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逆行”的语义演变
2023-06-09郭璐
郭璐
【摘要】 “逆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义为车辆等反着规定的方向走,近年来随着媒体的传播和使用,“逆行”一词衍生出新的语义,随着“逆行”一词逐渐受到关注,使用频率逐渐提高,在2020年年初“逆行者”一词产生并且被广为流传和使用,成为202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由此可见,随着媒体和互联网的传播,人们对“逆行”一词的语义的认知已经发生了转变,“逆行”的语义发生了演变,本文对“逆行”一词的语义进行研究,梳理其发展历程,从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出发探究其语义演变,研究结果表明“逆行”一词已经历了贬义演变为中性,继而为褒义的“华丽变身”,并分析出造成“逆行”语义演变的原因和演变机制,使人们更好地了解“逆行”的用法。
【关键词】逆行;逆行者;语义演变;隐喻;语言模因论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9-01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9.044
一、引言
自2020年年初,由“逆行”演变而来的“逆行者”一词被广为流传和使用,并于2020年12月被《咬文嚼字》公布为“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网络流行语是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新的语言方式,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也逐渐受影响越来越丰富,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它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热点和大众内心的情感诉求,并且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传播性。随着“逆行”一词逐渐受到关注,使用频率逐渐提高,分析其语义来源和演变就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逆行”语义的演变一方面与隐喻机制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一定程度上的求新求异的语用心理,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从“逆行”概念义和色彩义两个方面探索“逆行”一词语义的演变,并分析出造成“逆行”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演变机制,使人们更好地了解“逆行”的用法。
二、“逆行”概念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逆行”的语义溯源
《说文解字》“逆,迎也。从辵,屰声。关东曰逆,关西曰迎。宜戟切。”“逆”的本义为“迎,迎接,迎着”,关东方言叫逆,关西方言叫迎,后来在本义基础上逐渐引申出违背、不顺从,方向相反,背叛等意思。
“逆行”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於中国。”其中的“水逆行”意思为大水倒流,这里的“逆行”指的是倒流,逆流而行的意思。
除了上述“逆行”的本义以及最早出处之外,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典籍资料整理出以下文献、文章中出现的“逆行”的其他含义,这些含义都与“逆行”本义相接近,例如:
1.倒行,不按正常方向行進。
(1)《后汉书·杨震传》:“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
(2)《史记·孝景本纪》:“彗星出东北。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荧惑逆行,守北辰。”
2.背君而行。
(3)《史记·秦始皇本纪》:“故先王见始终不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天下虽有逆行之臣”的中“逆行之臣”意思是叛逆的臣子,背君而行。
(二)“逆行”概念义的发展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收录的“逆行”词义为:(车辆等)反着规定的方向走。因此,在现代汉语中,其本是一个不及物动词,表示交通方面违反交通规则的车辆的行为。其语义特征可以分析为[+违反交通规则]、[+反方向]、[+不符合常规],例如:在交通方面,指车辆不遵守交通规则,与规定方向反向行进的行为。这里不遵守交通规则、逆行的人就是“逆行者”。随着互联网媒介的传播,“逆行”一词在概念义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出新的语境义,例如:
1.违背规律常理。
(4)有的人对改革诉求嗤之以鼻,甚至成为改革时代的逆行者。(《人民日报》2017年6月26日)
例(4)中的“逆行者”指与改革时代相背离的人群,不顺从,违背时代规律。
2.不符合常规,与常人不同。
(5)然而,每个与旧说相逆行的舞蹈作品,又确确实实地表露着传统对今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民日报》1993年7月14日)
