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的求索:陈云研读马列著作的实践意义
2023-06-08迟爱萍
迟爱萍
“文化大革命”时期,逆境中的陈云利用赋闲时间,系统研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著作。他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洞察世界局势和中国现实,形成了一系列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陈云在逆境中的读书个案,有力且生动地印证并展现了这一条真理性的认识。
一、逆境中的陈云读书生活的背景及概况
陈云“文化大革命”时期研读马列著作的时限,可界定在1969年11月至1976年10月,但读书的准备起于1968年。陈云自1966年8月,至1969年10月由北京疏散到江西,经历了一系列政治打击:党内的批评与不断地自我检讨,社会的批判与无理粗暴的抄家,政治待遇一降再降,直至1969年4月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被排除出中央政治局,只保留了一个中央委员的名义。这是自1934年陈云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正式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以来,首次出现的情况。陈云心情苦闷、沉重、压抑,吃不下饭,还常拉肚子。他系统研读马列著作的想法,就是在一次次让人无法理解的沉重政治打击下产生的。
1967年底,陈云对大儿子陈元说:看来中央不会再让我工作了,我准备集中时间看书。要订个五年计划,先看《列宁全集》,从二月革命那卷开始往后看,然后再看前面的。1969年10月,在中央办公厅安排下,陈云同王震乘一节公务车,从北京疏散至江西。当时夫人于若木已下放湖南,5个孩子都不在身边,陈云只身由工作人员陪同前往。离开北京赴南昌时,除生活必需品外,陈云只带了三大箱子书,其中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资本论》《列宁全集》《列宁选集》《斯大林全集》《毛泽东选集》《鲁迅全集》等。
1969年11月3日,陳云被安置在南昌市郊福州军区青云谱干部休养所(现江西省军区第一干休所)中区八号房东边,这里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文化速成中学领导的宿舍。江西省革委让陈云在距住所二里之外的江西化工石油机械厂(以下简称“化工厂”)“蹲点”。
陈云“蹲点”期间政治待遇很低,不发文件,起初也不给订报,陈云自己订了一份《参考消息》。他高度关注国际国内大事。一个是看《参考消息》,一个是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报道,并坚持每天看干休所的《人民日报》和《江西日报》。特别关注农业、工业和科技的进步,还有金融和贸易方面的情况,并跟踪观察。
陈云初到江西时,除了去化工厂“蹲点”,便埋头读书,很少说话。他的起居条件较差。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江西省革委从别的地方拆了一套暖气安在陈云居室里。但因江西房子不保温,冬天室内温度很低。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陈云读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吃饭时,警卫员催几次才放下书,洗手吃饭;晚上看书常到深夜十一二点,也是警卫员多次催才休息。日复一日全神贯注地读书,陈云逐步缓解了心理压力,恢复了平静和乐观的情绪。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通过马列著作的学习,坚定了理论和政治上的自信。
陈云在党中央领导岗位上的时间很长。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就当选为政治局委员、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领导实践,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和深刻的思维能力。但“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不正常的党内斗争,确实给陈云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不理解,内心苦闷。陈云最初政治上受挫是1962年在农村政策方面,因向毛泽东提出“分田到户”以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农业困难的建议,受到严厉批评,并离开了领导经济工作的岗位。他曾反复思考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了,这也是陈云的一个心结。在马列著作的学习中,特别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学习,陈云思想豁然开朗,思想压力和心结逐步释解。他认识到自己在农村政策方面的建议没有错。这种从理论学习中建立起来的思想自信,对陈云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产生了积极作用。他对前来探亲的家人说:“要经得起历史考验,要经得起人民群众的考验,事实是硬的,历史是公正的,人民群众是公正的。”
陈云在江西的读书生活持续了两年半的时间。1972年4月24日,陈云从南昌回到北京。7月下旬,中央分配他到国务院业务组协助周恩来处理经济,特别是外贸方面的一些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同时参加在京老同志学习班。期间,陈云继续专心研读马列著作,并结合实际,把国务院业务组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1975年1月,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陈云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至此,国务院业务组撤销,陈云再次赋闲在家。他决定重读《列宁全集》,从第23卷《远方来信》一文看起。陈云除1975年夏,到江苏考察南水北调工程和苏北油田,到黑龙江考察“一五”时期建设的老厂之外,几乎每天在家看二三十页书,一直到“四人帮”被粉碎,刚好看完《列宁全集》第33卷的最后一篇《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后来,陈云和邓小平谈到此事,“小平同志说了一句,这也是一个胜利”。
从1969年11月至1976年10月近7年的时间,陈云始终没有间断过马列著作的学习。因为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陈云读书没有留下文字批注,只有划线和标记。他认为重要的地方,会用笔标划出来或作标注符号。划一条线表示重要,两条线表示非常重要;一个圈表示重要,两个圈表示非常重要。有的地方重复标记了几次。
