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艺术创作者身份认同的塑造
2023-06-09李炎
李炎
在全球的文明格局中,华夏文明是唯一未曾中断且绵延存续的文明。华夏文明亦可以称之为中华文化,其最早发端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后经历史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亦包括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综合体。在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贯穿了中华文明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玉文化也成了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翻阅中华文明史,玉文化可谓充盈着中华文化,但有关支撑起中华玉文化的玉石雕刻者的记述却凤毛麟角,从当下我国国情来看,这与实现制造强国的方针不符。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时代的需要赋予制造业以重任,也将赋予高技能人才以荣光。作为一名玉雕创作者,我认为玉雕艺术创作者身份认同的塑造意义非凡。
玉雕艺术创作者身份认同的重要性玉雕艺术创作者身份认同很重要,或许玉雕行业内很少关注这个问题。“身份认同”一词源
于西方,英语单词为self-identity,亦称为自我认同,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个概念。身份认同的概念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这种身份认同,首先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认知,既包括个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也包括对其所处群体的认同。
有了自我身份和群体身份的认同意识,才能完整地认知玉雕艺术创作者自身应具有的素质,进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正所谓“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具体到玉雕艺术创作者,其身份认同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个人对玉雕创作者身份的认同,其次是对玉雕艺术创作者群体的认同。
玉雕艺术创作者有了身份认同,就会追求和享受身份认同带来的确定性和真实感。玉雕艺术创作者有了身份认同,在其职业要求下,无论是技能需要,还是经验积累,能够形成强大的心理和行动力量。玉雕艺术创作者的身份意识或许来自教导,或许来自经验积累,这些全部构成了其身份认同的意识。
玉雕艺术创作者需要熟练掌握玉雕技艺,才有可能带来身份认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告诉人们,一种正当的技艺不仅有其独特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好处。正如玉雕艺术创作者要追求技艺精湛、巧夺天工,而这种追求意味着同时会带来良好的声誉与可观的收入。玉雕艺术创作讲究天赋,对于许多在玉雕艺术上有天赋和才智的从业者而言,这种身份认同的背后,意味着荣誉、名望或者一种更为舒适的生活。
影響身份认同塑造的因素
一个玉雕艺术创作者掌握了熟练的玉雕技能,能给自我和家庭带来良好的声誉与可观的收入,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如果玉雕艺术创作者只是追名逐利、沽名钓誉,而放弃了对玉雕艺术创作职业本身的追求,那么玉雕艺术创作者将不再是玉雕艺术创作者,而是玉雕艺术从业者,或是其他。
作为一名玉雕艺术创作者,天赋是很重要的。科学家托马斯·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天分,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更重要。”该名言用在艺术创作领域十分实用,一个合格的玉雕艺术创作者必须有天赋,没有天赋或许再怎么努力至多会成为一个匠人,而不是艺术家。玉雕艺术创作者在看到任何一个玉石,抑或某种材料,就会有把它经过自我掌握的技能变成玉雕艺术品的念头。这是玉雕艺术创作者的本职工作。
玉雕艺术不是纯艺术,亦不是纯美术,不能忽略玉石载体本身。玉雕艺术家拥有一个活跃的大脑,但不能忽略玉雕艺术是以玉石为载体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艺术。观念和思想是一个排斥物质的表达,但玉雕艺术不能脱离玉石谈玉雕艺术。对于玉雕艺术创作者而言,玉雕艺术创作本身不是挑战。因为玉雕是靠玉石来支撑玉雕艺术创作者的观念和思想的。玉雕艺术会带来名声,这一点是好事,但要认识到名声只是从事玉雕艺术创作的附随结果,而不是自然结果,玉雕艺术创作者不能为了名声而去创作。
资本支持是玉雕艺术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玉雕艺术创作者有了技艺,有了天赋,也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成功的玉雕艺术创作者。玉雕艺术创作者除了要掌握玉雕技艺,还要具有把玉雕技艺转换为经济的能力。但一个玉雕艺术创作者身处社会生活和玉雕行业之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力量的纠缠。很多时候会有对自我身份认同不够,或者认知不准确的情况。因此,玉雕行业管理系统和评价系统一直在呼吁玉雕艺术的创新,似乎玉雕艺术可以脱离经济,脱离资本。玉雕艺术创作者的身份认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亦可以称之为动态的过程。既然要完成身份认同,意味着玉雕艺术创作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一种需要熟练掌握的技艺,是一种需要保持稳定且持续不断创作的长期行为。
玉雕艺术和其他商业活动一样,玉雕艺术是其行业属性,本质上也是商业行为。商业行为不能脱离商业谈商业。玉雕艺术的表达,本质是思想和观念的表达,思想和观念的本质是想法,难以变现。玉雕艺术创作者的技艺很关键,其技艺支撑和艺术呈现更需要强大的艺术执行力:用艺术天赋和艺术见解把这个想法最终落地。
身份认同的塑造是长远进程
过去的几年,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低迷带来了太多的不确定性,种种因素叠加几乎改变了我们对生活的一切计划、预期以及社会运行的模式。疫情的结束,也给玉雕艺术创作者带来一个新课题,即后疫情时代,玉雕艺术创作者身份认同该如何塑造。
对于玉雕艺术创作者的身份问题,前文已经提过重要性和长期性,这里不再赘述。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地方保护目的的行政干预,出现了凸显某个地区玉雕家的区域意识,业内屡见不鲜。我们常见的有“海派玉雕”“苏工”“瑞丽工”等等,我认为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但更应该提高玉雕艺术创作者的身份意识,进而才是区域主体意识。理由是,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强的身份认同感和向心力。
我认为,玉雕艺术创作者身份认同是一个有既定计划而又长远的塑造过程。国内玉雕产业理应提高思想认识和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应该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第一,我们须在玉雕行业荣誉评比和职称申报等活动中,适当增强身份认同的考核要求。在讲授“技能提升”“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常规要求时,也要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身份认同的理念,如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及“传统文化审美”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成分。通过行政系统和评价系统的主动影响,自然会塑造玉雕艺术创作者内在的身份特质。
第二,通过多样化的非物质遗产活动,来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技艺多元化的社会面貌。非物质遗产活动是多层面多维度的活动,可由不同的机构协同推动。国家在文旅、教育、财政和人社等多个部门加大力度促使包括玉雕在内技艺的展现和传承。尤其是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玉雕艺术创作者的褒奖,相信可以带动更多人增强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理念和行动。
第三,在文化机构和社会团队开展的活动中,向人们阐述玉雕艺术创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此外,可以通过各种喜庆节日和演艺活动,宣扬玉雕艺术创作者多元化的精神风貌。相信在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年轻一代玉雕艺术创作者耳濡目染,玉雕艺术创作者的身份特质自然会彰显在世人的面前,也会在自主和不自主之间助力玉雕艺术创作者身份认同的塑造。同时,也可以促使玉雕艺术创作者自觉成长,无意间帮助自我完成身份认同的塑造。
概括地说,要给玉雕艺术创作者的身份认同下一个定义,我们似乎不能仅仅局限于技艺和艺术两个方面。玉雕艺术创作者的概念并不是我要强调的,本文我要强调的是玉雕艺术创作者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当我们试图给玉雕艺术创作者的身份特质定位时,应考虑到由个人到群体,由群体到整个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所融合的思想意识及精神品质等实质内涵。唯有这样,玉雕艺术创作者身份的特质才更圆满和周全。既可以利乎个人,亦可以利乎整个中华玉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