这里的“逆行”指的是舞蹈作品与旧说相反、相背离、不合常规,但是其所表达的含义确含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以上两种语境义与“逆行”的语义特征[+不符合常规]相类似,由此可见,“逆行”一词在特定的语境用在了到许多反常规、违背常理、与众不同的行为上。
“逆行”一词的语义特征再次演变是在2015年,天津某区发生仓库爆炸事故,在人们奋力逃离时,一群消防员却选择义无反顾地冲向火灾区救人。这群消防员被网友称为“世界上最美的逆行者”。“逆行者”一词由此成为各行各业英雄人物的代名词,也由此获得了新的语义特征[+舍生取义]、[+英勇向前]等,并且在此之后,许多突发公共事件中,其他各行各业的包括公安、武警、医护人员等也被包括其中,用“逆行者”来称赞他们的英勇行为。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突然爆发,无数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工作者和志愿者“逆行”,在短时间内,他们被网友成为“最美逆行者”,随着疫情常态化发展,加入救助支援的工作者、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也越来越多,“逆行者”一词也由此颇受关注,在网络中迅速流传,出现了大量歌颂“逆行者”影视作品和文章,称他们是“行走于生命边缘的英雄们”。
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是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投射”的认知方式就是“隐喻”(metaphor)。也就是说,“逆行”一词基于相似性,从“违反交通规则”到“违背常理”的隐喻,从而产生的词义引申,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又在人们的印象中逐渐由“违背常理”转变为了“舍生取义、英勇向前的高尚行为”。尽管目前还没有权威词典将这一新的语境义收录其中,但是其被人们口语、书面语的频繁使用也可以体现出这一意义的转变。
三、“逆行”色彩义的发展
随着“逆行”一词概念义的演变,其色彩义也发生了改变,从贬义到中性义再到褒义,“逆行”一词的主观性变强,且在语用上表现出很强的社会导向和新闻传播价值。
(一)“逆行”为贬义
在古代汉语中,“逆行”一词既带有贬义色彩,也有一些具有中性描述色彩。
(6)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过秦论》)
例(6)中的“逆行之臣”义为臣子有背君王,含有贬义色彩。
在近代汉语、现代汉语中,“逆行”一词本是贬义色彩,《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逆”的释义为“向着相反的方向”。“逆行”一词在交通方面,指车辆不遵守交通规则,与规定方向反向行进的行为。不遵守交通规则、逆行的人就是“逆行者”,因此“逆行”最初是贬义的语义色彩,例如:
(7)特别是由超速驾驶、无证驾驶、逆行、占道抢行、强超强会等严重违法导致的事故日趋突出。(《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4日)
(二)“逆行”为中性义
(8)面对这个歌颂城市化美好生活的时代,王澎是一位无畏的逆行者,他提倡“向乡村学习”,选用大自然的材料,造“轻盈”的房子。(《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38期)
例(8)句子中的“逆行者”中的“逆行”是指“他”不走寻常路,选择与自己梦想相反的路。在语境中没有贬义和褒义色彩,而是具有中性义色彩。
现代汉语中,“逆行”有时也用于对天文现象的描述,指天体与常规运行方向相反,这种语境下,“逆行”是中性的,不带有贬义色彩。如:
(9) 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6日,火星处于逆行状态,从黄经28°09′运行至黄经15°15′。10月6日是今年火星与地球之间距离最近的时候,两者相距只有约6207万千米。(《天文爱好者杂志》)
“火星逆行”指的是火星与本应行进的轨迹相反进行运转。从上述例子可以得出,并非所有具有“向相反方向运行、行进”语义的行为都是贬义的、“不好的”,一个词的色彩义在特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逆行”一词语义转变为“中性义”与人们的主观情感有很大的关系。
(三)“逆行”为褒义
2015年,“逆行”一词第一次被赋予无私奉献、不畏生死等意义,天津某区发生仓库爆炸事故,当人们奋力逃跑时,无数消防员不畏生死,向着逃生的反方向前进去救援。随后媒体亲切地称这些消防员为“世界上最美的逆行者”,表达了大众了赞美之情,词语对语境有依赖性,在“逆行者”这一语境中,“逆行”色彩义发生转移,变为褒义。
2020年,无数医护人员、工作者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与病毒做斗争,他们“逆行”着,向着危险奋力走去,这些人被人们称誉为“最美逆行者”。各种平台也推出很对歌颂“逆行者”的文字和图片。
(10)疫情如虎,很多医护人员暂别父母妻儿,千里驰援,向着武汉“逆行”!(《光明网》2020年2月8日)
(11)致敬逆行者们。希望花开疫散,他们的愿望都能实现。(新浪微博)
“逆行”一词本是贬义词,在一些自然现象的描写中具有中性义色彩,自2015年“逆行者”被用于歌颂传播正能量的消防员,“逆行”的感情色彩打破了常规,在具体特殊的语境中发生了转移,具有了褒义色彩。“逆行”加“者”后缀还产生出了具有新义的“逆行者”,“逆行者”一词以全新的面孔出现在大众眼前,并且代表着一种歌颂和赞扬,符合社会的主流意识,因此很快就被广泛使用和传播,“逆行”的褒义色彩也被大家广泛接受,具有一定的新闻传播价值。
