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教写法
2023-06-07朱明海陈方宇
朱明海 陈方宇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承载的教学功能,主要是教写法。《爬天都峰》一课,要围绕“写清楚”这个要求教学相应的习作方法:一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即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后;二是有层次地写,从“怎么想”“怎么说”到“怎么做”“怎么悟”。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单元;精读课文;习作方法;《爬天都峰》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简称“习作课文”)承载的教学功能,主要是教写法。大致的教学思路是:先明晰课文的习作素养目标,师生合作确立核心问题,再设置关键的学习任务,搭建合理的学习支架,迁移相应的习作策略。《爬天都峰》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一篇“习作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围绕这一目标,本单元编排了《麻雀》《爬天都峰》两篇习作课文和《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两篇习作例文。《爬天都峰》一文围绕“写清楚”这个要求,应该教哪些写法呢?
一、按照一定的顺序写: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后
我们首先要理清楚习作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学习任务。
《爬天都峰》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后的顺序来写的。所以,“写清楚”的首要内涵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课堂导入时,提问:“同学们,爬过山吗?写过爬山的文章吗?你们是怎么写的?”学生回答:按一定的顺序写,如山脚、山腰、山顶的地点转换顺序,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后的事情发展顺序。教师引导:“我们来学一篇课文——《爬天都峰》,看看作者是怎么把爬山这件事的各个部分写清楚的。”
以上教学环节,围绕怎么把事情“写清楚”,在轻松的聊天中,让学生明白“写清楚”的首要方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各单元的“交流平台”往往会根据单元语文要素设置教学建议。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交流平台”就列出了将事情“写清楚”的具体策略。落实到两篇精读课文中,《麻雀》一文要教会学生:写一件事,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活灵活现地展现某一情形。《爬天都峰》一文紧随其后,承接上文习得的方法,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事情,即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后的顺序写清楚;并且综合运用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来把各个部分“写清楚”。教学该文时,就是要围绕“如何写清楚”这个教学主题,让学生理清表达顺序,并初步探究“如何写清楚”。
初读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怎么把爬天都峰这件事写清楚的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编好段落。在交流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第一自然段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全文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后的顺序写。进而,让学生明确:一至五自然段是写“爬山前”,六、七自然段是写“爬山中”,八、九、十自然段是写“爬上后”。
除了表达顺序,“写清楚”还要做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解决这个核心问题,要基于《麻雀》一课的学习所得,即学生已经掌握把事情写清楚,就“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交代明白”,“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活灵活现地展现某一情形”。
二、有层次地写:从“怎么想”“怎么说”到“怎么做”“怎么悟”
那么,《爬天都峰》一文是如何灵活组合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并且综合运用表达方式来进一步写清楚的呢?如何通过这篇习作课文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习作方法呢?教师可以设置品读“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后”三项任务,开展品读、联想、思辨、仿写、总结等学习活动,研习作者究竟是如何写清楚的。
(一)爬山前:围绕“怎么想”“怎么说”写清楚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交代的是爬山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第二自然段写的是天都峰的外观和“我”的观赏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除了描写天都峰的特点外,还加上了自己独特的观赏感受,这样写更清楚,能使读者感同身受。第三至五自然段写的是“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其中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个性鲜明、意味深长,既进一步突出了天都峰的“高”与“险”,又充满了相互鼓励的温情。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用对话把“爬山前”情景写清楚这一策略。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天都峰的外观描写时,可以引导学生读悟关键句。“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指导读出“啊”“哩”等语气词表达出的对天都峰“高”这一特点的感叹。“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引导学生从这个“挂”字读出山的陡峭。除了描写山的“高”“陡”,作者还有机结合了“我”的观赏感受“……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看到这么高、这么陡的天都峰,文中的“我”是怎么想的呢?进而把外观与感受的描写结合起来赏读。至此,学生已然掌握作者是怎么把第二自然段写清楚的,即用生动准确的词句写出天都峰高而陡的特点,再有机结合感受。教师相机追问:我们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二自然段呢?让学生通过思辨得出结论:第二自然段写出爬天都峰太不容易了,为后文做铺垫。学生明确:第二自然段是通过“看想结合”写清楚的。
那么,三至五自然段又是怎么写清楚的呢?这几个自然段是对话描写,教学时不仅应关注话语本身,还要关注人物“怎么说的”。教学时可以分角色朗读这几个自然段并提问:这是个怎样的老爷爷?在这么多人中,老爷爷为什么只叫“我”呢?“白发苍苍”写出老爷爷年纪很大,“你也”写出了老爷爷当时非常疑惑,非常震撼,心想这么小的孩子也来爬天都峰,自己也应该能爬上去。“我点点头,仰起脸”“您也……”等词句,说明“我”当时非常震撼也非常受鼓舞,老爷爷都敢爬,自己也一定能爬上去。再引读第五自然段设问:“老爷爷也点点头”,此时他怎么想的?学生不难读出,一老一小彼此汲取了向上攀爬的力量。学习至此,学生明确三至五自然段是通过人物之间“怎么对话”来写清楚的。最后,分角色对话来巩固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爬山前”的习作方法:不仅可以写看到的山的情形,还可以结合“怎么想”“怎么说”来写清楚。
(二)爬山中:围绕“怎么做”写清楚
课文第六、第七两個自然段写得很简洁,作者是怎么把爬山时的情况写清楚的呢?学生又可以习得哪些习作方法呢?学生不难找出“奋力”“攀”等描写“我”是怎么爬的动词。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品悟这些动词使用的精准,如相机指导书写“攀”字:上面部分像篱笆,中间是个“大”,下面是个“手”,含义就是抓住东西用力往上爬。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体会“一会儿……一会儿……像……”这个句式的表达特点:写出了“我”爬山时的奋力、坚持和勇敢。第六自然段末尾还有个省略号。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我”还会怎么爬?在练笔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我”的“奋力”。
作者却没有写下去,而是用省略号代替。可见,第六自然段是简洁而又生动地写出了“我”爬山时的情况。第七自然段则概括写了其他人爬山时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爷爷眼中的“我”是这样爬的,“我”眼中的老爷爷又会怎么爬呢?能模仿第6自然段来写一写吗?教师相机引导思辨:文章为什么没有具体写老爷爷怎么爬?这是避免累赘,突出重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爬山中”的习作方法:抓住精要的动作来简洁表述,突出重点人物、舍弃累赘表达,显得干净利落、令人回味。
(三)爬上后:围绕“怎么悟”写清楚
终于,他们都爬上天都峰顶啦!“爬上后”的部分又是怎么写清楚的?不难发现,这个部分主要是思想主题的感悟。那么,文章是如何水到渠成地揭示“相互鼓励而获得成功”这个思想主题的呢?教师又当如何引领学生自然感悟并在写作中进行尝试?
教学时,可以先指名读第八、第九自然段,接着发问:作者怎么把老爷爷的开心和“我”的感激写得更清楚的?学生定会关注其中的对话描写,尤其是人物的动作、语言,如“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您”等,可以较为容易地品读出他们的互相关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爬山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困难时,他们还会如何相互鼓励呢?既拓宽了想象的空间,又升华了主题,还锻炼了习作能力。进而引读第十自然段,揭示中心: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才有勇气向上爬。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爬上后”的习作方法:作文的结尾部分可以通过描写感悟来写清楚。
如此循序渐进教写法,学生可迁移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将此类作文有层次地写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