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社会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的跨文化叙事探析

2023-06-09李玉巧李霞

今古文创 2023年19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叙事启示

李玉巧 李霞

【摘要】 作为一部中外合拍的人文社会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基于国外导演对中国小康的认知和理解基础之上,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历程浓缩到几位平凡的基层人物奋斗的故事中,实现了国外西方叙事理念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完美融合,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典范。片中通过多元叙事视角融合、双重叙事结构勾连和内外紧凑的叙事节奏相互作用,不仅实现了与受众的情感联结,也完美诠释了中国小康故事的内核,提升了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和认同感。

【关键词】《柴米油盐之上》;跨文化传播;叙事;启示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9-007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9.026

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如何运用媒介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的介质,在跨文化和跨国界的传播语境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出品,国外两届奥斯卡奖获得者的英国导演柯文思执导,系列纪录片共有《开勇》《琳宝》《怀甫》和《子胥》四集,分别是以故事主角的名字来命名。《柴米油盐之上》创作之初就入选为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国家广电总局重大题材网络影视剧项目库首批入选项目,在2021年末荣获第十一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奖,2022年初分集《琳宝》更是获得第十二届芝加哥独立电影节最佳纪录片短片奖。该纪录片以外国导演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小康,体现了我国人文类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性,同时纪录片中的叙事创新也对中国文化进行对外传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人文社會纪录片中的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传播活动,主要以文化信息与价值观念作为传播介质进行互动与交流,在激发他者对文化认同感和吸引力的同时,实现文化与传播的同构并构建良好的身份认同关系,最终目的就是达到对文化的认同。[1]纪录片从诞生之初不仅有鲜明的公共文化属性,还有跨文化交流的功能。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传播活动时,人文社会纪录片不仅具备反映客观真实,立足于对社会现实的关照,还以聚焦平凡的影像语言、记录真实的文本形态和人文关怀的纪录品质在输出本土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

不仅如此,人文社会纪录片的社会属性更容易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文化沟通与共鸣,它作为刻录时代记忆的真实影像产品,通过对当代人现实生活的认识和审视,以多元时代群像呈现实现对不同群体的现实关照,打破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的认知壁垒,以亲近性拉近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距离,实现跨文化情境交流和互动的有效传播。

二、人文社会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的跨文化叙事策略

纪录片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选择和传递文化的使命,在跨文化交流的情境中如何充分展现本土文化内涵和底蕴使之获得认同,也是纪录片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考量和探究。比尔·尼科尔曾说纪录片在表现和记录现实世界之时,往往是以一种叙事或解释的方式来解释事物的发展历程和变化的根源,叙事和修辞技巧成为其产生吸引力的关键。人文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创新采用中外合拍和合作传播机制,透过国外导演科文思“他者”的视角,向全世界呈现一个完整、温暖且超越“柴米油盐”的小康故事。纪录片中呈现的多维叙事视角搭建文化沟通的桥梁、双重叙事结构勾连彰显共同价值内涵、紧凑的内外叙事节奏使国内外观众实现对中国小康故事的互通,达到情感共振。

(一)多元叙事视角融合,内外相通建构文化对话

叙事视角是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即“谁来讲故事”。[2]纪录片的创作者利用不同的视角进行诠释主题,其中选择的视角和侧重点会对所讲述的事物呈现产生巨大差异。导演科文思在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中同时容纳了导演、主人公、与主人公相关联的配角以及受众等多元叙事视角融合,以导演西方的“他者”视角导入展开创作,将西方叙事理念与中国故事的完美结合,以一种交流对话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消解了跨文化交流中的传播隔阂和障碍的同时,也实现了在跨文化语境下受众在时空和情感层面的内外相通。

1.去陌生化的“他我融合”视角

作为近几年中外合拍片中常用的模式之一,“他我融合”视角主要是基于对叙事主体的划分,在这里主要是指西方“他者”的视角与“主体”(我)视角交融共通建构意义空间。相较于传统的以“主体”视角为中心的“自说自话”,“他我融合”视角下形成的“自我”更客观全面,可弥合在跨文化情境中的文化认知鸿沟。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主要以第一人称的个体叙事视角切入,将言说权交给云南山区的村支部书记开勇、女卡车司机琳宝、杂技演员怀甫和白手起家从子胥村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家这四组平凡的中国人,导演通过镜头展示他们的生活、呈现他们的内心独白及他们与周围人、事、物的交流和对话,将主体叙述始终贯穿于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之中,塑造了多面立体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以层层递进的故事情节实现了对中国小康主题的升华。同时,在每一集的片尾,导演科文思通过参与式出镜的方式来解释他对人物选择的原因和人物经历的评述,以“他者”为辅的全知视角让观众对中国小康有不同的认知角度。这种“他我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小康不仅客观全面,也能让观众对中国小康内核认知和理解更为具体且深刻。