四、“逆行”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
(一)演化动因
1.语言主观性
主观性是语言所具有的一种特性,语言表达方式中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和立场往往含有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和立场,往往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逆行”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就包含着说话人不同的态度情感。
2.求新求异的语用心理
一直以来,“逆行”一词总是令人联想到一些不好的有违常规的行为,其本义也是贬义的,带有违反常规、令人谴责的意思,随着词语的不断演变发展,“逆行”逐渐趋向于生活化场景,具有中性义。在疫情大背景下,“逆行”多用于褒义赞美的语境。由于一直以来,人们描写赞扬歌颂时往往都用勇敢、不畏生死等正能量的词语,而与“逆行”相关的语义往往是“反潮流”“不合规矩”“与大众行为相反”等。新出现具有歌颂赞扬的语境义就会显得与本义有何大的距离感,也会吸引人们关注,产生新鲜感,人们希望通过这种不同的表达去彰显个性,引起关注,希望通过不同于他人的言语行为获得心理满足感,因此,人们求新求异的语用心理推动“逆行”新语境义的发展。
(二)演化机制
1.隐喻机制的作用
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是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投射”的认知方式就是“隐喻”(metaphor)。逆行”本是不及物动词,表示与大众或常规方向相反的运动,在交通方面表示违法行为,动态性很强,人们通过隐喻机制赋予“违背常规”“舍生取义的行为”等新的语境义。基于相似性的一种跨概念域的投射,表面来看不合常理,实则效果更佳,更能引起读者关注。
2.语言模因论的影响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语言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为研究语言进化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海拉恩指出,模因成功复制需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从“逆行”发展到“逆行者”就是经历了上述四个阶段。2015年,“逆行者”第一次以不畏生死、英勇奉献的意义出现在人们生活中,暂时在人们脑海中留存,还没有被大众完全普及和使用,这种短暂的新鲜感为后续“逆行者”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反映了同化和记忆的进程,在疫情暴发期间,各种平台相继出现了赞扬“最美逆行者”的文章、图片,电视台推出系列电视剧、纪录片、电影,在网络发达的时代,网友们也纷纷为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工作者发文赞扬,为他们点赞、加油,这些文字、图片、影视剧直观地向人民大众传播者“逆行者”们的英勇行为。基于上述对“逆行者”的表达和传播过程,使得“逆行者”一词影响力扩大,而新衍生出来的褒义语义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表达人们真切的感情,“逆行”也从谴责转向了赞美。此外,“逆行者”被评为202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逆行”一词作为一个“模因”,通过表达和传播,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在特殊的疫情大背景下,使褒义词“逆行”被人们所接受,得以广泛传播。
五、总结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研究“逆行”语义的发展演变不仅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同时还具有语言学价值。“逆行”的語义演变很大程度是受互联网的影响,它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中被大众使用和传播,并且能折射出某个时期的特殊社会现象,它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次,“逆行”通过特殊的含义吸引了大众的眼球,满足大众标新立异的语用心理,词语的色彩义演变无论是贬义词褒义化还是褒义词贬义化,我们都需要密切关注,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词语的语义色彩,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地使用,同时对词语发展产生的新义之后能不能被收录到规范地词典中也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3]周丽颖.试析媒介热词“逆行”[J].汉字文化,2020,(21).
[4]顾建敏.网络流行语传播的模因视角探析[J].中国出版,2011,(10).
[5]何自然.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14,(2).
[6]何永念,孟俊一.模因论视角网络流行语“逆行者”探析[J].汉字文化,2021,(18).
[7]张旸,陈一.新语境与新的“逆行”[J].语文建设,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