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卫政治认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度蕴含与效能延展
——兼论“塔西佗陷阱”的规避路径
2023-06-07王永香赵继龙
王永香 赵继龙
政治认同是关系执政党根基、政治聚合力乃至政治合法性的重要课题。在民主治理场域中,人民对于执政党以及政府的政治认同更是直接影响人心向背、民主质量和治理效能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夯实政治认同的重要性,他指出:“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第298 页。。作为中国式民主的核心标识与新时代表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良政善治逻辑即是对人民政治认同的高度巩固。据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民主实践与现代化发展全球调查报告2022》显示,中国受访民众对本国的政府信任度、民主状况满意度、廉洁政府认同度分别为98.3%、98.3%、98.5%,这表明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发展道路赢得广泛支持。②《中国民主实践与现代化发展全球调查报告2022》,北京: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2023 年,第21 页。因此,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作机理为楔入点,透析政治认同之于民主政治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式民主的政治认同机制,不仅是规避“塔西佗陷阱”引致的“信任悬浮”“政治冷淡”现象的良方,更是“推动把政治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把理念认同转化为务实成果”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496 页。的必然选择。
一、政治认同何以重要:基于“塔西佗陷阱”核心症候的反思
古今中外,任何良政善治的巩固发展,都需要政治认同的支撑。爬梳学术史可知,该词由美国政治学家路辛•派伊(Lucian Pye)于1960 年首次提出,指的是社会成员经过一定的社会化形成的对所属国家政治体制、理念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相应的支持实践。当前,学界关于其内涵的界定颇为丰富,“归属论”“反映论”“支持论”“情感论”“政治心理和行为统一论”不一而足。笔者认为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清醒,对于政治认同的构建与巩固,可以从因认同缺失而引致的“塔西佗陷阱”出发,厘清其意义所在。本质上讲,“塔西佗陷阱”背后的逻辑是公信力建设与民众政治信任、政治认同巩固的问题,作为关涉政治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其核心症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由公信力丧失引发的认同悬浮
“塔西佗陷阱”的前置叙事是公信力的丧失,即公共信任产生风险。公信力意指政府或公共部门的信任力,“公共信任问题是公众对负有公共责任的社会组织的‘公共质疑’的累积,是削弱社会整体诚信度,引起社会道德危机的首因”。②谢新水:《论公共信任及公共信任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6 期。事实上,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必然诉诸具体的公共事件,即风险源。基于失信事件的发生,公众的负面评价开始发酵,其后果则是风险传递及其社会性放大(无论政府部门如何发言、如何做事,社会都会给予其负面评价)。长此以往,社会与公众对于整个国家制度的政治认同即会产生悬浮状态,“政热民冷”“治理低效化”“向心力式微”等情况随之产生。更为严重的是,作为一种带有主观色彩的政治心理,由公信力风险引致的认同缺失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伸性,长期的认同悬浮很有可能塑造一种“一刀切”“一风吹”的社会评价,即以过往的政治失误衡量日后的政治政策与政治执行,以此时此刻的负面评价遮蔽政府他时他刻的政治努力,要改变这种刻板印象,往往具有较高的难度。
(二)因认同悬浮引致的政治冷淡
长期的认同悬浮可能引致更为消极的社会后果——政治冷淡。事实上,政治冷淡主义除了对政治参与的疏离、排斥、恐惧之外,还有可能蕴含一种破坏政治团结的危险倾向:早在19 世纪70 年代,巴枯宁主义便以“立即废除国家”为指引大肆散布政治冷淡主义,对此,马克思讽刺道:“总之,工人应该袖手旁观,不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政治运动和经济运动上面。所有这些运动只会给他们带来直接的成果。他们应该像真正的教徒那样,恬淡寡欲,虔诚地高呼:‘宁愿让我们的阶级被钉在十字架上,宁愿让我们的种族灭亡,也要保持永恒原则的洁白无瑕!’”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279 页。即是说,长期且严重的政治冷淡具有极复杂的社会面相,它完全有可能走向去权威化、去中心化的无政府主义。发展到今天,以政治冷淡主义为基底的后政治冷淡主义开始显现,其主要表现为通过娱乐去消解政治、通过经济来化解政治、通过社会来反讽政治④张爱军、秦小琪:《“网络后真相”与后政治冷淡主义及其矫治策略》,《学习与探索》2018 年第2 期。,更为吊诡的是,后政治冷淡主义塑造了一种“以不参与政治的方式参与政治、以不讨论政治的方式讨论政治”的非正常“民主”空间。这种思想迷局落实到实践层面,即表现为“因认同悬浮而产生政治冷淡,反过来又以政治冷淡收编、扭曲正向的政治认同”的复杂境遇,成为掣肘国家意识形态治理与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症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对各种风险见之于未萌、化之于未发,坚决防范各种风险失控蔓延,坚决防范系统性风险。”⑤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求是》2023 年第10 期。作为掣肘政治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隐患,“塔西佗陷阱”成为中国共产党需要重点防范的政治难题,这不仅是因为认同缺失会导致政治离心力现象,更有可能为西方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攻击提供罅隙。换言之,“塔西陀陷阱”内含的认同悬浮与政治冷淡困境,是从反向思维出发对政治认同重要性做出的有力确证:从思想层面看,要破解“塔西陀陷阱”的迷思,必须以“政治认同”这一理论武器来透视、诊疗其叙事症候,从根本上廓清其思想迷局;从实践层面看,以人民民主为基点,通过巩固政治认同来克服公共信任削减、政治冷淡的问题,是规避“塔西陀陷阱”的治本之策。故以中国式民主的核心标识——全过程人民民主为载体,探析其内在的认同逻辑,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的必然选择。
