模因是涉及翻译思想以及翻译的模因,因此,翻译模因也具有模因的特性。在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演变过程中,具有生存价值的模因将会在进化中得以保存并不断进化,而没有价值的模因会逐渐淘汰。本文将从模因的视角探讨功能翻译学派理论嬗变中不断复制、进化的模因,以寻找使功能翻译学派焕发强大生命力的模因密码。

一、翻译模因论的起源与发展

理查德·道金斯认为文化的变迁像基因一样遵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因此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引入了“模因”一词。“模因”(meme)源于希腊语mimeme,由于这个词的提出受到“基因”gene的启发,为了显示两者之间的联系,也为了押韵,所以将其写为meme。理查德·道金斯曾在书中解释道:

“如果我把mimeme缩短为meme,希望我的古典派朋友们多加包涵,。我们既可以认为meme与memory记忆有关,也可以认为与法语Meme(同样的)有关。”

在中国,何自然先生考察了Meme的理论成因——meme的核心意思之意为模仿,其发音与gene相关,故而将其翻译为“模因”。

翻译模因论最早是由切斯特曼在《翻译模因论——翻译中的观点传播》一书中提出。他受到理查德·道金斯的启发,将翻译视为跨文化的模因生存机制,并将包含了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思想的模因定义为翻译模因。在翻译模因池中有许多个翻译模因,它们在不断地转录与复制以继承旧的模因。模因的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复制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旧的模因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新的模因中,或增加,或减少,或是不同的突出重点。

切斯特曼从四个角度對翻译模因进行了划分,从影响程度来看,翻译模因可以分为超级翻译模因和普通翻译模因。五个超级模因是源语——目的语模因、等值模因、不可译性模因、意译与直译模因、写作即翻译模因。这五种超级模因涉及翻译思想,在翻译研究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浮现,有时会以不同的形式或不同的侧重点出现。从产生时间来看,可以分成八个模因:词语、上帝之言、修辞、逻各斯、语言学科学、交际、目标和认知模因。从生存状态来看,翻译模因可以划分为共生翻译模因与寄生翻译模因。从功能类型看,翻译模因可以划分为翻译理论概念模因、翻译规范模因、翻译功能模因以及翻译价值模因。

在确定翻译模因的运动轨迹时,切斯特曼参考了卡尔·波普的三界观。三界观由三个世界组成。世界1由实物组成,世界2是客观的思想内容,世界3是一个观念的世界,这里的观念是在公共领域中(例如书籍、数据库等)的客观存在。世界3包含了理论、问题、假设和论据。这三个世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论始于世界2,存在于人的脑海中,当以符号表达时就会进入世界3,符号记录在实物上时就传播至了世界1。翻译模因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分布于这三个世界中,并且不断变化,相互作用。翻译模因的传播按照波普理论图示演变。先提出问题一,针对问题一提出尝试性假设,之后再消除尝试性假设中的错误,一个理论是不可能绝对正确的,因此在纠错的过程中会产生问题2,问题2会依照这一规则往复循环。模因会按照波普理论图示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理论,一部分理论和观点会生存下来,进入下一阶段。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嬗变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它针对翻译语言学派的不足,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语篇语言学等,将注意力从源语文本转移到了目标语文本上,是当代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的学派。功能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赖斯、汉斯·弗米尔、赫尔兹·曼塔里以及克里斯蒂安·诺德。

凯瑟琳娜·赖斯是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她早期的翻译观点是语篇层面的对等,主张将翻译策略和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合起来。在翻译实践中赖斯意识到在实际的翻译中是不可能实现完全对等的,因此将目光转向了译文的功能对等。

赖斯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与原文中的限制》标志着功能牌翻译思想的产生。赖斯借鉴语言学家卡尔·比勒的语言功能三分法,将这三种功能所对应的语言特点以及交际情景联系起来,将文本类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在《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一文中赖斯论述了功能对等翻译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分析阶段,首先是确定书面语文本的整体功能,依据文本的特点区分文本的功能类型。第二步根据交际模式来确定文本体裁,最后对文本进行风格分析。第二个阶段是重述阶段。文本体裁决定翻译策略,也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语言以及语篇结构是否符合译语规范。