列宁的著作是陈云这一时期读书的重点。他高度关注了五个问题。一是关注俄共(布)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历史,以及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作用。二是关注从唯物论、辩证法的角度分析认识列宁的思想方法。三是关注列宁关于苏维埃政权体制建设和国家管理制度完善的思想。四是关注列宁党的建设思想和对执政党建设问题的探索。五是关注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以及工业、农业和财政、金融、贸易等方面的政策思想。
“文化大革命”中陈云对马列著作的系统阅读和深入研究,是他思想认识丰富、发展、创新的重要阶段。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陈云来说,不是束之高阁的空谈,而是行动的指南,是修养自己、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不断的马列著作研读和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大事的跟踪分析中,从六旬有余向七旬迈进的陈云,充足了电、加足了油,稳健地迈上了他人生的政治巅峰,成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二、陈云逆境中的求索,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经济工作的恢复与开拓产生了直接影响
20世纪60年代未至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日益严重。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国际影响扩大,西方国家纷纷同中国改善关系。周恩来主持的国务院业务组与国家计委等部门,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抓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严重,企业倒閉,设备更新的机遇,从西方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1973年3月,国务院确定了从西方国家引进26个大项目,约合43亿美元,即“四三方案”。这是新中国自“一五”期间从苏联引进156项重点工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引进工作,是首次按照国际市场惯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公司之间进行,我们完全没有经验;且二次引进规模庞大,外汇筹集任务艰巨,中国外贸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1967年至1969年连续三年下降,1970年才开始逐步回升,要承担起二次引进的巨额外汇需求,外贸工作必须有很大发展。
陈云长期领导国家财经工作,并有显著政绩,对他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党内有很高的赞誉、信任和倚重。1972年4月,党中央决定陈云结束江西“蹲点”,返回到北京,7月即被分配到国务院业务组。这是陈云自1962年赋闲后,首次复出工作,在国务院业务组没有实权,是个参谋的角色;但他拥有丰富的财经工作经验、高超的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加上对马列著作特别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深入学习,复出工作后,很快显露出新的战略眼光,提出一系列对外经济工作的新思路和新见解。
陈云明确提出中国对外贸易的趋势已发生了由75 010对苏东国家和25%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颠倒性变化,我们必须研究资本主义。陈云对中国人民银行和外贸部做出具体部署。在陈云指导下,外贸部成立的价格小组,密切关注资本主义市场,研究价格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按照陈云提出的10个专题,积极研究国际金融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在1974年完善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篮子货币”汇率的体制和工作方针。
陈云明确提出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战略思想。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与设备。陈云在国务院业务组短短两年中,在这三个方面均有开拓性作为。一是在陈云支持下,1973年人民银行筹措到外汇资金约10亿美元,向国内企业试放外汇贷款。这些外汇借款尽管数量不大,但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为当时我国引进原料、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外汇需求提供了保障。二是1973年陈云坚决支持并引导外贸部下属经营单位,大胆利用了资本主义商品交易所和期货市场,采用灵活手段维护国家经济利益,这在我国的对外经济工作中是重要的突破。三是陈云指导外贸部等单位,积极探索“四三方案”技术设备引进的外汇支付方式,促成国家计委形成实施方案,推进了二次引进工作。在旧轧机的引进方面,陈云亦提出重要指导意见,受到周恩来的肯定。
陈云明确提出在对外贸易工作中要发挥好中国的比较优势,努力拓展国际市场。一是要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发展加工出口业。1973年,陈云从国情和国际贸易规律出发,提出可以进口棉花加工棉布再出口,进口化肥设备增产粮食后再出口大米等外贸工作思路。这些想法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想一脉相承,为后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来料加工”和大规模的加工出口,积累外汇,解决就业,发展经济,奠定了政策基础,积累了相关经验。二是充分发挥我国对外贸易工作的传统优势扩大出口规模。陈云强调,工艺品及抽纱作为传统出口商品要保护和发展。为保障货源,要扩大生产基地;为适应国际市场,要调整出口商品档次,重点放在中低档,薄利多销;要采取灵活贸易形式,利用好中间商。他亲赴广州交易会调研,对外贸工作给予具体指导。三是提出巩固与扩大国际市场的战略思路。