二、拱卫认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度蕴含与公信力提升
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功能之一即在于深度巩固人民政治认同,在民主的现实运作中促进公信力的提升。2021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中国式民主的核心标识——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了集中阐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第260—261 页。此中,“全链条”指由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五项民主程序相连接而形成的完备体系;“全方位”关涉的是民主各主体、机构与民主范围,即社会主义民主要在横向上联结党委、政府、政协、人大、统一战线各机构,纵向上贯通国家、地方、基层各层级;“全覆盖”意指将民主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基于“三全”特征,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追求程序正义与物质利益的彰显,更要求通过政治认同将中国式民主的优势推向至心性层面。学理上讲,政治认同的基础,是指对政治认同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其以“谁在认同”和“认同什么”两个要素为关键,主要包括绩效性基础(利益基础)、制度基础以及情感基础(价值基础)。②杨绘荣:《政治认同的实践性与层次性——兼论政治认同的基础与机制》,《理论月刊》2022 年第9 期。鉴于此,本文以“价值-制度-利益”机制为视角,透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属人性本质与认同机理,进而廓清认同悬浮与政治冷淡的内在成因,为规避“塔西佗陷阱”贡献学理支撑。
(一)价值认同之维:以人民性立场保障“最广泛”,抵御信任风险
政治价值关涉人们对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所作的价值判断,在整个政治认同体系中具有秉要执本的作用。政治认同本质上是社会公众对政治权力的信任、对政治价值的信仰。③孔德永:《政治认同的逻辑》,《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1 期。价值认同的深层逻辑在于叩问政治体系究竟是以人民为核心还是以资本为核心,这决定了国家治理的基本价值导向。同时,一个国家的公共信任情况必须从其最根本的维度——价值立场中寻找原因。马克思指出:“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只表现为一种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39 页。作为一种民主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承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其蕴含的“人民至上”“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理念,从民主主体、民主权利、民主实践三个层面诠释了中国式民主在价值关怀上的广泛性,为规避“塔西佗陷阱”的前置因素——“公信力的丧失”,提供了现实可能。
第一,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人民主权”是民主在价值层面的含义,失去了“人民”,民主的实质性内涵就会遭到破坏⑤张贤明:《全过程负责:民主质量的责任之维》,《云南社会科学》2022 年第4 期。。从“塔西佗陷阱”叙事来看,政府公信力的运作场域是公权力与公共事务,抵御信任风险务必指向全体人民以及社会公共生活。因此,坚持以“全主体”保障人民政治平等、推动认同普遍性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逻辑:中国宪法规定,凡年满十八周岁的合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均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均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民主权利,也都是“全过程”的参与者、贡献者和享有者。以民主协商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全体人民和全社会中广泛商量;涉及一个地方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中广泛商量”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第65 页。,即确保公共事宜中民主主体的广泛参与。此外,党和政府通过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发展亲清政商关系等方式,积极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落实政治信任的“全主体”意涵,这种从特殊性中提取普遍性、从异质性中析出同质性的政治共识,从根本上树牢了公共信任,使得每一位公民都能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发挥其价值,打破了因阶层差距而产生疏离的“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藩篱,为政治认同的基础性价值——平等,提供了保障。
