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涉农龙头企业促进联农带农
——广元市涉农企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2023-06-06李欣馨
李欣馨
广元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广元
近年来,广元市把扶持农业企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线来抓,以实施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为抓手,以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和带动农民致富能力为重点,加大了对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川绿勾坊茶业公司质量主管罗嘉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青川海伶山珍公司董事长赵海伶、“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广元耕鑫农业公司总经理邓小燕等一批先进涉农企业人典型。
1 涉农企业发展情况
1.1 主要涉农民营市场主体情况
据《广元统计年鉴(2022 年)》,全市登记注册的从事农林牧渔业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12 257 户。其中,私营企业3 087 户,注册资本(出资金额)共计125.69 亿元、户均407.15 万元;个体工商户9 170 户,登记投资额共计35.08亿元、户均38.26万元。
1.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情况
一是涉农龙头企业数量稳步增长。目前,全市共培育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12 家,同比增长4.95%。其中,国家级4 家、省级38 家、市县级170 家,形成了青川山珍实业、旺苍米仓山茶业、苍溪猕猴桃食品等一批涉农龙头企业为骨干,一批小微涉农企业为补充的农业企业群。二是经营效益显著回升。2022年,涉农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总额40.22 亿元、年营业总收入167.62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26%、57.05%,其中,年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3 家、超10 亿元的2 家;实现净利润总额8.72 亿元、同比增长12.83%。企业经营情况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三是农业全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市级涉农龙头企业创建或带动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基地共2.09 万hm2,其中,45 家企业通过ISO9000、HACCP、GAP、GMP 等质量体系认证。122 家规模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具备年可加工粮油120 万t、肉类130 万t、特色经作100 万t、鉰料180 万t 的能力。初步形成了集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有机衔接并涵盖农、林、牧及食品饮料加工的农业全产业链条。四是品牌营销逐步增强。47涉农农企业获得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同比增长11.90%;83家涉农企业拥有注册商标403 个,拥有商标的企业和商标数量分别同比增长5.10%、65.16%。56 家涉农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的销售收入达7.70亿元,开展电商的企业数和电商交易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6.67%、12.41%。苍溪红心猕猴桃、青川黑木耳、昭化王家贡米、米仓山绿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米仓山茶叶、曾家山蔬菜、白龙湖亭子湖有机鱼等11 个产品获全省优质品牌农产品称号,创建川珍、米仓山等中国驰名商标8个。五是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30.27万农户参与到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运输、仓储等作业环节,安排农民就业2.02 万人、年支付工资2.20 亿元以上,在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整体实力不强
2022 年,全市省级涉农龙头企业平均总资产1.17 亿元,平均年销售收入1.74 亿元、仅为全省涉农龙头企业平均水平(7.05亿元、6.00亿元)的0.17、0.29。从地区分布看,42家省级以上涉农龙头企业中,苍溪县、青川县、利州区分别有11家、8家、7家,占比61.9%;从规模看,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4家,有4县(区)为空白;从第十一批省级涉农龙头企业监测来看,预计淘汰4家,占比9.52%。总体看,全市农业企业经营规模不大、经济实力不强。
2.2 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不完善
广元市现有的涉农龙头企业中,从事粮油、生猪、特色经作加工等传统产业生产的比较多,从事高新技术精深加工的比较少。企业生产的大多为食用粮油、白条肉、调味品等初级产品,缺少优质优价、附加值高的精深产品,皮、毛、壳、渣等综合利用不足,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体系不完善,上下游配套缺乏。如中粮油脂(广元)公司生产所需大豆、菜籽等原料主要在外地采购,每年加工大豆油、菜籽油形成20万t的豆粕,因下游产业链短,市内仅可消化2 万t,且本地包材企业难以满足其对塑料瓶、玻璃瓶、纸箱等各类包装辅材的需求,每年需在绵阳等外地采购此类产品7 000多万元。
2.3 投入能力有限