陈云提出在保持和扩大原有的港澳、日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市场的同时,要千方百计打开西欧、北美、大洋洲和其它市场。1973年,华润公司开始在纽约交易所购买粮食、棉花、橡胶、化肥等大宗商品,并派人长驻纽约,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据了解,陈云向外贸部提出,把华润公司扩大,使它变成“第二外贸部”,由外贸部副部长任经理,到外国去设公司、仓库。陈云让华润走出国门发展的思路,是我国外贸工作“走出去”战略的最初尝试,也是对外经济工作中的重大突破。陈云还十分有魄力地指示外贸部负责人,对西欧一些大国贸易要准备在一个时期内存在逆差,力争每年出口额有所增长,“这不仅是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支持西欧共同市场的国家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政治需要”。四是提出外贸工作的灵活策略。在资本主义市场上做生意,我们经验不足,陈云指导外贸部说,我们进出口贸易,不要集中在一两个市场,要分散。过于集中会被人垄断,受到控制,我们就被动了。开辟新市场的初期,出口价可以稍低,进口价可以稍高,这样有利于建立新的据点。价格要符合国际行市,高了应该退下来,低了也可以提上去。进口也要多找来源,不同市场可以掌握不同的价格。“外贸部的任务是管好商品价格的波动,要当好国家对外贸易的业务经理。人民银行的任务是管好货币的波动,要当好国家的外汇财务经理和金融经理。”陈云丰富的财经工作经验,增强了当时中国外贸工作应对动荡复杂的国际资本主义市场的能力。
陈云深刻分析国际金融形势,提出关于美元的“三大判断”和储备黄金的“一大建议”。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陈云在江西时就开始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局势的变化。他认为:“现在关于货币危机的文章都没有说到点上,即生产过剩问题。”陈云的研判是:一、美元危机的根源是生产力与市场的矛盾。二、美元在较长时期内仍会是国际主要货币,具有较强的国际调节能力,因为美国生产力仍占世界约30%的主要地位。把美元与国民党时期的法币、金圆券比较是错误的。三、美元同黄金挂钩的关系不可能恢复了。金价仍会看涨,美元还要继续“烂”下去。1973年6月,当国际市场黄金价格升至每盎司80美元时,他建议人民银行用外汇买进黄金保值。银行方面认为利息损失大,不合算。陈云坚信自己建议的正确,直接找到李先念说:“与其把外汇存在瑞士银行,不如买点黄金。中国有这么点黄金是必需的,不算多。”国务院采纳了陈云的建议,在国际市场购买了大量黄金,使中国黄金储备从1970年的700万盎司,增加到1974年的1280万盎司,翻了近一倍。事实证明了陈云建议是正确的。适度的黄金储备,不仅加强了国家外汇抵御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风险的能力,保障了国家经济安全,同时为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财政需求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陈云对如何认识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提出重要指导意见。认清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局势,是中国外贸工作能够从容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前提。1973年5月和7月,陈云在与外贸部负责人等座谈时就指示他们,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几次回升和停滞,研究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办法的变化。陈云精辟指出:现在与以往不同的是,“第三世界国家也在扩大生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越来越大,而市场的容量有限,矛盾越来越大。我们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规律中的各个因素,比如次数、周期变化,要好好研究。这对我们外贸特别是对我们进口贸易很有关系”。他建议外贸部的同志“看看斯大林一九三o年和一九三四年在联共第十六次和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关于大危机的部分,以便了解大危机问题”。
1974年7月,陈云先后撰写了《目前世界经济危机的看法》和《这次经济危机与一九二九年的比较》两份研究提纲,对世界格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及本质作了透彻分析,提出独到的看法。
第一,深刻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国际格局新特点及危机中的国际关系。陈云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新的国际关系。广大第三世界的出现是最大的变化。危机是与国际关系相适应的。目前的石油危机突出反映了第三世界的力量。石油涨价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突然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这是由于出口竞争还来不及收回油价的涨价部分,由于帝国主义的地区缩小,缓和危机的回旋余地小了。利率高,股票跌幅大。但石油只是突然加重危机,并非危机的根源。目前西方各国经济实力的排序是:美、德、法;日、英、意如何排,还有待研究。加拿大有粮有油,但分量不大。1975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实行“新的经济政策”,规定对外停止外国政府和央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并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对内下令冻结工资和物价90天。陈云视这一日为美元霸权地位结束的标志。同时,陈云亦清醒地认识到,美国回旋余地相对最大:掌握美元发行权,美元仍是世界主要通货;有工业发展潜力,是粮食主要出口国;可以扩充军费,利用跨国公司。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仍居首位。第三世界处境的排列次序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石油出口国,粮食出口或大体能粮食自给的国家,有工业原料出口的国家,只有软货出口或资源甚少的国家。在危机中,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轻微受害者或不受害;第三世界劳动人民受害最大;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受害很重。资本主义国家和非社会主义第三世界的中小工商业者大批倒闭,其中受害者又是大批失业工人。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和石油出口收入多于其他进口货的国家是受益者。资本主义大国的大垄断资本家是最大的得利者。
