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就业育人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2023-11-11王冬坡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客体育人教育

王冬坡 张 夏

(1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 050061;2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2)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育人是高校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明确将就业摆在“六稳”“六保”之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近年来,受国际经济形势下行与新冠疫情叠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2020年11月,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强化就业育人实效,要求各高校将毕业生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2],以此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在剖析就业育人工作时代价值和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尝试通过生态学的视角寻求新时代高校就业育人工作的破局之道,以期为做好此项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一、高校就业育人工作的时代价值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国际形势波诡云谲,全球经济形势普遍下行,就业岗位骤减,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就业工作任务艰巨。然而,就业关系国计民生,是国之大者,新时代呼唤通过就业育人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构“就业思政”工作格局[3],培养更加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时代价值不言而喻。

1.就业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之举

高校承担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立德树人是高校治校办学首要任务,就业育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掌握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之根本,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4]。高校就业育人是为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是为学校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重要方面,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是为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逻辑旨归。做好高校就业育人工作,既要着眼于“就业”能力,更要强化“育人”理念,既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方法以及生活技巧的形成,更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思想引领,厚植道德沃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一批批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栋梁之才。

2.就业育人是践行“三全育人”的应有之义

“三全育人”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深化认识,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律高度契合,与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同向同行,顺应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模式。[5]就业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毕业生个人成长与发展,也是高校育人成果的体现,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一环,是“三全育人”的重要范畴。

3.就业育人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决胜之要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供给在结构、质量和水平上还不能适应产业的需求,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尤其突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总量矛盾过渡为与劳动力市场匹配相关的结构性矛盾。[6]受新冠疫情影响,就业市场急剧变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未跟上时代的节奏,还沉浸在高等教育“精英化”的温床,还停留在“天之骄子”的状态,没有意识到高等教育已经走向普遍化、大众化,没有及时准确回应时代召唤,导致社会上出现了“蛰居族”“尼特族”“归巢族”“双失青年”“啃老族”“观望族”“考碗族”等特殊族群。究其原因,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就业观念偏差、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准确研判、对个人的定位模糊、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就业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实现,是大学生就业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

二、高校就业育人工作的现实困境

1.就业育人队伍薄弱

就业育人体系不仅包括就业课程、就业实践,还包括就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观念引领等工作,涵盖内容多、跨度大、复杂程度高,这就要求就业育人队伍既要掌握就业创业的理论知识,也要有就业创业的实践经验,同时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经过前期调研走访,当前高校就业育人队伍存在薄弱环节,表现在:一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数量不足。高等院校普遍缺乏就业教师,就业教师多由没有经过专业化、专门化的培训和实践的就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辅导员或其他管理人员兼任;另外,面对教师数量不足的困境,同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高校普遍采取“大班授课”,教学班容量大多在150人以上,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二是就业育人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专业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现实中就业指导还未设立相关的学科专业,没有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就业指导队伍准入门槛不高,普遍由学工队伍、管理人员兼任,教学理念、指导方法陈旧,实践经验匮乏,教学质量不高,就业指导效果堪忧,再加上日常繁杂的行政工作的干扰,投入精力难以保障,导致就业育人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着就业指导质量的提升。三是就业育人队伍流动性强。就业育人岗位由于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学校在政策上也没有设置明晰的发展通道,岗位待遇普遍不高,导致该岗位的吸引力不足,人员流动性很强,严重制约着就业育人质量的提升。

2.就业育人对象应对消极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年年增加,加之新冠疫情影响下的经济形势下行,就业机会减少,就业压力日渐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然而,经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并未灵敏地捕获到来自就业市场的“信号”,依然存在用陈旧的就业观念、淡漠的就业意识、低水平的就业能力应对这瞬息万变的就业环境。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观念陈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没有根本转变,稳定、舒适、高收入仍是他们考量就业岗位的重要因素,仍然把就业目光聚焦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知名互联网公司等。二是就业意识不强。部分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的心理准备不足,就业意识淡薄,长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把就业希望过多地寄托在家庭和学校,就业驱动力不足。三是就业能力欠缺。近年来新冠疫情的影响,学生普遍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牢靠,就业实习实践技能不够扎实,这直接导致这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缺乏。

