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023-06-07刘扬军雷结斌
刘扬军,雷结斌
(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330038;2.南昌大学,江西南昌 330031)
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方,但中国共产党却把它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一经掌握群众,就会产生精神变物质的巨大力量。2018 年4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现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党的二十大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思想前提,强调要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这为我们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指导和遵循。做好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必须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一些教育者没有处理好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简单地认为把理论讲明白讲透彻就够了,受教育者往往在认识上弄懂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却没有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关键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一)要弄明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目标
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目标不仅在于让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更在于从内心深处认同并接受、信仰马克思主义。当前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一些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所谓“专家”“教授”,屡屡发表一些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无端言论,有的甚至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根本性颠覆;一些高校人文社科教师,在学生面前张口闭口讲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如何先进,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否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的丰功伟绩,表面上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在信仰上却不坚信马克思主义,有的甚至背叛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培养理论家、思想家,更在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坚定信念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要警惕当前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认识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有的人认为,160 多年前马克思就给资本主义下达了“死亡判决书”,“《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1],其全部著作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资本主义在当代依然显示它的勃勃生机,资本主义的丧钟至今仍未敲响,“两个必然”理论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了”[2]。有的人认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了,东欧第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也改旗易帜了,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已经破产了。还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关心人类社会整体发展,不关心个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重视不够,等等。二是怀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有的观点认为,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欧洲的土壤,是欧洲特定文化传统的产物,中国的文化传统大大有别于欧洲,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伪命题;有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原本是一种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革命理论,中国共产党以此为指导思想只适合于近代民主革命时期,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下的改革和建设事业,是一种典型的张冠李戴,必然导致南橘北枳的结果。这些认识是典型的理论认知错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必须予以澄清。
(三)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既可以作为一种区别于宗教观念的科学世界观理论来信仰,也可以作为一种基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正确判断基础上形成的崇高信仰,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来说,后者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受教育者始终坚信两点。一是马克思主义仍有旺盛的生命力。不能简单以理论诞生的时空历史来判定一种理论有无生命力,关键是看这种理论是否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走向和趋势。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在于它形成了多少概念和新鲜名词,而在于它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不能借口时代条件的变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它的个别观点和结论混为一谈。今天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依然很多,这是马克思主义旺盛生命力的魅力所在。比如: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剩余价值论,关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关于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等等,都在不断地指导着现实世界和现实历史。难怪有西方学者强调指出:“甚至在今天,他(马克思)的全部洞见仍未曾枯竭。”[3]二是马克思主义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揭示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和本质。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曾经管用,现在管用,而且将来也必定管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在对资本主义现实观照基础上提出的,而非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基础上来描绘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有自己的实践依据、历史基础和现实反映,绝非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先验抽象和主观幻想。对此,德里达指出:“当教条的机器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机构(国家、政党、党支部、工会和作为理论产物的其他方面)全部处在消失的过程中时,我们便不再有任何理由,其实只是借口,可以为逃脱这种责任辩解。”[4]当然,未来社会主义是一个充满辩证运动、经常变化和改革的过程,绝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当今世界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已然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奥魅力。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拒斥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关系
在当前世界多元社会思潮的背景下,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竞相登上世界舞台,他们戴着虚伪面具,抛出各种令人迷惑的理论学说,企图清除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觉性,自觉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拒斥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关系。
(一)要认清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脸谱