第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现代社会,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也是民主价值体系的支柱。公民依法享有并行使广泛的权利,是将公共信任推向纵深化、稳定化的重要标志。以此为遵循,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以权利落实提升政治信任:即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从“纸上”走向“地上”。进一步讲,上述的“人民四权”是从政治心理与政治行动双向维度构建了价值认同的机理:其中,知情权和表达权构成政治认同的前提,是畅通意见交流、形成信息良性运转的必要措施。知情权即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它保证人民不被排斥于国家公共事宜之外,通过知政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知情权保障民主主体的“在场”。表达权在宪法上体现为言论自由,即公民有权按照法律规定表达自身对于国家公共生活的看法,作为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中国公民的表达权贯通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多个环节,旨在规避“寒蝉效应”,以合法表达自身看法,避免信任凋敝。参与权与监督权则侧重于“行为”意义上的政治认同,学理上讲,政治认同的外在化显露必须诉诸于行动层面,如现实中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就是在现实政治场域中检验认同、巩固认同的必然选择。经由“人民四权”所确证的民主真实性,是政治认同在哲学层面上的“知行合一”化表达,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政治心理—政治行动”双层维度抵御信任风险的逻辑所在。
第三,民主实践的广泛性。著名学者李普塞特(Seymour M.Lipset)指出:“只有社会的每个细胞都能在民主程序下运行,社会的民主政治才具备充分的条件。”②[美] 西摩 • 马丁 • 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年,第Ⅷ页。作为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有效联结政治心理与政治行动的范畴,政治认同强调让“社会的每个细胞”在民主程序下“运行起来”,也就是说,政治认同的稳步提升不能缺乏民主实践的支撑,它必然包含“公民积极地运用其民主的参与权利和交往权利的实践”③[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年,第658 页。之意涵。不同于西方国家“选举至上”“政治下注”的半截子式民主,中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以“全链条”的参与优势保障人民主人翁地位,提升政治认同主动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民主参与的意愿、深度、广度都有了质的变化。从程序、环节来看,人民参与贯穿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全过程”,民主参与不仅将意见征询推广到了国家方针政策、政府治道变革、经济文化建设等宏观层面,更涉及地方、基层公共事务治理的推进,有效防止了美西方政治“金钱民主”“政治信任在选举过后极度下降”的现象。从渠道来看,人民参与既深化了人大、政协等官方渠道,同时,也使得社会组织、网络平台等新渠道铺展开来,并在实践中产生了以云南省“数字玉溪”民主监督方案、安徽天长“1+N+X”协商机制、陕西西安长乐小区“2+4”末梢治理、甘肃陇南“民事直说”工作制等为代表的特色化参与机制,将政治认同推行到了“最后一公里”。正是这种落到实处的政治实践,使得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得以体现,巩固了政治认同,有效避免了社会质疑的累积,为规避“塔西佗陷阱”提供了可能。
(二)制度认同之维:以发展性特征阐释“最真实”,避免认同悬浮
科学的制度建设与强有力的制度执行是跨越“塔西佗陷阱”的硬性保障。作为政治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认同是指认同主体对国家主要制度安排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认可与接受程度①王伟男:《政治认同的圈层结构——兼论新形势下政治认同的建构》,《教学与研究》2021 年第8 期。,其重要性在于通过规制、规范等硬性维度防止政治行为脱轨、越轨,为避免认同悬浮提供规则性保障和实践性支撑。本质上讲,任何民主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同社会变革、政治发展、民意变化相协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②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续》(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86 页。作为中国国家制度层面的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况在特定时空之维下的反映与透显,这种发展性特征旨在保障认同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而形成对形而上的政治观点的拒斥,为巩固政治认同不断注入新鲜活水。
就制度建设上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巩固”,为提升政治认同搭建了场域。政治共同体的制度建设关系到政治制度本身的正当性,也是避免认同悬浮的刚性保障。在中国,国家各项制度建设的锚点是人民当家作主,其效能之一即为巩固人民政治认同。这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实践,更具有清晰的现实规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擘画了中国国家制度发展的蓝图:“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第272 页。可以说,一种成熟的制度体系,既要避免朝令夕改式的随意性,也要避免一成不变式的守旧主义,需要在传统与现实、生成性与创制性之间达至平衡,唯其如此,才能使认同普遍化、大众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是中国国家制度发展的政治之果,同时又是助推制度型构的重要动因。从制度的生成性(本国文化、传统、民族性)来讲,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旨在统筹协调国家政权、政党、民族、基层管理的关系,同时通过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将中国式民主嵌入政治构架各层级的条块中,为政治认同提供了宏观的国家性场域。从制度的创制性(依据政治发展现实进行制度供给)来讲,随着互联网业态的崛起,网络政治参与机制、群众举报监督机制等普遍铺展,从“纸媒”走向“智媒”、从“地上”走向“网上”已成为民主参与新趋向。以近年兴起的数智协商民主为例,党和政府依托智能手段,全力打造“云场景”“云参与”“云传播”新型平台,借助VR、AR 技术创设情景模拟空间,助推政协提案、协商议事、社交咨询,使得全过程人民民主拥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体现了中国式民主在制度建设上的守正创新,这种真实性为提升人民政治认同提供了前提。