3.就业育人体系尚需完善

当前,高校就业育人工作顶层谋划不够,育人工作散落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工作链”,也没有贯通大学生从学习到就业的整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一是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就业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和远景规划,人才培养与学生所学、所愿、所能与市场所需严重脱节,工作体系不够完善,人员、经费、培训等保障机制缺乏,科学合理的就业考评体系不够健全,体系内各要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就业育人合力严重不足。二是就业课程体系建设相对落后。由于历史原因,就业课程体系缺乏规划,课程、教材建设相对滞后,“单兵作战”情况突出,没有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特点,与专业课程融合度低,难以渗透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就业实践指向性差。当前,就业实践多为普适性、基础性的内容,没有结合学科专业、行业发展和学生期望来精准设计实践内容,导致就业实践针对性不强,育人成效不明显;另外,就业指导的方式也千篇一律,不能紧随行业需求和产业发展,缺乏创新。

三、高校就业育人工作的生态化理解

参照教育学和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研究界普遍认为“教育是一个系统”“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本质上讲,高校就业育人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借鉴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将高校就业育人工作体系“生态化”地理解为高校就业育人生态系统。

就业育人的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借鉴教育学中对教育系统要素的分类方法来分析高校就业育人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在高校就业育人过程中,“教”与“学”仍然是重中之重,所以育人的主体和客体首当其冲成为系统结构的基本要素。同时,就业育人过程中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媒介来促进育人目标的达成,就业育人的内容与方法在系统中充当“育人介质”的角色,这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就业教育课程,而方法主要凭借于就业教育课堂。[7]最后,依照就业育人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内涵,环境也是该系统的构成要素,在当前我国就业育人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发力,因此,本文将这三要素作为独立的功能要素进行分析。

综上,本文认为高校就业育人生态系统由就业育人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类“实体要素”组成,它们能够完整地概括就业育人全过程,能够直接反映高校就业育人规律,是高校就业育人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就业育人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就业育人生态系统

四、高校就业育人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

本文从高校就业育人生态系统建设的要素出发,通过发挥育人主体的主力军作用、育人客体的主人公精神、育人介体的主渠道功能、育人环体的主战场责任,寻求各育人要素内部良性互动,以及要素间的共生共荣、协调发展,从而达到生态系统的平衡,改善就业育人效果,最终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1.主力军:强化就业育人主体的立德树人责任

由高校各级各类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所组成的育人队伍是高校就业育人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这支队伍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历史责任,是推进高校就业育人工作的主力军。

一是严把就业育人队伍素质关。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严把教师选用管理考核的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打造一支信仰坚定、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优秀的就业育人队伍。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第一立场,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聘用的第一标准,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500的标准配齐建强就业育人队伍,加强就业指导相关学科青年博士引进力度,优化就业育人队伍结构。

二是健全就业育人队伍选培体系。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培养培训,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关于就业工作的政策学习、业务培训,定期开展培训研修、论坛研讨和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育人队伍政治觉悟、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出台相应制度,改革体制机制,建立就业育人优秀人才培养体系,给予相应的待遇和政策支持。实行校外引进和校内选拔相结合,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就业育人带头人。发挥好就业名师工作室、就业教师分享会等平台的引领作用,带动就业育人队伍成长。

三是加大对就业育人队伍支持力度。充分考虑就业育人工作的特殊性,在业绩评价、资源分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评选各种教学奖励、先进荣誉、专家称号、人才支持计划时,在推荐国家级和省级各类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改项目时向就业育人教师倾斜。

2.主人公:唤醒就业育人客体的自觉就业意识

生态客体是高校就业育人生态系统建设的要素之一。生态主体和生态客体的关系是高校就业育人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建立良好的、共荣共生的主客体关系是缩短生态主体与客体之间心灵距离的必要之举。因此,在就业教育过程中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来唤醒生态客体的自觉就业意识,形成生态“共荣”的良性机制,使之与生态主体在地位上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8]

一是正视客体差异,满足个性需求。高校就业育人主体要全程关注生态客体的现实处境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比如:贫困家庭、低保家庭、残疾学生、退役学生等,深入了解客体差异,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内在个性需求,有针对性采取政策援助、技能提升等帮扶措施,对症下药、靶向施治,同时引导生态客体树立远大目标,督促其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努力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实现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目标。