2.再陌生化的微观视角表达

宏观主题的微观表达是人文纪录片在叙事层面的一大创新,宏观的叙事视角通常用来“讲述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事物中,往往给人带来庄严肃穆之感。”[3]微观视角的操作性较为灵活,往往体现在从细节处理上升到对主题的深层次解读。细节作为故事情节表述的元素之一,它的表现能够捕捉人物或事件最为生动、最为本质的一面,可极大地充实和调动观众内在的情感,引发情感共振。“再陌生化”指的是在观众熟知的逻辑范围内进行艺术性处理的方式,目的是提升纪录片的观赏性以及调动受众的注意力。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以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背景,导演科文思的视野不局限于时代发展下的大成就和大人物上,而是将镜头对准平凡人物,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对个体的微观叙事从而上升到主体奔赴小康内涵的升华,独特的微观阐述视角让人眼前一亮。在细节处理上,该纪录片多使用固定镜头和特色镜头,旨在引发观众的理性思考和情感共鸣。

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将宏大主题微观化处理,通过对多元时代群像的捕捉和刻画,真正地实现了中国小康落地,在时空和情感层面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消弭了受众的陌生感,同时增强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对中国小康的“互惠性理解”。

(二)双重叙事结构勾连,由表及里彰显文化内涵

叙事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以一个具体而有意义的序列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4]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对主题的价值和意义的体现。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叙事结构层次分明、细节突出,通过线性结构与段落结构相互联结从而上升到对中国小康的深层次内涵的解读,由表及里向世界呈现出整个中华民族为共同富裕和小康生活奋发向上的伟大民族精神。

叙事的线性结构主要是根据事件发展顺序以及受众认知逻辑顺序来进行素材编排和镜头组接,具有较强的时间脉络性。该纪录片每个分集利用一个线性叙事的结构开展故事脉络,例如第一集《开勇》围绕基层干部常开勇入户劝说贫困户搬下山、带贫困户看易地搬迁安置房到贫困户在城区安家的时间逻辑线展开。这种线性叙事结构以事件自然拥有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为脉络,顺应人物事件的发展规律,不仅遮蔽了创作者的主观意志,也缩短了观众对故事内容的解码时间,进一步提升了对主题的传播效果。

叙事的段落结构是将多个故事独立存在但又服务于大主题之下,它使故事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5]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的分集会在特定的情节中加入段落结构来强化和丰富人物情感和形象,其主要目的在于渲染故事内容的表达意境。如分集《琳宝》中镜头对准的是中国百万女卡车司机之一的95后张琳,讲述了她摸爬滚打的从业故事时间线里面穿插了家暴无爱的第一段婚姻、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以及果敢坦率的第二段婚姻。历经苦难的张琳并没有一次次向命运妥协,她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想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女性必须经济独立”“要靠自己买车买房”,这是她的信念,也是她不断努力的内驱力。透过典型人物的个性化故事所反映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也正是中国小康故事呈现出的精神内核。

(三)内外叙事节奏紧凑,张弛有度实现文化共通

节奏在叙事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叙事节奏的快慢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所叙述故事的完整性和可视性。“叙事节奏的把握和表现是对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彰显着其叙事造诣的高低。”[6]纪录片的叙事节奏可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作为客观生活纪实类的人文社会纪录片本身具有一种特殊的叙事节奏,它并不完全是对生活原生态的复刻,而是创作者在保证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加入自己的创作思想和理念而形成的典型叙事话语编码过程。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通过对内外叙事节奏的合理把控,使整个纪录片在形式和内容呈现上疏密相间、张弛有度。

纪录片叙事的内部节奏也可称之为情节节奏或者内容节奏,主要对记录的事件和人物本身的节奏进行呈现,强调的客观再现和主线延伸性,重在保持受眾对情节的注意力和新鲜感。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的内部叙事节奏,通过展现衔接紧凑和触动人心的真实情节,弥合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整个系列片的内部叙事节奏都十分从容,四个分集都在短短三十几分钟内真实记载了四组不同身份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奋斗的历程。通过一系列的个体讲述、镜头记录和导演的“总结”,向观众展示了客观且真实的中国小康。纪录片叙事的外部节奏也可称之为形式节奏或者造型节奏,该节奏主要是通过镜头语言去实现的。外部叙事节奏是对内部叙事节奏的补充,通过外部节奏曲线的变化可以让观众直接感觉连贯流畅、内外和谐的整体基调。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多使用固定镜头和全景来呈现人物背景和人物的情感,给人以思考和启发。

