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
——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
2023-06-08新疆农业大学闫钰菲叶双华郭忠军通讯作者
文/新疆农业大学 闫钰菲 叶双华 郭忠军(通讯作者)
新疆高校是该地区重要教育场所及人才储备基地,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地处西北边陲的新疆作为中国的农业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而坐落于乌鲁木齐的新疆农业大学肩负着为新疆新农科培养人才、服务“三农”的使命任务。加强新疆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学风建设,关系着“三农”人才培养质量,更关系到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健康发展,对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稳疆兴疆以及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疆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一)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涉农高校要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这要求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新时代农林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提供新的方针。对于新疆涉农专业大学生来说,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下,优良的学风建设是获得专业学科的长足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各高校尤其是边疆多民族地区要下大力气厚植各民族大学生的“三农情怀”,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现实需要。学风的好坏是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学风的优良程度是学校发展水平、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与学校办学目标、办学宗旨的实现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新疆高校要努力让良好的学风与教风相辅相成,提高教师授课质量,提升教学成就感,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大学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更好地履行新疆高校在培养各民族专业人才、加强民族团结、塑造国际形象、巩固边疆安全等方面的政治使命。
(三)地区发展的战略需求。地区教育科技等方面的重要支持来源于当地高校,高校通过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化解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问题。新疆位于祖国边陲,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在新疆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劳动者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问题。新疆农业大学作为以农业科学为特色优势的高校,依托自身农业优势,服务于新疆乡村振兴,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转化科技成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以履行培养新时代“知农爱农”的重要职责。良好的学风能够引导广大学生努力学习农牧业知识、培根铸魂,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创新思维和三农情怀,栽培一批真正愿意在农牧业基层岗位上施展才干,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时代青年。
二、新疆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新疆农业大学819名涉农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不强、学校软硬件条件不够等突出的问题。详见图1。
图1 新疆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调查
(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规划和目标影响着一个人的行动力。目标不清、规划不明容易使得学生学习没有动力目标,不知为何学,不知学什么,无法真正对学习形成兴趣。通过调查,缺乏学习动力和目标是学风建设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分别占比59.46%和51.53%。归结原因,相比较高中时期所树立的“考取大学”为目标的学习动力,学生进入学习环境相较宽松的大学后,无法快速适应大学生角色,找寻相应的新目标成为大学学风建设中的困难与挑战。部分学生受到社会传统认知影响,认为涉农专业就业前景狭窄,且毕业收入低,与其他专业存在社会地位的差距,从而导致学习动力进一步降低。
(二)学生学习能力有待加强。部分大学生还难以清晰辨认高中和大学之间的学习差异,很难完成角色和心态的转变,学习能力不足。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高中老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时还无法适应高校“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同时,部分学生将精力倾注于电竞游戏、课外活动、交友、兼职等活动,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严重不足。另外,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享受了加分政策考入大学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较差,自我约束管理能力不足,在大学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学生学习效果受学校软硬设施条件影响较大。新疆高校无论是地理环境、办学条件还是国家经费投入,与内地发达地区高校都有很大差距。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学生认为学校办学软硬件设施不够是学风建设现状中学校层面存在的最大不足,占比为49.94%。在涉农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大量需要通过实验、实践、劳动进行的课程,学校实验室、实验田、实习场所的不足对于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学校办学条件不强,资金投入不足,优秀教师人才的引进力度不大,因此有42.86%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水平不高,授课吸引力不够。
三、新疆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学生对涉农专业认同感较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对于新疆而言,“三农”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来自高校涉农专业人才的输送。从专业选择的原因来看,34.31%的涉农专业学生是经调剂录取的,并非出于对专业的热爱,对专业了解不深,导致其对在涉农行业就业的憧憬度较低。加之在传统的社会认知中对涉农专业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就业场所都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是回归乡野的表现,导致学生对涉农专业产生抵触甚至自卑心理。学生对专业的低兴趣导致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强,直接影响了专业教育效果和在校期间的学习兴趣,自然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
(二)新疆不同地区教育资源水平差异大。新疆各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存在差异。近年来,新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全国各地援疆工作的深入开展下迎来了大发展、大变化,但各地区教育水平的鸿沟难以在短期内弥合。在大学,这种教育不均衡导致的差异进一步放大,拉开了学生之间的水平。这种差异一是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二是学生个体教育基础的不同,三是学校软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不同。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急剧下降,对学风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三)新疆高校学风建设激励机制不完善。在学风建设过程中,高校需要以制度作为基础管理依据,但并非只是通过冰冷、严苛的制度去实现学风的好转。在学风存在的问题方面,认为学校学习氛围营造不充分的学生比例达到31.26%。校园文化氛围烘托不到位,榜样力量的发挥成效不到位,广大师生及校友中的优秀典型挖掘不足、宣传力度不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缺少替代性经验,在学习方法上难以探寻模板典型,朋辈力量发挥不足,缺少“比、学、赶、超”的劲头,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摇摆,产生就业困惑以及学习焦虑。