一是自身投入相对不足。2022 年,被调查的109 家市级以上涉农龙头企业中,61.47%(67 家)的龙头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入,总额为4.31亿元、户均643.41万元,占当年经营总收入4.90%;仅22.94%(25 家)的企业新增装备投入,资金总额为2 652.15万元、户均106.08万元。二是金融信贷有效供给不足。新农直报系统信贷直通车中新型经营主体总计预约贷款621 笔,总预约金额48 656.00 万元;成功放款104家,总放款4 734.00万元。
2.4 管理水平不高
农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同时,一般地处农村,生产经营活动分散,组织管理难度较大,具有较高市场经营应对能力和市场管理拓展能力的管理人才稀缺,多数涉农龙头企业仍然保留了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对于人才引进及管理没有长远的规划,人才流失严重,限制了企业进一步发展。109 家涉农龙头企业中,拥有管理人员的企业有100 家,管理人员总数929 人(户均9.29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77%。
2.5 企业带动能力有限
一是涉农龙头企业带动本地农产品原料生产规模有限。据统计,广元市粮食薯类淀粉加工及蔬菜调味品加工原料的60.00%、核桃加工原料的50.00%、油橄榄加工原料的70.00%、食用菌加工原料的60.00%以上都从外地采购,企业在带动本地产业发展上还有更多提升空间。二是带农机制有待深化。受自身能力限制,真正与农户实行订单生产、入股分红等合作经营模式的企业不多,紧密型的利益共享机制覆盖面较小。109家被调查涉农龙头企业中,对农户支出总额达16.69亿元,其中,对农户土地等租金支出1.14 亿元、占比6.80%,工资福利支出2.21 亿元、占比13.24%,分红及相关支出0.55亿元、占比3.30%,原料收购支出12.78亿元,占比76.57%。
3 对策与建议
3.1 培育全产业链集群,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一是培育“链主”企业。紧扣特色优势农业全产业链集群打造,突出龙头企业与主导产业一体培育壮大,加大现代种业、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等企业的招引和培育,在每个产业集群发展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链主”企业。二是孵化农业科创企业。引导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在现代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农业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产学研联合研发平台,开展技术攻关、应用创新,提高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三是推动农产品主产区功能性集群发展。鼓励涉农龙头企业加强上下游衔接,扩大精深加工产能,拓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灵活机制助推初加工、精深加工区域协调发展。四是拓展市场培育品牌。鼓励涉农龙头企业积极瞄准成渝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地区,加强产业协作和产销合作。支持企业产品参与品牌名录建设,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创新品牌营销推介,加大网络视频、直播带货等新型网络推荐形式,结合传统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等平台展示,提高品牌产品在目标市场的占有率,建立品牌形象。
3.2 培育产业化联合体,完善生产经营模式
一是大力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广“龙头企业做两端、合作社搞服务、家庭农场(农户)发展种养”的合作模式。按照“1+3+5+N”组织形式(1 个牵头涉农龙头企业,至少3 个农民合作社、5 个家庭农场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农户1 000 户以上),打造农民紧密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全覆盖优势特色产业和国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健全紧密型联农带农机制。加快推广订单返利、股份合作、托管服务、多元融合等利益联结方式,着力探索增收新机制,形成一批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联农带农典型,让小农户真正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分享产业发展收益。三是激励涉农龙头企业加大投入,鼓励企业自建或联建“科研实验室”,研发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同时形成一批专业化技术标准,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
3.3 发展良好营商环境,强化纾困政策支持
一是加强涉农信贷支持。建议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探索生物资产、农用机具、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等多种形式抵质押贷款业务,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用好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机制,宣传扩大“政银担”模式政策分险贷款投放规模。二是加强重要农产品保险支持。探索推进成本保险,提高重要农产品保险额度,阶梯设置保费保额。三是优化涉企三项服务。持续优化政务服务、行政执法、联系服务等涉企服务三大机制。推进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严格规范行政执法,确保无事不扰;全面落实重点企业联系服务制度,开展“一对一”服务专人专班行动,为企疏难解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