赖斯是首个将“功能”和“目的”带入翻译学的人,因而很多人都认为赖斯是功能翻译学派思想的源头。但事实并非如此,功能翻译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哲学。首先从“功能”与“目的”思想产生的时间来看,功能主义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早已提出。他将“目的”人格化,形成“自主体目的论”的目的论因果论。“自主体目的论”的因果论认为,事物的本质在于人的目的与意图。必须要对事物进行“目的论分析”,翻译行为的阐释也不排除在外。其次是从赖斯文本类型所借鉴的三分法的起源来看,功能主义理论的源头是哲学。三分法的提出者比勒在《语言论》中曾写到过柏拉图的语言观——将语言看作是陈述工具,这一观点可作为语言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模式。受此启发,他提出了语言三分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认为功能主义的源头始于哲学。

汉斯·弗米尔深受赖斯功能对等的影响,在其理论基础上创立了翻译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的文本中心论。他认为,目的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是为另一文化的受众创造出能够在不同语境中实现特定功能的目标文本生产行动。

弗米尔提出的三条最重要的原则为:

1.译文由其目的决定。

2.译文要遵循语内连贯原则。

3.译文要遵循忠信原则。

翻译行为论是赫尔兹·曼塔里于1984年提出的。赫尔兹·曼塔里认为:“翻译行为不是单纯地翻译单词、句子或篇章,而是引领目标明确的合作,跨越文化障碍,使得以功能为导向的交际行为得以成功。”

翻译行为论认为,语际翻译是一种涉及一系列参与者的交际行为。这些交际活动参与者被细分为发起者、委托人、原文生产者、译文生产者、译文使用者以及译文接受者。在交际行为中有时一个人会分担多个角色。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文生产者为了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需要进行文本分析。译者主要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分析,再按照译文接受者的需求、发起者、委托者等参与者的需求对译文进行组织加工,将译文以符合目标语文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克里斯蒂娜·诺德在文本类型学、目的论以及翻译行为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按照翻译的功能目的,诺德将翻译分为文献翻译以及工具型翻译。文献性翻译强调保留源语的语言以及文化特征,而工具型翻译强调增强译文的可读性,更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针对目的论中的忠信原则对译文与原文之间关系的模糊界定以及赫尔兹·曼塔里只将原文本当作翻译工具的偏激看法,诺德则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功能”指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作用的目的,“忠诚”是一个伦理概念,指译者在与他人合作的翻译活动中的责任心,译者应当考虑翻译交际活动中的所有参与者的需求。如果原文作者的目的以及译文接受者的目的之间出现矛盾时,译者至少要满足一方的目的,但如果翻译活动的委托人的委托背离了其他参与者的目的,则译者需要与之协商争论,若无法妥协则可以拒绝翻译活动。忠诚原则较之忠信原则,显示出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翻译观。

三、功能翻译理论中的模因

本章主要从历时的角度以切斯特曼的八个模因阶段为量化标准对翻译功能学派的理论思想进行分析。词语模因代表的意义是恒定的,也是相对的。上帝之言的模因侧重于语言的结构,这一阶段翻译大多采用直译的手法,相当于完全复刻原文。修辞阶段开始出现了极大的转向,翻译开始注重于译文的可读性、流畅性等因素。在逻各斯阶段,出现了语言中心论的热潮,因而翻译的焦点又停留到了源语,提倡在翻译时译者极大程度的保留源语的异质性。由于译者需要在目的语文化中引入新的形式和观念,在文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一阶段认为“翻译即创造,译者是雕塑语言的艺术家”。语言科学模因包含三层:一是严格的对等;二是语言共性;三是科学的精确翻译步骤。交际模因是在源语与目的语之中寻求一种平衡,要求译者既要忠实于原文作者又要忠实于译文读者。它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目的语模因强调译语在目的语文化中发挥功能的方式。认知模因关注的是源语在译者思维中的转换。

