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教育特点述论
2023-06-07吴启琳
吴启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330038)
引言
民众教育是一种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施教方式,对民众进行有效宣传和教育的社会教育模式,在清末及至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15 年,当时的民国政府教育部规定‘通俗教育馆’是实施社会教育的中心机构,以‘开通民智,改良风俗’为宗旨,通令各省设立,以提倡社会教育。1929 年,教育部通令全国,将‘通俗教育馆’改为‘民众教育馆’,以之为教育民众的中心机构,并在各级政府的监督引导下对普通民众实行社会教育”。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实现“开通民智,改良风俗”的宗旨,全国民众教育馆遍地开花,出现时人评价社会教育时所言“吾人不能不说以民众教育馆的推广最有力”的盛况[1]。
然而,限于资料和研究视野等方面的原因,在众多的民众教育馆研究中,鲜有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的专题研究。截至目前,仅见刘文楠通过考察新生活运动时期对万寿宫庙会的治理情况,顺带介绍了新生活运动背景下西山万寿宫整理处的乡村建设工作,认为这一工作是以新生活运动为核心,整合乡村教育、地方保甲、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试图从“管、教、养、卫”四方面强化国民党政权对地方社会控制力的历史实践;游海华、张兆金从农村实验的角度考察了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下设机构西山万寿宫整理处的活动实践及其对当地农村面貌、农村社会改造的作用,揭示出其既是对乡村建设运动浪潮的回应,又属于民国乡村实验对于早期农村现代化的有益探索;拙著《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对南昌的文化改造》一文探讨了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在南昌的文化实践和文化改造,认为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是一群知识分子为实现“复兴民族”“开民知能”而成立的文化教育机构,其亦契合了政府的新生活运动旨趣,故其二者在乡村建设和施教民众方面达成了高度共识,很快便由政府主导并予以推广,极大改观了南昌地方社会的社会秩序、文化风貌和民众文化素养,对南昌乃至江西民众的文化改造、“知能”的发展和地方社会秩序改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可见,前人仅有的数篇文章虽对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的工作和下设部门西山万寿宫整理处的实践有所涉及,但目前尚未有学者专门将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教育实践置放于民国江西这一特定历史社会场景当中加以系统考察的成果;在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教育实践特点的研究方面,仍缺乏专题性的研究。本文试图结合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的教育实践考察,进而总结其教育实践的特点,以为当前公共文化部门开展现代化社会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一、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的教育实践
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的教育实践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关于江西民众教育发展情况,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馆长程宗宣写于1937 年的《本省民众教育的回顾与展望》一文对此作了明确说明:
本省过去的民众教育,也和其他各省一样,所有设施,缺乏固定的方针和趋向,未能获得应有的成效。民国十五年以前,本省的民众教育,除了昙花一现的平民夜校外,仅有通俗图书馆、教育博物馆、通俗讲演所几种点缀品。十六年,时局未定,民众教育设施毫无进展。十七年,本省教育渐入正轨,民众教育事业的名义,由平民教育改称民众补习教育,政府当局亦拟积极提倡,并成立民众补习教育委员会主持计划。民众教育事业渐露曙光,惟实施推行,困难仍多,未见成效。当时作者曾写一文,题为《民众补习教育的理论与实施》,分“学校式民众补习教育”与“非学校式民众补习教育”两项叙述,现在稍一翻阅,即感内容空虚,见解幼稚,然在当时非学校式民众教育已觉新奇,于此可见当时民众教育情况的一斑了。近数年来,以政府当局的提倡,时代与环境的需要,各方的赞助协作,本省民众教育事业,渐有进展,且多创行,为他省所仿效。……民众教育乃民族复兴的基本工作,已为各方所公认,政府当局亦颇重视,且予提倡。……本省各项民众教育事业,多以省民教馆为推行中心,且应负辅导各县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及其他社会教育之责,故必予以扩充,拟定适当馆址,增加经费,充实内容,俾得充分发展[3]14-20。
1926 年至1928 年的数年间,江西民众教育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进入1932 年,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组扩大,由该馆出版部编印的《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设施一览》之《本馆小史》对其改组情况介绍道:
本馆于民国二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奉应令合并前者省立民众教育馆、教育博物馆、体育场、第一二三四阅览室及前南昌市立教育博物馆,通俗讲演所等九机关,成立省立民众教育馆,照新颁部令,分为讲演兼出版、阅览、体育、陈列兼游艺、教学五部,总馆则设于南昌市总镇坡,自此本省之民众教育馆,在组织上已略具雏形,今后只须谋经费之扩充,馆址之建设,及事业之发展耳[4]1-2。
由上可知,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经过改组后,其所涵盖的工作内容已然相当丰富。但是,改组后的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的社会教育成效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接办之初,馆舍简陋,设备不全,组织简单,事业浮泛,基础未立”;其办学经验也不是特别丰富:“唯是民众教育,为一种新兴事业,迄今尚无具体轨迹可循。吾人应以服务之热情,研究的态度,就客观的需要,从事直接施教,研究实验,惟试行之方法,推行的途径,大半系暗中摸索,谬误之处,在所不免,更以吾人才力和经济的限制,未能发挥民众教育最大的效能。”[4]2随着政府当局开始提倡民众教育,江西民众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非学校式民众教育开始兴起,且出现了“多创行,为他省所仿效”的局面[3]14。
二、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教育实践的特点
(一)坚持“复兴中华民族”的教育理念
20 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民众教育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在各地普遍传播。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的教育实践既有大的时代社会背景,亦有其特定的时空特征。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其既有与政府部门的交集,亦有知识分子对于乡村建设的理想追求和复兴民族之愿景。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自改组以后,其教育实践基本是按照“以实验并推行民众教育之管、教、养、卫合一方法,期能促进地方自治,增高民众知能,培养国民经济,健全民众组织,俾能自治、自立、自卫,以复兴中华民族”的宗旨开展工作。而这一宗旨的确立,则是根据当时民众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确定的。关于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教育理念的根本遵循,《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设施概况·本馆之组织及其工作》对其作了很好的说明:
本馆工作根据既定的宗旨而实施,而本馆宗旨又为适合现代民族环境之需要而确定。因此,我们的工作是针对着管、教、养、卫四个方面进行:一、管的方面以集团训练民众为中心工作,俾一般民众能参加团体生活遵守纪律为社会国家努力而奋斗;二、教的方面以启发民众知能为主要工作,俾开发之潜伏力量发出来作民族复兴的力量;三、养的方面以培养社会生产力量为中心工作,俾能自给自足以完成国民经济之建成;四、卫的方面除与管的工作联络进行组织民众以充实自卫力量外,特别注重民众身心健康之设施,并利用电化为实施工具,以达到捍卫国家之目的[5]3-4。
基于民众教育应当服务“管、教、养、卫”的认识,程宗宣馆长在《本省民众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指出:
民众教育乃民族复兴的基本工作,已为各方所公认,政府当局亦颇重视,且予提倡。今后民众教育的设施,应谋避免零碎纷乱,空虚表面,务求有固定的目标,一致的趋向,切实而普遍,对于民众有所助益,对于社会有所贡献,共谋助成民族复兴的大业。今后民众教育的目标,依作者见解,至少应有五端:(一)民族的,一切民众教育设施,应以激发民族意识,唤起国家观念为前提,同时应培植中心信仰,政治常识,团结习惯,俾能服膺三民主义拥护国家领袖,且能信赖政府,奉行政令,精诚团结,合作一致。(二)大众的,一切民众教育设施,应使机会均等普遍深入,使一般大众,均有受教的机会与可能。(三)生活的,一切民众教育设施,应切合民众实际生活的需要,一般民众日常生活的改进,即是民众教育的对象,并应设法利用民众固有活动及现实情况,予以教育的功用。(四)生计的,一切民众教育设施,应顾及民众生计,务使助成无业者有业得业,有业者乐业精业,并应注意国防经济的心理建设与物质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计划,密切联系。(五)多方的,一切民众教育设施,应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多方利用,多方联络,与政治协作,与各项教育设施联合,所有社会一切活动事业,莫不应多方联络,多方运用,使发生民众教育的效果[3]15-16。
在“民族复兴”和服务“管、教、养、卫”教育理念指导之下,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展开了丰富的社会教育推广活动。在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时,亦曾明确提出要以国民政府所颁教育宗旨和实施方针作为依据。这在1932 年3 月的《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编演部临时进行计划》有清晰的反映:
本部依据中央颁布教育宗旨及实施方针第三项:“社会教育必须使人民认识国际情况,了解民族意义,并具备近代都市及农村生活之常识,家庭经济改善之技能,公民自治必备之资格,保护公共事业及森林园地之习惯,养老恤贫防灾互助之美德”等意旨,暂行规定进行计划大纲[6]。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在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所编辑期刊《民众教育月刊》的计划条款当中,很容易看到社会教育思潮、社会教育要闻的内容;而在讲演方面,则有关于国际上的重要事项、国内重要事项、发扬民众精神事项、改良家庭生活事项、改良社会上不良习惯与风俗事项、公民自治事项、公共卫生及提倡艺术等事项的相关内容。凡此种种,都与政府提出的社会教育形成了较好契合与呼应。
(二)建立了完备的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
在“复兴中华民族”的宗旨指引下,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建立了完善的组织体系,专门成立了具体的部别:讲演部分讲演、编辑二股,出版部分编辑、校对、发行三股;阅览部分选购、出纳、典藏、编目、指导五股;体育部分设计、运动、卫生、宣传四股;教学部分教学、训练、事务三股;陈列部分调查、陈列、保管、指导四股;游艺部分戏剧、音乐、弈棋三股;事务部分文牍、会计、庶务三股[7]20-21。最后演变为5 个教育分部:其一,公民教育部,内分民众训练、通俗讲演、博物展览、人事咨询四股;其二,语文教育部,内分巡回教导、书报阅览、大众文艺、工余进修四股;其三,生计教育部,内分百业教育、劳工教育、家事教育、职业指导四股;其四,康乐教育部,内分电影教育、播音教育、健康教育、休闲教育四股;其五,实验研究部,内分调查统计、研究设计、编辑出版、实验推广四股。可以说,其教育实践的内容涉及到了社会教育、经济生产和文化娱乐等公共文化服务的各个领域,其范围可谓相当之广。根据程宗宣的梳理和总结,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各教育分部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十分显著。以下以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方面为例以管中窥豹。
1.知识文化教育方面。从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的教育组织机构来看,知识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开设了民众学校、识字运动。1933 年2 月,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针对教育教学做了大量的工作:
举行识字运动:分期举行识字运动:第一期在百花洲南、棉花市、顺化门、化坛四处举行,第二期在百花洲东、康王庙、永建所三处举行。实行社会调查:在举行识字运动区域内,除挨户调查失学民众劝导其入学外,并调查其职业与生活状况。办理民众学校:举行识字运动后,每处开设一民众学校,第一期设四校,第二期设四校,第三期设三校,皆招收年长失学之民众,教以识字及公民常识等,颇著成效。设置问字代笔处:各民众学校各阅览室及陈列部,皆附设民众问字处及代笔处,以便民众问字及代写书札等。试办流通教学:这种教学,正在试办时期,其科目暂定为识字、珠算、公民三项,来学民众,可就其余暇时间,随时前来学习,颇能收到教学实效。民校毕业人数第一期四校,共计毕业人数八十二人,第二期四校,共计毕业人数七十六人[7]22。
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成效,得到程宗宣的高度评价:
特种教育即收复区的民众教育,目的在纠正人民思想,改善人民生活,以管、教、养、卫合一的方式,促成地方善后与建设工作。实施方法乃于各收复地区,设立中山民众学校,除教导民众外,并从事社会活动地方建设各项工作。现设立204 校,分布六十县,成效尚著,由本省计划创行,现已推广于豫鄂皖闽四省,其他各省亦有仿行的。
……本省识字运动,亦多方提倡,各省首创简易教育运动,在以经济敏捷简单易行方式,使全部失学民众,获得受教机会,实施方式分(1)成班教学(2)自行施教(3)上门教导三种,渐收成效,各县亦多能仿行,而各地保学亦有附设成人班的规定[3]14。
程宗宣是民众教育馆馆长,他指出的民众学校和识字运动各地多有推广和仿行的情况应当可信。
2.职业教育方面。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还十分重视对于民众的职业教育工作,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和部门来推动民众的生活技能的训练和学习。不但成立了说书人讲习班,开展民族意识之培养、科学知识之灌输、说书技能之增进、生活习惯之改善[5]29,还组建了具体教育分部——生计教育部,用以推行“百业教育”。
生计教育部的设立,起因是当时全省百业凋敝、社会经济困乏,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从“改良百业以挽救此种厄运,改善民众生活,建设国民经济以增进民众斗争的力量”出发,大力推行生产生活技能的教育。在生计教育部下,分别设立了藤器补习班、妇女工读班等。
第一,藤器补习方面。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于1934 年开设了藤器补习班,利用学员业余时间,于每周三、六下午六时至九时开展教学,其课程为学、术两科:学科设公民常识及职业指导两种,职业指导又分服务道德、职业常识、职业技能三类;术科则有藤器工具使用法、修理法、编制法、染色术等,另外根据学员的需要,在课外施以珠算、尺牍、时事的教学,以补充他们普通的常识。不但如此,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还十分重视补习学员的其他方面的训练,“特别注重于生活的训练,如思想、行为,以及新生活等各方面,随时随地予以指导纠正”[5]44,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教育效果,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第二,妇女工读班方面。其成立的宗旨在于“救济失学妇女,授予知识和生产技能,俾能发展家庭经济,改善家庭生活”。该班规定学生凡年龄在十四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失学妇女均得入学工读,“依据学生之程度将学科分为甲乙两组教学,技术方面高、初两级均依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缝纫、编织、刺绣三组教学”。和藤器补习班一样,妇女工读班的课程也不局限于技能的培养,同时包括有国语、数学、常识和音乐、体育、习字等课程,还注重学生道德的训练等[5]45-46。
