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学习方式如何造就高效课堂

2023-06-06钟诗涵

师道·教研 2023年3期
关键词:情境探究课堂

钟诗涵

摘要:学习方式的研究一直是中小学教育领域绕不开的话题。在新教育思想的催化下,学习方式完成了一次次蜕变,并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在教育实践中分化出了多种意义与内涵。现代化学习方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是中小学教育未来的追求方向。本文试以发现—探究型学习方式为例,分析如何利用现代化学习方式为中小学课堂提质增效,并为教师的教学引导提供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发现—探究学习学习方式高效课堂

学习方式(learning approach)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某种独特的方法与形式。在不同情境下,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随着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社会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新要求,教育学习方式也因此正在经历着由传统转变到现代的变革。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追求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的课堂。“效果”指教学结果与预设教学目标的吻合度;“效率”指取得的效果与投入时间的关系,反映课堂的充实程度;“效益”是指教学过程的整体收益。[1]高效课堂是新课程下中小学教育追求的理想课堂状态,而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都表明,现代的学习方式有益于打造高效课堂,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现代学习方式的优势

现代的学习方式是相对于传统学习方式而提出的概念。传统的学习方式以教师为中心,重视智力教育与知识能力,是古往今来最为深入人心的学习方式。走进任何一个学校,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课堂以教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座位上听的形式为主。这种形式下的课堂观感让人联想到剧院——台下的看客始终与舞台保持着一定距离。这种距离既是空间上的,又是心理上的。演员在台上卖力演出,而观众中只有部分人能较专注地投入剧情,剩下的则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或完全心不在焉。因此,在传统课堂中,作为“看客”的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的吸收参差不齐,课堂效率自然也就难以得到保障。

传统学习方式表现出来的诸多弊端倒逼着学习方式的不断变革。就目前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具有如下优势。

(一)以学生为中心,触发“主人翁意识”

现代学习方式提倡将学生从幕后推向台前,削去“看客”和“舞台”之间的距离,将主宰课堂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里,教师充当着协调者的角色,仅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点拨。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能动意识,参与课堂演讲、合作探究、自主交流、质疑总结等环节。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都能得到大幅提升。

(二)启迪多元智能,培养综合素质

现代学习方式具有显著的多元性:倡导通过教材以外的多种渠道学习,教学材料来源多元:课堂主体为彼此具有差异性的学生群体,知识所涉领域多元;课堂穿插新课程理念,能力培养方向多元。

(三)提升课堂效率,形成良性循环

现代学习方式能有效缓解传统课堂中部分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的问题,学生亲身参与到各个环节之中,激发其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享受学习的乐趣,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学习方式是伴随着学习内容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为学习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故学习方式也不能固步自封。现代的学习方式具有无可争议的先进性,是化被动为主动,化单调为多元的伟大创新。加快转变学习方式已俨然成为了当下各学校的迫切需要。

二、发现—探究型学习的基本观点与作用

发现—探究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中的重要门类,最早由美国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方法。与传统的“老师教授,学生听讲”式接受学习不同,发现—探究型学习不提倡课本知识的灌输,而是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求取知识的全过程,实现学习迁移,培养再发现、再创造的能力。

从教学的侧重点来看,接受学习关注结果,而发现—探究学习关注过程。“认识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结果更具有塑造价值。”[2]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与发现—探究型学习的基本观点不谋而合,这也印证了该方法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方式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发现—探究型学习主要有如下四种作用。

(一)提高智慧的潜力

布鲁纳认为,已有经验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者总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对输入的新信息进行组织和重新组织。接受学习的模式下,这一过程很大程度上通过老师的全程指导来实现,学生可发挥主观意识的空间较小。而发现—探究型学习鼓励学生亲自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探究,积极主动地寻找已有经验和新的学习材料之间存在的聯系与规律,由浅入深,步步为营。这种亲身体验满足了智力活动的需要,能更精准直接地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而不用通过老师这一“中介”来获取二手的知识。

(二)有助于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

外部动机与学习以外的诱因密切相关,其对学习的推动作用是易变化和短暂的。内部动机则是出于学习者内心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其对学习的推动作用是稳定而持久的。在中小学中,学生们被各种各样的外部动机驱动来进行学习活动,如为获得老师、家长的表扬,或是避免惩罚与批评等。然而随着年级的增长、课业的繁重,自身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很容易对外部诱因反应失灵,从而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此外,常见的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等不良行为,也是被外部动机“牵着鼻子走”,缺乏内部信念的后果。故从学习动机的角度来看,内部动机的激发拥有着更胜一筹的地位。在发现—探究型学习中,学生把“有所发现”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通过自主发现来增加学习的自信感与对自己发现行为的认同感与兴奋感,实现内在动机的最大化。

(三)有利于学会发现探索方法

发现探索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训练的能力。只有将发现探索作为一种习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不断重复、强化,才能在人脑中累积相关的思维经验,尝到发现—探索的甜头。需要注意的是,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学生可能在尝试发现探索的初期无法独立地获取知识,但这并非表明该方法对于他们的发展毫无裨益。作为一种重视过程的学习法,发现探索的过程本身就赋予了学生以主动思考的机会,规避思维僵化的风险。

(四)有利于学习材料的保持

发现—探索型学习让学生亲自发现问题,按照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组织材料。这样产生的材料比固定教材更容易在脑海中形成长时记忆,便于回忆、巩固和保持。

