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023-06-07李琼海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小学生

李琼海

摘  要: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的发展时期,在这时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在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老师,不仅仅需要传授学生知识,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建立更好的品行。本文基于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主要对小学生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完善和发展小学生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习惯养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虽然不是全部的教育内容,但是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个人生活,诸多细节与点滴内容都是行为习惯的体现。常言道:从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质。文明礼仪、生活卫生习惯、为人处世的方式、语言沟通的技巧,这些都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内容,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行为和可能做的行为进行评判,从行动上构建一个正确的规范标准,从而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品行的端正,让学生不仅学好知识,也学会如何去做人、做事。在小学教育中做好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工作是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行为与道德观,做品学兼优的典范,这也是新时代教育理念下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为祖国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关键课程。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中的不良习惯

1. 不良的饮食习惯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身体素质不高,其实这跟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不想吃饭、吃得很少、不吃就玩等,吃饭时,有的孩子挑食,吃饭时磨磨蹭蹭,有的孩子还会乱扔食物等,这些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事实上,菜和甜点都是基于良好的营养搭配,有的孩子不吃这道菜,有的孩子不吃那道菜,这些孩子真的让老师和家长头疼。

2. 生活自理能力差

现在很多孩子在生活中依赖性强,缺乏自理能力,如有些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还不会自己穿衣服,衣服总是不整洁,还有的学生会把裤子穿反,不会系鞋子的鞋带等,出现这种情况时,有的家长还会责怪老师,说是老师粗心大意,没有注意到。

3. 文明礼貌缺失

有很多孩子在生活中文明礼貌缺失。“您好、谢谢、对不起”等话语很少在他们言语中出现。

(二)课堂学习不良习惯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知道,管理孩子就像种树一样,需要有爱心,耐心地呵护,这样它就可以健康强壮地成长。如果不用心管理树木,树杈左右长,就很难成为有用的木材。一些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是很好,如有些孩子不能在课堂上安静,总是环顾四周,心不在焉,躁动不安,大声說话。有些孩子不仅自己不能安静,而且影响其他孩子,影响课堂秩序,在教室里到处乱窜,做自己想做的事,安静不下来。

三、小学生不良习惯存在的原因

(一)家庭的纵容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这么多的坏习惯,父母还一直袒护孩子。有时,对孩子意外的不良行为,许多家长采取沉默或者嘻嘻哈哈的方式一笑而过,这是错的。这是一种无声的纵容,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

(二)习惯性模仿

孩子出现不良习惯,大多数是受父母和家人影响,如成年人睡懒觉、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看电视边吃饭边到处走动,在公交车上和老人一起抢座位等。这些不良习惯对学生影响极大,孩子容易对成人的每一句话和动作进行模仿,导致一些坏习惯的形成。模仿,这是孩子的天性,主观上还是受成年人的影响,特别是在学校里,老师为人师表很重要,孩子每天在学校会习惯性地模仿老师。

(三)重复的出现

习惯是在自然规律下反复制造和形成的行为。一个重复n次的行为将成为一种习惯,正是这种重复的方式,让孩子从思维上形成一个固定模式,从而影响整个人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学生受益一生,相反,坏的行为习惯也会伤害孩子。所以,作为父母应该注意孩子的每一句话和一举一动,尽量避免重复动作,哪怕是挖鼻孔等小问题,也要及时发现并制止。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一)家庭教育

1. 培养孩子礼貌用语

现代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的,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孩子要有好的生活习惯,孩子的文明礼貌需重点关注。尊重长辈,父母必须尊重老人,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让孩子在别人的尊敬中学习。教育孩子在学校见到老师或学生,应主动说“老师好”或“早上好”等。尊敬、爱护和照顾老人、尊重长辈、帮助有困难或残疾的人,对他们要有礼貌,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和便利等。

2. 培养孩子劳动习惯,让孩子从小事做起

现代父母在抚养孩子时,往往过多地保护他们,怕他们受到一点点委屈。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可能会失去自己动手的机会,失去对新鲜事物的感觉,他们的自理能力就会很差。为了以后的工作生活,也要养成好习惯。因为好奇,孩子喜欢自己动手做事,比如自己吃饭、收拾玩具等,但有些父母经常帮助孩子做,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发现孩子失去了学习和参与的机会。因此对父母来说,要注重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也要让孩子学会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果实,从而成为一个行为和习惯都较为自主的孩子。

