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2023-06-07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2022年9月27日,教育部召开第15场“教育这十年”“1+1”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成效: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教育公平取得新成效,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本刊摘编如下:
一、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十年来,我国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升。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与2012年相比,学校增加6300余所,在校生增加了2800余万人。全国共有幼儿园29.5万所,在园幼儿4805.2万人,毛入园率达到了88.1%,十年提高了23.6个百分点,实现了基本普及。義务教育阶段学校20.7万所,在校生1.6亿人。2012年到2021年,全国小学的净入学率从99.85%提升到了99.9%以上,初中的毛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已实现全面普及。高中教育阶段学校2.2万所,在校生3976.4万人,毛入学率达到91.4%,十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
二、教育公平取得新成效
十年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并惠及全体人民。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为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全覆盖,十年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2021年全国共有普惠性幼儿园24.5万所,占幼儿园总量的83%。普惠性幼儿园中一半是公办园,有12.8万所,比2012年增加了7.2万所。普惠性幼儿园在幼儿园的比例达到87.8%,比2016年提高了20.5个百分点。
三、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
十年来,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助力人人出彩、人才成才。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和劳动技术课程教师分别达到67.4万人、83万人和10.9万人,相较十年前,分别增长了55.4%、52.3%和18.3%。全国95%的学校能保障学生在校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建立了96个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示范带动各地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实现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要求。
校外培训治理取得明显成效,90%以上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学校课后服务基本实现“5+2”全覆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得到强化。
四、教育条件保障达到新水平
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规划、优先投入、优先配置资源,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关心、最支持的事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连续十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
教学设备配备达标快速提升,2021年普通中小学五项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率超过了90%,包括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体育器械、音乐器材、美术器材、小学的数学自然实验仪器和中学的理科实验仪器。学校信息化配置水平显著提高,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互联网接入率接近100%;义务教育学校多媒体教室比例超过70%,较十年前提高了30个百分点以上。全国小学、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数字终端数量分别为14.9台、21台,较十年前增加了8.4台和10.6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