布鲁纳的发现—探究学习对于激发学生思维活性、培养终身的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学习方式完成现代化变革道路上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发现—探究的课堂引导策略

发现—探究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方式,对于教师而言则是一种教学方法。高效课堂所追求的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的目标,可以通过教师实施具体的的教学策略以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学习来实现。

(一)创设问题情境

发现问题是发现—探究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可以从一个具体情境出发,设置一点悬念,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主动地抽丝剥茧,探求答案。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其基本信条是“先问题,后学习”[3],鼓励从真实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通过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最终水到渠成地掌握知识。PBL模式充分体现了发现—探究学习的基本内涵,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办法,唤醒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达到既学到知识,又激发兴趣的双赢。

(二)引导学生学会一题多解

发现—探究学习提倡最大限度地利用问题情境,寻求多种解决办法,而非强调唯一的标准答案。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问多解的办法[4],针对同一段问题材料,正着问、反着问、从侧面角度问、从结果倒推着问,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出质疑,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多种可能。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的方法,将中心问题和各分支路径的散射状结构直观地体现在图示上,刺激学生延伸想象力与创造力,跳出思维定势,尝试多种角度思考。

(三)指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常用的探究方法有:

1.实验探究法。实验适用于理科课堂的学习,能够在感官上产生奇妙的现象,活跃课堂氛围,是备受学生青睐的探究方法之一。

2.归纳总结法。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具体例证来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一般结论。

3.反面论证法。即提出与要证明的结论相反的假设,再从该假设出发,逆向推导出与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进而证明了结论的正面性。[5]

教师应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需要,指导学生采用一种或多种探究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四、发现—探究学习在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现—探究学习是一种培养“思想家”的学习方式,具有独一无二的先进性与前瞻性。然而,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该学习方式可能会遇到如下问题。

(一)耗时长,课堂进度缓慢

发现—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过程更加曲折复杂。从学习主体来看,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尚不成熟,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反复试错上,若屡屡得不到进展,则可能挫伤继续探索下去的信心。这样的局面不仅不会产生积极效益,甚至与“高效课堂”的目标完全背道而驰。

(二)问题情境的难度把握不当

在发现—探究学习中,问题情境的设置应该把控在学生用已有的知识不能回答、但经过思考探究之后又能回答的范围内。若设置难度过高,学生可能无法在已有经验和新信息之间构建有效联系,更不可能产生自主探索的思路;若难度过低,学生容易直接从已有经验推理出新知识,从而省略或缩减了探索的过程,发现—探究学习的优势难以显现。

(三)学生的学习效果参差不齐

研究表明,发现—接受学习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学习理解力基础之上。而小部分学生因自身原因,在发现探索的过程中可能跟不上大部队,班级内容易出现两极分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依据目前的教育实践成果并结合自己对于课堂教学的理解,在此列举出几点可行的对策。

(一)采用发现—探究学习与其他学习相互结合的形式

发现—探究学习具有耗时长的天然缺陷,因此,用其他学习法来替代其中的部分环节不失为一种扬长避短的举措。例如西華大学学者杨文宇所试验的“PBL+微课”的复合学习方式[6],让注重发现探索、独立思考的PBL学习模式与短时间的、高度浓缩的、直接接受式的微课视频相结合,既保留了发现过程的精髓,又提高了上课效率。

(二)设计课堂学习单

学习单是一种课堂学习工具,可涵盖自主预习、问题引入、合作探究,课后整理、评价反思等多方面内容,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得力助手。对教师而言,通过设计学习单来宏观调控课堂进度,及时监测课堂学习效果,有利于协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按质按量地完成。对学生而言,学习单提供了课堂的基本导向,能驱使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层层展开,高效利用学习时间,防止在自主思考时陷入无谓纠结与逻辑断层的困境。

(三)加强对学生学情的了解

要想设置真正适用于学生发展水平的问题情境,就要深入了解并分析他们的学情的特点,分析他们已有知识的储量,在此基础上合理估算问题情境的难度。教师可以提前通过测验、问卷等形式了解到学生对于某一情境的认识程度以及感兴趣程度。此外,中小学生处于未成年阶段,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采用影音、游戏、日常现象等轻松活泼的方式进行。

(四)对部分学生可采取渐进式教学

自主思考能力欠佳的学生对于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方式较为依赖,具有短时间内难以被克服的思维惰性。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在一开始可以仍然采用旧方式为主,简化他们学习内容中的独立思考成分,减轻他们对新学习方式的畏惧感。后期随着课程的推进,教师可以看情况逐渐加大发现—探索方式的占比,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成效,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方式的过渡。

结语

发现—探究学习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中小学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具有毋庸置疑的积极意义。从高效课堂的视角来看,只要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地运用发现探究学习法,不仅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当下思维水平的拔高,还有助于终身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未来人生道路的奠基,是值得长久发展下去的学习方式。

【注:本文作者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20级美术学师范国画专业在读本科生】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问道课堂高效课堂理念与方法的26个追问[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4:3-10.

[2]张公社.布鲁纳发现学习的特征[N].新疆石油教育学院报,2002. 2:39.

[3]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刘英孙皓蕾.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的研究[J].新课程,2017. 12:208.

[5]路海东.中学生认知与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6:136-137.

[6]杨文宇.传统课堂如何向发现学习模式过渡[J].亚太教育,2015. 33:287.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情境探究课堂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