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懒就业”背景下的就业培养计划分析

2023-06-07郑颖任福战王志坤

南北桥 2023年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校企合作

郑颖 任福战 王志坤

[摘 要]本文基于“懒就业”现象开展研究,聚焦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关键要素,提出对应就业指导对策,以期为本科生就业提供理论指导及实践支持,培养学生个体就业意识与实际能力。

[关键词]懒就业;就业指导;三导师制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志码:A

1 “懒就业”现象的研究现状

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即工作就业观的大学生呈逐步上升的态势,这些人大多成为慢就业族。慢就业折射出大学生就业思维的改变。慢就业分为积极式慢就业和消极式慢就业,本文分析的“懒就业”则属于消极式慢就业。造就“慢就业”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寻找工作时以自己的需求为重要考量,基本不或者很少考虑社会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对应的行业需求。由于过于强调自我感受,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将自己的技能与社会需求匹配起来,进而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产学沿用。这种消极式的就业观念是学生就业工作开端危机的预警,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本科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2 本科生“懒就业”现象的对策和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职责除了为学生提供人力资本的增值,更延伸到了对其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其中就业辅导成为大学为学生提供的重要服务[1]。本文聚焦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关键要素,进行贯穿本科生大学四年完整的就业指导,构建学院、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对策,并实时有效地开展相关路径研究。

相关对策如图1所示,学院层面依托研究生成立院级就业指导部,学校层面进行就业指导培养,包括建立完整的就业教学指导,引进“企业特聘讲师”,将就业指导课贯穿大学生活,建立四年实习方案以及实行班级三导师制度,全方位帮扶提升学生规划意识。校企合作层面采用就业云平台进行学生与企业双向了解、双向评价的机制。此外,着力为就业和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后续跟进服务,争取形成老带新的良性循环。

2.1 学院层面:依托研究生成立院级就业指导部

在学院层面,需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精细化负责本科毕业生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部线上层面负责对网络合作平台学生档案与企业信息的更新与维护管理,及时反馈同学的实习意向、就业意向,更新年级学生的各项信息,对各年级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并根据相对应的学生实习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作出相应评价等。同时,线下层面形成接待企业的标准化模式,打造出一套适合高校自身的接待校企合作企业的标准,提高接待的效率,便于校企更协调、有效地合作;此外,追踪毕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就业去向,并与毕业校友保持联系,每月按时和与学院合作的各个企业进行接洽,及时了解就业学生与实习学生的相关动态。

2.2 学校层面:就业指导培养

2.2.1 建立完善的就业教学课程安排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素养主要包括劳动观念(态度)、劳动能力(技能)、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认知、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内容[2]。针对就业指导课程系统这一问题,从大一开始即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其中以劳动教育为主。根据各年级学生学习经历以及所受教育深度的差异,有层次、有深度地安排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紧贴时事政策的创新创业法律法规、指导文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便可有效掌握相应的政策体系与过程指导方法,从而为有效推动有创新创业想法倾向的学生朝着这个方向更好地发展。在精细化建设方面,课程建设需要适应产业分工、技术升级的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的联动开发机制,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技术标准相衔接,采取更加生动的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3]。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构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主要参与者,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结果。针对师资力量薄弱这一问题,一方面,应致力于扩充就业指导教师的来源和渠道,如开展兼职教师招聘活动,吸引人力资源培训机构教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士等的加入,取长补短,补充本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此外,根据各学院专业性质的不同,借调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职场人士来校任职。另一方面,高校应定期组织或邀请专业的校外人士进校开展讲座,鼓励本校教师踊跃参加;积极推进学校间的就业指导教师交流工作,吸取兄弟院校的优点,努力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本校教师队伍专业水平。

总之,系统化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就业指导课老师的课程培训,聘请更为专业的指导教师专门负责本科生的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安排,不定期地请与专业相关的优质企业领导与员工与本科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以增进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了解。

2.2.2 建立四年实习方案

从大一阶段应对本科生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就业劳动教育与技能培养,针对不同的学段开展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就业课程之外,还要构建实习体系与就业指导课程相辅相成。从大一开始,对学生的假期实习做相关要求,对于实习内容,不同的阶段也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第一阶段,学生刚刚进入大学,远离家人,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就业与择业观,因此第一阶段的实习主要以一些与所学专业不甚相关的社会底层的工作为主,以求锻炼学生的吃苦精神,珍惜校园时光,懂得感恩和回馈父母。第二阶段可以根据专业情况安排学生到行业优质企业进行实习,感受优质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架构等,来帮助学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树立长远的目标。行业中优质企业的企业架构都比较成熟,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但这些企业分工更为细致,学生实习内容较少且比较固定,因此在第三阶段的实习以行业中的初创型企业实习为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生在小微企业实习可以全方面了解行业内容,全方位锻炼自己,使学生正确认识目前本专业的行业就业态势,并基于此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第四阶段在前三阶段的铺垫作用下,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职业决策,以此为目标进行执行,同时高校以职业技能的精准培养、就业目标的细化明确、对应就业困难帮扶等为主线开展相应就业指导工作,致力于让畢业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在企业实习后,还应建立起学生实习的相关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实习时长、实习期间的工作量、企业评价等指标进行考量,在校内制定较为合理的评价机制,设置第二课堂学分与评奖评优加分机制,以激励学生的实习热情,同时达到提高学生眼界、增强就业认知、提前走进企业的目的。