(三)配合政府开展更广泛的社会教育活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演变,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教育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诚如1937 年《江西省民众教育季刊》在刊发《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简则》之后所附的一段《编辑后记》所言:
目前的中国,大家都亲切地、锐敏地感觉到非常时期的来临,和应付非常时期的必要,为着适应这种需要,横呈在眼前和刻不容缓的,便是实施一种非常时期的教育,尤其是非常时期的社会教育[8]。
材料所论直接点明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往往需要与以往时期不一样的社会教育,是一种“非常时期的教育”。1938 年,日本侵华战争的深入使得民众抗战情绪不断激发,江西省政府教育厅从抗战宣传出发,给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令省立民众教育馆:
查倭寇侵凌益甚,国势日见阽危,民众抗战情绪之激发,与全省人力、物力之动员,抗战宣传工作实为当前刻不容缓之要图。本省抗战巡回宣传大队,应由该馆负责即日组织成立,并限十日以前出发宣传,以期深入人民间,加紧工作,其所领汽油在未出发以前不得擅用,藉资撙节,仰即遵照。
此令。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一月九日 教育厅长 程时煃[9]
此外,1939 年,江西省政府的另一条训令则要求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发挥社会教育专长,和师范学院学校一同开展辅导中等以下学校兼办社会教育的任务,如7 月20 日《公牍·教育:江西省政府训令》之教字第三九七二号曰:
查本部为推进各级学校兼办社会教育起见,业经颁发各级学校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组织纲要暨各级学校兼办社会教育暂行工作标准令饬遵行在案。兹订定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师范学校及民众教育馆辅导中等以下学校兼办社会教育办法暨各级学校兼办社会教育经费支给办法,除分行外,合行令发该项办法各一份,仰即遵照转饬所所属各校馆遵照办理[10]。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时值烽火战乱,为了更好地动员和宣传抗战,也为更好地开展社会教育,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在承担原有的社会教育工作以外,还要配合政府完成更多的相关政治任务和社会服务。由此,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在更广泛意义上继续承担着推动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任。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自成立那天起,便以“复兴民族”“救亡图存”为活动目的,为实现“以实验并推行民众教育之管、教、养、卫合一之方法,期能促进地方自治,增高民众知能,培养国民经济,健全民众组织,俾能自治自立自给自卫以复兴中华民族”的宗旨展开了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因该组织机构与当时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新生活运动的社会改良旨趣十分契合,自然而然纳入到政府的主导之下,对江西的社会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在1932 年出版的民国图书《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设施一览》、1937年《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设施概况》以及程宗宣《本省民众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和政府公牍文件中都有清晰的反映。结合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的教育实践考察,可以看出,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具有三个典型的特征:一是坚持“复兴中华民族”的教育理念;二是建立了完备的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三配合政府开展更广泛意义的社会教育活动。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的教育实践,对民国江西社会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对于当下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的社会服务和社会教育仍具有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