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应用与实践
2023-06-09田芮齐
田芮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社会文化逐渐呈现多元化,大学生作为先进群体,其容易遭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对其价值观、世界观和文化观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在高等教育育人体系中,思政教育属于核心内容,通过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道德信念,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在“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要给予思政教育以高度重视,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大思政”格局,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为我国培养更多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一、“三全育人”体系的内涵
“三全育人”包含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需要高校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其中,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育人的良好格局。首先,在时空方面要实行全覆盖,保证育人时间的连续性和育人空间的全域性,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群体认知,把握思政教育的方法、路径和手段,突出“育”和“全”两个关键字。其次,在体系建设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紧扣全域协同、全时贯穿、全员参与和全面领导的原则,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聚焦学生需求以及成长规律,打造全面的育人格局。最后,秉承人本理念,在育人中做到心中有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育人活动,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促使其积极参与到育人工作中。
二、“三全育人”体系中应用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价值性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时代,对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并不陌生,在平时也习惯应用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其中一些不良信息,容易对学生造成思想误导,对其未来发展十分不利。在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中,思政教育起到教育人和引导人的重要职能,通过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分辨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认识到自己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岗位责任,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促使学生以国家发展为己任,成为一名国家需要的人才。
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通过开展思政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教师参与“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在高校中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高校思政教育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应用优化策略
(一)提升教师思政教育水平
基于“三全育人”体系下,各科教师都要承担一定的思政教育职能,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政教育水平,为“三全育人”的落实奠定基础。首先,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议,在会议上欢迎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集思广益、共同进步,引导教师将育人和教书充分结合,将价值观引导和政治素养提升作为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突出思政课的主体地位,各个学科积极配合,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育人全过程中。其次,专业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科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其提炼出来与思政教育充分结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引导,积极推动学科创新进程,整合专业课与思政课的育人资源。最后,高校要为教师提供思政学习的机会和空间,例如定期举办教师思政培训、开展主题活动等,提升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同时,教师在平时生活中还要成为学生的模范,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和生活行为,对学生起到示范和熏陶作用。
(二)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想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作用,则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优化和改进,激发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首先,针对大一新生,其刚刚步入校园,对大学生活尚未完全适应,要以价值观引导为主,促使学生对大学生活形成正确认知,并尽快融入大学生活中,适应新的生活新的环境,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其次,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其已经完全适应了大学生活,重心要置于价值观引领和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职业意识、民族意识和法制意识,善于利用楷模事迹和主题报告,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最后,针对大四学生,其面临着毕业就业,即将走进社会开启新的人生旅途,思政教育则要以就业指导为主,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的就业观,缓解学生由于就业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三)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群体自发组织的校园团体,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社团组织结构也更加完善,基于“三全育人”体系下,思政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在校园中创设浓郁的思政氛围,对学生起到熏陶和感染的作用。首先,高校要给予学生社团以扶持,鼓励学生社团定期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例如在国庆期间组织开展“为祖国庆生”主题活动,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发挥社团活动的育人价值。其次,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以健康、积极、有益的活动为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最后,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将其作为思政课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动态掌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近况,也有助于调整思政教育的方向和内容。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在未来必将走向社会,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基于“三全育人”下的思政教育,要适当提升实践教学的比例,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社会实践中获得感悟,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例如高校可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红色文化基地,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心灵的教育和洗涤,在完成参观活动后,要求学生寫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且在学生群体中分享,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延伸;可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服务中,例如到养老院献爱心、临时充当交通协警等,学生在社会服务中会体验工作的艰辛和价值,有助于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对学生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帮助。
(五)拓宽网络思政空间
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关键组成部分,例如学生利用网络购买商品、浏览信息、学习知识,为学生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三全育人”涉及时空层面,在开展思政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延伸。首先,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网络全域思政教育格局,例如应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短视频,定期推送有关思政教育的文章和视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和学习。其次,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做好学生群体的舆论引导工作,对于社会发生的大事小情,要对学生舆论进行监督,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思政教育提供宝贵的参考,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杜绝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辨别信息的方法。最后,教师要善于应用互联网与学生沟通互动,在网络虚拟环境下,学生能够敞开心扉,教师要注重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六)细化思政教育责任
思政教育是“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高校领导要提升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细化思政教育责任,建立考核机制,促使所有教师都积极参与到思政育人中,形成高校内全员参与、人人教育的良好局面。首先,高校党委以及相关领导要发挥宏观管理职能,做好思政教育顶层设计,将具体的育人任务落实到各个院系、专业以及学科教师中,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将重点置于育人中,促使思政教育更具温度。其次,建立以及完善思政教育绩效考核机制,对考核指标进行细化和优化,对教师实行动态考核,培养教师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构建长效思政育人机制。最后,积极探索新型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将思政教育融入文化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培养中,实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关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更与学生未来的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思政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中,高校要发挥思政教育的优势和价值,采取科学的措施合理优化教育路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提升思政教育水平,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文博小知识
傅 抱 石
傅抱石(1904—1965),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美术理论家,“新金陵画派”创始人之一。原名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祖籍江西新余,生于南昌。早岁于瓷器店学徒,自学篆刻、书画。1926年于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留校执教,1933年东渡日本,于帝国美术学校攻读雕塑及东方美术史,兼习篆刻及中国绘画。1935年回国,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8年任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三厅秘书,从事抗日宣传。1940年复回中大任教。1949年后,历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联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擅山水、人物画兼书法、篆刻及美术史论。壮年于各地写生,足迹遍大河上下、长城内外。
(来源: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