当前,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屡见不鲜。总体来看,这些年来影响和声势较大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主要是新自由主义思潮。作为现代西方一种主导型的治理范式,这种思潮对我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其思想主张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有典型的表现。比如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私有化思潮,它鼓吹要淡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实行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取消或放开政府对一切经济活动的管制和干预,让市场自发地调节一切社会资源,让市场全面发挥其决定性作用。在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民主宪政”思潮,它鼓吹西方的宪政制度是当前世界上最为先进和最为可行的政治制度成果,在政治选举上主张实行全民公投、多党竞选和轮流执政,在政治架构上主张实行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在司法体制上主张司法独立、不受任何党派和利益集团左右,在军队设置上实行中立化、国家化。在文化领域主要表现为“普世价值”思潮,它鼓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人权等观念是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应奉行的价值观。简言之,新自由主义是资产阶级为了推销资产阶级国家理念、政治模式和制度设计,以经济私有化为基础,以“民主”“人权”“宪政”为思想外衣,以达到妄图掩盖其阶级本质、蒙骗群众目的的一种思潮。这是典型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倾向的集中表现。
(二)要识别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真实本质
不论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如何花样百出,如何花言巧语,根子上总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因此,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就能识别它们的本质和险恶用心。比如讲“普世价值观”,要认识到,在资产阶级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的情况下,资产阶级为了掩盖其特殊阶级利益,需要编造一些普遍性的神话以欺骗广大群众。这是由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必然决定的。毕竟资产阶级统治已有几百年时间,它不可能像早期那样为了革命的需要,赤裸裸地提出自己的直接诉求;反之,它常常利用人的恻隐之心、同情心和人的自然特性等,借助自己的政治统治优势,对各种价值理念进行豪华包装。因此,这些理论和口号越精致,就越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全盘接受西方的“普世价值”,搞所谓的“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结果导致苏共垮台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剧变,国家分崩离析、民族四分五裂,这种人类历史上的巨大灾难难道不值得那些鼓吹移植西方价值观的人警醒吗?总而言之,各种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从根本上颠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可见,西方资产阶级鼓吹的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已不单单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包装了政治阴谋和政治企图的政治问题。
(三)要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西方资产阶级及其有关代言人散布的种种攻击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流毒甚广、影响恶劣,我们要自觉与其划清界限,肃清影响,让广大群众自觉认清面目、识别真伪、坚定信念。划清二者的界限要坚持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始终不渝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地科学地回答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重要而基本的问题。要结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讲清楚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搞指导思想多元化,思想文化就会紊乱无序,社会秩序就会混乱失序,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是要积极回应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针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近年来,西方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伴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复杂化、世界传媒网络化的趋势,不断加大对中国的渗透力度。它们有的借尸还魂,将一些过时的观点套上新鲜的术语,很有欺骗性;有的打着“人权”“民主”的幌子,恶意攻击共产党的执政成效。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此要高度重视,坚决回击。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
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时代化大众化。当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还存在背离马克思主义原理、庸俗化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文化绝缘等不良倾向,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必须处理好这些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让马克思主义原理易为人民群众接受自然重要,但绝不能因为强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而牺牲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现实性和鲜活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否定和最大不尊重,具体来说:一是割裂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把马克思主义碎片化。有的人为了教育的方便,断章取义,歪曲、肢解和割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摘取和曲解其中的片言只语,去代替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精神。还有的人任意理解马克思,解读出所谓“青年马克思反对老年马克思”“列宁反对马克思”等奇谈怪论,割裂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其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传播的是由基本原理总和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观点。二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把马克思主义神秘化。由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作出具体而直观的描述,只是对于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和条件作了尝试性的探讨和解释,因此有人认为,共产主义只是历史唯物主义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而推演出来的逻辑思维结果,这种逻辑推演与西方宗教关于神化世界的预言和假定并无二致。还有学者认为,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与基督复活的终极目标存在内在的相关性,二者之间存在思维上的借鉴和模拟,从这个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违背了辩证法”。三是破坏马克思主义的鲜活性,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做法,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不是结合中国国情的实际情况,而是照本宣科、断章取义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以上这些做法都背离马克思主义原理,必须予以警惕。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不能庸俗化马克思主义