就制度执行上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将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相结合,为提升政治认同拓展了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第259 页。,本质上讲,政府公信力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原因在于政府权力的不当行使、制度执行的缺位或越位。因而,科学且强有力的制度执行是推动认同由“悬浮”走向“落地”的关键环节。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是认同型民主,其逻辑在于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科学高效地将民主与集中进行统一,并在实践中切实执行全链条、全方位的参与机制、协商机制与协同机制,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构建了强大的向心力。作为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集中于“人、事、策、权”四个维度的良性循环,它鼓励和动员人民群众以合法方式积极参与到五大民主环节,以行动激活民主制度的认同机制,真正落实“全链条”的新型民主质态。从善治角度看,借助于强有力的制度执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现实场域构建了“政道民主”与“治道民主”的统一机制,人民在这一民主框架下担任了两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政治资源与参与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这种治理效能福利的享有者、评价者。此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执行还强调充分释放党委、政府、政协、人大、统一战线等机构的职能、效能,通过国家、地方、基层三级联通构建铆合式运行机制,在制度执行中打造一种高效能民主模式,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让制度运转起来”,推动国家、社会与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真正做到政治为人民而非为资本服务,并在具体执行中坚持监督、问责与惩戒机制的统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通过建立长效的反馈机制来审察弊病,从而杜绝搞变通、打折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这种充分结合了“选贤举能”与“高效治事”的民主,构建了程序正义与人文关怀双向互动的机制,将政治认同落到了实处。
(三)利益认同之维:以高效能治理确证“最管用”,消解政治冷淡
利益是构成现实活动的重要基点。“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年,第82 页。,人民利益得到真实落实与保障,往往是消解政治冷淡、激发人民政治热情的根本所在。因此一种健康的政治制度必须向社会提供正向反馈和产品供给,要产生实质性的效能,要“管用”。作为政治认同的实践基点,利益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于特定社会利益关系的认可和支持,其包含物质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等诸多方面,且这种认同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随具体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个体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本质上是对政治共同体维护个体利益满足程度的认同。②王维平、陈雅:《中国共产党以政治认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启迪》,《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6 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属性,决定了其不可能为某个人、某一部分人谋私利,而是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终极关切,通过坚实可靠的利益实现、利益配置、利益保障来确证中国式民主在实践中的治理效能,以此消解政治冷淡。
首先,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将“构建民生政治”作为核心诉求,为保证人民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从动态角度看,一种政治活动必须产生实实在在的绩效或效能,才能从根本上消解政治冷淡。林尚立的研究表明,民主建设与民生建设之间存在有机互动关系,从单一化的“形态建设”向兼顾“功能开发”与“形态建设”两项重任,进而促进民主发展的现实绩效,是中国民主发展的重要理路。③林尚立:《民主与民生:人民民主的中国逻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1 期。在现实场域中,民主的效能优势意味着广泛有序的人民参与、健康平稳的经济效益、高超的社会动员能力、统筹调度水平以及促进民生的能力,这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善治水平的重要标准。全过程人民民主秉持“民主与民生相结合”的政治理念,实现了利益“全方位”落实的伟大实践:如在脱贫攻坚方面,全国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7 页。,攻克了脱贫减贫这一历史性难题;在人民利益的表达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意见建议730 多件,民法典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425762 人次提出的1021834 条意见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1,32页。;在构建治理共同体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将人民当家作主有机融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之中,实现了“治理型民主”的切实落地。这都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显著进展和成效,同时阐清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以绩效巩固认同、消解政治冷淡”的逻辑机理。
