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江苏开展的农村大调研
2023-06-08刘晓东杨溯
刘晓东 杨溯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1961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上有名的调查研究年、实事求是年。为了度过当时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严重困难,从中央到地方,全党同志就当时一些重大问题同时开展调研,尤其是各级领导机关的主要负责人都参与了调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解决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正确决策,对迅速扭转当时的困难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央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遭受的一次严重挫折。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还认识不足,经验不够,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0年下半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开始全面纠正经济工作特别是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1960年12月24日至1961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议议程是关于农村整风整社和纠正“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和强迫命令风“五风”问题,以及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问题等。会上,毛泽东反复强调调查研究的问题。他指出,调查研究极为重要,要分批、分头摸清每个省、市、地、县、公社的情况。他要求1961年要搞个实事求是年,要求与会的高级干部,回去后都要去做调查研究,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起来。在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前,大家开始头脑冷静地面对现实,为克服暂时困难共谋大计。
中央工作会议后的1月14日至18日,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自1961年起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会议决定,集中力量加强农业战线,努力搞好综合平衡,使农、轻、重之间,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之间,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趋于协调,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毛泽东在会上再次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他希望与会者回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把1961年搞成“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这次会议,对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是一个关键转折点。1月27日,经反复讨论、修改后,中央下发了《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草案第二次修正稿)》。“三大纪律”是: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正确执行党的政策。三、实行民主集中制。“八项注意”是:一、同劳动同食堂。二、待人和气。三、办事公道。四、买卖公平。五、如实反映情况。六、提高政治水平。七、工作要同群众商量。八、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随后,中共中央于这年3月23日发出《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并附上1930年毛泽东写的《关于调查工作》一文,要求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联系实际认真学习。信中指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求从现在起,县级以上党委领导人员,首先是第一书记,要将调查工作当作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并且定出制度,造成风气。全会之后,毛泽东亲自组织和指导三个调查组,分赴浙、湘、粤农村进行调研。中央其他领导人也分别到农村调查。陈云带中央工作组赴江南农村调查研究,相继走访了江苏的苏州专区、无锡县等地;中央调查组、中共中央华东局调查组也相继进驻江苏,在基层大队选点调查。这种全党范围的大规模农村调查,是中国共产党执政10余年来从未有过的。
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奔赴基层大调研
在毛泽东的大力倡导和率先垂范下,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纷纷深入基层,全党迅速兴起了调查研究的热潮。1961年1月29日,毛泽东在南下调查途中路过南京,在与时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谈话时特别强调:各级领导要深入基层,抓典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毛泽东说:要把浮夸、官僚主义、不摸底,彻底克服掉。过去几年里不大讲调查研究了,是个损失。不根据调查研究订出来的方针政策是不可靠的,很危险。
此后,江苏省委向各地、市委发出通知,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分别要求各地、县委第一书记和各市委书记对一个公社或一个大队、对城市各条战线的基层单位进行或全面或专题或综合的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文件下达后,全省各级领导干部都迅速行动起来。江渭清等省委领导带头深入基层,在徐淮、里下河、太湖、寧镇地区选点调查。
这次调查,有针对性地围绕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两大主题,涉及公共食堂、调用社员东西、退赔、耕牛与农具、粮食产量与购留、供给制、巩固国家集体与个人的所有制、社办企业、手工业工人、基层干部民主作风、农民告状等一系列问题系统展开。通过调查,摸清了农村的一些问题,如农村出现的人瘦、牲口瘦、地瘦的“三瘦”现象等,农村的生产关系得到了初步调整,干部与群众之间,党的下级组织和上级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密切起来了。在调查研究期间,不仅全局的调查工作有目的性地布置下去,每一个调查研究也围绕明确的目的展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省各级各界,分工明确,有的放矢,使得调查研究有序有效展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调查研究中,党的干部了解民生、体验民生,真正放下官架子,不搞特殊化。在省委派出的工作组中,很多人都在蹲点期间得了浮肿病。经省委调查发现,调查组成员每天与蹲点地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力消耗极大,定量的粮食配备不足以补充消耗。而当地农民回家后还有自留地的一些产出作补给,省委工作组的人员没有额外补给,坚持与农民同样配给以致生病。正是拥有了这种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的精神,调查组的人员才得到了农民的尊重,使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密切了起来。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调查研究,省委清醒地看到,尽管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召开之后,党中央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但1961年经济滑坡的情况并未刹住。就江苏来看,1961年与1960年相比,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从137 .16亿元下降为105.5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由79.27亿元下降为49.42亿元。全省入库粮食总数为165亿斤,比1960年减少22亿斤;棉花、油料等也有不同程度减产。要从根本上克服困难,扭转局面,除了坚决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和各项有关政策外,要把破坏的农村生产力完全恢复过来,中心的环节是保护和恢复农村劳动力。因此,安排好群众生活,保证群众最低的生活需要,就成为各级党委头等重要的任务。省委决定,对全省社员口粮实行“以人定量,按月落实,发证到户,节约归己”;要求各级领导组织干部、群众,在搞好集体生产的同时,千方百计,因地制宜,挖掘潜力,包括开发代食品,种好自留地、“十边地”,开展生产队和社员家庭副业等,以解决口粮困难。
