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价值

2017-09-06夏爱君杨松

党史文苑 2017年16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价值

夏爱君+杨松

[摘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生态问题的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生态保护理念为理论基础,面对现实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形成了以生态民生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文化观、生态法治观为其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思想。这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的实现等,都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 价值

面对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通过调查研究,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了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与对策。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

1.习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生态问题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正式提出“生态文明”概念,但是在他们的著作中,对生态问题却进行过精辟论述。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一方面,自然界中最不可缺少也最分不开的就是人类,在自然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了人类,所以说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是离不开自然界,并与之共存亡的。恩格斯明确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p374-375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着其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过度开发自然,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因此,恩格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p383所以,我们不能任意破坏自然,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人们探讨的主要问题,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重要的内容。在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系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人生于自然,依赖自然,亦与自然共存亡。老子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应该是尊重、顺应和保护,要遵循规律、利用规律。荀子认为“天行有常”“天人相分”,人类不能逆自然规律而行,要在遵循规律下,在不破坏自然的基础上去发展,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与自然和谐发展,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刘禹锡认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这都强调了要想处理好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生存的关系,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再次是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生态保护理念。中国近代以来,由于长期战争,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与建设自然生态的任务摆到了全国人民面前。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提出了保护环境、绿化祖国的方针,大力开展水利建设,在全国倡导植树造林,大力发展林业生产。这都说明了党和国家对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形成了正确的认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为此,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提出了绿化祖国、植树造林的生态保护方案,还首次用法律为环境保护保驾护航,让保护环境有法可依。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江泽民指出,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强调社会各方面都要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从国家文明的高度来看待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在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全面、协调的基础上,还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人民构建一个自然与人类相和谐的社会体系,建设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生态文明建设归入总体布局之中。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当前,全球生态危机不断加剧,能源短缺,空气污染,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土地荒漠化,人口增长加剧,等等。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类命运休戚相关,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的环境治理,既要追求本国的经济发展,也要考虑他国的利益关切,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全球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的同时,我国的生态问题也日益严峻,也出现了资源环境方面的挑战。例如,人口老龄化加剧,雾霾严重,水资源污染没有大的改善,等等。这都说明我国的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总体性的根本的转变,我们面临的生态问题还是很艰巨的。随着生态观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过去老百姓希望的是吃饱穿暖,为求生存而努力,而如今老百姓祈求的则是环境问题,为求生态而呼吁,希望不再有任意破坏环境的情况发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逐渐形成,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1.生态民生观。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和美好的生活环境,对于人类的自身健康与生活水平质量来说,是关系非常密切且重要的,涉及民生问题。他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3]p12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党和国家的必然之举,因为它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影响到民族的未来。它是民生的重要保障。它不仅功在当代,更是为子孙后代谋幸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环境污染、能源匮乏、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在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活。人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望日益增强,这已经演化成了民生问题。山变青,水变澈,就是欢乐与美丽;天变蓝,云变白,就是人民的幸福。因此,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和努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2.生态发展观。生态发展观,就是以绿色为导向,强调绿色的经济发展,绿色的政治绩效,绿色的生产与消费方式。而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把生产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处理好。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p120,“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p123。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长期存在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给出了解决方法。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生态环境是其不可缺少的物的要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保护好、利用好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改变能源利用的方式,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自觉自律地推行绿色、低碳、无污染、可循环的发展,改变领导干部单纯追求GDP快速增长的政绩观,建立保护环境、建设良好生态也是政绩的政绩观。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二者之间的共赢。

3.生态法治观。对于中国人既有的价值观念、消费手段、思维方式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颠覆性的大变革,它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面对干扰的过程,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法律的保驾护航,从法律制度层面上,使生态文明建设有保障。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3]p129这说明,要想让生态文明建设能冲破阻碍,顺利进行,就要有健全的法律条规与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法治占有重要地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让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这些法律法规细化到土地保护、空气污染治理、水污染管理等等,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台的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而制定的最严格的法律条文。

4.生态文化观。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化的推动力。生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主张人、社会、自然的共同和谐发展。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丰厚的生态文化底蕴,“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的理念已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今天得到了创新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充满活力的人,这是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当今时代,我们需要不断丰富生态文化思想,需要用先进的生态文化育人,使人具有生态保护意识和理念。“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3]p121所以,我们要对广大群众开展生态文明理念教育,“要加强宣传教育、创新活动形式……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4]p207,使生态文化在每一个公民的心中扎根,并在实践中不断践行,做到生态文化与生态建设实践的有机统一。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

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相互促进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发挥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特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新时期中国生态建设的具体实际,借鉴全球环境治理经验,从国家总体布局的视角,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层面,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生态民生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法治观、生态文化观等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新贡献。

2.回应新时期的人民诉求。伴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上升,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同时成为当今的热点。比如解决噪声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土地污染、水源受污、光污染以及减缓全球变暖等等生态系统问题。这些生态问题破坏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影响着人民的身心健康,危害着子孙后代的发展。对此,人民群众提出了迫切的生态诉求,人民开始希望空气越来越好、天空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澈,山清水秀已是人们追求向往的生活,人们希望吃得安心、活得放心。这些诉求,与每个人的生活乃至生存密切相关,看上去都是一些柴米油盐的小事,实则涉及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因此,面对人民大众迫切的、不断提升的生态诉求,党和国家有责任满足其生态需求与生态利益。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想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要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二者关系。他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p120这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中国是国人的心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推动自然改善,就是在为人类创造美好环境,就是在回应新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渴望和诉求。

3.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是中国人民心中最宏伟且迫切的伟大梦想和目标。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人民群众的力量、“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各种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法等,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没有中国的快速发展;没有美丽中国,就没有幸福中国。中国梦就是人民的梦,人民大众希望天蓝、云白、地绿、山青、气净、水清、食安,这不仅是人民的诉求,更是人民的梦,也是中国梦。我們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态的诉求。我们要想为人民造福,为子孙后代造福,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起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4.推动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影响,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层面上,从承担大国责任的全球视角,提出了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新思想。习近平认为保护环境、坚持绿色发展,就是发展生产力,形成了生态发展观;他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着眼点,就是惠普民生,形成了生态民生观;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度和法律的保驾护航,形成了生态法治观;他指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大的文化推动力量,形成了生态文化观。这标志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迎来了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马永义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标题党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