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创新思路和实现路径
2023-06-07赵树国张长声张红海许志平
赵树国 张长声 张红海 许志平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引言
2019 年1 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论断、新要求。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3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1],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为进一步探索专业群的建设,本文以紧固件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为例进行了研究。
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专业群发展提供动力,产业转型升级使专业群人才培养面临现实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家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启动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在启动了三批示范项目后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明确提出了今后发展中要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的建设[2],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这必将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群进一步提升内涵建设品质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群时也需要进行创新。高职院校在专业群人才定位时需要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培养的学生需要满足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能为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设置的专业群能服务于高职扩招100万、农民工及退伍军人等社会人员培训等。以上内容都对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2.紧固件产业快速发展为专业群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专业群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力度有待加强
“邯郸市区域中心建设规划”“邯郸市装备制造业建设规划”“永年紧固件产业十四五规划”等均将装备制造业尤其是紧固件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专业群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中国紧固件从产量上已经超过工业发达国家日本、韩国、美国,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但在工业结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组织方式与高精专企业上还有一定的差距,急需研究开发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的高强度、高附加值紧固件产品及相关技术,抢占高端市场。
近年来,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越来越密切,但人才的质量、数量距离企业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为企业提供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工艺革新、技术改造的力度有待加强。面对紧固件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智能制造技术迅速提升、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多层次、多样性需求、教师技术技能水平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等现状,作为服务制造业智能制造的专业群,如何契合“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升级后的制造业发展新特征、新需求,为智能制造产业链培养类型特色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问题,对专业群建设都提出了新挑战。
二、专业群建设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据《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河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立足装备制造行业背景,联合工业园区标发委、紧固件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瞄准紧固件智能制造、智能生产等产业高端,着力服务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及智能化改造,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搭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组建高水平教师创新团队、建设高水平实验实训基地、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措施,重塑专业群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力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强化技术技能积累,深化适应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瞄准学习能力;整合优化实验实训基地,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设实验实习智能工厂,努力成为紧固件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参与者;强化教师信息化技术、智能制造、智能生产等技术技能的培养力度,积极引进企业大师,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研发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专业群的社会服务能力,将专业群建成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专业群。
三、专业群建设目标
1.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紧固件产业高端,建设全国一流的紧固件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优化专业群“寓学于工、知技融通”的人才培养方式,形成专业群与产业链相融合、培养标准与企业需求相融合、教学目标与岗位目标相融合、实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实训过程与顶岗过程相融合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新模式。继续深化和实践“教、赛、证”三结合和“现代学徒制”的技能培养方式。通过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做法,继续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群内,继续引入智能制造技术、机器人集成应用、集成电路等1+X证书,推进1+X 证书制度实施。健全专业群的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完善专业群的评价机制,规范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专业群融合教学,探索模块化课程体系和专业协作教学新模式,产教融合,形成学生标志性课程成果,提升学生技术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和岗位服务能力。
创新“学校建在企业、教室转向车间、讲台搬到岗位、实习对接就业”以企业为主导的、企业与专业多对多合作的产业学院模式。制定紧固件二级产业学院双元育人实施方案,明确产业学院功能定位,创建产业学院运行机制,建立产业学院制度体系。设立教学中心、培训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实行企业主导的组合式订单班培养模式,制定产业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施行校企交替分段式培养。企业主导开发订单班课程、考核模式、考核标准等资源,开发教材、实训项目以及相关教学标准,开展教学过程评价和质量监控,推进教学改革。
2.建设专业群课程中心和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资源平台
构建“平台+模块+方向”专业群课程体系,推行模块化教学方法改革。专业群可以统一各专业人才的基本知识与素质标准,增强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兼容性。基础平台课程是各个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具备基础知识和素养,具备一定基础的公共技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职业具有初步的认知;模块化课程根据不同的职业标准进行对接,按照学生的不同工作岗位分别授课,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岗位职业技能;方向课程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适时调整,保障学生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