3. 培养孩子饮食与卫生习惯

在现代家庭里,部分孩子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只吃自己喜欢的,不按时吃饭,这样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应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按时吃饭,不要吃得太多,不要吃零食,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规律,加强儿童健康教育,保持衣服清洁,不要乱涂乱画,注意卫生,勤洗手等。

另外,由于小学生在行为习惯上没有很好的分辨能力,认知上偏向于去模仿,因此在平时容易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可能一件微小的事情,就会让孩子心中留存记忆,从而影响未来对相似事情的处理方式。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应该注重细节教育,从细节出发,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在平时路过商场或者其他公共区域时,看到垃圾要主动捡起来,并放到垃圾桶中;教育孩子在校园走路时,遇到老师要问声好;在课堂上听课学习时,不可东张西望,要注重坐姿与集中注意力,并要将自己的学习物品摆放整齐。这些看似都是比较小的事情,但让学生从细节上去做好,注重每个小的细节,才能养成良好的品行与习惯,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二)学校教育

1. 给孩子創造良好的环境

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创造环境主要围绕着促进孩子的习惯培养,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在了解学生工作的同时,也让孩子热爱劳动、乐于服务他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设立“我快乐我成长”的成长墙,让孩子们通过小三角旗见证自己的成长。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养成了各种好的习惯,个别孩子的不良行为也能够自觉改变。

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校园的环境进行建设,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发挥优美校园环境以及高雅校园文化的引导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更好发展。

2. 将游戏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游戏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传统的游戏来自公众,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还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沟通需求。传统的游戏更加有趣,可操作性强,可以让孩子的情绪更加活跃,激发他们的热情,给他们带来不同的快乐体验。在游戏中,让孩子知道一些简单的游戏规则,通过面向生活的游戏化课程来培养孩子良好的游戏规则意识,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3. 言传身教

好的教师会影响孩子的生活,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榜样,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温和的脾气,都会赢得学生的爱。在对待学生及家长时,老师要多表现出自己的号召力和亲和力,让学生可以感受老师的魅力。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养成,需要不断地培养训练,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充分意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必不可少,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书籍阅读比赛,让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刺激阅读。并且教师需要起到带头作用,去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课文中一些书写得比较精彩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一种良好的学习体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教室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立一个图书角,并在课堂中为学生留出一些时间,对图书角的图书进行翻阅。长时间如此,学生就会形成喜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家校共育

1. 建立家校沟通机制,举办丰富的家校活动

家校共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之一,家庭和学校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家校活动。教师是在学校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工作者,家长是在家庭中纠正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工作者”。因此,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可以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开端,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而努力。

教师应该主动成为家庭与学校合作教学之间的纽带,并承担与家长沟通的重要责任。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家庭-学校举办的活动,让家长与老师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校特定情况下的经历。同时,教师也能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在这种家庭-学校活动中,教师应避免由于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意见分歧而导致的教育冲突。教师和家长应积极就学生的教育交换意见,交换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和习惯的建议。在这些活动和交流中,形成了一种教育协同作用,以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形成行为习惯。

2. 建立家校合作联系,开辟有效的沟通渠道

家庭-学校联合教育是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和联系,学校应充分整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主动建立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渠道,开展合作和联系,明确分工。我们必须明确父母在家庭中必须履行的教育职责;在学校,教师必须进行的教学工作,在合作和接触的同时,相互监督和评估,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和习惯,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

例如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家庭反馈网络平台。在这个网络平台上,家长可以随时在平台上发布学生的教育反馈,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家庭的表现和行为习惯。阅读后,教师可以表达他们的想法来回应评论。同时,填补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空白。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传达给家长。如果家长对学生的情况有疑问,可以及时通过网络平台向老师提问。这个系统可以有效传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建立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合作,使教师和家长保持沟通和交流,并通力合作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个人生活,诸多细节与点滴内容都是行为习惯的体现。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建立更好的品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能是从生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开始行为的。养成的过程必须是渐进的,教师和家长必须长期合作,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化得薪.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J]. 新课程,2022(07):178-179.

[2]孔英英. 试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J]. 学苑教育,2019(19):28.

[3]李婉儿.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原则与路径浅析[J]. 新课程研究,2021(11):105-106.

[4]杨寿林.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0(Z6):11-12.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小学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刍议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几个转变
浅议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的意义
游戏角色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