其次,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提升社会公平公正”作为重要目标,为促进利益配置合理化指明了方向。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中国民主实践的奋斗基点,“全过程”在民主的供给侧意味着“量”与“质”的同步增加。⑥蔡文成:《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逻辑与治理创新论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 年第4 期。党和国家依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宏观设计,以缩小不同区域、民族发展差距为指引,通过差别化的政策扶持、精准扶贫、剩余劳动力转移流动、项目合理化倾斜等措施,积极兼顾“把蛋糕做大”和“把蛋糕分好”,并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基础上,提出了“由高收入人群在自愿原则下,通过募集、捐赠、资助等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财富再配置”的第三次分配,确保公共利益切实实现“全主体”“全覆盖”“全方位”状态,为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奠定了基础。继之,党的二十大报告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0 页。纳入“坚持问题导向”的工作范畴,这是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与新发展阶段中国现实情况相结合的典范,即通过“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惑、答民之所疑”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完善利益配置、提升社会公平正义,从而巩固政治认同的主轴——利益认同,在“人人获得”“人人享有”中提升政治参与的主动性、满足感。
最后,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依法治国”作为重要抓手,为深化保障人民利益提供了条件。法治与监督是现代政治生活不可缺少的民主武器,它关涉民主的质量、纯度与韧性,更是推进良政善治、巩固人民政治认同的关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框架中,依法治国旨在通过宪法和法律手段保障民主运行的公正性和公共利益不受私权侵犯。邓小平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②《邓小平文选》(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146 页。这一论述从官方层面对民主制度化进行提掣,是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表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作为重要主题,将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纳为依法治国的工作范畴,旨在推动深刻的治道变革。全过程人民民主承继“民主法治”这一政治理念,将民主监督纳入其程序范畴,以宪法和法律为抓手,充分强调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构建起包含人大监督、民主监督(此处指来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行政监督、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等监督方式在内的大型网络,进而保障了国家的民主制度真正为人民利益而设立,使得人民的全过程民主参与更加有序和高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全力推进“打虎”“拍蝇”“猎狐”反腐败斗争,坚持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取消“食利者”阶层,以系统全面的监督网络实现了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这样一种剔除民主杂质、保障公共利益纯洁性的机制从根本上巩固了民众的政治认同与政治热情,成为规避“塔西佗陷阱”、推进中国式民主行稳致远的逻辑必然。
三、多维施策:拱卫政治认同的优化路径与实践展望
全过程人民民主基于“价值认同—制度认同—利益认同”构建的三维机制,从理论层面阐明了我国民主建设蕴含的认同逻辑。但是基于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背景,政治认同仍然是牵动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议题,只有在关键领域持续发力、在薄弱环节攻坚克难,形成党、国家和人民意志的强大合力,才能进一步巩固政治认同,从根本上杜绝信任“悬浮”、政治冷淡现象。
(一)培塑政治信任,在陷阱规避中拱卫认同
政治信任与政治认同同属政治心理范畴,二者存在密切的进阶关系:政治信任是政治认同的基础③陶苞朵、张等文:《政治信任何以转化为政治认同——基于2019 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的分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2 年第5 期。,政治认同是政治信任的深化与稳固状态。在“塔西佗陷阱”叙事中,正是因为公信力的缺失才导致了社会对政府的“一刀切”式的评价。因此,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政治认同,首先需要在全社会铸牢信任机制:一方面,要持续推进“透明型政府”建设。即在全过程人民民主框架下,“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第149 页。。理论上讲,信任主体全面、及时地了解政府工作开展的实况与进度,在事实层面形成对政务信息的接收,是政治信任衍生的始端。