列宁曾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5]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通过利用质朴明了的语言,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精神具体简单地表达出来,让群众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这种做法值得肯定。但教育者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中,往往将通俗化等同于庸俗化,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意义。他们抓住马克思主义论述中的一些关于生活经验性的论述,进行经验性的阐释和讲述。比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有一段这样的论述:“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评判者。”[6]教育者经常以此描述来阐释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把共产主义简单理解为个人高度自由、可以率性而为的社会;还比如,有的人庸俗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任何商量余地,也不存在中间地带,以随意性瓦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准确性,其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的歪曲、篡改甚至恶意攻击。因此,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在追求通俗化过程中必须和庸俗化倾向严格区分,并始终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科学精神。
(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不能脱离民族传统文化土壤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欧洲大陆土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大众化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人认为,中西文化存在异质性,根本不可以互相融合,把马克思主义强行嫁接到异质的中国土壤上,会开出变异的花,结出变异的果实。其实,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看,马克思主义一进入中国就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瞿秋白、艾思奇、毛泽东等人都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过中国式的解读。毛泽东讲:“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7]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所不能提供的文化基因。比如,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全面认识资本主义历史和发展趋向的话语,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学说为“中国社会力量的整合和现代国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工具”[8]。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发展变迁的学说为中华民族提供了较为确定的历史方位并明确了努力方向。这些对于在漫漫长夜中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精英分子起到了指路明灯的作用。其二,马克思主义展示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亲和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有许多相接点,比如,二者都有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角度看待历史发展的“大史观”;二者都有建立“大同世界”“和谐社会”的家国情怀;二者都有为实现个人自由和平等而不懈追求的民本意识,等等;连西方学者都承认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通变哲学有着相通之处[9]。可见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绝不会水土不服,相反,二者能够和谐地在中国大地上实现互补共生。
四、拓展马克思主义教育阵地与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关系
拓展阵地是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当前马克思主义教育阵地在得到不断拓宽的同时,少数教育阵地却倒行逆施地为西方政治势力摇旗呐喊,意图争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因此,稳固并争取更多更广泛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阵地显得迫在眉睫。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阵地建设十分重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得十分重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和学术阵地,是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成效十分明显:从机构建设来看,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全国高校,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等机构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从载体建设来看,有重要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和全国绝大多数人文社科类期刊都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栏目;从人才建设来看,仅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就组建了160 多个课题组,直接参与工程工作的专家学者3000 多人,间接参与的有数万人[10]。马克思主义阵地领域不断拓宽,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决心和信心。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诸多挑战
马克思主义阵地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有些教育宣传阵地非但没有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弘扬主流价值观,反而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说摇旗呐喊。一些期刊公开发表鼓吹西方自由主义等价值体系的文章,为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招魂;一些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公开出版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著作;一些网站不断对中国青年一代施加西方价值观渗透,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充斥网络空间,污蔑社会主义的言论大行其道,各种正面言论常常受到围攻和污蔑。又如,一些所谓的“民主人士”举行的各种社会活动,表面上看是通过合法路径表达合理的政治诉求,实则充当了西方国家在我国的利益代言人。2014 年发生在香港的“占中”运动,实际上是海外金融、政治及媒体势力相互勾连、阴谋发动的一场以颠覆中国政府对香港领导权为目的政治暴动。再如,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后,一大批关于西方政治思潮的著作在中国内地翻译出版,随后以西方政治思潮为主体的各种学术报告、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在全国高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大规模展开。对西方理论进行介绍本来无可厚非,问题是有的大学教师在高校课堂上公开否定马克思主义,诋毁社会主义制度;有的研究人员在期刊上公开发表文章,热烈追捧西方的各种学说,欣然接受资本主义主张并奉为圭臬。借助于这些阵地,西方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迅速在中国传播,致使一些本应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动摇立场、丧失原则甚至助纣为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受到极大损害。
(三)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阵地意识
增强阵地意识,必须针对不同阵地的现实情况提出不同的策略。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阵地大致有三类。一是由主流媒体和网上正面力量组成的红色阵地。增强这种主阵地意识,必须加强对新闻媒体、出版机构、社科研究机构、思想文化类学会协会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的管理,加强对课堂教学、教材编写使用、培训机构的管理,巩固和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影响。二是由网上和社会上一些负面言论构成的黑色阵地。这个阵地尽管面积不大,发声的频率不高,但影响力极坏,不可低估。对这种阵地,要针锋相对地加强思想舆论斗争,引导正面舆论。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广大灰色地带。这个地带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主,政治立场不是十分鲜明,政治态度也不是十分坚定,但这个群体数量巨大、规模庞大,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有可能滑向黑色地带,发生政治立场偏移和转向。这就要求重点加强对数字报刊、移动电视、手机媒体、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新兴媒体的舆论引导,不能为其发表各种反马克思主义言论提供方便;同时,严加管控被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操控的各类媒体,努力掌握网络空间制网权,切实维护我国网络主权和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