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战略下高校的三个看齐

2023-06-07陈红梅潘伊晖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国防全民育人

陈红梅,张 彪,潘伊晖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330038)

党的二十大作出“深化全民国防教育”重大战略部署[1]。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新时代加强国防教育的重大意义,树立看齐意识,对标党和国家对全民国防教育的部署和要求,厘清价值定位、明确育人使命、创新工作路径,努力引导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价值看齐:国防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工程

(一)全民国防教育的由来和发展

重视国防建设和国防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周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就体现了全民国防教育的理念认知。古人习“六艺”,其中的“射”、“御”就是关于射箭、驾车的军事技能,历史上花木兰替父从军、杨家将世代忠良的佳话都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国防教育。在近现代,“国防教育”一词最早由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是指通过对全体公民进行一定的战争观、国家安全观以及国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国防观念,普及基本国防知识,学习必要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事人才,成为全民国防教育的开端。此后,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全民国防教育一直高度重视,观点与理念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与时俱进。毛泽东同志提倡在全国范围内以民兵组织的形式,武装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2],奠定了新中国全民国防教育事业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注重国防教育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广泛动员全国人民以经济为支撑,助推国防建设。江泽民同志致力打造以民拥军、以地促军、军民协同的国防教育模式。胡锦涛注重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加强国防教育。习近平始终将人民安全和国家安危放在第一位,大力实施强国强军和军民融合战略,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的重大部署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和时代发展的前沿,将全民国防教育摆在了新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教育,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我们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3]党的二十大又作出“深化全民国防教育”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国防教育是全民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是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强大力量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等重要思想。2022 年8 月,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进行科学谋划和统筹设计,从新时代的旗帜引领、新体制的现实需要、新任务的战略牵引三个方面突出其重要性,同时把全民国防教育摆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明确其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意识的有效途径。《意见》的出台,也成为新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国防教育的工作指南。

(三)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的价值使命

综上所述,全民国防教育意义深远,使命重大。但国防教育在各高校的重视程度、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与新时代的要求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相适。具体可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是定位不准,导致其受重视程度不够高。把国防教育定位为大学新生的军事训练,国防教育普遍仅限于新生入校的军训和征兵宣传,很少有从顶层设计上明确国防教育在育人工作中的位置,有关工作主要依靠保卫、学工和体育学院三家部门联合推进,国防教育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投入不足,导致其难以持续推进。除了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程,其他教育教学设计不多、实施不多。国防教育的师资配置不足,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会安排辅导员、学校党政领导、部队转业干部兼而代之,但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参差不一,并且存在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这些难以保障学生获得货真价实的教育效果。三是形式的单一,导致其育人成效不显著。军事技能训练每年只在大一新生中开展,时间一般两至三周,时间短并缺少一种持续性和连贯性,军训的育人效果会在短时间迅速减弱乃至消失。此外,军事理论课教学多实行大班制教学,在教师队伍不够专业化的条件下,教师对军事学科专业的了解有限,对军事理论知识的阐析能力有限,运用的军事教材资料有限,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党和国家对全民国防教育的部署中,一直高度重视院校国防安全教育这一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院校教育是我军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4]。中央全民国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中央宣传部,表明全民国防教育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来说,国防教育本质是思政教育。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要对标看齐习近平关于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论述、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的重大部署,实现国防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价值回归,融入顶层设计,全员参与教育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多元融合,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其在铸魂育人中的重要使命和担当。

二、职责看齐:精神培育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首要职责

全民国防教育的目标任务是增强全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崇军尚武的思想观念、强国强军的责任担当。基于以上要求,高校国防教育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国防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实际,在国防知识教育和国防技能教育中着重凸显国防教育精神培育这一首要职责,加快由培养学生传统的军事素养或国防素养向综合国防素养转变,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培塑维护核心、看齐追随的政治忠诚

军事服从政治,政治性是军队的本质属性。高校国防教育要强化政治属性,要加强信仰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全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军事化训练和管理的特点是严格、紧张、统一、有序,能够培养学生一切听从指挥,做到个性服从共性、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意识,可以通过激发动机、提高认识、调节情绪、培养个性,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长此以往,可以使这种组织意识、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培育出维护核心,看齐追随的忠诚品行,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锤炼敢打善战、战之必胜的坚强品质

国家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其中饱含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意志,面对风险挑战和强敌对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等精神元素。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是大学生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体育军训就是以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特征的训练模式,是锻造人的意志品格的有效形式。高校国防教育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设计和体验活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抗挫意识,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抗挫能力,练就披荆斩棘、破浪前行的意志毅力。军事理论课教学中要充分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的知识,加强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和战争制胜观念、制胜要素、制胜方式等全方位的教育,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努力担负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任,淬炼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坚强品格和专业技能,创造无愧历史和时代的业绩。

(三)打造敬业奉献、团结合作的精神面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人民子弟兵。”[5]这种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为民情怀和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教育要全过程融入国防教育中,引导青年学子思考和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与军校共建开展活动,在学校建立军事训练社团,组建学生保卫队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志愿服务社会,做到爱岗敬业、关爱他人、懂得感恩,并注重在学习实践、社团活动中加强合作,学会融入团队、和谐相处,在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和工作中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养成一种团队合作精神。