二是完善制度设计,激发客体动力。对于生态主体教育者而言,要与时俱进,高度重视生态个体受教育者的个性塑造,勇于打破惯性思维的枷锁,突破同质化教育的牢笼,推进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坚持实施弹性化的育人模式,使教育者的知识储备满足育人客体的学习能力,授课方式契合育人客体的思维模式,教学要求对接育人客体的职业诉求。于学校而言,要健全自主化的选择制度,引导专业化的自我认知,建立弹性化的就业机制,打造专属化的择业平台,鼓励开放化的创新活动,供给特色化的创业资源,对就业“先行者”和创业“开拓者”给予大力支持,提供周到服务,营造宽松、和谐、暖心的就业氛围,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加强就业实践,提高教育实效。就业实践兼具直观性、创新性,对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十分有利。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行业,选择适当的实践内容和方法,设计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在实际的操作中持续改进。同时,还要广泛挖潜拓宽实践渠道,为学生积极创造各种实践机会,如: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教学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顶岗实习等,让学生真正进入就业状态、融入工作场景、展现真实自我,不断强化就业意识,提高就业实践能力,增强教育效果。

3.主渠道:提高就业育人介体的传递传导效能

就业育人介体是沟通就业育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就业育人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要素,是就业育人工作的主渠道。要经常性地更新和发展育人介体的内容,充分发挥育人介体的传递传导效能,以此来提升就业育人的效果和成绩。

一是强化丰富多样的内容。就业教育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兼顾学生就业观念指导、就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将就业教育全面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就业观念引导、就业价值引领是就业教育的工作目标,与思政教育的目标逻辑同向同行,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充分借鉴思政教育的育人模式,不仅讲好“中国发展故事”,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卡脖子问题”,运用“就业思政”,引导广大学子将个人发展、职业规划与祖国的需要同频共振、与人民期盼同向同行,鼓励广大学子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其次,将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就业行业和岗位千差万别,就业教育也不能千篇一律,要与各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就业教育要主动对接行业发展和产业需要,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借鉴“课程思政”的优秀成果,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就业元素,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就业教育,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实现就业教育的目的,形成育人合力,达成育人目标。最后,就业教育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新的业态,带来了许多新兴的就业岗位,就业教育也要抢抓“数字”机遇,赋能就业教育,及时更新就业教育内容,丰富育人介质。

二是探索灵活多元的方法。就业育人目标的达成要充分考虑育人对象的特点,更新育人方法,将科学性和新颖性有机结合,激发育人客体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其一,要强化数字赋能。新时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对数字科技有天然的亲切感,就业教育也要紧随时代潮流,强化数字赋能,充分运用数字科技,丰富教育资源,更新教育方法,精准实施就业教育,提升教育实效。其二,要增强就业体验。就业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就业体验是深化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育人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创设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让同学们提前了解行业发展、深入了解产业需求和岗位要求,增强学生认知体验、行动体验、情感体验和实践技能。

4.主战场:促进就业育人环体的正向引导作用

就业育人环体,是就业育人所面临的种种背景、外在条件和前提的总和。这些因素关系到就业文化氛围的形成,在推进就业育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具有的动态性、复杂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育人过程。

一是就业育人,政府何为?首先,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复苏,稳住就业基本面;加强宣传引导,讲好“基层故事”,引导广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充分认识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潜力,加大力度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产业转型升级。其次,用心用情优化就业服务。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优化就业服务体验,提高就业服务效率;积极搭建校企沟通合作平台,加强校企对接,缓解就业压力,调整教学内容,快速形成校企双赢局面;用心用情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建立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开展就业帮扶。最后,多措并举营造就业环境。加强立法执法,强化督导检查,指导督促用人单位依法招工用工,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充分保障学生就业权利。同时优化营商环境,依法严厉打击恶意欠薪等违法行为,以有力举措进一步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为实现充分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就业育人,学校何为?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文化的教育,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与氛围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就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择业就业、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一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将就业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估,努力营造“促就业、稳就业、保就业”的环境,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实现早就业、快就业。二是优化就业育人环境,促进用人单位与学校就业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多平台就业教育载体,深挖企业见习、校企合作的育人成效,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自身能力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三是聚焦就业典型,发挥朋辈示范引领作用,朋辈之间的影响具有自发性、平等性、互补性等特征,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构建朋辈就业典型示范引领体系,营造积极向上、具有竞争的校园氛围,让优秀的朋辈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

三是就业育人,家庭何为?通过日常教育对就业育人工作提供正向引导。家庭教育对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非常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观、择业观的发展形成受其深刻的影响。通过对部分未就业学生的随机走访发现,很大比例的学生不就业是源于家长的支持。在就业教育中,需要构建“家庭—学生—学校”的家校共同育人的环境,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要与家长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定期与家长沟通就业形势、发布招聘资讯等,引导家长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就业教育,合理看待大学生目前求职状态,共同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客体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