根据课程目标,依据学科体系固有的逻辑关系,确定人文素质课程和持续发展课程内容结构。通过项目化课程对典型职业工作过程的分析,准确划定工作职责和任务作为项目课程,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每门课程以小型化项目为载体,“职业领域拓展”课程模块中的课程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项目设计相对独立,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可拓展性,将最新的紧固件工程实例和技术成果及时反映到课程中。开发项目化课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培育省级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出版“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型教材。
3.建设教师创新队伍
重点培养专业群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组织教学名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参与国内外先进企业、行业调研,及时跟进前沿技术;通过参与校企技术项目合作,提升专业群教师的技术研发水平;通过参与行指委标准制定,提升专业群教师资源整合能力;通过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名师工作室”,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创新创业等领域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专业上应有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实现工作室成员在现有基础上的提升,促进从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完成由教师到名师的转变。
选拔一批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通过学历提升、企业实践、挂职锻炼、课程建设等方式,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服务能力、动手能力,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经过几年的培训,使青年教师全部成长为符合省教育厅要求的“双师型”教师。
通过政校企合作,选聘产业教授,助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无缝对接,校企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
4.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
逐步完善与项目化教学配套的、符合教学做一体化要求的实习、实训基地,建立规范的实训室管理制度,与规模以上紧固件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完善建设与课程配套的实验实训室,全面提升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全面满足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建成紧固件工业设计实训、数字化智能生产实训、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实训、电子商务运营实训、现代物流实训、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PLC 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实训中心等。
开展政校企三方合作,以政府为引领,企业为支点,为专业群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和就业条件。加强与标准件协会合作,依托紧固件龙头企业,共建紧固件校外实训基地(厂中校),依托知识产权学院和知识产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及技术研发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争取在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挑战杯大赛、互联网+大赛等赛项中获得奖项。
5.搭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
加强与政府、产业园区、紧固件行业深度合作,打造全国一流的紧固件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基地,探索兼具技术引进、成果转化、科技攻关、人才引进、科创金融、政策解读功能的基地运营机制[3],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建立“智能制造技术研创中心”等智能制造与智能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成立“智能制造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等专项服务中心,最终组建紧固件产业学院,打造国内设备领先、研究水平一流的紧固件制造技术研发基地。
6.强化社会服务能力
政校企合作建设紧固件成果展示交易平台,编制中国·永年紧固件价格指数,为全国紧固件市场提供交易服务。依托省级技术转移中心进行紧固件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依托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健全知识产权服务分中心运营机制,打造国家级紧固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知识产权导航、分析、运营和维权服务。依托中小微技术服务中心开展紧固件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技能培训、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数字制造技术等服务,打造全国一流的紧固件智能制造社会服务基地。
7.构建区域特色的专业群
建立“行业制定标准、校企产教融合、合作培养人才”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专业群学生培养机制;制定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标准,出台专业群的课程教学大纲及考核标准,增加过程考核和增值考核,建立师资队伍管理办法,确定专业群教师的准入标准,制定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标准和在企业学习的标准,明确各个专业方向的学习目标,确保专业群内各个专业得到良好的发展,形成区域特色的专业群建设系列标准与规范。
四、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1.建立“政校企”协同推进机制
深化“政校企”命运共同体理念,实施“政校企”协同推进。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做好协调工作,另外政府还需要对企业和学校进行宏观布局、确定未来几年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重点支持的行业,协调学校的专业建设;企业行业协会为保障企业的发展成立行业专家委员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技术推广,为学校提供专业建设方案、课程大纲、学生的就业方向等,协调企业和学校建设实习实训场地;学校深化改革创新,聚焦建设任务,健全责任机制,扎实推进建设,确保工作成效。
2.建立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同步调整机制
学院邀请相关专家成立专业群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主要由以下人员组成:教育专家、协会专家、工业和产业园区管理专家、专业群里各个专业的老师等组成[4]。专业委员会负责绘制专业群与产业的“映射图”,通过“映射图”反应专业群和当地产业是否契合,如果专业群和产业不契合,需要学校对专业群进行重新定位,重新构建专业群。专业群建设期间专业群委员会对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先进、是否具有复制性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专业群的课程建设和标准是否适合产业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专业群的师资队伍建设能否满足教学要求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专业群的实习实训能否满足学生的技能培训提出意见和建议。
3.健全教学工作诊改机制
学院、系部、专业群成立三级教学诊改小组,开展教学质量诊改工作。院级教学质量诊改小组主要由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教务处人员等组成,系部教学质量诊改小组主要由系部主任、教学主任、学生主任等人员组成,专业群教学质量诊改小组主要由专业群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等人组成。各级教学诊改小组制定各自的诊改内容,保障专业群从政策保障、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