该片没有过多紧张变换的节奏,其进度既紧凑又舒缓,张弛有度地向观众叙述了一个平凡却触动人心的奋斗故事,涓涓细流的叙事节奏也平衡了跨文化交流中的高低语境,以个体奋斗经历的阐述过渡到对整个中国能实现全面小康的解读,展现极具魅力的中华文化底蕴的同时,也促进在跨文化语境下他者对异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实现对小康故事诠释的互通。正如网友评论的那样“我所理解的柴米油盐是生活琐碎的象征,但《柴米油盐之上》的镜头则让人看到了超越平淡生活之外的文化底色和精神境界。”

三、《柴米油盐之上》对我国纪录片跨文化叙事的启示

(一)贯穿平民化叙事理念,提升文化表达的亲近性

学者杨保军认为在跨文化传播实现有效传播的基础是能够创制“亲近性文本”,要求传播主体在文本创作时应符合文化解读者的心理和思维方式,以亲近性的文本让接收者在接纳传播内容的同时促进对文化的认同。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虽然聚焦的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的宏大背景,但导演采用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将中国小康主题落地到对小人物剖析和讲述上,实现了个体关照下的情感共通,片中带有的浓厚人文关怀也同中国提出的共建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谋而合。通过这种亲近性的文化表达使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实现了由“传播”到“传通”的转化,强化了叙述内容的传播效果。

(二)寻求共通性叙事内容,促进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导演科文思在充分尊重国家和民族间文化的差异性基础之上,将西方的文化传播理念与中国文化价值融合并渗透到影像叙事中,并由此融合成对中国小康的别样阐释,实现了西方“他者”和中方“自我”的“共谋”,避免中国故事在国际上的自说自话,推动中国话语由边缘向中心位置趋近,也为中国题材的纪录片迈向国际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片中采用故事化叙述策略与平民化的情感叙事相结合,虽然四组人物的身份和故事各有不同,但是所体现的为美好生活奋斗的精神和对家国情怀的眷恋却是一致的。导演通过国内外受众都较为熟悉的话语方式叙述人物故事,不仅消除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对中国小康故事的解读障碍,也提高了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能力和效果。

(三)搭建立体化传播平台,扩大对外传播的影响力

学者喻国明说“信息触达”是跨文化传播的首要环节,其重要是传播的内容渠道能否打通并让人看得到。[7]在数字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播平台的打造为跨文化传播的交流与对话也创造了新的机遇,平台的存在也不仅仅只是传播媒介,而是作为传播内容优化和观念创新而存在的一种手段,在有效传播“中国内容”和打通“国际渠道”上的地位尤为重要。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的播出渠道不仅有海内外的主流媒体平台,也有商业组织平台的联合传播,彼此间交互传播搭建起立体的传播矩阵,突破传统传播存在的“渠道霸权”现象,媒体间的交叉融合传播也颠覆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实现了更加广泛和有效的对外传播。

四、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国际的交流互动也变得更加频繁和密切,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分歧也严重阻碍了实现跨文化有效传播。纪录片尤其是人文社会纪录片因其独特的人文关照特性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良好传播介质,在国家形象建构和对外传播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在利用纪录片进行跨文化叙事时不仅要注重叙事内容和手法上能通人心并呈现特定的意义和价值,也可通过中外合作的方式适应国际化表达方式,使中国故事内涵的讲述减少文化折扣,为中国同世界搭建起交流和对话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张成军.多元诉求: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题材策略[J].电视研究,2014,(07):34-36.

[2]刘兴宇,李斯文.纪录片叙事视角与语言的美学特征[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3):74-76.

[3]燕道成,刘翔.纪录片《中国》的叙事策略及主流意识形态表达[J].中国电视,2021,(08):85-89.

[4]张博文.青春续写与诗意表达——电影《1921》的叙事策略探析[J].视听,2022,(01):78-80.

[5]李显杰.蒙太奇:空间性的时间——电影叙事中的时间畸变研究之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6):59-65.

[6]龙念.在美食的表象下:透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01):156-157.

[7]喻国明.跨文化交流中的三个关键性傳播节点——关于减少和消除“文化折扣”的传播学视角[J].新闻与写作,2020,(03):62-65.

作者简介:

李玉巧,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2021级新闻与传播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李霞,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计算机传播、新媒体技术、影视技术。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叙事启示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略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西方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实施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