2.2.3 实行班级三导师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学生就业培养制度,强调充分发挥导师队伍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帮助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因此,导师对本科生最有效的培养是就业技能的教授与择业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引导学生如何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此外,每个导师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都会形成基于自身教学经验的特色方法论,这些经验与方法论是极为宝贵的教育财富,然而,这些传统固定的经验与方法也极易导致教育思维的封闭、僵化与排他。不同个体的教学方法存在天然的主观与片面性,正如中国一句古话: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教育工作者需要对不同个体的教育方案统筹考虑、综合分析。因此,建立“班级三导师”制,同时引入学术思维与实践思维,克服了方法上过于片面的缺点,将每个导师培养方法中的积极因素吸收到导师组内来,扬弃不合理的部分,形成更为科学、全面的培养方法。

“班级三导师”,顾名思义,即每一个本科生班级由三名具备本科生指导资格的导师进行联合培养。班级三导师包括一名专业课班导师,一名企业班导师和一名研究生班导师。三位导师分工明确相互合作。专业课班导师由副教授及以上的教师担任,他们能够为学生在留学深造、考研、科研等方面对学术问题解疑释惑;企业班导师是学校校企合作项目中一些优秀的企业人才,负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研究生班导师结合本院实际,合理挑选有经验有热情的在校研究生,从学生的角度对本科同学的生活、学习、考研就业等进行指导,在重要的时间节点进行提醒等。

2.3 设立就业云平台,辅助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平台的设计与持续运行,需要学校与企业长期深入合作交流,方式包括人才培养、实习实训、科研攻关等。其中,人才的培养是双向的:本专业的本科生安排到企业实习实训,顶岗作业,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企业需要提升学历的核心技术骨干员工也可申请通过统一招生渠道到本专业继续深造,以提升企业人才水平。这种模式对双方而言都是十分有利的。具体包括企业每年要给予本校学生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增加本科生的实习机会,从而达到互惠互利,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前对未来自己要工作的岗位有一个认识,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意识。与学院合作的企业还可以设立企业奖学金、企业冠名活动,既能帮助一些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又能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认可度。设置与企业研究相关的竞赛,在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为企业自身吸纳良好的项目。在学生中选拔企业校园公益大使,负责与企业联系并开展相关活动,借助高校在校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强企业招聘力度,扩大企业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每年邀请合作企业参与学校的秋招与春招,在已经有合作的前提下,这部分企业对于学校与毕业年级的本科生具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于大部分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接收意向,而毕业生本身对于合作企业相较于其他企业也更为了解,容易达成共识。

2.4 畢业生后续跟进服务

当下大部分高校因工作精力问题,就业指导工作仅止于学生签订三方协议之时,对学生毕业后在用人单位的表现情况、离职跳槽情况等缺乏追踪和回访制度,这就造成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效果并未面临真正的检验,不利于学生今后在此方面的长期发展进步。

高校应着力为就业和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后续跟进服务。第一,建立毕业生毕业一年内就职情况记录系统。第二,建立应届未就业或离职毕业生特殊档案,对其心理状况等进行记录并提供有效帮助。第三,与校友保持联系,定期邀请杰出校友开展就业讲座,争取形成老带新的良性循环。

3 结语

本文针对本科生“消极式慢就业”问题,以培养本科生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对“懒就业”现象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贯穿本科生四年的多方位、渐进性培养方法和基于校企合作以多主体协同教学为特色的就业培养模式。即以本科生四年实习计划为主,校企互评为辅的本科生实习培养计划,以期培养本科生就业意识,提升本科生就业能力;学校通过相应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以期为企业输送更优质的人才;已就业学生通过反馈帮助本科生找到更合适的实习或工作单位。就业指导研究能够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新发展,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学校声誉,形成良性循环,还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社会需求,针对性地深化教育和改革,提高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范皑皑,车莎莎. 大学生的就业预期与就业选择[J]. 教育发展研究,2014,43(23):27-33.

[2]毛小平. 场域与惯习:当代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分化机制[J]. 现代教育管理,2022(6):27-37.

[3]张原. 中国职业教育与劳动力需求的匹配性研究[J]. 教育与经济,2015(3):9-14.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校企合作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职业技能大赛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