通过上一章功能翻译理论的嬗变,我们可以了解到功能翻译理论的精神来源是西方心灵主义哲学。赖斯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翻译策略联系起来,发展了基于原文与译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赖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达到概念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与原文对等,译文的功能对等是最优先应该考虑的。在赖斯所提出的针对不同文本类型所采取的不同翻译方法中可以看到语言学科学模因逐渐弱化,交际模因不断发展,目的模因、修辞模因、逻各斯模因则存在于不同的文本类型的翻译手法中。

赖斯所提出的功能对等对弗米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摆脱了对原文的束缚。弗米尔的目的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译语文化以及交际目的。因此在三大原则中,目的原则居于第一位,而后面的连贯原则强调的是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最后的忠实原则强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但这种对等受到翻译行为的目标以及译文读者的自身条件的限制。在这一阶段,弗米尔的目的模因传承了交际模因,并且目的模因和交际模因越发凸显,修辞模因和逻各斯模因依旧保留在不同的类型与翻译目的的文本翻译手法之中,语言学科学模因仍处于弱化状态。

赫尔兹·曼塔里的翻译行为理论的提出也是受到了功能对等的影响。赫尔兹·曼塔里认为,翻译是一种涉及多方的交际行为。但在诸多参与者中,赫尔兹·曼塔里倾向于忽略对原文忠实度。在本阶段逻各斯模因基本已经消失,相应的,交际模因略微弱化,语言学科学模因仍旧是处于弱化的状态,而修辞模因与目的模因却十分突出。

诺德总结了赖斯的文本类型说,弗米尔的目的论,以及曼塔里翻译行为理论,针对功能翻译学派理论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诺德提出,译者在翻译时要遵循的功能加忠诚原则。这表明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译者在翻译时不仅需要与客户进行沟通协商,还需要在目的限制的范围中忠实于原文。此时交际模因最为凸显,目的模因、修辞模因与逻各斯模因则会在不同目的与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之中显现,而由于受到赖斯影响较大,语言学科学模因至今依然存在,只是在不断地弱化。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使得功能翻译学派焕发出强大生命力的模因是交际模因,而修辞模因、目的模因、逻各斯模因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但凸显程度不一,而语言学科学模因的影响在不断地减小,或许在以后的理论发展过程中会被淘汰。

四、结语

本文以历时的模因为量化标准对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嬗变进行对比分析,探寻出使得这一学派焕发出生机的模因密码——交际模因,并得出理论中存在的逻各斯模因、修辞模因以及目的模因的凸显程度会受到交际模因的影响,语言学科学模因或许会在模因的进化中不断地弱化,甚至淘汰。模因池中的模因数量庞大,并且不会一成不变,有的模因会分化、突变为新的模因,有的会淘汰,或许以后在功能翻译学派中会出现新的、更具生存价值的模因,但就目前来说,交际模因仍是功能翻译学派中最为凸显的一个翻译模因。

参考文献:

[1]卞建华.对诺德“忠诚原则”的解读[J].中国科技翻译,2006,19(3):33-36.

[2]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增订版)[M].盧允中等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217-233.

[3]何庆机.国内功能翻译理论流派述评[J].上海翻译,2007,(4):16-20.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4(6):54-63.

[5]刘文霞,李松颖.进化中的翻译模因[J].上海翻译,2007,(4):16-20.

[6]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第三版)[M].李德凤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106-124.

[7]安德鲁·切斯特曼.翻译模因论——翻译理论中的观点传播[M].傅敬民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1-70.

[8]宋以丰.心灵哲学视域下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研究——从精神之“源”说起 [J].中国翻译,2020,(2):125-134.

[9]田璐,赵军锋.新世纪的功能翻译理论——克里斯蒂安.诺德教授访谈记录[J].中国翻译,2018,(4):86-90.

[10]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55-260.

[11]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8:114-147.

[12]张光明,杨淑华.评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J].中国科技翻译,2007,20(4):57-60.

作者简介:

赵亚彤,女,汉族,河南许昌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与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功能翻译理论模因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目的论指导下的化妆品广告翻译策略研究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