1961年2月6日至8日,毛泽东南下调查到达杭州,召集六个大区书记和华东各省、市委第一书记,听取关于纠正“五风”问题的汇报。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食堂问题。在杭州到绍兴的专列上,在大讲办食堂好的议论中,毛泽东问沉默不语的江渭清:他们都讲办食堂好,唯独你不讲话,这是什么道理?有什么意见可以讲,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三不主义”。
江苏在调查中发现,全省一度办起30万个食堂,吃食堂的占农村总人口的97%。这样“吃大锅饭”,管理困难,浪费很大,弊端甚多。江渭清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情况,具体讲了食堂的三个“不好”:一是食堂耗粮特别大。大办食堂以后,不分老少,不管活轻活重,都在一个大锅里吃,一年吃了两年的粮,全年口粮几个月就吃光了,吃不起。二是办公共食堂后,不许养鸡、养鸭、养猪、养羊,结果没有蛋,没有肉吃。三是吃食堂浪费大,群众对锅灶碗盆不爱护,许多食堂经常要买锅添碗置灶具。还有干部和他们的亲属借机搞特殊化,多吃多占,严重影响干群关系。此外还有办食堂缺烧草,到处砍树,破坏绿化。毛泽东听后作了两个决定。一是派胡乔木、田家英分头到湖南、浙江农村进行一个月的调查;二是调查以后,中央开会讨论食堂问题。接着,江渭清又回顾了三年来,食堂从“大办”、“散伙”到“再大办”的过程,并提出,不能办食堂“一哄而起”,停食堂“一哄而散”,停办食堂不光要确保口粮定量到人,分发到户,还必须解决一家一户用的锅、碗、烧柴等问题。如果马上解散,势必给群众带来新的困难。毛泽东表示赞同,说:就照你们江苏的具体情况,研究办理。此后,在5月下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即“农业六十条”),决定取消农村公共食堂。
7月20日,在省委和地(市)、縣各级领导比较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江渭清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对全省调查研究工作作了回顾,总结了三方面的经验教训。一是在所有制问题上,光凭主观想象,企图尽快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因为根本不具备物质条件,于是只好大刮“共产风”,搞“一平二调”,无偿调用社、队和社员个人的生产、生活资料,在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二是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因为没有走群众路线,没有充分发扬党内外民主,凭主观愿望,盲目蛮干,就会违背客观规律,违背群众意愿。因为丢掉了党长期以来在农村工作中和农业生产指导上坚持的“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和“说服教育”“典型示范”等基本经验,助长了形式主义,严重挫伤了群众积极性,对生产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三是之所以出现这些缺点、错误,是同放松调查研究分不开的。各级领导“走马观花”的多,深入一点蹲下来的少;听干部汇报的多,直接听取群众意见的少;看第二、第三手书面材料多,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少,结果必然以感情代替政策,发展了主观主义,助长了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和瞎指挥风等“五风”危害。
1961年的调查研究,使省委正确认识到当时江苏的困难局面,为省委制定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和允许农民保留自留地经营正当家庭副业的政策、措施提供了依据,也为后来一系列稳定民生的政策制定奠定了基础。
向毛泽东汇报江苏开展大调研的情况
1961年12月13日,毛泽东乘专列从上海来到无锡。14日至15日,接见了江渭清和许世友,还有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等同志,听取了无锡市委书记何冰皓、苏州地委第一书记储江、镇江地委第一书记李楚等同志的汇报,对如何看待国内外形势,如何克服当前困难和贯彻执行“农业六十条”“工业七十条”,作了重要指示。他针对一些同志情绪低沉的情况,一再强调,有困难、有缺点,不要怕,是可以克服的。鼓励大家不要理不直、气不壮,不要灰溜溜。江渭清在汇报中讲到集体粮食的分配数虽然少了,但由于贯彻了中央的政策,群众活路多了,算上自留地、“十边地”生产的粮菜,估计70%的社员生活可以比上年好一些。毛泽东听了连连点头。江渭清又讲到这几年农业生产为什么有的地方增产,有的地方减产,说明“条件大体相同,主观努力不同,效果也大不相同”。毛泽东说:“你讲得好。”要大家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对困难也要“两点论”,要看到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他充满信心地说:“人卧思起,现在到了起床的时候了。到了谷底,就要上山了。”
毛泽东详细询问了《关于农村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指示》的贯彻落实情况。这个指示,是毛泽东亲自调查研究、听取下面意见以后,建议中央发出的。针对一些干部认为人民公社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是“倒退”的说法,毛泽东指出:“这不是后退,恰恰是前进。江渭清同志不是讲底子薄吗?国家底子薄,工厂底子薄,公社底子薄,最主要的是现在生产队底子薄。要使生产队底子厚起来,就要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毛泽东说:“没有肥料靠谁搞?把牛养好靠谁?还有农具的使用保管,都要靠生产队,所以要花工夫搞好生产队,扩大生产队的分配权。”江渭清还具体汇报了江苏全省粮棉收购情况,虽然超额完成了任务,但有些专区、有些县减产严重。毛泽东对这样如实汇报作了肯定,还说要把超额上缴中央的部分粮食还给江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当询问城市工作时,江渭清针对当时市场萧条的情况,汇报了南京搞“十副担子”(即小吃、小零售、小手艺等担子)串街,既活跃了市场,又方便了群众。毛泽东听了很感兴趣,连声说:“这个办法好!”最后,他指示,1962年工作要抓工、农、兵、学、商、政、党七个字,要大抓一年,在这几个方面都要抓出一个头绪来,把全党全国工作进一步引上轨道。毛泽东的这些谈话和指示,实际上是帮助江苏省委在初步总结“大跃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振奋精神,纠正失误,克服困难,也为即将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七千人大会”,作了思想准备。
1961年开展的农村大调查,在江苏历史上是规模空前的,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了许多真实情况,发现了人民公社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并在调查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扭转了农业生产连年下降的被动局面。历史证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更没有决策权。坚持做好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我们只有始终不渝地把调查研究这个重要法宝,坚持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下去,才能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责任编辑: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