(四)新疆高校有些大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不强。新疆高校的学生生源很多都是来自兵团、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有些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在民族构成方面,涉农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例达39.19%,其中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长期与众多其他民族同学共同生活学习,普遍存在语言、生活习惯和心理等方面的挑战。专业学习中,涉及众多专业名词,对于部分少数民族同学来说,专业词汇的表达生僻晦涩,使其难以迅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这种差异也表现在高数、英语等公共课程上。数学和英语均为中学时期的主要科目,但由于中小型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新疆本地生源的学生数学和英语的基础较为薄弱,对于入学后的高数、英语学习产生畏学心理,未得到及时引导后极易自暴自弃。
四、新疆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学风建设具体策略
(一)思政协同树立学习目标信念。在高校的学风建设中,从校院领导到专业教师,再到辅导员、班主任,都担负着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路人”角色。贯穿“全员育人”体系可以通过邀请校院领导、领域名家、专业教师、优秀校友等不同群体开展主题教育,分享沙龙,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春风化雨地引导学生形成学农爱农的兴趣。借助第二课堂等方式搭建思政教育与涉农专业学习平台,通过专业名家、教师开展专业特色性强的讲座和学术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涉农专业的重要性,对于学生重点关心关注的就业方向等问题,提前解答,全面解答,形成正确专业认知。坚持“不断线”教育:大一着重进行过渡性、适应性教育,注重对专业的认知教育,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情怀;大二着重从学习方法指导入手,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兴趣及方向;大三引导学生锚定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将就业教育贯穿始终,帮助学生沉心提升就业技能和专业水平;大四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工作,引导学生将所学涉农专业应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到就业岗位体悟农业的真谛。
(二)朋辈效应激活学生学习动力。朋辈引领是指选树年龄、年纪、经历相仿的先进典型,挖掘其优点、特点,通过宣传、交流等活动,发挥学生的榜样带头作用,激活学习斗志形成良性竞争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大学生“三观”树立的关键时期,模范典型的选树能够起到旗帜作用,使大学生感知优秀榜样的力量,将正能量价值观与具体人物、事物相融,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匡正心态思想。模范典型的选树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可效仿性路径,获得替代性经验,从而鼓励学生勇敢尝试新事物,进行创新性学习。通过效仿经历相似的学生的成功经验,营造促学竞学、善思向学的竞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新疆地处边陲,在硬件建设、师资水平上与内地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学生的竞争意识相对也比较弱,更需要发挥好身边朋辈的引领示范作用,以身边人讲述身边事、激励身边人。如新疆农业大学在有关公众号创办的“奋斗者·正青春”“助学·筑梦·铸人”“考研光荣榜”“优秀校友”等专栏,加大对榜样模范的宣传,宣传的角色来源于学生,故事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引起了学生强烈反响。
(三)教师交友提供学业指导帮扶。新疆高校具有独特的师生结对交友模式,教师通过联系班级、联系困难学生等方式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习惯、学习资源提供权威指引帮扶。教师的授课水平高低关系着学生学习态度优劣,教师与学生尤其是与少数民族学生交友过程中,学生能够更直面地感知教师人格魅力、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潜移默化地改变学习态度。还可以通过科研课题等方式锻炼学生学习能力,通过带领学生参与专业学科竞赛、项目课题、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结合实践,提升知识理解、专业技术应用方面的水平。对于专业性强的学科竞赛,学院邀请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团队,带队参加,既契合学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路子,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知农爱农。同时,要做到管教并重。在交友及授课过程中,教师有更多机会与学生接触,能够尽早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如班主任老师通过巡课、查课,严抓旷课、迟到、早退的不良学习现象;对于学生上课不认真、玩手机等不良习惯予以严肃批评和纠正,以纪律的硬性要求干预学生的行为习惯。国家对新疆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新疆高校在学科共建、师资力量、访学交流等方面得到了一定优质资源的支援,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及学术科研创新平台质量,教师需要借助该平台用心打磨教学科研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深厚的学识,崇高的德行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基础,更是做好学生学业帮扶工作的底气和保障。
(四)改善育人环境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学风建设需要统筹学校各方力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要自上而下、自内而外、从线上到线下、从硬设施到软实力联动,以优良的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首先,在学校教师层面,从校院领导、各教研室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行政人员均是学校学风建设培养的主力军,各角色需要在学风建设中厘清自身定位。校院领导统领全局,积极主动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加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专业教师力抓课程;班主任、辅导员将学风建设春风化雨地融入日常教育,带动学风转变,学生才能够见微知著,正确看待学校为学风建设的付出和努力,才能真切从意识上思考,改变固有态度。其次,借助家庭及社会的合力。通过家校联系、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打开学生专业实践渠道,共同推进学风建设培养。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返乡进行社会实践,参与志愿服务,关注当地农业发展,返校后开展专题报告会,交流假期实践活动心得,有效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学校应大力访企拓岗,建立实践基地,拓展就业实习实践基地,通过带领学生走访参观、聆听企业宣讲、学生亲身实践实习、调研等方式拓宽学生感知专业知识的能力,建立合作平台,培养涉农专业学生的初步就业意识,形成立体、全面的专业认知学习。最后,学校通过完善相关软硬件设施及奖学、助学、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推免、访学、心理帮扶的相关机制,提供学习环境的制度保障,为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语
新疆高校在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唯有不断完善、优化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才能够逐步对消师资力量、软硬件设施、学生学校动力不足的弱势,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不负国家、社会对于农林高校涉农专业的期许,打造出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三农”人才队伍,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