(四)养成居安思危、堪当大任的思维方法

习近平强军思想为强军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如始终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推动工作。军事实践在行为特征上体现为复杂的矛盾运动,其关联性和复杂性的思考和操作可以锤炼人驾驭复杂性问题的能力。军事准备需要以我为主,从实际出发,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战略战术上需要下先手棋、打主动仗。碰到危机时,要善于化危为机,力争主动、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要着力引导青年学子学会贯穿其中的思想精髓,不断提升思考问题、干事创业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掌握贯穿其中的科学思维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既重视分析战略问题,又注重研究战术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掌握贯穿其中的科学方法,不断更新理念、开阔视野、涵养品格,打造居安思危、能担重任的思维方法。

三、路径看齐:协同创新是高校国防教育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意见》强调全民国防教育要“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6]。高校国防教育要整体纳入学校思政工作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又协同推进的局面,才能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创新提质。

(一)健全完善育人体系

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机制、健全工作制度、夯实工作基础等,打造国防教育新格局,形成国防教育的长效机制。

1.组织实施体系是保障。首先是成立学校国防教育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宣传部门,负责全校国防教育工作统筹协调,成员单位为学生工作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团委、人民武装部等。其次是制定学校全民国防教育实施方案,形成“路线图”“规划表”,打好“组合拳”。第三是建章立制,在融合方面,形成确保国防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推进、顺利运行的工作机制;在激励方面,形成入团入党、推优推先的工作机制;在保障方面,健全经费、设施、场地、课程、师资等系列制度;在评价方面,形成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军训实践、学业成绩、应征入伍、服役表现等综合评价制度等。

2.人才培养体系是根本。将国防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国防教育长效化的根本所在。要尊重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努力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围绕精神、知识、技能三个方面构建培养体系。一是设置自身课程体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核心内容,从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科技、国防形势与任务、国防技能等方面设置主体课程。二是融入全科课程。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先导,将国防教育要求有机融入全学科课程教学内容,把国防教育中的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统一、同向发力。根据学校办学特点,至少建立3-5 门以国防教育为标识的课程思政精品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三是形成教育常态化机制。充分利用五四运动纪念日、建军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全民国防教育日、中国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开展升国旗仪式、主题党团日活动、红色研学与志愿服务等,组织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军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用红色基因浸润学生心灵。四是健全师资准入和配备制度,通过内引和外联,建设一支政治强、理论高、业务精、素质全、数量足的专兼结合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

3.科学评价体系是关键。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促进国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成效。《意见》指出要将国防教育融入学校考试内容,纳入学校绩效考评体系。按照这个要求,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先行先试,按照前面一个部分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情况,采用综合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定量和定性的结构化评价体系。一是综合评价立足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手段、学生的军事技能、国防意识等要素设置设计出多层次、多指标的考核评价标准来考量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成效。二是重点评价落实到日常国防教育成效中,纳入学校党建工作、思政工作、综合治理工作质量评价体系中,紧扣组织领导有力度、协同推进有强度、特色工作有亮度、考核评价有尺度,进行综合评比,纳入绩效考核,给予奖励或惩处。

(二)推动新技术手段运用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应始终把国防教育同科技进步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善于用好新技术,不断提高国防教育的质量。一是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互联网+、人工智能+、5G+全民国防教育”等理念模块,用数字化思维实现国防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重构。例如,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国防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对学生国防教育情况、相关教学科研活动及实践活动进行有效跟踪。二是创新方式手段,借助数字技术,对国防教育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挖掘,从而实现教学管理更加科学精准、教学资源更加有效利用。例如,遵循网络传播规律,顺应媒体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发展趋势,有效整合新旧媒介资源,开发国防教育慕课、微课程群,制作主题微电影、音乐、动漫、短视频等融媒体产品,丰富拓展国防教育资源。三是整合教育平台,推进国防教育平台与思政平台融合发展,有效利用学校融媒体中心构建信息互通,设备齐全、协同育人的思政大平台,打造数字化国防教育品牌,营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化国防教育网络模式,让青年学子接受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的国防教育实践体验。

(三)培育打造示范项目

充分发挥高校教学科研优势,打造学校国防教育示范项目。如选定一批军歌传播传唱,发挥军歌旋律明快、铿锵有力、鼓舞士气、陶冶情操的作用,提振学生的精气神;选定一个驻赣部队或军地院校共建共育,组织师生参加系列军营开放活动;邀请部队领导、英模人物、退役军人、国防教育名师进校园开展教学研究、宣传宣讲;开发一批高水平研究项目,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示范性强、标准化程度高、受众面广的定制化“国防教育课程”等;建立一套行为管理制度,汲取部队的“内务、队列、纪律”的核心元素,从制度建设上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雷厉风行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意识、规范的生活秩序等,为创造和谐校园、文明校园提供有力的保障;推出一批成果转化试点学院,按照党管国防教育原则,不断推进国防教育与育人模式的融合创新,遴选两到三个学院先行试点,规定试点期限,此后分期分批逐步推广试点。把国防教育成果转化试点工作作为高校全民国防教育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抓手。

猜你喜欢

国防全民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全民·爱·阅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