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

2023-06-06刘海军

辽宁经济 2023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

刘海军

〔内容提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向度和开放胸怀。习近平关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彰显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体现出理论本质上的唯物性、思维方法上的辩证性、价值取向上的人民性等深厚哲学意蕴。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对于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思想;哲学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就推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思想,形成了关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把握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題,彰显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正确认识习近平关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对于全面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中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本质上的唯物性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遵循这一原理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习近平关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以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为根本依据,紧紧把握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出战略判断。

第一,始终立足人类社会面临的客观环境问题。地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世界,全球生态危机正在持续蔓延,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全球生态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可以置身事外,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习近平关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立足于人类社会面临的客观环境问题,深刻认识到全球环境恶化导致生态危机蔓延对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严重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世界各国同享一片星空,人类共居一个星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肩负着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共同责任。习近平关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坚持从这一客观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国际社会携手联合行动应对这一危机具有历史必然性,积极倡导各国携手合作,凝聚建设合力。

第二,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生态责任。坚持辩证主义唯物论就是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做出科学认识和判断,面对全球性生态治理难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每一个国家都应该而且有义务承担全球生态环境的责任。但是,因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能力、技术基础、经济实力存在差异,并且受到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双方对造成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具有极大的不同,所以,世界各国要“坚持共同承担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造成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不是说发展中国家就不要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了,而是说要符合发展中国家能力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深刻体现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论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情况不同,不能盲目地通过简单平均责任来处理生态责任问题,否则就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要求。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生态责任,发达国家就要基于先发优势承担主要的责任和义务,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国际公共产品。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袖手旁观,应积极承担环境治理责任,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二、思维方法上的辩证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就要求我们要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事物,正确分析矛盾,树立辩证思维,把握事物发展的辩证统一。习近平关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坚持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把握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第一,国际社会要“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互依共存的生命共同体,“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漫长演化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物质条件。自然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内含丰富的构成要素、层次结构,人类通过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成为这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人与自然之间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整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愈发贪婪,为追求经济效益对自然的破坏日渐严重,本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互利共生,却转化为全球范围内人与自然不可调和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并非尖锐对立的矛盾,自然本身有其规律和法则,人不能单纯地、过分地、一味地强调满足人的利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实现利用自然与尊重自然的最大程度的统一,自然界才能更好地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保障。

第二,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当前,世界一些国家在推进自身发展时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并且也并未使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导致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显现,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刻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既看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表面矛盾,更紧紧把握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着眼于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从发展的眼光看到两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相互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指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能够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提到“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是难以调和的尖锐对立面,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我们不能简单运用机械观点来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只要经济增长不要生态环境或只要环境保护牺牲经济发展的极端思维和认识。我们要转变思维观念,把握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联系,充分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并非意味自然环境的必然破坏,相反,通过挖掘和激发生态环境的资本属性,激发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环境保护将为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新改变,也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态动力。

三、价值取向上的人民性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史观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关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价值取向,注重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的有机联系,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努力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第一,注重全球环境治理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日用而不觉,但一旦遭到破坏,将极大影响甚至危害人的生命健康。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呈高发态势,一些严重的生态事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中难以磨灭的惨痛记忆。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发展和民生福祉的全球性问题。我们在立足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关注全人类的环境生存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強调“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绿色增长”。这一重要论述充分把握人民福祉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有机联系,显现出鲜明的人民性价值取向。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与生态环境共存相生的主体,追求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努力转变经济生产方式,追求实现绿色发展,通过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追求人民的幸福与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发展,就不能聚集起绿色转型的经济力量;忽视民生,就会失去绿色转型的社会依托”,深刻阐明民生问题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民,同时它的建设发展也要依靠人民,生态文明是要靠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最终才能共同享有的事业。实现绿色转型需要人民力量,只有关注到生态文明建设是普惠人民福祉,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通过保障和改善广大人民的生存环境状况,才能激发广大人民参与绿色转型发展的热情,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进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维护全球生态正义。严峻复杂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应对挑战,走出困境。只有充分调动全世界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全球生态治理合力,形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多边主义道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全球治理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只有形成公正合理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充分反应各国人民诉求,保障各个国家合理权利,才能真正发挥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智慧和强大力量,走出一条合作共赢的生态文明共建道路。此外,我们坚决反对生态帝国主义,单边主义,深刻揭露他们的恶劣行为。发达国家利用多种手段以国际贸易为名,实则把有毒有害污染物、危险物越境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又往往不具备科学的处理手段和规范的管理流程,严重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对当地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破坏。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牢牢掌控着话语权与主导权,经常挥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大棒,肆意破坏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秩序,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生态安全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坚持主权平等、公平正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坚持多边主义、维护稳定,坚持循序渐进,改革创新”,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担当。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价值
以整体性视野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试论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