因此,各级政府要以《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为指导,深入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制度,通过传统渠道(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报刊、广播、电视等)与新进渠道(三微一端、多媒体平台等)相结合的方式,就群众所关心的公共事宜及其进展情况及时、准确地向全社会公开:如县以上政府及其部门应就人民热切关注的扶贫、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等宏观事宜进行公布;设区的市、县政府及其部门应就城乡建设和管理的重大事项、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进行公开;乡镇政府则应就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工作政策的情况、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乡镇集体企业及其他乡镇经济实体承包、租赁、拍卖等情况进行公布。总之,要通过构建纵向连贯的圈层式公开制度,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回应型”政府建设。“一个高效的民主制度应该既是回应性的又是有效率的:对选民的需要很敏感,同时,在应用有限的资源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富有效率。”①[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年,第7—8 页。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的回应机制要求党和政府通过精准的识别机制回应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的新问题、新诉求,从而在为民服务、合作共治、治理制度化、人性化中提升政治信任,巩固政治认同:首先,要顺势而为。随着互联网业态的崛起,以领导留言板、数字政府等为代表的新型回应机制铺展开来,如广东“粤省事”、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在协商”全媒体平台、浙江“最多跑一次”自助一体机等先进举措取得了可观效果,因此,新时代构建回应型政府应充分考虑便民性原则,简化办事程序,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加强技术提升与载体建设,拓宽政治信任的培塑空间。其次,要主动出击。回应型政府的推进不能被动等待问题的形成,政府及公务人员应主动重视社会舆情、网络民意、网络舆情态势,在此基础上加强数据收集、科学分析研判、理性应对处理,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为培塑政治信任添入主动性因子。最后,要强化执行。即确保问题的解决与回应的真实性,在执行中及时纠偏修正,从而形成“协商—决策—执行—反馈—修缮”的良性循环机制,真正化解应然与实然间的现实摩擦,保证回应的时、效、度,全方面、多层次巩固政治认同。
(二)广泛凝聚共识,在价值拓展中拱卫认同
政治认同建构的一个重要路径体现为价值观念的正当性及其持续供给能力。全过程人民民主蕴含的“人民至上”观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念的贯彻,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民气、保民生、牖民衷、养民耻、阜民财思想的继承。新时代背景下,持续巩固人民政治认同,需要进一步净化政治生态,坚决铸牢“守江山就是守人民的心”之根本价值,警惕西方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渗透,打破“信任凋敝”现象:一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与制度化建设。牢牢守住意识形态红线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题中之义,也是巩固政治认同工作中管根本、管全局的重要举措。提升政治信任并不意味着任由多元化社会思潮侵占、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反,其根本目的在于凝聚人民群众共识,不断增强党在思想理论工作上的创造力、凝聚力、感召力,因而必须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同“四大考验”“四个危险”作斗争,积极防范“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引发的认同危机。应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坚持与异己意识形态力量刻意割裂认同的现象作斗争,避免各种歪论邪调污染中国民主舆论生态。二要健全教育学习机制,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宣传水平。机械、肤浅地宣讲无法产生高质量的政治认同,它必须依靠科学的理论体系、生动的教育方式、身体力行的民主实践而生成。从“关键少数”的角度来看,提升政治认同的前提是领导干部与国家公务人员坚定的政治立场与崇高的理论素养,即在至心性层面明晰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主张。因此,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中,应注重理论学习的稳步推进。紧紧把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全面缕析、“重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实践,辅之以必要的政治仪式,重播国家往事、建构集体记忆,以入脑、入心的理论教育形塑“我们”、区别“他者”,以此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三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在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工作中构建价值认同的同心圆。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认同维度也必须牢牢把握“全主体”之要求,因此必须坚持“石榴籽论”“同心圆论”“大统战观”理念,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为指导,综合统筹民主党派工作、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等,密切关注由私营企业及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构成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进一步提升其社会公益性,最大程度激活其社会服务价值,从根本上处理好“固守圆心和扩大共识”的关系问题,构建范围更广、治理更好、效能更高的价值认同。
(三)扩大有序参与,在制度优化中拱卫认同
