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汉字魅力,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

2023-06-09冯祥耿利娜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6期
关键词:古文字形生字

冯祥 耿利娜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时而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的综合体现,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模块,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本文试图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入手,对汉字教学的策略展开探究,力求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建议和解决策略,探索汉字魅力,培养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字义字理解析,促进文化自信

汉字的字形演变展示了人们对于事物的核心认知。例如,在甲骨文中,“人”像极了这一时期的采集和狩猎之姿。伴随着秦汉时期农耕文明的发展,它演示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书法的发展也使得“人”的字形發生了变化,一直演化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简化字形。今天的“人”更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介绍“人”字时要及时给学生剖析这个字背后的演化历史、文化背景。这对于学生理解汉字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能够洗涤学生的心灵,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时,教师可对汉字进行解读。比如,以“信”为主题,分析“信”字的字形字理。“信”是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的压轴成员,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是烙印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宝贵财富。在教学时,教师可从“守信”这个话题入手,引导学生围绕“信”展开讨论。首先,从字义着手,让学生分析“信”字的构成。“信”字的主要构成有“人”+“口”,意为人开口许诺,许诺便是“信”的造字本义。教师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对这个字进行分解,分析组成“信”字的几个部分,并分析整个字的意义。其次,教师可以拓展关于“信”的成语、故事,将这个字放在生动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去理解,使学生深刻理解汉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既能够加深学生对“信”字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掌握分析、理解汉字的方法,对学生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含义、增强文化自信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汉字书写之美,发展审美创造

汉字的音、形、义,客观地记录了华夏先祖的生活风貌,蕴含着古老的民族审美情趣,一横一竖之间潜藏着先人对道德的呼吁。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奇妙的文字之一,它的笔画变化有序,讲究和谐之美,蕴含着古代先贤对社会秩序、人生的思考,蕴含着谦和礼让等精神。

例如,汉字“日”字以字形修长、胖瘦适宜为美,但如果将“日”字作为偏旁部首,书写时应从整个字的字形美观出发,将“日”写得矮一点、瘦一点,为其他结构留出空间。这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对礼让观念、大局观念的深刻理解。再如,“木”字“从屮,下象其根”,“木”字以挺拔、舒展为美,以示树木枝干挺拔、根系生发,“冒地而生”。其作为偏旁出现时则会将“捺”往回收,变化成一“点”,从而为右边的笔画留出穿插的位置,使得整个字体笔画错落有致。

探究汉字机制,促进语言运用

在识记生字时,学生往往按照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学习,导致生字识记效果不好。在阅读课文时,学生读到生字常常会停顿,在默写时也经常写错。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汉字的构成机制,从汉字的构成出发理解汉字,分析汉语的规律。

例如,学习生字“取”时,教师可整理其他有“又”这个部分的字,如“杈”“对”,引导学生在识记生字时将这些字进行对比、分析。古人造字是有渊源的。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用“又”作意符的字一般与手有关,在“又”字中加点表示手指和手指之间的分叉,那么“杈”字就用来表示树枝与树枝之间的分叉。“取”字的背后更是藏着一段历史:古时候常有战事,胜利者一方常常把失败方俘虏的耳朵割下来拿在手里作为标记,于是“取”字便是由“耳”和“又”组成的。“对”字在甲骨文中是手持蜡烛的象形,“寸”字有个缺口,手持蜡烛照亮,表示“对照”“向着”的意思。

只看表面的字形是无法深刻理解汉字奥妙的,将其形和义统一,探究汉字的构成机制,理解汉字背后的含义,对学生识记生字很有帮助。当教师为学生呈现了汉字的由来,学生就会在脑海中深深刻下这个汉字,提高生字识记效率。同时,将字形与字义结合在一起,学生对汉语的语言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构建与形成也起着促进作用。

拆解字形与字理颠覆了语文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从深层面剖析汉字,将遥远灿烂的汉字文化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播下汉字的种子,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与古人对话,发展思维能力

小古文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在小古文学习过程中,抓住汉字的教学规律,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汉字从微观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规律。教师可以基于汉字敏锐抓住学生的疑惑点,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语言的特征,理解小古文的思想内涵和主题,提高学生学习小古文的效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学习《精卫填海》时,文中有两个复杂的生字“衔”“堙”。这两个字用得精准,但是字形复杂,不易识记。为了帮助学生识记这两个字,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这两个字所在的句子进一步朗读:“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衔”这个字的意思是含在口中。精卫鸟用嘴衔来木块和石块投入东海,学生可以迅速联想到小鸟衔石的景象。“堙”这个字作填塞之意,将木块和石块投入深不见底的东海,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填满。通过这个“堙”字,学生感受到精卫鸟填海的毅力和决心。对照这篇小古文,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两个字用得如此传神,将精卫鸟填海的动作、经过描绘得生动形象,学生仿佛能够在脑海中想象出精卫鸟填海的画面。通过识记这两个字,学生对这篇小古文展开了更深入的分析。如此一来,这篇小古文的情景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对于学生理解小古文产生了重要助力。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强化。以生字识记为线索,联系语篇,将学生的思维和目标聚焦到更广阔的情境中,对于学生识记字词、理解文章都有帮助。

学生在识记生字时经常写错,以往许多教师喜欢采用抄写多遍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记忆,但这种方式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新课标理念和“双减”政策的要求不相符。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拆解生字。例如,在讲授“衣”和“示”两个字时,从这两个字的起源入手:“示”的甲骨文像用两块石头搭起的祭台形,用以供奉神主。本义为祭祀神主,表示祭祀的场所。而“衣”本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中,“衣”字上面像领口,两旁像袖筒,底下像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之后,教师再找关于古代祭台和上衣的图片,将图片和字形对比起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样,学生不仅更深刻地记住了这两个字,同时强化了思维能力,能够从字的演化来分析汉字,理解古代语言。

基于核心素养,对汉字的字形、字理、演化展开深入分析,让学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汉字,使得汉字教学与中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转变了死记硬背的汉字学习模式,使得汉字教学更富有哲理、更具审美意义、更具文化内涵,将汉字的种子播撒进学生心里,为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探索汉字文化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的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JCJYC210201120)

(冯祥单位系郑州市金水区艺术小学,耿利娜单位系郑州市金水区优胜路小学)

(责编 马孟贤)

猜你喜欢

古文字形生字
读儿歌识生字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生字辨识大闯关
称象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添一笔变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