第二,透彻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陈云指出,典型的资本主义危機是生产力超过市场购买力,但1973年至1974年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同以往,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是并存的。在危机和衰退中,若干商品,如粮食、化肥、糖、部分生产设备、钢管、钢丝等仍保持旺盛。工业部门的钢铁和化肥等生产未下降或仅仅开始停滞下降。粮食供应仍然紧张。仅个别波及信贷部门。失业人数比1929年至1932年经济危机中的人数要少。以往经济危机中问题的排列次序是:生产力超过了购买力,通货膨胀,物价高涨(包括石油涨价),通货收缩(包括高利率),失业增加。现在是膨胀、涨价、收缩、失业交替出现。“衰退下的膨胀是新现象。”危机的紧迫感大于1929年,但从广度和深度说,1973年至1974年的经济危机都没有达到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程度。1972年至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仍有较大发展,只是从1973年第三季度起,到1974年第一二季度先后进入共同危机。
第三,精辟阐述了此次危机的发展趋势及我们应对的措施。陈云指出,此次危机将有较大幅度和较长时间的收缩。美国与各大资本主义国家有矛盾,但美国又不能让哪一国垮,有三种选择:一是走钢丝难到底。二是较大放松(较大膨胀),各国不敢,美国也不敢。三是较大幅度较长时间地收缩。略减工时,大体与原工资相差不多,比走钢丝可能少用资金,以等待好转;降低库存量,引起新的资本投资。第三种可能较大。我们要学会在跌价中做生意。抓住危机中行业特点,调整出口物资,用一些在危机中依然旺销的商品打人和占领世界市场。要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物价走跌的局面,抓住世界和平时机,埋头经济建设,挤出较多资金,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改善人民生活。
陈云这两篇关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情况的分析提纲,文字简短,但视野开阔、看问题深刻,突显了他在江西两年结合马列著作学习,密切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思想成果,为我们认识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做好外贸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并在研究方法方面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启迪。
另外,陈云同“四人帮”对外贸工作的干扰做了机智灵活的斗争。他明确提出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对立起来;同时又以丰富的政治经济领导经验,指导对外经济工作在贸易活动中,注意保持独立性和对资本主义的警惕性,在合理利用资本主义的同时,也要注意尽最大可能去规避被其利用的风险。当时我们还处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贸易的初始阶段,大家都缺乏经验,且国内政治形势复杂,陈云的经验和智慧,对国家外贸工作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实践表明,陈云在“左”倾思潮盛行,信息封闭,近五年看不到文件的情况下,复出工作,协助周恩来抓外贸,用不到两年的时间,使国家对外经济工作有了明显起色。一是与周恩来、李先念合力推动了新中国首次从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二是成功实现了我国外贸格局的转变,并取得重要成果。197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0.5亿元(折合109.8亿美元,扣除美元贬值和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因素,为84.6亿多美元,比上年增长34%),这是“一五”计划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1973年同中国政府建立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50多个。1974年和1975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了物质力量。三是陈云提出研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系列战略观点及政策措施,拓展了国务院业务组及外贸、金融等部门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研究与认识,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准备了思想资源和政策经验。
陈云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是偶然的。这与他长期领导经济工作的经验积累有关;与他再次复出后,善于通过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把握大量客观情况,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依靠干部群众集思广益,善于团结干部群众做好思想认识转变的一系列工作方法与工作作风有关。除此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陈云在江西“蹲点”时系统研读了马列著作,不间断地跟踪研究世界财经形势,不间断地深入思索以往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及认识经济规律,不间断地把理论学习与对现实情况的调查研究相结合。没有雄厚的理论积累、不落后时代的国际视野、对历史与现实的广泛了解与深入思索,陈云不可能在赋闲十年后,对国家外贸工作敏锐且准确地提出一系列具有战略创新意义的方针和政策,并取得好的成效。(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贾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