在现代政治体系中,公民的制度认同是避免“政绩困局”、铸牢合法性基础的必需资源。全过程人民民主依循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而产生的制度优势,是有效避免“人浮于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的良方。但是制度优势并不能自动转化为治理效能,对于制度认同的深化需要通过锚重点、抓实效、促优化等方式,真正“使制度优势运转起来”:其一,要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点积极促进五大环节间的衔接与复合。新时代新形势对中国人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大代表要)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依法履职能力和水平,增强工作整体实效”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第290 页。。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宣传动员、选区划分、选民登记、提名推荐、讨论协商预选、会议内容等环节的高质量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具化协商精神、自治精神、责任意识的发挥,真正将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有机链接,为巩固政治认同提供核心载体。其二,要推动制度优势向基层全面下沉,铸牢认同场域的“最后一公里”。“民主的改革者必须从基层开始,切实鼓励普通公民之间的公民参与。”②[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第2 页。党的二十大将“积极发展基层民主”纳入新发展阶段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工作范畴,从全局性高度指明了基层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位置。归根到底,政治认同是来自人民的认同,作为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成为促进治理现代化、巩固政治认同的重要场域。为此,要以制度宣传、政策普及、场景打造、民约设置、社区(村)规划参与等为抓手,以基层群众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优化相关制度规则,通过缕析、盘活国家资源下乡、项目分配制度与群众治理积极性之间的关系,使基层治理高效运转,激活城市发展潜力、重塑乡村形象风貌,使政治认同切实深入到老百姓心里。其三,要开发符合各地实况的制度整合机制,在扩大群众有序参与中提升政治认同。政治认同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决策程序的参与性与公开性上,根据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的观点,“参与的含义是亲自参与,是自发自愿地参与。也就是说,参与不只是‘属于’(仅仅被卷入某事),更不是非自愿的‘被迫属于’。”③[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当代论争》,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113 页。因此以制度的优化整合助推公民的主动性参与尤为关键。但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机制仍不成熟,现有的政治参与制度和组织在某些具体环节上缺乏可操作性④胡建:《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年,第287 页。,因而必须改进制度机制,使其与各地实况、公民参与方式的流畅度高度匹配,如可借鉴北京市东城区四条胡同设立的“小院议事厅”、湖北武汉市春天里小区的“月月谈”议事会等,积极践行“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原则与一体化管理,打破繁琐的机构与程序设置,以“便民”为重要目标,避免公民因“制度虚设”“程序繁杂”而降低政治认同度现象的发生。
(四)提升政府绩效,在利益深化中拱卫认同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政治认同的巩固必须以保障人民利益为基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第258 页。按照政治哲学的观点,民主过程不是表现为各种私利之间的公开博弈,而是持守休戚与共原则的公民聚集在一起,诚心诚意地寻求促进公共利益的最佳方案。⑥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54—55 页。与西式民主相比,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突出优势在于通过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利益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时代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提升公民政治认同,需要将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中国人民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益深化,以突出的绩效优势铸牢认同基底①张爱军、雷艳妮:《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国家民主形象建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2 年第2 期。:第一,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当前,中国经济所处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之阶段仍将继续存在,基于“三期叠加”与人民对于高质量民生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成为巩固公民认同的必然。在具体的理念指导上,应立足于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点,进一步解决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并在全国范围内构建新发展理念纵向深入的圈层结构,以此指导各级政府工作的进行,以突出的政府绩效聚合公民情感,巩固政治认同。第二,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利益协调、利益补偿合理化。