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要“用得其所”
2023-06-06陈国柱
陈国柱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智慧作业”是在智能技术的支撑下有效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的一种作业实践形式,包括智慧作业设计、智慧批改、智慧推送、错题讲评课等环节。聚焦“作业全过程”包括作业设计、实施和评价体系三部分进行完善。具体是依托数码纸笔、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应用到学生日常写作业中,不改变传统纸质作业的习惯,智能采集学生每天作业的数据,能进行智能批改并生成作业综合分析。根据作业的分析给不同学生智能推送分层作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痛点”设计基于错题的讲评课。通过“智慧作业”努力达成作业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不同的学生在作业上得到不同程度发展的要求。在开展“智慧作业”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思考的问题有:如何制定作业设计策略?如何重构作业设計的流程?智慧作业的模式如何建构?作业讲评课模式如何建构?智慧作业如何评价?以下是笔者基于小学数学学科四至六年级开展“智慧作业”的探索得出的一些经验总结。
一、制定作业设计的策略
“双减”政策要有效落地,作业的设计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总结了目前小学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知识零散”。作业内容中知识点的设置不够科学,体系不强,排布较为零散或随意,甚至出现重复多次的现象。
二是“维度不全”。在知识、技能、思维和创新四个维度中,知识和技能维度的训练过多,思维和创新维度相对较少关注。
三是“不分层次”。普遍存在全班学生做着同一套作业,这种统一模式,导致同一个班级里有些学生“吃不饱”,有的“做不了”,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是“形式不新”。传统的作业观导致作业的形式固化,作业形式以考试题型为主,作业内容单调乏味,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是“融合不密”。作业往往只关注本学科的内容,忽视了多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其它学科割裂,缺乏聚焦“大教育观”的学科整合的作业设计,单纯就学科练学科。
教师应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作业评价观,实现由重视作业的“量”到重视作业的“质”、由追求“分数”到关注育人的转变。为此,笔者归纳出几点作业设计的策略:1.在形式维度上让作业设计有“温度”,聚焦多种形式的作业设计,把作业从“单一枯燥”转向“丰富有趣”,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2.在空间维度上让作业设计有“广度”,聚焦线上和线下空间、传统手段与智能手段的深度融合,让作业的探索空间从“传统”转向“智能”;3.在层次维度上让作业设计有“梯度”,聚焦有思维梯度的作业设计,有效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作业从“知识维度”转向“素养维度”;4.在时间维度上让作业设计有“宽度”,聚焦长、短作业的设计。
二、重构作业设计的流程
笔者认为作业设计出现随意性的主要原因有作业的管理和作业设计水平两个方面。因为在部分老师眼中作业的内容就是照搬书本的练习题和各种练习册,根本不需要花时间自己设计。的确,以上的练习题是一种很好的作业资源,但是其能代替老师设计作业的“因材施教”吗?答案显然是不能,要提高作业的质量和适应性就要建立完善的作业设计的流程。首先建立各学科作业设计组,通过邀请教师发展中心的专家为项目组开展专项培训,保证作业设计紧靠“双减”政策的宗旨,各学科作业设计组开展分组研修、深度研读每课的教学目标,并确定该课作业涉及的关键能力,然后选择作业的类型,明确作业质量的要求,并开展分工设计。备课组开展第一次审核,提出修改意见并修改完善。最后由对应的年级组开展第二次审核,收集反馈意见后并初步定稿,形成作业设计资源供各班使用,各班根据实际的情况个性化使用,最后把个性化的资源也汇总资源库(或者是作业智慧平台的资源库),同时让资源库的题目更加优质、更加丰富。
三、建立基于利用数码纸笔技术“智慧作业”模式
分层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的难以推进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基于目前班级授课制的班额,每个班至少有40个学生,学生数量众多让老师难以应对和实施分成作业的落地。二是受传统作业的批改和反馈滞后性的影响,教师难以实施个性化作业,学生也难以得到个性化的辅导。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的本质就是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核心思想,以此构建一个学习环境,让学习者自主找寻最合适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和最佳的学习体验。近年关于纸笔数字的研究并不多,其中有魏丽等人的基于数字书写技术的课堂互动系统的教学应用策略。目前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环节,同时还存在“表演式”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而在作业设计上的应用更是少之又少。笔者利用了智能作业平台和数码终端构建了“智慧作业”模式。“智慧作业”模式是一个“五环节双循环”的操作模式,包括“分层出题、学生做题、批改反馈、精准推送、讲评课”五个环节,通过传统作业管理循环和技术赋能管理循环,改变作业的状态从粗放型作业转向个性化作业,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分层出题”环节是先根据分层原则和设计策略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通过资源库选取和上文自编作业资源库选取合适的作业内容;“学生做题”环节是学生通过智慧纸笔完成作业,不需要改变原来用纸笔写作业的习惯,智慧纸笔就能及时收集学生做作业的相关数据,并把数据传送到后台;“批改反馈”是智能平台根据收集到的学生数据进行进行智慧批改,包括客观题目能即时反馈数据、主观题能生成“图片式”作答情况的反馈,大大提高了老师改作业的效率,同时能开展即时的个性化辅导,学生可以随时利用移动终端对老师的反馈和辅导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智能推送”环节中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错题精准推送微课和练习,学生也能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学习和巩固;“讲评课”环节中教师可以随时调出错题资源进行讲评和辅导。在这个双循环的过程中技术赋能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一是技术赋能传统作业的批改流程,但不改变传统纸质作业的习惯,不会增加学生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更好地保障了学生的视力,防止学生因为移动终端监管不善而导致网瘾的问题,更符合“双减”的要求,操作性更强,能有效推动个性化作业的实施;二是“分层作业”的题库非常丰富和灵活,支持教师自由组合或创编,提升题目的适应性和区分度;三是自动生成错题本和推送微课。对教师而言,不仅减少了批改作业的负担,提高了作业反馈的速度,还生成了一系列学生可视化的数据反馈,这是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环节。于学生而言,首先有利于转变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最后,能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创造学生轻松、愉悦的环境,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素养的习得。
四、建构基于“错题”的探究式讲评课模式
讲评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其起到了总结提升、融会贯通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应用能力。但其一直以来都常常被老师们忽视,容易把讲评课变成了“知识满堂灌”的课堂,让学生产生厌恶和抗拒的情绪,大大降低了讲评课的作用。错题是一项非常总要的教学资源,它暴露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足和困难,因此我们要建构基于“错题”的探究式讲评课模式。本模式是一个“三段式”的教学结构,聚焦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深度融合。课程逻辑起点是学生在作业中的“错题”,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找到学生在个性化作业中“吃不透”的错题,分析学生的“思维痛点”,除了课前的精准推送和辅导,还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讲评课的教学内容。课中以有趣的情境等引入,包括生活情境、绘本故事等,避免生硬直接讲授,过程中利用平台调出作业和微课等资源,让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的“再创造”,并进行分享和归纳,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课后通过提出新的问题,让学习重新出发。力求通过讲评课学会一类题,强化一种学科关键能力。
五、建立多维度的作业评价体系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笔者认为教学需要评价,在作业中更需要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体现作业的育人功能。因此 把“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融入到作业的评价体系中,将学生心理发展、情感培育、思维能力、体育素养、劳动素养、美术素养等方面科学地纳入作业评价体系中。建立了多维度、多主体的作业评价模式,采用信息化采集和常规采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学校,分别对五个维度进行过程性评价(每次作业)、阶段性(每个月一次)、总结性评价(每个学期一次)。
责任编辑 邱 丽