提升政治认同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还要最大限度保证社会资源与价值的分配趋于合理化。一直以来,受限于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上的“二元痕迹”,中国城乡居民的利益差距较为悬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作为相对弱势群体的农村居民的政治认同的弱化与疏离。②杨绘荣:《政治认同的实践性与层次性——兼论政治认同的基础与机制》。为此,要进一步健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为内容的社会保障,特别要注重农村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落实,进一步构建起统筹城乡、造福全民的经济民主体系,在就业、居住、劳动保护方面充分考虑弱势群体利益,避免因“木桶效应”而掣肘“政治认同全民化、纵深化”的发展。第三,注重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推动社会分配更趋公平。公平的分配制度是巩固政治认同的重要支撑,相比于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强调以民间为主导,是对前二者的补充,同时也将巩固政治认同的重任铺展到了“民间”这一场域。基于当下中国第三次分配的推进情况,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保证,加强引导与监管;二要加强现有公益组织的诚信、自律和公信度建设,广泛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三要加强社会成员的公益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第三次分配“自愿性、非政府性、无偿性”要求,培育公共精神。以此在全社会形成互助互惠风尚,提升公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政治认同。
(五)维护社会公正,在三治融合中拱卫认同
社会公正是政治认同的政治底线和基本价值取向,它为一个国家政治认同的建构提供最终的评价标准。③胡建、刘惠:《社会公正:推进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基本价值理念》,《教学与研究》2017 年第10 期。换言之,价值认同、制度认同、利益认同的共同所指均在于维护社会公正。在全过程人民民主框架中,法治、德治与公民自治的有机融合,正是以刚性保障、柔性激励和自主性参与维护社会公正的生动体现,为此,新时代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人民政治认同,需要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首先,持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与反腐败斗争。腐败是人民的公敌,也是威胁人民政治认同的最大顽疾。全过程人民民主之于政治认同的巩固,必须诉诸于全面依法治国与反腐败斗争。因此,要以《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行动指南,持续推动审批监管、执法司法、金融信贷、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财政支出等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坚决破除权钱交易的关系网络,以“三个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④注: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第261 页。)作为监督标准,科学融合带有刚性特质的法律监督与柔性特质的人民监督,推动其走向常态化。其次,应立足社会公德加强政治文化传习,以公共精神为提升政治认同赋能。“现代民主制的健康和稳定不仅依赖于基本制度的正义,而且依赖于民主制下公民的素质和态度。”⑤[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下),刘莘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年,第512 页。作为政治认同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双重主体,公民自身要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准则,深入秉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性素养,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与道德建设,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行稳致远提供群众基础与社会资本。再次,应积极落实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高水平群众自治能力为提升政治认同增效。认同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其真正价值。“政治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理念认同转化为务实成果”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政治认同的实际诉求。因此,政治认同的提升务必以落实基层群众自治为前提,进一步搭建好居委会、村委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等实践场域,增强公民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与相关部门用好“网上群众工作部”“领导留言板”“互联网+督查”网络平台和小程序等新型监督渠道,形成“以实践巩固认同,以认同促进实践”的良性循环。最后,要将“法治”“德治”“自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三治”结合的贯通机制为提升政治认同铸魂。中国自古就有“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的施政理念,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人民政治认同,需要秉持“自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先导”的指引,即在现实场域中充分发挥刚性规定、柔性约束与自主性建设的系统效应,进而达到“知、情、意、行”相递进的理想效果,真正体现中国式民主政治认同的逻辑机理,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